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第1张

朋友在北京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问我有没有可以推荐给学生看的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的台版书名是《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名副其实的励志书,金光闪闪的牛人自传,用来激励学生再好不过了。

但作为一个已经对鸡汤和励志免疫了的成年人,我更喜欢中文版的书名,也更喜欢书中非教育层面的内容。

也怪不得台版译名给这本书降身份,实在是作者光环太盛,不营销都说不过去。

作者塔拉,她17岁以前从未上过学,后来通过自学ks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得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了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她出版了这本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为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但其实抛开作者奇迹一般的人生成就,单纯沉迷于文字,也会发现它所蕴藏的能量。

事实上,我们读一本书真的是为了寻求成功的方法,或者寻找自学成才的捷径吗?也不尽然。

如果这本书真的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写塔拉怎样挤时间学习,怎么读书,怎么自学数学,怎么查资料,怎么记笔记,怎么写论文,怎么考上剑桥,怎么读完博士……估计又有不少人质疑或吐槽吧。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来自圣经的译名,本身就是在把我们往另一个路上引,这条路上没有成功大法,也没有励志名言,只有大多数虚构文学所蕴含的主题“爱与救赎”。

在这本书里谈爱似乎有点奢侈。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当然有状态不佳的原因,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太苦了。要知道我以前喜欢的是伊坂幸太郎啊,又甜又清新的暖心大叔。

当我看到塔拉被刺入大腿的铁棍禁锢没来得及填上驾驶室顶差点被埋进废铁堆而爸爸却说自有天使保佑的时候,看到塔拉被哥哥肖恩揪着头发拖到卫生间摁进马桶的时候,看到塔拉被哥哥叫妓女从来不敢穿“有失体统”的衣服被喜欢的男孩子触碰手会无法控制躲开的时候,看到塔拉一个人用大垃圾桶用自己所知的一点点医学知识奋力抢救全身烧伤的哥哥时,看到塔拉在剑桥屋顶发现别的人都不能像自己一样站稳每一件事是赶紧像别人一样扶着墙的时候,看到塔拉被姐姐背叛被家人视为恶魔的时候,看到塔拉一次次走向光明又一遍遍被拉回那个黑暗的家庭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忍受这种痛苦来读这种东西。

但是我的好几次落泪,却又不是因为这些痛苦,而是因为塔拉人生中的那些小小的温暖。

一次是塔拉告诉母亲自己要放弃考学时母亲说的那段话:“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我从没料到会是泰勒——那令人意外——而不是你。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

一次是塔拉要去剑桥时父亲说的那段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还有一次是塔拉临时加入唱诗班的时候想的是如果父亲知道会不会漂洋过海过来听她唱诗,她的答案是“一定会”。

大概塔拉写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为了倾诉自己的苦难,获得别人的惊叹。她是在用文字拯救自己。

脱离原生家庭是一件特别特别艰难的事情,有多少人用尽一生也没有治愈童年。在塔拉所处的这种信仰纯正到愚昧的家庭中,走向光明意味着背叛,和家人一起经受痛苦才是忠诚,塔拉飞过大山走出去的最大障碍不是没有任何基础自学大学数学,也不是大学里的每一场考试,而是和十几年的认知做对抗。

在不能从事工作学习活动的安息日学习,穿能展示身材的衣服,生病了吃药看医生,服用抗生素,接种疫苗,上学,干完活洗干净身体……

这些我们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塔拉却需要用尽力气和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认知做对抗,才能有那么一点点的勇气认为自己做的是没有错的。

在逐渐脱离原生家庭的时候她甚至于严重怀疑自己的脱离是错的,是背叛,是对家人的误解。

是学习和讲述让塔拉不断拉扯自己,认识自己,最终看到自己的光。

这个过程,塔拉称之为“教育”。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大学不一定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也不一定能让你找到好的工作,也不一定能让你赚很多钱,但它让你见识到了世界的多面,认识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让你的内心更加充实和坚定,这就是它的价值。

教育之于塔拉,不是考多少分拿多少奖学金读到硕士还是博士,而是看到了人生并不是只有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罐头、废料场扔来扔去会伤人的硬物、徒手处理废料的一不小心就会让人缺胳膊少腿掉脑袋的巨大剪刀、无穷无尽的自制精油,还有历史与哲学、音乐与世界、爱与美好的一切。

教育之于我们也不只是找多好的工作赚多少的钱穿多体面的衣服吃多贵的饭。它的意义由我们自己赋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像鸟一样,逃离过去;像鸟一样,拥抱新的信仰。

我是洛小宅,一个爱读书的宅女,偶尔讲讲故事,希望娱己也娱人。

这是美国作者塔拉 .韦斯特弗新书的中文译名,原名叫《Educated》.据说中文译名出自圣经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 mountain”意味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 第一次看到书名觉得又长又有点拗口,可是当读完整本书再回看,发现译名是如此的贴切又意味深长。

一本书能打动人,往往是因为,我们在书里面看到了我,我们,我们的世界,看到了个体也看到了群体。

《你当像飞鸟飞向你的山》作为畅销书营销口号——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女性的力量,绝地重生,成长的痛苦......等等虽然有吸引眼球嫌疑,但这本书里确实都有。而我想谈的角度没那么高深有噱头,仅仅从我们每个人出生即在,现在任然在,并将持续一生所在的环境去解读,那就是家,家人,家庭。

人类最初的家庭形成不过是为了繁衍生存,更好的活下去。发展到今天家庭是我们生活,人际发展最开始的地方也是对精神人格形成影响最深的地方。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伦说“家庭一直包含着内在张力,一方面是渴望亲密和依赖,另一方面是渴望自由和成年”。而作者塔拉的自传里塔拉在特殊家庭里的成长用一种最痛,最撕裂,最匪夷所思真实故事展示了艾伦,麦克法伦关于家庭的这一观点。

家庭

塔拉的家庭和很多家庭一样有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唯一不同的是她有个专制的父亲,父亲的意志和信仰是家里面每个人必须遵循的,父亲的偏执,自我,扭曲使他不信任政府的一起,也导致所有孩子不被允许去医院和学校,塔拉生命的前17年都在封闭,无知的环境中长大, 过着荒诞又危险的日子。这样的家庭中精神上的霸凌与身体的创伤时刻存在,是一种带毒畸形的亲密和依赖。多年后一次记者采访塔拉说起应为父亲的极端让全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即美报警也没去医院时,记者问塔拉:“那时,你就没质疑过你的父亲吗?”塔拉回答:“没有,小的时候,父亲说世界时怎么样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逃离

第一个逃离的人是三哥泰勒,他与塔拉不同,度过一年书,不顾父亲的意志,自己买书学习,最终离开家庭去上学,而塔拉正式在三哥身上看到 了不同,对外面的世界开始好奇,即使后面几年被暴力的二哥肖恩多次家暴也没能磨灭。一开始知识应为唱歌这个能被允许的活动,在唱歌中找到了作为个体的价值从而开始申请自学ks。

分裂

逃离的动力也是奋斗的动力,塔拉的求学生活并不像普通家庭那样得到家庭的支持,而是充满阻碍和痛苦的。而最痛苦的事塔拉纳几乎刻在骨子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与外面世界是如此格格不入,在这种痛苦中接受新的知识,有了新的认知,成了新的塔拉。可当她回到家里,她又成了父亲的女儿被父亲的意志和信仰所左右。不断切换,拉锯又无法取舍,即使识破了父亲编织的谎言,逃离开全然投入学习,学校,从剑桥走到哈佛。

摆脱了无知却摆脱不了心里非此即彼的煎熬,做了父亲的女儿就做不了真实的自己。

更多的可能

塔拉徘徊在这样痛苦的煎熬中很多年,时而挣拖,时而深陷。彼时的她就像浓雾中行走的旅人,快被流沙淹没的行者,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和窒息。即使读到最高学府却也无法逃离这种撕裂导致的精神分裂。也许你要问塔拉受了那么多苦,好不容易逃离,独立坚强并获得高学历,难道受的教育没用吗?

教育当然有用,塔拉在解释为什么以educated命名时说道:我的故事里提及的教育不仅仅是狭隘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的自我创造,是在学习后体味过世间万物后有自我判断能力,教育是一个发现自我意识的过程。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

教育让塔拉又勇气直面最真实的自己,怯懦的,强大的,腐朽的,崭新的,爱的,恨的。教育让塔拉看到了更多可能,不是生活中的非此即彼。

塔拉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依然选择离开他们。你可以选择每天思念一个人,但依然为他们不在你的生命中而感到庆幸。

塔拉选择了带着鸟的翅膀飞向了她的山。从家庭,家人的极端的精神禁锢中挣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成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208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