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联合办公这种概念在美国硅谷兴起,上个世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一些小公司或者小的团队开启了共享办公空间的办公模式。下面来看看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
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1现如今,共享经济渗透到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在办公领域,联合办公空间的发展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飞速的发展趋势也在改写着办公领域新的篇章。
随着大批以互联网为抓手的小微创业企业和创业者们的涌现,处在成长期的它们更看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新兴的联合办公空间模式明显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省下租金成本,把这部分资源放在企业自身发展上面。对于联合办公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
联合办公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传统办公空间往往只有工作室和会议室,但是联合办公空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其余个性化的空间设计。休闲区供创业者们在工作之余休憩使用、多功能会议室满足了创业者们会议需求,洽谈区可以头脑风暴或者是商讨合作,咖啡区可以让你在工作疲累的时候来杯咖啡,解除困倦,满足您办公、会议、会客、接待等一应需求。
联合办公空间的环境自由,有着多样化的装修风格,能够让在此办公的创业者们消除疲劳,让工作更加轻松。除了这些之外,联合办公空间还能够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桌椅、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空调、物业管理、水电都是全包的,赠送网络,帮助创业者们拎包创业。
联合办公空间与传统办公环境相比,除了能够大大降低办公室的租赁成本外,还拥有个性化和社交化等优势。以轻松舒适的办公空间和自然质感的设计风格,受到不少中小微型企业创业者、个人创业者们的青睐。
联合办公空间在全民创业的新时代得到更多的资源,首先能够实现的就是办公设施的资源共享,比如休闲区、打印机、洽谈区等等。企业不用再单独置办这些设施、设备,这样一来,既省去了企业每年在办公设备上的成本,又能使这些设备资源被有效利用。
联合办公空间致力于打造出温馨的创业办公、人脉社交与创业生态圈。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团队与人才、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推动更多人群实现就业。
总的来说,创富港所提供的不只是一间办公室,而是一个以共享理念作为支撑的办公平台,赋能于初创企业的发展。联合办公空间正处于拥有蓬勃发展生命力的阶段,为各企业不断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是对市场格局的重新定义。
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2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实现了人类的即时通讯,远程办公以其较为灵活办公时间和地点似乎非常迎合大众口味,但事实上并没有被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办公场所,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place),或将代替传统办公和远程办公模式,成为未来办公新风尚。
远程办公或将被取代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英国经济学家弗朗西斯凯恩克罗斯(Frances Cairncross)与许多社会和媒体理论家预测,“距离即将消失”。他们认为,当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可以瞬间与其他地方连接起来时,空间本身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到那时我们似乎就不再需要办公室。
美国教授梅尔文·韦伯(1973)的著名预言似乎即将成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在山顶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企业或其他伙伴保持亲密、实时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将很快使传统的办公室变得过时。
然而历史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今天的科技确实允许全球即时通信,但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每天通勤上班。远程办公并没有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成为一种风尚。与此同时,许多公司仍热衷于在城市中心地区投资兴建新或翻新办公场所。
联合办公空间:灵感与活力
被早期关于数字社会的评论忽略的是,即使条件允许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场所,但这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努力寻找能够让我们分享知识、产生想法、汇集人才和观点的地方。人的聚集、思想上的摩擦和互动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创意产业,需要面对面交流激发灵感。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工作场所的质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带来了分水岭的变化。
我们已经见证了中世纪“小隔间”式办公(像被雅克·塔蒂在《游戏时间》里讥讽的那样),逐渐向更友好、开放、动态和灵活的办公场所转变。现在,开放的合作式工作空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凸显出了与志趣相投之人共享工作空间的巨大价值。像传统的大学会客厅,这些空间对不同学科的人开放,在充满活力的互动中促进思维碰撞。
WeWork等创新型公司在“我们需要的地方和时间”提供办公室,让专业人士有机会成为策划网络的一部分,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汇集在一起,分享知识、想法和物理工具等。在他们努力创造创造力的同时,此类开放的合作式工作空间供应商也在尝试量化人类的互动。这对未来办公室的设计方向具有重大影响。
联合办公空间:舒适与效率
了解劳动者如何在灵活的工作环境中连接是设计和 *** 作新一代办公室的关键。新的数字工具正在出现,以衡量人类的联系和空间行为,以及它们与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实时数据分析与数字集成的办公设施和建筑只是个开始。最终,它们甚至可能创造出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做出反应和发展的工作场所。
纵观历史,建筑一直都是僵硬和不妥协的,更像是紧身胸衣而不是t恤。有了更好的居住数据,我们可以设计出适应人类的建筑环境。想象一下,当房间空着的时候,它们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节省能源。更一般地说,建筑物可以作为动态系统运行,与人类一起工作和生活。
我们工作环境的转变才刚刚开始,但它可能在未来几年对建筑师、开发人员、企业和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数字先驱们充满信心地预测的那样,技术非但不会淘汰办公室,反而会改变和振兴办公空间。我们很快就能以一种更善于交际和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距离的消失”可能会随着这种“即将诞生”的'新式工作空间而逆转。
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3一、联合办公的起源
联合办公这种概念在美国硅谷兴起,上个世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研发和办公的集中地,房屋租赁价格水涨船高,为了节约租赁成本,一些小公司或者小的团队开启了共享办公空间的办公模式。
在特别设计和安排的办公空间中共享办公环境,彼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办公者可与其他团队分享信息、知识、技能、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等等。
联合办公运营商在某些方面可以提供比服务式办公楼更大的灵活性,联合办公空间的用户通常只需按照每周或每月支付会籍费,几乎没有订金方面的要求。企业租户也可借助联合办公的灵活性用于各种目的。
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联合办公空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中国创业者规模就已经超过3000万人,联合办公模式愈加受到热捧,并成为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新高地。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联合办公平台现已超过300家,布局网点数超6000多个,总体运营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提供工位数达200万个。
伴随共享经济、双创升级、年轻一代新理念升级等新趋势,分散型、移动型和独立型的劳动者比例激增,推动以灵活办公为特征的联合办公进一步走向普及。
联合办公空间在为用户提供基础办公环境和设施,以及完整的办公服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提供如工商财税法、融资等增值服务,并提供商业社交机会,更加使得这种模式显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三、为什么大家喜欢联合办公空间?
① 个性化的办公体验
开放式的休闲娱乐区、沙发、书屋、餐吧、咖啡厅,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区域将新型办公模式与传统的写字楼、格子间区分开,也是这些区域增强了联合办公的意义,让人们开始思考并向新的办公模式靠拢。
打破常规,在休息区开个会、谈谈工作,或许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些感觉要比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舒服得多。
② 办公空间d性
比如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需要临时增加很多人手,需要临时扩大办公空间,在联合办公就很方便实现。
③ 其它服务
每天专人清洁打扫高速稳定的网络咖啡吧, 随时提供免费的新鲜烘培咖啡带隔音功能;电话间打私人电话和视频聊天提供安静的空间;专用会议室:完备的(音频/视频)设备配备商业级打印机和碎纸机。还提供前台服务帮你接待客户、收快递……
④ 激发创造力
共享办公空间的创造力是鼓励型的,空间结构鼓励工作者们创新,富有创造力的图案,有趣的桌子椅子,还有其它特殊的元素,都是我们在工作时灵感的来源。
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还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也是我们灵感和创意的源泉。在悠闲的午后,点上一杯卡布基诺,轻趟在舒适的沙发上冥想十分钟,还有什么想不出来呢?
⑤ 社群优势
在共享办公社区平台上,给入驻的企业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空间,让企业能够拥有了更大的商务平台。在平台上,你可以进行产品展示、创意研发、品牌营销、商务洽谈等丰富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集休闲娱乐、个性化定制与生态一体的办公环境。
这样的社群一旦形成,对于未来办公模式也是一种启迪,实现这种协同的办公也是充满想象力的模式
DX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外贸B2C,创始人陈灵健早在年初就从eBay平台上撤出来做全网生意,以超前的技术架构、强悍的价格战能力、超低的人力成本和四两拨千斤的网络营销技术迅速崛起,年额即达到2亿美元,盈利“小几千万美元”,知名投资人薛蛮子联手IDG已经入股。外界对DX知之甚少,80后香港佬陈灵健更神秘,他极少跟合作伙伴打交道,从不参加业界的聚会,也不见媒体,除了DX的早期员工和个别现任高管,很少有人见过他。在一众闷声发大财的华南老板中,陈灵健低调得有些另类,就像一尾潜龙,隐身于茫茫的外贸B2C江湖,神龙见首不见尾,却总被不断提起。
本刊记者采访了DX现任总经理罗嘉和场总监邱哲,还原了DX的发家史和竞争法宝。就是罗嘉听说薛蛮子讲过一句:“如果现在谁能给我找出一家赚钱的电子商务B2C,我就叫他爷爷”,想办法找到了薛蛮子,并且陪同他到DX参观。当时正是消费类电子毛利高达%的时候,据说薛蛮子一边参观,一边不停地说:“我真是在看电子商务B2C的爷爷啊……”
DealeXtreme “怪杰”陈灵健
很多外贸B2C都从开eBay店做起的,最神奇的莫过于DX竟然是靠给eBay家做海外物流,积累了几十万海外客户的资源而做起来的。
深圳南北窄、东西狭长,从最靠西边的地铁站深大站到DX所在的西丽小镇,还要再往西北走约半个小时的车程。这儿是一片喧嚣的工业园区,创维的新总部、爱普生、奥林巴斯、海王药业等都落户西丽。但陈灵健刚到这里开始外贸电商冒险之旅的时候,它还很安静,有着大量廉价的可做仓库的用地。
那是年。
彼时eBay上的中国家屈指可数。香港人陈灵健、另外一个香港人和一个人合伙开了几个主营游戏配件的eBay网店。身处港台,他们比别的家更早知道“香港航邮小包”——一种以重量计价的国际快递,相比中国邮政或者UPS、DHL,它的成本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缺点是会有一定的遗失率,所以他们也兼着帮其他的eBay家寄快件,收取一些手续费。DX在寄出去的包裹里夹了自己的(直投!),客户一看价格低很多,很给力地逐渐就都过来了。所以DX一直盈利,刚上线的时候每天也能有上千单。
就是这种快递方式,成了日后DX可以实现99%货品免运费的基础。当然,现在“航邮小包”已经是深圳外贸电的“常识”了。
另外一个让陈灵健及其团队脱颖而出的是难得的“全网意识”。他们没有满足于在eBay的丛林里叫,而是把网络营销做到了美国各大高校,尤其是那些有着大量痴迷于电子产品的宅男的地方,后来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并且活跃至今。
DX的这些怪招都源自陈灵健。据说陈生于年或年,本科毕业于美国某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具体什么专业无从得知。有人猜想他读的是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或者起码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简直就是个技术天才”。有一个重要证据,DX从创立之初到现在,订单量翻了不止十倍(日订单量平均值是个左右,高峰期会上个),但它依然沿用着陈灵健最初编写的网络架构。
“往前发展,这个甚至还有余量,足见老板的前瞻。”一位DX的老员工说,由于这种能力,DX并不需要像主流的内贸电商那样一年几次升级系统。
陈灵健的“神”不止于此。DX的员工常常告诉陈上需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功能,而在闭门两三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的时间内,陈就能编写好程序。
但这个网络极客也是个怪异的创业家。据说,陈灵健高傲、并且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在里,他把持着所有的核心工作:在DX成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除了陈以外,只有一个技术人员,基本只管货品的上下架。
陈甚至独自包干了DX所有的网络营销工作。在创办DX之时,早年一起开eBay店的合伙人已经同他分道扬镳,他带领了一支全新的团队、用了一个全新的域名,却依然可以在DX刚上线时便获得上千的日订单量,因为老外宅男们认的是陈灵健叫响各大的英文名Sonny.Chen。他们相信,即使换一个,自己追随的也仍是这个始终提供免运费、超低价电子产品的香港佬。
而这些事对DX的员工来说都是“禁区”。陈灵健是个供应链高手,他用一个Excel表将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的分配全部管了起来,连同DX系统里的下单情况、客户资料,都只有他一个人可以调看。他同时把 *** 作层面的工作切割得非常精细,在离深圳区几乎最远的西丽建了四千平方米的仓库,人工成本低得夸张。
陈灵健不怎么笑,也不怎么说话,常常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情绪表达中,发怒是最常见的一种。“拍桌子,摔东西,或者一脚把墙踢一个洞。”一个前员工说。办公室的氛围虽不至于“道路以目”,但“反正不会是其乐融融”的。
这种管理壁垒将DX天然地分割成陈灵健的内部世界和其他人的外部世界,前者技术为王,后者刀耕火种。DX在陈灵健治下的头两年,仓库每月薪水才多元,的起薪加提成也不足元,员工流动率非常高。
“老板太牛了,我们离他的期望值太远了,在这里干过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有人做出这样的比喻,“人家是和谐,我们是绿皮火车,他一骑绝尘冲在前面,一回头发现后面没有人,折回来找我们的时候,难免生气。”
陈灵健的领导风格,让DX不仅对外显得很神秘,自己人也看不明白。故事的后来更有些蹊跷。陈灵健曾经通过反向并购,使DX在香港借壳上(易宝,股票代码),但并没有很好的表现,现在股价还在1.35港元左右徘徊。再后来,陈就以“希望回归家庭”为由淡出管理,以至于坊间有他套现离开的传闻。今年1月,易宝公告称,陈灵健已被委任为非执行董事。
“那只是流言。”DX现任总经理罗嘉说,高管团队现在每个星期仍在同陈老板沟通经营战略问题。
罗嘉和邱哲之前都在,互联网行业出身。这些职业经理人到了DX以后,亲历过外贸B2C生意的每一道环节,体验陈灵健创下的那种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他们收过货,当过客服,甚至在仓库做过打包工。罗嘉坦言,DX最突出的矛盾是要快速建立一种文化,把在陈灵健时代遗失的对“人”的重视找回来。
罗嘉说,DX之所以引进投资人,是为了规范运营。年,薛蛮子和IDG投资以后,DX建设了后台IT系统(亚马逊的云服务),中层以上待遇有所提升,但是精细化管理的风格一直没变,也来不及做优化,因为“发货都来不及”。目前DX日访问量是50万人次(几乎是兰亭集势的两倍),淡旺季分别有3万/天到12万/天不等的订单量,仓库越换越大,但始终感觉不够用,货物只要一到,不出24个小时就会出仓,运往大洋彼岸。
DealeXtreme 的“极致生意”
在老外眼里,DealeXtreme是个很好的域名。Deal是他们经常会搜索的词儿,Extreme则代表了“极致”,连在一起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地联想到“中国”的性价比。
名如其人,考察DX做生意的路径,就会发现它恰如其分地契合了“极致生意”的本意。
这件事只能通过对比来说明。
外贸B2C要差异化竞争非常之难,这首先表现在各家货源没有太大差别。这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发生在年,金融危机对OEM造成强大冲击,太多港台的工厂主跑路,许多电子类产品、成衣严重压货,按贱。前Google中国总裁特别助理郭去疾等人敏锐地发现海外个人消费者对“中国”的需求依然强劲,纷纷杀进了外贸B2C这片蓝海。据说,现在还扫得到当年的尾货。
而在野路子的之外,DX、兰亭、大龙网无论总部在哪里,供应链都会放在深圳。对比它们的,SKU(网页上的单品)的差异化程度并不高,而且很容易看出华强北大大小小的档口仍然是给他们供货的主力军。
在同质化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尽管外贸B2C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强劲,但是传统商对走货柜的传统贸易还有着强烈的依赖,外贸B2C对它们来说像一个“网上沃尔玛”,可以很多东西,但是消化单品的能力并不强。一家深圳的笔记本生产商说,他们在兰亭集势上得最好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一年销量也才台。但在外贸B2C们的立场上,供货就很成问题,“很多SKU说死就死了,海外消费者的需求还在,货却拿不到了。”
另外,由于牌照的限制,民营快递业进不了海外运输场,而海外仓储的成本也很高,这部分成本平均都要占到18%以上。这些都是各家外贸B2C碰到的共同瓶颈。
通过这些比较,DX的独特性就立马显现出来了。它的产品单价和毛利在业内都出了名的低,还给客户免运费,每年盈利上千万美金。海外贸易联合会会长刘智勇说:“也许兰亭上后额会跃居第一位,但在盈利能力这件事上,DX会一直领先。”
罗嘉强调:“低价是DX一定要坚持的。”有低价才有规模,有规模才有利润。
关于外贸B2C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深圳产的平板电脑成本块,取%利润才块,约美元,美国人当这是白捡。”便宜,便宜,再便宜,这就是外贸B2C制胜的法宝,要让海外消费者上网东西也能有着感恩节大那样的冲动。在创建DX之初,陈灵健便设置了“price tch”(比价)的功能,消费者只要在别的电商上看到某个与DX同款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售,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向DX举报,DX随后立即下调价格,以确保同款产品售价为全球最低。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成了外贸B2C的标配。
另一家跨境B2Clightake跟DX打过价格战,创始人彭国栋说,两家曾经都同一款游戏配件,消费者在两个之间不停使用“price tch”,价格从19美元左右杀到14美元才休战。罗嘉说:“这是在体现对消费者的一种诚意。”即使消费者不举报,DX也会自己监控价格,一旦发现贵了,立即调下来。“我们的很多商品,比别家便宜20%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些优势使DX在采购端早就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接受采访的不少跨境B2C老板都承认,DX创立得早,确实有很大的先发优势,它上量以后能够稳定地向主要供应商订货,这是它在采购上能够取得优势的关键。
DX还有一个重要的竞争力,它虽然强调货品的丰富性,但并不会盲目扩张品类。刚上线的时候,它的页面上只有个SKU,目前网页SKU数基本稳定在个左右,相对于许多称有“百万SKU”的外贸B2C来说已属“专注”。“我们是做宅男生意的。”罗嘉说,“游戏配件、周边电子产品始终是我们的核心商品,其余的主要做长尾,并不赚钱,它们的任务是黏住用户。但不论我们做再多,都是围绕现在这个用户,婚纱、饰品、日化之类,毛利再怎么高我们也不会去碰。”品类的稳定使DX与供应商的关系也相对稳定,更有利于拿到相对低的价格。
但真正让DX底气十足的是从陈灵健时代就保持下来的网络营销手段,它非常省钱,效益却十分惊人。
主流的外贸B2C营销方式大概分三种:营销、seo/SEM(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还有就是正在热门的社交网络营销(利用Facebook与Twitter传播)。SEO和SEM是兰亭、大龙等流量贡献的主力,几乎所有B2C都做,早年资源竞争还不太激烈,现在Google仿佛变成了无底洞,如果不懂得它错综复杂的算法,会非常烧钱。
DX采用的方式是“营销”,即通过和合作,把相关的产品信息、打折信息曝光,并把不同的产品推送到不同的,是用户黏度极高而成本又极低的一种方式。按照罗嘉的说法,营销“除了人力,就没有其他的支出了”。
但是DX真正把网络营销做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运营着一个,上面聚集了大批早年追随Sonny.Chen的家,并且不停地依靠口碑拉来新客户。按照陈灵健的设计,互联网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DX的员工从不被允许删除上的任何一句评论,所有的版主都是消费者。在大部分的板块里,老外宅男们讨论着电子产品DIY、游戏,或者吹牛扯皮甚至是围攻DX它运行到现在,一些产品帖后面能够跟上数千条家回复,这样的黏性,令许多外贸B2C老板羡慕不已。
年以后,DX也开始做社交网络营销,其粉丝数已超过9万人。
整个外贸B2C行业还在一路狂奔。Google的人去苏州虎丘做了调查,发现因为外贸B2C的订单需求增长太快,一个婚纱制衣工的人工成本涨到了1万元/月。物流服务递四方(创始团队来自中外运集团)承接外贸B2C业务之后,额从每月多万元增长到去年的多万元再到现在的1.2亿元。正在转型中的DX,每天最主要的精力还是不得不放在发货上,每天3万单出货还远远满足不了。
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这条潜龙,整理整理鳞片,该飞了。
--------------转自网络
成本收支不平衡
成本构成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这个行业,联合办公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d性成本,固定成本我们定义为空间正常运转最低的成本投入,主要是物业成本和基础运营成本,这块几乎占到了总成本的100%;而可变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入住客户所会增加的成本,这块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这样的成本结构导致了空间如果不能快速招商,用收益去覆盖每日必须发生的成本,就容易导致空间长期入不敷出。现在世面上很多空间在入住率都不高的情况下,仍然靠着投资人的继续扩张,占领市场。
以某知名联合办公品牌为列,该品牌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地段,体量2万㎡,工位数量3300个,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项目成本收支情况。
物业成本=租金成本+物业管理费用=420万/月 (内部调查得知:租金6元/㎡/天,该租金远低于之前市场价格;物业费30元/㎡/月)
基础运营成本=人力+网络+推广+水电+税费+日常维修等 (基础运营成本在无法拿到具体数据,我们极限思考为0)
如果我们按照每个工位收益2500元/月(该项目办公室工位收益),因此计算收益将会是最大收益计算的,那么要覆盖掉确认的420万的物业成本,需要出租至少1680个工位,但从开业到现在快半年出租工位数量800不到,如果要覆盖基本运营成本那么对招租工位数量又会提高不少。
而近期该品牌将工位租售给了一个大客户,采取了租一送一的形式,降价幅度之大,令人咂舌,但为了覆盖高昂固定成本采取这样的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低收益
联合办公行业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是一个赚钱的买卖,现在的收益主要集中在租金上,而租金溢价又没有想的那么高。按照一个工位普遍收益1500元计算(剔除渠道费),人均工位占建筑面积6㎡,那么每天收益是1500元/月÷6㎡÷30天=8.3元/天,基础运营成本大概占到收益1/4计算,最后收益6.2元/天,如果按照5元/㎡普遍租金计算,最后实际利润是1.2元/天,但是这1.2元/天是要求在满租情况下的理想利润,想拿到1.2元/天的收益难度可想而知。
而另一方面,联合办公企业都想通过增值服务来实现创收,但 we-work虽然在增值服务上不断努力,但对营收增加也不过个位数,租金收益占到总收益90%以上。未来想在增值服务上面挣钱,我们现在还是持保留态度。
招商难
品牌建立之初,只有1-2个空间,创始团队往往依靠自身人脉就能实现空间较高的招租率,但随着扩张,创始团队人脉资源的消耗殆尽,挖掘市场客户成为了重点。各大众创空间与中介渠道合作、服务商合作、开发众包系统、老客户激励推介等多种手段去挖掘市场客户,但我们在实际招商中发现,众多手段当中没有一个渠道能够持续稳定的带来客户。
另一方面目前有办公需求的客户仍然习惯使用传统写字楼或商住两用楼办公,到联合办公空间办公还需要一段的教育过程。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联合办公。
与此同时,对某些团队而言该模式并没有起到真正节省成本的作用,最后相对高成本也使得部分创业团队放弃该办公模式。
问社群运营难
几乎每一个做联合办公都会想着做社群,希望用户在空间内部产生交流,创造价值,形成对空间的归属感,但结果往往是内部客户不交流。不交流原因之一是客户之间有竞争关系,如某文创类园区的联合办公空间,客户高度同质化,存在生意上的竞争,交流分享是有可能会被创意盗用。第二个就是客户属性差异过大,例如互联网创业团队和传统地产营销团队,两个团队从年龄、思维、生活方式差异化都很大,两者很难形成共同话题点,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会相互“鄙视”。
提供自嗨型服务,对创业者帮助不大
现在所有联合办公基本上还不具备服务能力,能做多的服务都是依靠外界资源来服务内部创业团队。
对接投融资: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拿着创业者BP扔给外面投资机构,或是请一些投资机构来搞路演,到底创业者能不能融到资,只有创业者自己清楚。
导师服务:空间合作导师基本上就是墙上的照片而已,偶尔参加一下空间活动,不会体系性地对创业者进行指导,当然这就对创业者帮助很有限了。其实很多导师愿意做空间导师还是以曝光自己为主要目标的。
培训服务:各种免费资源嫁接活动,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活动举办方的品牌推介的曝光活动,质量低且没有系统性,这种培训活动对创业者帮助不大,还占用创业者时间。
其他服务:注册、财务、法务等服务也都是寻找外部服务商来做,而且每个空间都是同几家服务商,比如某法务公司,我在很多空间的logo墙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空间和服务商都达成相互默契,一是各自品牌宣传,二是相互为对方倒流。但对创业者帮助虽有,但却有限。
五大问题总体来说在各大空间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出现,这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对这五大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并试图和大家一起找到解决办法的思路。在下一期,我们将着重讲解联合办公成本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破解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