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阿里云突发大规模服务器宕机事件频发,并波及东北多家互联网公司。该公司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全部瘫痪。由于事发时间为深夜,有网友称赞为“一大波程的帅哥美女们无奈钻出温暖的被子,顶着5级大风走进中国北方寒冷的夜晚。”针对服务器宕机事件,阿里云官方回应称“华北地区2个区域可用C区ECS网络服务器等部分情况出现IOHANG,经紧急排查解决后逐步修复。”
这起恶性事件以阿里云的支付计划而告终,但交给大家的思考却是不变的——随着云服务器的主要用途越来越普遍,云厂商的一次短时间服务器宕机安全事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生鸡蛋不必放在竹篮子里”这个金融术语是不是云行业通用的?如何减少云服务器的可变性给业务流程带来的危害?「多云发展策略」有多大用处?下面的人来交流思想。
当服务器停机不可预测时,降低风险将成为常态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阿里云近年来每年都经常发生严重的服务器宕机恶性事件:2013年10月30日,阿里云部分网络服务器因电力工程常见故障无法正常浏览超过30分钟;2014年1月23日,阿里云产生应用系统常见故障,OSS服务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故障持续近6小时。2017年11月14日阿里云杭州能用D网问题;2016年9月1日,由于云盾升级,打开了bug,导致文档被系统软件误删;2017年7月6日,阿里云北京主机房内网产生常见故障,导致多项互联网业务流程遭受伤害;20186年6月27日,阿里云大规模浏览出现异常...
制造业第二的腾讯云,这几年也好不到哪里去。2017年7月30日上午,很多微信客户反映,无论是重启手机、卸载重装、清空空内存等,都无法登录账号。对于此事,滕循回复称,确实是腾讯云有通病。2017年5月24日,一位客户反映,由于受到高流量DDOS攻击,账户下的设备被封禁。随后腾讯云宣布道歉,称“客户遭受的即时攻击早已超出腾讯云为客户呈现的基础安全防护服务项目的极限。2018年8月15日,某公司评论称其在腾讯云上的内容丢失,公司明确就此共同故障向腾讯云提出1101.6万元的索赔规定。
虽然云服务商亲身经历了严重的服务器宕机,但必须强调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是在实际活动的运营中,云服务商呈现的云计算平台的服务项目都达到了99.95%的SLA,仍然高于大多数客户建设主机房的可信度。很多常见的故障都是非人为失误或者一些极小概率事件造成的,所以没必要觉得云计算平台“亏待”了。人们要做的是在风险到来之前,将风险降到最低,并根据连接几个云厂商,将对单个厂商的依赖降到最低,从而分散风险,提高业务流程的可持续性,成为处理方法之一。
“多云发展战略”的历史时间偶然性: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在服务器宕机的恶性事件发生后,如何防止服务项目的终止和重要内容的丢失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多云发展战略”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说白了,“多云发展战略”就是公司另外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云服务商,在几个云之间部署Yin切换系统。这样,当所有的云服务提供商出现共同的 *** 作故障时,公司的重要应用程序和关键数据信息可以快速转移到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设备上重新运行。
选择“多云发展策略”,此外,从几家云服务提供商购买云计算服务器和服务项目,将IT资源分散部署到几家云服务平台,其意义不言而喻。根据几家分销商呈现的解决方案的潜在服务水平、工作能力或品牌优势,随时随地根据云厂商的情况进行扩展或改变。它不再受制于厂商,还可以显著提高业务流程的安全系数和分散风险。
这种云化的发展趋势也得到了销售市场的验证。根据RightScale发布的《2018云计算技术调查报告》的信息,81%的受访企业选择了多云策略。根据IDC的预测和分析数据,到今年,超过90%的公司已经选择“多云”来构建其基础IT工作能力。公司选择几家云服务提供商来考虑他们的IT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根据对几家云厂商的选择,完成风险分配,充分发挥各个云厂商的技术优势,得到更强的服务项目,这也符合客户的切身利益。
把关键的数据信息和关键的业务流程分散在几个云厂商,这种“把生鸡蛋放在几个竹篮里”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老调重d”,但过去大多数公司并没有真正重视。近年来各种服务器宕机的恶性事件,促使了公司高层,也让“多云发展战略”付诸实践。对于此事,建议客户在选择云厂商时,尽量选择业务流程通过产业化认证的云服务商。比如选择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盘、金山云等。可以用来互补。从互联网技术业务流程发家的云厂商云计算平台整体实力毋庸置疑,毕竟打了一场硬仗。即使发生服务器宕机,完善的灾难恢复和备份系统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根据欧洲国家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的工作经验,根据IT系统的多样性和对可信度的高要求,企业在选择云厂商时,倾向于选择经过大规模业务流程实践活动认证的云服务提供商。amazonAWS和微软AzureCloud都是经过业务场景磨练的云服务器,它们通常是公司最关键的选择之一。但包括IBM、Oracle等IT厂商转型做云服务器的公司,云服务质量并不好,因为缺乏具体的业务场景认证。
放眼中国,一批云服务商,包括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盘、金山云等。,在互联网技术的大量业务场景中磨练出来,具备高质量的备灾和大规模业务流程部署能力,对危害的抵御能力更强。他们可以专注于“多云发展战略”。最终,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云厂商也有可能在未来更复杂的业务场景中,相互协作,抵御风险,站在同一个“碉堡”里联合作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