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营销解析之“盖Kindle,面更香”

公关营销解析之“盖Kindle,面更香”,第1张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营销则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快速迭代,行业原有的业态和模式被重塑,公关与营销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融合趋势已愈加明显。

互联网企业的公关管理已不仅仅是被动应对企业的运营危机,更要通过主动的公关关系营销实现企业形象的树立与自身产品的推广销售,这成为互联网公共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公共关系营销的主要作用包括,为推出新产品造势,低成本启动市场重新定位成熟产品建立能够积极反应在产品上的公司形象化解企业产品危机.

随着大众广告传播力量的削弱,企业开始使用公共关系营销来为新产品和成熟产品建立知晓度和品牌知识。在覆盖地方社区和到达特定群体方面,公共关系营销不但能奏效,而且性价比高于广告。

公共关系营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上。具有创意的公共关系能够影响公众知晓度,而其成本仅仅占广告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精心挑选出有趣的故事并放大其价值,有可能达到投入上百万美元广告的效果。

在2019年“世界读书日”,kindle与不方便面馆合作推出了线下实体图书馆“方便图书馆”。此创意源自于网友对于“盖kindle,面更香”的戏谑与调侃。

Kindle大胆借助kindle盖面的话题度与影响力,与泡面品牌合作推出相关系列产品,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与消费者积极互动,为全新产品的上线造势。

这种自黑式营销模式,借势于与品牌相关并已经有一定话题度与影响力的“梗”,以一种 娱乐 化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亲民又具有人情味的品牌形象,拉近了自身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自嘲中巧妙输出硬核卖点,是一种高性价比、高触达率的营销模式。

其可圈可点的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如今不少品牌的消费主力就是千禧一代,这一代年轻人的特点就是容易把自黑和自我吐槽当成一种 娱乐 方式,用调侃自己缓解现实压力。于是,品牌也开始学习利用这种沙雕表达作为营销文案,看似黑化了自己,实际却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宣传,无形中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智。

亚马逊此前的广告也一贯走高端路线,突出读书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此次却放下身段,十分巧妙地将消费者平日的生活玩笑,用kindle盖泡面顺势做成了全新的品牌营销方案。

用幽默的自黑式创意成功激发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获得消费者喜爱的同时也达到了不错的营销推广效果。

kindle通过此次全新的品牌营销策划,顺势将目标消费群体转变为了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群体。同时,“kindle盖泡面”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热议,形成了二次传播。在豆瓣上网友们展开了关于“kindle盖泡面”的各种搭配方式,讨论kindle里什么样的文章应该配什么口味的泡面,这无疑都是对kindle进行免费的二次传播宣传,增强了kindle品牌营销宣传的效果。

品牌的自我黑化是一门艺术,要清楚洞察自身产品的优劣势,选取正确的“黑点”去吐槽。品牌利用反套路出牌,看似透露缺点,实则强化优点。kindle 可以盖泡面的吐槽巧妙突出了产品的硬件性能非常好,防水、防高温、不怕压,这些都成了亚马逊发布新品时的硬核卖点。

Kindle官方一改以往一本正经的形象,在社交媒体上用有趣的话题引发网友参与互动,在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讨论中进一步塑造了亲切、坦率的品牌形象。“我与kindle的故事”、各种不同种类的泡面等,大量的UGC内容使此次话题传播热度持久不衰,传播周期的拉长 也带来了更有效的新品营销效果。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品牌和消费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品牌用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文案自嘲,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手段。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通常会产生一些熟知的话题内容,并形成一个个“梗”供人们 娱乐 消遣。“梗”的背后反映的是某一群体的共识。在“盖Kindle,面更香”的“梗”在网络上走红后,Kindle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梗”的话题度和影响力,趁热打铁和泡面品牌进行合作,利用“ Kindle 盖泡面”来做营销槽点。

品牌大胆自嘲,在广告中输出大众所熟知的话题,可以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品牌想要传达的讯息,大大降低了品牌的消费者教育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品牌宣传效果。

目前在使用的是Kindle Touch,购于2012年7月份。

非常喜欢Kindle Paperwhite(因为没有床头灯,Kindle配套的LED灯要二十刀总觉得很贵)。

前天看到新西兰这边一家电子产品店的广告,二月中旬Paperwhite就要到货了。

虽然是穷学生一个,但Kindle的价值确实不是它的售价可以代表的,多辛苦打几周工吧。

Kindle是我出国留学后入手的第一个电子设备。

当时在一家Dairy店打工,工作还算得上轻松,属于那种熬时间的工作,按小时支付工资,有客人就接待一下。

但也正是这个特点让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工作,当做在外的第一份 *** 。

7,8,9,10,11,12,1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与Kindle朝夕相处的七个月。

我打工比较拼命,在上学的同时每周都要干5天左右,每天6—8个小时。

以下是我这七个月的阅读书单,全部使用Kindle Touch。

《英雄志》 (中)孙晓

《隆庆天下》 (中) 孙晓

《潜规则》 (中) 吴思

《血酬定律》 (中) 吴思

《明朝那些事儿》 (中) 当年明月

《暗时间》 (中) 刘未鹏

《白夜行》 (日) 东野圭吾

《嫌疑人x的献身》 (日) 东野圭吾

《恶意》 (日) 东野圭吾

《黄金时代》 (中) 王小波

《万历十五年》 (美)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美) 黄仁宇

《资本主义与21世纪》(美) 黄仁宇

《娱乐至死》 (美) 尼尔波兹曼

《传习录》 (明) 王阳明

《菊与刀》 (美) 本尼迪克特

《红楼梦》 (清) 曹雪芹&高鹗

《昆仑》 (中) 凤歌

《沉思录》 (古罗马) 奥勒留

《悟空传》 (中) 今何在

《论语译注》 (中) 孔子——杨伯峻

《西方哲学史》 (英) 罗素

《沉默的大多数》 (中) 王小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中) 曹天元

《白马啸西风》 (中) 金庸

《平凡的世界》 (中)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 (中) 路遥

《人生》 (中) 路遥

《丑陋的中国人》 (中) 伯杨

《 *** 时代》 (美) 傅高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 钱穆

负责任地讲,这些书几乎为我重建了一个世界,而他们的载体是:Kindle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都应该感谢印刷术,因为是它让这些人类精华得以流传后世。

在Kindle之前,我们以纸张为智慧的载体。

每每阅读完一本直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书后都会将书捧在手中婆娑许久,我知道我不仅爱上了书中的智慧,也爱上了这叠钉在一起的纸。

对于书如此,Kindle亦然,所以我称赞她。

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

(百度百科)

所以说如果我们谈到优越感,就必须清楚它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

因此,题主所提到的“知乎上的很多人使用Kindle有一种优越感”其实是一个伪问题。

我们作为个人,可能且仅可能知道的,是自己对于某个事情有没有优越感。

至于别人对于这件事情有没有优越感,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所以与其说我们认为他人对于某件事情有优越感,不如承认我们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有自卑感。

而自卑感的来源有二。

1. 题主问题中所提到的拜物崇拜;

2. 对于知识的“自卑感”。

第一个似乎很好解释,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人在拥挤的北京地铁10号线上手拿国产电纸书阅读器。

拿在手里略略有些大,外形也不是很好看。

读了5分钟后翻页键不太好用,于是1秒钟内猛击此键数次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引得众人侧目。

然后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摔在了地上,慌忙捡起后发现原本就不太漂亮的外边框磕掉了几块漆,机器也已经自动关机了。

重启后机器已经完全不记得主人刚才读到了哪本书的哪一页,愣愣得像一个陌生人。

机主拼命点翻页键,2分钟后终于翻到了刚才读到的那一页。

然后竟然黑屏了!

当然,这次并不是因为什么技术原因,而是机器确实没电了……

以上的内容固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下面的几句话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打工店的老板,Marketing专业硕士,读书爱好者,原来使用一国产阅读器。

后来看了我在用Kindle看书,自己拿去体验了一会儿后毅然换了一个Kindle,而且说把手里的Kindle 4玩熟练了就去买个Kindle DX。

相比于其他电子阅读器,Kindle自然有一定的“拜物崇拜”,因为它确实比很多竞争对手要美观、方便。

但不同于Apple产品的是,国内对于Apple产品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环境因素。

IPhone和IPad已经成为了一把衡量一个人收入水平甚至社会地位的标尺,所以Apple系列所承载的崇拜,才是真是的拜物崇拜,也就是对物质、金钱、资本的崇拜。

而Kindle不是,人们对于Kindle的“崇拜”,更多的是来自对于知识的自卑,也就是上文中自卑感的第二个来源。

评价一个产品,要先抛开一切人文因素,从纯技术层面进行分析。

这个产品的视觉设计是否出色?

这个产品的功能是否易学易用?

然后,就要将产品带入现实社会,看其是否可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中的任何一支。

而毫无疑问,IPhone在国内的火爆正是符合了现在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还未富起来的这个最大趋势。

当某些概念还未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需要用一个物品来代表他们想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Kindle又代表了什么呢?

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么下一个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神层次上的需求。

而求知与探索,正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

所以Kindle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现在这个追求还仅仅属于那些不仅先富了起来,而且还对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更高要求的人,所以Kindle也并未像IPhone一样变得妇孺皆知。

你和刚刚吃饱饭的乡下人谈Kindle,那是徒劳。

你和刚刚洗完桑拿的土大款谈Kindle,也是徒劳。

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果人们能够在这种自卑中形成对知识的崇拜,然后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至于营销方式,我相信一个伟大的产品是不需要大面积疯狂营销的,它需要的仅仅是发布这款产品,种下这颗种子,剩下的就留待消费者和时间去检验好了。

似乎IPhone没有像山寨手机那样做“998,只要998”的电视广告。

Kindle也一样。

亚马逊在业界的影响力不亚于苹果,贝索斯在发布会上宣布了Kindle的发布,这就是Kindle最大的营销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方面来讲,我开始提到的电子产品商店每周的宣传页上总有一页是留给Kindle的。

最后,我想再描述一个场景,一句话。

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自家的草坪前,左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右手端着一杯仍冒着热气的咖啡。

这样的场景在国外随处可见,而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Kindle不需要做大面积粗放式营销的根本原因吧。

亚马逊只需要让人们相信,Kindle并不比他们手中的实体书差就行了。

而在国内,我们需要先把实体书塞到人们手上。

任重而道远,与诸君共勉。

Copyright © 魏畅然

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

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其实,从去年开始,电商平台上Kindle大面积缺货现象的出现,就有传言称,Kindle可能要退出中国市场,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

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1

6月2日,亚马逊Kindle官方正式宣布,将于2023年6月30日停止Kindle电子书店在中国的运营,届时用户将不能购买新电子书。这标志着,Kindle官宣了退出中国市场,当天,“Kindle停运”的话题一举冲上微博热搜。9年的市场开拓,从文艺青年人手必备的“阅读神器”到如今的黯然退场,Kindle究竟被谁打败,又是何种原因出现今日了今日结局?

Kindle退场,数字化阅读仍高歌猛进

当看到Kindle退市的消息,很多用户可能会有一个疑问:Kindle的失败,是人们真的离阅读越来越远了吗?退市是整个阅读生态环境不好?

数字阅读产业整体规模持续走高

实际并不如此。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从2013年的50.1%升至2021年的79.6%。可以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的9年时间,数字化阅读市场规模是持续走高的。

据细分市场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由41.9%升至77.4%,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也从21.7分钟大幅提升至101.12分钟。然而在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的人群占比只有27.3%。

作为专业的数字阅读设备,Kindle在数字化阅读浪潮下,渐渐被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蚕食市场。

外来的和尚和本土的经

Kindle的中国发展之路,最早追溯到2013年6月,当时其新奇的阅读器形态,软硬件闭环的阅读生态,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关注,甚至在早期出现了“一机难求”的局面。经过数年发展,2016年,中国一跃成为亚马逊在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的第一大市场。2018年,Kindle在中国销量达到百万,一时间风头无二。

随着Kindle备受欢迎,“泡面盖”的称呼也随之走红,甚至连官方都下场自我调侃,殊不知,“泡面盖”的戏称也预示着Kindle的用户粘性缺失。

Kindle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7、18年左右,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开始发力,人们的时间被迅速绞杀在无穷无尽的视频流中。另一方面,国内众多厂商涌入墨水屏赛道,例如海信、掌阅、多看、文石、小米等。

在众多墨水屏阅读产品的冲击下,Kindle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自营电子书城相对匮乏的资源;几乎没有大变化的形态和参数;缺失了社交互动属性等一系列弊端被持续放大,最终为Kindle退市埋下了伏笔。

举个简单例子,大家拿着2022年的手机,对比2013年的手机,能够明显感觉到科技发展带来巨大差异,但你拿着如今还在售卖的Kindle Paperwhite4,和2012年发布的Paperwhite2相比,恐怕很难辨别有何差异。

墨水屏赛道,谁主沉浮?

有业内人士认为,Kindle退出中国市场,只能说明亚马逊的战略和运营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墨水屏生态本身的问题。相反,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人们对护眼阅读的重视,墨水屏市场仍在加速扩张。数据显示,仅大尺寸电子纸设备在2022年的出货量就将达1500万台左右,同比增长超15%。

Kindle的退市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考:墨水屏赛道中,如果“Kindle模式”跑不通,那么究竟谁才能引领墨水屏行业升级发展的方向?

业内将墨水屏领域的品牌简单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类Kindle”模式,就是从阅读内容到硬件,打造闭环生态,代表品牌由掌阅、多看等。

第二类就是“聚焦场景”模式,代表品牌有华为、科大讯飞等,对于它们来说,墨水屏设备更倾向于自家场景生态的补齐。

第三类归类为“类手机”模式,代表品牌为海信。从2017年推出旗下首款水墨双屏手机开始,海信已经扎根墨水屏行业5年之久。

目前,海信阅读产品不仅有兼顾日常使用和护眼阅读的双屏手机A2、追求便携阅读的墨水屏阅读手机A5、A7,开辟彩墨屏赛道的A5 Pro CC、A7 CC、追求高品质阅读和音乐体验的TOUCH、实现大屏便携与视觉享受的HiReader阅读器、以及将墨水屏刷新率提升到新维度的A9等。产品更为丰富多元,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

海信最新发布的阅读手机A9

不仅是产品布局更成熟,海信对墨水屏技术研发的态度也更为重视,更追求通过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硬件体验。

截至目前,海信在电子墨水膜、前光膜、前光光源和屏幕模组等方面和业界顶级厂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关键元器件部品均采用深度定制,并且在黑白显示、夜光显示、彩墨屏显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

例如,在最新推出的海信阅读手机A9中,海信就带来了一项独家刷新技术HyperWave超波型显示引擎,可以提升墨水屏的刷新帧率,减少残影和卡顿,显然海信关注到了墨水屏阅读的核心痛点之一,并愿意为之投入更多研发精力,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移动阅读需求整体增长确实不假,但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才是关键。当用惯手机的消费者,在护眼阅读领域选择墨水屏产品时,海信的阅读产品可能更符合需求。

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2

从“文青单品”到“泡面神器”,入华九年的kindle,终是开启了退出中国的倒计时。

6月2日下午,亚马逊Kindle服务号发布通知,亚马逊将于一年之后的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而从即日起,亚马逊停止了对经销商的供货。

简言之,Kindle 平台的核心功能——在线书店将在一年后率先终止,而文档服务(邮箱传书)等其他附属功能则还有两年「保质期」。

其实,从去年开始,电商平台上Kindle大面积缺货现象的出现,就有传言称,Kindle可能要退出中国市场。

2021年10月,Kindle天猫旗舰店闭店,今年1月,Kindle京东官方直营店大面积缺货。去年10月底发售的新品Kindle Paperwhite5,预售时京东旗舰店销量破万,真正开售当日却只显示有400多的销量。

从今年开始,停运的猜测甚嚣尘上。

自2013年6月7日首现中国市场至今,正好是Kindle进入中国已经9年了。曾经被一众精英人士所推崇,并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

在Kindle进入中国之前,国内已经不是没有电子书阅读器产品。不过在Kindle到来后,这款产品几乎与“电子书阅读器”划了等号。从入华到撤退,Kindle给爱读书的人带来改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器赛道上,Kindle早已不再独领风骚,小米、掌阅、科大讯飞等一众国内品牌已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从“符号”单品沦为“泡面神器”,这9年,Kindle 是如何走到今天这般田地?

“尴尬”的Kindle

2007年,第一代 Kindle 上市。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用户都在期待 Kindle 能够进入国内。

伴随着民间的呼唤声,Kindle在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背靠强大的亚马逊,头几年Kindle大量烧钱,给国内用户提供了近乎亏本的硬件价格,让中国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2018年根据亚马逊公布的数据显示,Kindle阅读器在中国销量达数百万台,电子书销量近70万册,较2013年增长近10倍,其实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

而这也就是Kindle的巅峰的时刻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还没等到亚马逊继续高歌猛进,kindle在国内的竞争力开始了不断下滑。

2019年3月,亚马逊官微推出了一则广告文案,一部Kindle被盖在一盒泡面上面,旁边的文字显示“盖Kindle,面更香”。甚至用Kindle自带的时钟功能设置了“倒计时5min”。

图源:微博

这波带着“自黑”范儿的营销,着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kindle泡面潮。

如今回过头来看,Kindle的这波自黑式营销竟变成了现实,用户真的觉得用Kindle泡面比读书更实用。

Kindle的本质想法,是让读者在更多的场景中拿起Kindle。

但反讽的是,随着各类硬件电子设备的围剿,Kindle已经成为自己手里的各大数码产品中,“吃灰”最多的那部。

“亚马逊的kindle在中国是绝对没法做成功的.。”11年前,刘强东曾预测到了Kindle的失败。

但他只猜对了一半,“有个盗版在里面,Kindle这个模式在中国就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刘强东如是说。

盗版,确实是内容行业长期面对的挑战,但并非Kindle的“致命伤”。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Kindle所具备的优势愈发不足,短板也未能补齐,这才是导致其无奈离场的根本原因。

谁动了kindle的奶酪?

Kindle仿佛一粒石子,激起了中国阅读器大市场的浪花,但自己却要被这浪花所淹没。

以前,Kindle曾和大型出版社达成合作,坊间一度流传“都是出版社请亚马逊助推新书”。但现在,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Kindle的书库资源似乎已经败阵。

一鲸落,万物生,对于许多细分赛道而言尤是如此。现在留给人们的一个问题是,待Kindle彻底停运,它留下的市场将由谁来承接?

据财经天下周刊对业内人士的采访,现在的电子版权多数还是在掌阅、咪咕和腾讯系。就其所供职的出版社而言,尚未与Kindle有过合作,更多合作的平台是掌阅和起点。“至少对于文学出版社来说,电子出版在营收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之小。”

伴随Kindle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A股在线阅读板块应声上涨,这其中,掌阅科技尤为显眼。掌阅科技的股价在6月2日下午直线拉升至涨停。掌阅是数字阅读领域的老将,曾涉足电子书阅读器领域。虽然这部分硬件业务已经从上市公司剥离,不过仍有投资者决定赌一把。

作为作为电子阅读的载体之一,Kindle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阅读的发展。但是如今,亚马逊搭建的内容生态,不仅受到短视频的冲击,被移动端的休闲方式消磨。用户拿来读书的时间和耐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21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亿人,相当于中国网民规模的87.8%,短视频正在成为全民最热的休闲方式。

此前,乔布斯也给Kindle泼过冷水。在Kindle诞生之初,乔布斯便指出:“这款机器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问题是,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拉长时间线看,书籍的吸引力的确在变弱。就国内情况而言,阅读市场近年被短视频蚕食得厉害。在Kindle退出国内市场后,这是友商们仍要面对的挑战。

亚马逊Kindle官宣停止在华运营3

6月2日,亚马逊Kindle服务号发布公告,宣称将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这意味着在此之后,Kindle用户将不能购买新的电子书。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关于Kindle的微博话题更是冲上了热搜,网友们纷纷调侃“Kindle真的变成泡面神器了”。但评论区中也不乏一些缅怀的声音,为Kindle时代的离去感到惋惜。

曾经,Kindle也有过辉煌的年代。2013年6月,Kindle正式进入中国,当亚马逊中国Kindle书店正式上线的时候,电子书的数量就达到了2.4万本,其中不少都是国内知名出版社和热门书籍。到了2014年年底,部分传统出版社的电子书销量渠道已经超过50%来自Kindle。

那时,人们喜欢它主打的“墨水屏”,不伤眼而且更接近纸质阅读的体验。此外,电子阅读器功能简单,看书时可以排除干扰,实现沉浸式阅读。

然而,如今Kindle黯然离场,我们也是时候思考——对于电子阅读器,我们真的需要吗?诚然,电子书有着纸质书无法超越的功能,它的便捷性让我们在出门时,不必再带着厚重的书籍穿过地铁和高楼,想要查阅书籍内容时,知识就在手边,一触即达。

但是,从技术层面来说,随着电子化阅读的发展,iPad、手机等媒介也能实现这种便捷性,而且做笔记的功能与效果可能更优;它推崇的“墨水屏”理念也不再新鲜,很多平板产品同样能拥有近于纸质的阅读效果。

更重要的是,“沉浸式阅读”的实现本不应该依赖于媒介的形式,如果真正渴望阅读、热爱阅读,那就不应该拘泥于形式。无论何时何地,不论何种媒介,我们更注重的永远是内容和知识。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罢,太过在意形式,阅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因此,对于Kindle在中国市场的落幕,我们不必太过惋惜。比起遗憾,我们更需要思考它带来的警示意义。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度阅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碎片信息分割和拿走。于是,近年来有不少声音都在呼吁人们回归“沉浸式阅读”,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沉浸式阅读”是否仪式大于意义?

工具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载体,如果没有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们哪怕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工具进行阅读,也可能无法真正消化与接纳其中的知识与思想。我们缺乏的从来不是类似于Kindle的电子阅读器,更不是纸质类书籍,而是一颗愿意静下来阅读的心。毕竟,知识的真正传承依靠的是人们的思考和记忆,不断发展的科技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形式与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349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