伦敦南岸原来是贫民聚集区,二战后的英国提出全民福利、全民教育和全民艺术,于是在这个2.7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伦敦南岸中心。在该中心艺术总监茱德· 凯丽看来,艺术机构不仅是文化的殿堂,还应该有责任为富有
创意的人们提供表达梦想的平台,
剧院应该像自由市场那样,是老百姓习惯每天都去的地方,而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庙宇殿堂。 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愿景规划中,艺术普及教育和公益性演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剧院CEO理查德·伊文思说,除了力推国际演艺高端制作和顶级音乐会外,悉尼歌剧院更着力于对普通人群尤其是少儿的艺术普及,广泛寻求社会性的赞助合作。面对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非高端,推出大量产品面对多元化受众,使得场地能满足各类艺术家及观众需求。 新加坡滨海中心CEO潘传顺认为,艺术中心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发展本地艺术群体,有自己的音乐,发出自己的声音。既有传统的欣赏者,也有现代的受众体、艺术家和表演团体,艺术中心和剧院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空间。”潘传顺说。 为此,他们组织本地观众参与剧院的表演,体验艺术创作过程;把艺术作品带到社区,并和日常的节日相结合;他们还为各种演出搭建区域性平台,加深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理解。潘传顺倡导亚洲剧院除了上演西方经典作品,更有职责上演本地新作,并通过亚洲各国艺术家的互动合作,强化“亚洲的声音”。 中国国家大剧院运营8个月以来也在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国家大剧院坚持品牌经营,体现主流定位;坚持专业运作,不断提升运营的专业化、管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人性化;坚持低价策略,解决公益与逐利的矛盾,成立自主票务营销系统、进行产业化经营;围绕演出院团和观众,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以演出为中心,注重关联性,推出大师课、公开排练,让高雅艺术走近公众;在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表演艺术殿堂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承担着普及艺术教育的强大功能,从开始运营起就设计了多元化、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国家大剧院还肩负推动原创艺术生产的使命,旨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者。 站在上海大剧院建立10周年的交界点上,很容易让该剧院院长方世忠思考剧院的未来。他十分认同余秋雨的说法,上海大剧院不仅仅是城市的窗口,剧院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展示一个被称为“大剧院”的艺术机构,它是创造与参与的中心地带,是文化创意的核心所在。明确了这一点,他们未来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更清晰。上海大剧院正是以“创新”为“新十年”的己任,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发挥剧院品牌的优势,集结优秀院团和人才,参与作品原创,为上海呈现一个更具活力与创造力的大剧院。 突破剧院“一次建成”的概念 理查德·伊文思认为,在实际的管理运营中,要突破一座剧院“一次建成”的概念,将剧院硬件设施和功能的拓展视作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比如悉尼歌剧院至今还在通过不断施工增加新剧场、开发新功能。只有满足最广大人群不断增长的需求,一座剧院才能在城市的文化延续中世代辉煌下去。理查德·伊文思坦言,悉尼歌剧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运营项目的现金流。 作为日本唯一一座集歌剧、芭蕾、现代舞和戏剧表演于一身的国立剧场,东京新国立剧场2007-2008演出季推出33台节目,269场演出,买票进场观众人数达到18万人。新国立剧场常务理事角田博说,该剧场的未来任务首先是建立稳健的财务基础,因为政府投入每年以4%的比例逐步递减,这就需要通过提升票务收入及社会捐款、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实现财务稳定的目标;其次,制作出的节目开展全国巡演甚至海外巡演,与其他剧场合作;加强艺术家培训项目,目前该剧场已拥有歌剧工作室、芭蕾学校和戏剧工作室,学员可以积累充分的实际演出经验。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已有125年历史,以前该剧院不用宣传就能满座,但从2002年开始票房成绩不断下滑。2001年,该剧院观众的平均年龄是60岁,之后每年增长一岁,来剧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针对这一情况,该剧院总经理Peter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大都会歌剧院传讯编辑与创意副总经理朴爱莲说,在艺术方面,该剧院邀请了以前并不参加歌剧演出的指挥大师前来演出,并和知名歌唱家达成长远的合作意向,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同时,歌剧开放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也在逐步吸引年轻人,让更多普通百姓接受歌剧,改变歌剧高高在上的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2006年新制作的歌剧《蝴蝶夫人》上演时,破天荒地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实况转播,大批市民早早前来占座观看。 不仅如此,大都会歌剧院还通过全新设计打造全新品牌,给人更加现代化的感觉。比如,将使用多年的剧院标识撤换为流行的简约风格设计,聘请服装杂志摄影师拍摄宣传品,并大量推出适合年轻人欣赏习惯的演出海报;在市中心各个点、网站上投放广告,剧院宣传广告大胆使用颜色和设计,吸引年轻人,使公众形象得到很大的改观;对剧院景观进行改造,更加开放,人们可随意接近,感受艺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开设画廊,在大厅或其他地方陈列;组织内部记者队伍,和媒体进行沟通,建立内部blog,向公众展示剧院动态。 大都会歌剧院长期以来有广播演出的传统,每年20多场,越来越多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卫星电视频道。广播每周4场现场演出,大量存档节目通过广播传播。近年来,大都会歌剧院的高清传播成为大众欣赏歌剧的重要方式,刚开始尝试时只涉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几个国家,现在几乎遍布整个欧洲,亚洲、南非、澳洲也有涉及,人们很喜欢这种在电影院看歌剧的方式。以全新方式演绎
奔驰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不懈努力复位奔驰品牌积淀所塑造的丰富内涵。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2009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暨“第五届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的评选活动中,凭借其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品牌复位”整合营销策略,从百余家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最佳国际品牌建设案例”大奖。梅赛德斯-奔驰也成为荣膺此项殊荣的唯一豪华汽车品牌,展现了奔驰在推动品牌建设,引领品牌健康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本次评奖由中国主流财经媒体�0�021世纪经济报道�0�3携手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集团Interbrand联合主办,是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年度盛事和最具权威的评选之一。 “这个奖项体现了广大消费者对奔驰品牌形象的赞许和推崇,”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及市场营销总经理郝博先生表示:“作为奔驰中国战略的核心内容,帮助中国消费者全面领略奔驰的魅力是我们市场工作的方向,更引领我们实现了近年来销售业绩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奔驰在豪华车领域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始终致力于塑造优秀的品牌形象,成功运用整合营销策略,一改奔驰品牌以往在中国市场单一的高端商务车形象,完美展示了过去曾被中国消费者忽略的丰富的品牌内涵。在品牌策略方面,梅赛德斯-奔驰通过与国家大剧院、F1等顶级文化、体育机构与活动结缘,全面展现出这个经典汽车品牌的动感魅力和飞扬激情。此外,多位中外影视或体坛明星,例如章子怡和费德勒等,也被邀请参与到奔驰的品牌传播活动中,为奔驰带来更多年轻、时尚和激情的元素。在产品策略上,梅赛德斯-奔驰不遗余力地充实在中国的产品线。在过去三年中,奔驰在中国陆续引入了包括SUV、跑车、R级、B级、smart在内的几乎全系产品,并以不断延展的产品结构丰富其品牌形象。例如最新引进的S 400 HYBRID,这一二氧化碳低排放冠军以其全球领先的环保动力技术,印证了奔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承诺。目前,奔驰已经在中国构筑了最丰富的豪华产品阵营,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客户群体,也让众多追求时尚和动感的年轻消费者尽享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带来的卓越体验。在市场营销手段上,梅赛德斯-奔驰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借助互动营销和新媒体传播方式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深入广泛地传递奔驰的品牌价值。比如B级豪华运动旅行车、都市时尚座驾smart fortwo等新产品上市推广过程中,梅赛德斯-奔驰大量使用新媒介,通过网络平台与目标客户进行沟通,让公众从更多渠道欣赏奔驰品牌的丰富内涵,并展现出奔驰勇于创新的品牌个性。而且,B级和全新E级的相关电视广告宣传片也特意根据中国国情为中国市场拍摄,体现出奔驰对中国客户的特别关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毛京波表示:“梅赛德斯-奔驰拥有超过120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营销沟通与品牌传播,我们为奔驰在国人心目中尊贵、大气的传统形象注入着更多时尚活力和年轻激情,还原了梅赛德斯-奔驰本有的多元化的品牌形象。”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创意概念,针对于文化、知识形成完整的产业,也就是系统性、普及性、利于传播。
文创产业全称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国定义不同,有称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等。中国近几年在文化艺术市场蓬勃、公共展演场地加大建设(如国家大剧院、798艺术区)等,除在既有制造业的优势下寻找出路外,也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文创产业的来源及政策
创意产业自英国首倡,其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出相关概念。主要包括版权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创意产业的理解分为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版权型”,以英国为代表的“创意性”,以中、韩为代表的“文化型”。
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和业态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标志着国家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进行了整体布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