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卖菜”背后,那些夹缝生存的菜贩该何去何从?

“互联网卖菜”背后,那些夹缝生存的菜贩该何去何从?,第1张

此话怎讲?大家各行其道,井水犯不上河水,咋听题主的意思好像是“互联网卖菜”把菜贩子给逼死了一样?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煽动舆论了?虽然很多大佬们都在布局,但赚钱的却没有几个。

虽然现在“互联网卖菜”概念炒作得特别火爆,南方某些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互联网卖菜”的企业,而且还是有一些互联网大佬投资,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他们的现在做的布局,实际上都是在靠“烧钱”扩张,而且从投入与回报的数据上来看,根本不赚钱,而为了保证扩张速度,同时为了占领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需呀投入海量的资金。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利用互联网卖菜的企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他们的处境不容乐观。

而且互联网卖菜有一定的局限性,3线以上城市因为人口密集、人口素质较高,对于这类营销方式和服务方式是比较认可的,但如果你到了3线以下城市再看看,很多人根本不会选择互联网卖菜。中国三线以上的城市虽然有很多,但与三线以下的城市相比,那完全是九牛一毛,哪怕互联网卖菜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也只能是占领了三线以上城市的市场。但它根本不可能占领全部市场,哪怕是唯一有可能垄断的三线城市市场,也会有很多菜贩子与他们对抗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如果到了三线以下的城市开拓互联网卖菜市场,那成本可是高出原来投资成本的N倍,现在靠烧钱扩张的这些企业,如果敢布局三线以下城市,估计最后亏得连内裤都穿不起了。所以,说有“互联网卖菜”这个概念,我是理解的。说有人已经开始做了,我也认同,但要说菜贩子夹缝生存,这根本不现实。

在大城市里,目之所及全是人,人们的时间成本很高,对于去菜市场买菜这种事是一种奢望,而互联网买菜就可以与快节奏的生活人群完成互补。可三线以下的城市不一样啊,每个城市都有菜园子,而且经过过去几十年的沉淀,各个采销渠道都是固定的,虽然“互联网卖菜”也是课可以进驻,但如果想要跟这些“地头蛇”抗争,还是非常艰难的。

而且在三线以下城市,普通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一线城市“互联网买菜”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三线以下城市的居民买菜是为了省钱。而“互联网卖菜”的成本肯定是高于商贩的,对于老百姓说,为了便宜一毛钱/斤的鸡蛋可以排上两个小时,你跟他们说互联网买菜便宜?这根本不现实的。不过“互联网卖菜”最终会成为趋势,但也不会太动摇菜贩子的利润,也谈不上夹缝生存这一说。

就拿我这个18线小城市来说,大概在5年前就有“互联网卖菜”这个概念,也有很多人尝试做了。我认识的一个,运营了半年多,前期不能说不赚钱,但赚的钱也不是很多,后来有人与他竞争,他几个月之内就亏了几十万。而我们当地的商贩,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其实在我看来就是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各自的事,虽然消费者总数不增不减,但抢客源这件事凭借的是个人能力和消费者喜好,是否夹缝生存可不能乱讲。

赚钱。美菜网,2014年6月6日成立,隶属于北京云杉世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餐饮供应链杰出服务商,一直致力于用前卫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改变落后的中国农业市场,专注为全国近千万家餐厅,提供全品类、全程无忧的餐饮食材采购服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美菜网销售额达100亿元,所以在该网卖菜是赚钱的,据统计该网站每天消费者浏览2亿次,此网站成为了第二大网上供应商。美菜入选硅谷全球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评选的全球16家独角兽榜单。

文/孟永辉

互联网始终都是一个流量的买卖,这一点在最近火爆的互联网巨头卖菜的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巨头深度参与的这场以卖菜为代表的新战役弥补了渠道下沉上的短板,最终所谓的下沉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三四线城市,不再仅仅只是五环之外,而是下沉到了我们生活的社区当中。

这是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日渐深刻的表现,同样是互联网模式的流量思维进入到全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当互联网市场的角逐业已尘埃落定,我们看到在这个市场上的主要玩家早已不再是普通的创业公司,而是更多地开始出现了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以互联网卖菜为例,我们在这个新战场上不仅看到了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老牌电商平台,同样看到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冉冉升起的新星——拼多多和美团的身影。

从各大巨头对于卖菜业务的表现来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全力加持,从资本到运营,互联网巨头们倾尽全力投身于此。

卖菜业务之所以会吸引如此多的玩家投身其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互联网市场的流量竞争已经从增量竞争时代进入到了存量竞争时代,对于极度依赖流量的互联网模式来讲,以卖菜为切入点的渠道下沉无疑找到了流量汇聚的新大陆。

同以往的互联网模式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不同,卖菜业务面对的是C端用户,所以,这似乎注定了互联网卖菜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

互联网卖菜,生来与众不同

其实,外界真正意识到卖菜业务是今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一次采访当中提到的。

从那一次采访之后,我们便开始看到诸多与互联网卖菜相关的字眼。时至今日,以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旧势力几乎都开始投身到了互联网卖菜的战役里。

从表面上来看,所谓的互联网卖菜只不过是互联网巨头们进行的一场全新的流量战役,再加上互联网卖菜的主要参与者是互联网玩家,所以,人们便想当然地认为所谓的互联网卖菜并没有什么新奇,仅仅只是互联网巨头开启的一次全新的流量战争。

虽然互联网卖菜衍生于互联网,参与玩家同样以互联网玩家为主,但是,互联网卖菜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而是生来就与众不同。

同电商不同,互联网卖菜更多地具有新零售属性。 新旧电商玩家的参与给人一种错觉,即所谓的互联网卖菜仅仅只是电商的变种,同以往我们看到的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等电商物种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互联网卖菜将新零售的S2B2C的模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新零售的概念被提出,随之出现的是以S2B为代表的全新的商业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和进化之后,当下的S2B模式已经与当初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的S2B已经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S2B,而是更多地具备S2B2C的痕迹。

互联网卖菜,其实就是这种模式的直接实践。

它面对的是C端的直接用户,而大型的互联网巨头同样不再仅仅只是充当撮合和中介的角色,而是要真正参与到具体的流程和环节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大S的角色。

由此,一条从S到B再到C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开始出现,S2B2C模式开始真正落地和实现。

其次,互联网卖菜有非常明显的人、货、场重构的特征。 我们都知道,新零售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人、货、场三种元素的重构与再造。可以说,人、货、场三种元素的重构是新零售的核心。

互联网卖菜,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种,具备较为明显的人、货、场重构的特点。

从场景上来看, 以往人们卖菜的场景主要是以线下的菜市场为主,线上的场景很少,互联网卖菜模式出现之后,我们可以将线下和线上的场景进行结合,以更好地满足C端用户的需求。

从人上来看, 互联网卖菜面对的用户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B端用户和C端用户,而是包含了线上和线下的商家,线上和线下的用户,并且这些商家和用户的角色在这个过程当中同样开始发生改变,不再是我们所认知的传统意义上的用户。

从货上来看, 传统意义上的卖菜业务的“货”主要是商家手中的菜品,货物的来源在商家的手中,而当互联网卖菜业务出现之后,“货”开始从商家手中开始上溯到生产端,有望真正实现原产地直供。

因此,从人、货、场三种元素的重构来看,互联网卖菜同样具有非常浓重的新零售痕迹。

同经典的平台模式不同,互联网卖菜考验的是协同、综合作战的能力。 按照经典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玩家们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在这个过程当中考验的是玩家们的营销和运营的能力,并不会过多地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互联网卖菜则完全不同。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不仅仅要考验互联网玩家们的运营和营销能力,而且还考验玩家们的供应链能力、赋能的能力以及场景再造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平台模式看成是一个单兵团作战的话,那么,互联网卖菜则是一个多兵团协同战役。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滴滴在卖菜业务上不设上限的表态,美团在卖菜业务上的大手笔投入,拼多多在卖菜业务上的持续发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卖菜,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巨头们的“练兵场”。

同电商时代的下沉不同,互联网卖菜将下沉的概念实现了统一。 在电商时代,我们所理解的渠道的下沉主要是以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这种大的层面上下沉为主要分水岭的。

一二线城市的流量和三四线城市的流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流量池,两者之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接。

当互联网卖菜开始出现,一二线城市的流量和三四线城市的流量在互联网卖菜业务上实现了联接。

对于一二线城市的流量来讲,他们是直接的产品需求方,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流量来讲,他们更多的是产品的供给方。通过互联网卖菜业务,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流量实现了联接。

可能有人会说,一二线城市同样有供应方,三四线城市同样有需求方,但是,无论是如何划分,他们彼此之间都是通过互联网卖菜业务实现了高度对接。

可见,互联网卖菜虽然衍生于互联网模式本身,并且参与者主要是以互联网玩家为主,但是,它本身其实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特性。

换句话说,互联网卖菜生而不同,认识到了这些不同,我们才能对互联网卖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样也会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们对于互联网卖菜如此青睐。

遵循这样一种逻辑,我们同样可以窥探到未来互联网卖菜将会出现的新动向。

巨头频繁入局,互联网卖菜的方向在哪?

互联网巨头的频繁入局,最终带火了看似传统且老旧的卖菜业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互联网卖菜市场上少不了一场真刀真q的资本和流量大战。

资本大战过后,互联网卖菜走向精细化的道路不可避免。 尽管互联网卖菜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有较为浓重的新零售色彩,但是,我们始终都无法回避的是互联网卖菜业务其实依然是瞅准了它背后的流量红利。

对于攫取流量红利的方式和手段来讲,没有比直接进行一场资本大战更加切实且有效的方式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互联网巨头在卖菜业务上的布局确定之后,一场资本大战将会不可避免。

同样,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资本大战仅仅只是暂时的,特别是在资本红利已经见顶的大背景下,衍生于互联网卖菜业务的资本大战将不会持续太久,后续,有关互联网卖菜的竞争将会更多地聚焦在精细化的方向上。

正如上文所讲的那样,未来的互联网卖菜将会更多地考验玩家们的综合、协同作战的能力,一场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路径已经比较清晰地展示出来。

互联网卖菜仅仅只是开始,未来还将衍生出更多业务类型。 早前,笔者曾经说过,所有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这里所说的重新做一遍并不仅仅只是用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来做,而是更的地代表的是精细化地去做。

作为一个与人们的吃的需求息息相关的存在,互联网卖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衍生于互联网卖菜,我们还将会发掘出更多的业务类型。

如同上文所讲的那样,互联网卖菜将电商时代的渠道和流量下沉进行了联接,未来,这样一种联接还会在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吃穿住用行等诸多环节相互结合。

对于未来的互联网卖菜来讲,它将会更多地扮演一个排头兵和试验场的角色,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精细化运作的业务类型。

以互联网卖菜为肇始点,以新零售、新电商为母体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出现。

无论是新零售也好,新电商也罢,它们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告诉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模式和逻辑运作了,互联网卖菜其实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随着互联网卖菜的冰山一角开始显现,我们还将会看到诸多与互联网卖菜类似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出现。

无论是哪种商业模式,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已经不再有效,以垂直、精细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由此,一场基于互联网模式为战场的全新进化将会拉开序幕,换句话说,一场互联网玩家们的自我革新,刮骨疗毒的新进化将会由此拉开序幕。

结语

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投身到卖菜的战役里,一场有关存量时代的流量大战无可避免。

虽然衍生于互联网卖菜的大战依然是流量战役,但是,这场战役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深度且深刻的变化。

认清互联网卖菜的本质,并且预判起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才能抓住互联网卖菜的精髓,并且真正在这场全新的战役当中占得先机。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 财经 科技 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97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