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信奉的营销观念如下:(一)特色化营销策略,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组织生产时必须瞄准高端市场做到高起点起步,标准化生产,按照“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三绿工程”要求谋划生产。(二)订单化营销策略,要防止出现“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的随大流倾向,,发展订单农业。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各龙头企业订好产销合同,明确品种、收购标准和最低保护价,做到有的放矢。与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长期的产销关系,从而保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空间。要充分发挥合作社及其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在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力求突破。(三)品牌化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发展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要以名创牌,选择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要以质创牌,严格按照优质、绿色或者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坚决杜绝违禁药品使用,确保产品质量。要以面创牌,搞好精加工与包装。外向化营销策略。要坚定走出家门、跨过国界促销的信心。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为其提供有特色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形成竞争优势。同时,采取网上销售、远程运输、窗口直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展市场。(四)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着力培育品牌农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农产品生产带来更_的效益。要注重寿光“桂花”牌蔬菜效应,进一步创立品牌,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专业蔬菜和食用菌品牌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声誉。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利用已注册的“桂花牌”占领市场。
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寿光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对蔬菜栽培作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明清时代,早春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成为朝廷贡品。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建国后,寿光蔬菜种植虽有扩展,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高。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4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30万个,年产量40亿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如今,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乡镇共建设了19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寿光市还先后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组建了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了一处经营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专辟了“放心菜”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该市场先后10次扩建,年交易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
按单生产,集中收购出售,渠道要灵活快捷。现阶段寿光菜农的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包括:一以家庭为小单位生产,按单种植,按单生产。在蔬菜种养过程中,按照用户要求在产品种养方式、方法体现产品差异化。根据订单要求,在施肥、施药、生长期的管理、成熟度的控制方面实行定制化运作,按单种养。二是集中收购出售为主。寿光有上百家蔬菜物流企业,深入田间村头,已形成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建立了满足客户需要为中心的高效率高效益物流、商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运作体系。三是灵活、快捷的渠道。有一部分农户仍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类似于制造业的大量生产模式,也是目前散户采用自多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
寿光蔬菜,因产于寿光市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寿光蔬菜种植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打造出寿光的“品牌蔬菜”。寿光菜农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寿光及周边地区推广(包括省外),始终站在农业最前沿,引领农业新潮流,并和各类涉农企业、科研部门实行全方位合作,为我国的蔬菜农业贡献巨大。目前寿光蔬菜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且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寿光蔬菜的品种一直不断地在调整,如今以保护地栽培为主的品种有番茄、茄子、黄瓜、芸豆、洋香瓜、辣椒、丝瓜、苦瓜、豆角等,约占蔬菜总面积的75%。以露地栽培为主的品种有韭菜、大葱、菠菜、萝卜、土豆、甘蓝、大蒜、菜花、莴苣、芫荽等,约占蔬菜总面积的20%。特菜类有香椿、芽菜、樱桃西红柿、金皮西葫芦、七彩椒、人参果、菊苣、保护地果品等,约占总面积的5%。
攀西经济区的水果再次遭遇“黑手”!日前,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8月12日,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而事实上,攀西地区的果蔬遭遇“卖惨营销”,早已不是新闻。攀枝花芒果、凉山会理石榴、凉山盐源苹果等,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明明这些地方的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而据当地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为了赚取舆论的同情心来带货。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真正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此外,“卖惨”“滞销”对应的就是“低价”,这实际也是对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扰乱。因此,对这样一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显然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充斥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虚假营销,水果产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悲情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说能够真正让“卖惨营销”者长教训。这一现状,启示在对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上,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这类账号有更严格的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另外,要让这种“卖惨营销”无路可走,消费者的觉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消费者有同情心、爱心,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同情心和爱心被利用。要知道,现在很多领域似乎都流行着悲情化的营销套路,动不动靠“讲感人故事”来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爱心泛滥,失去理智,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虚假营销推波助澜。比如,媒体此前就报道过同一位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苹果、菠萝、桃子等滞销的悲情营销之中。因此,面对那些指向带货的“悲情”故事,作为消费者,就应该多些分辨和警惕。这不是要排斥爱心,而是因为,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爱心,才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否则,就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农产品领域成为悲情营销的重灾区,这背后或也显示出,在很多人心中,我们的农业其实依然未能真正摆脱抗风险力低下的“原始”形象。正因为现实中,农产品滞销现象,从水果到蔬菜,都还挺常见,因此“悲情营销”才能够以假乱真。在这个角度而言,“悲情营销”“卖惨营销”的屡禁不止,也未尝不是对某种真实而脆弱的农业产业生态的映射。由此也可以说,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变得更强,重塑大众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形象,的确需要加倍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