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有哪些好的营销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华为有哪些好的营销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第1张

1、公益营销2014年12月荣耀品牌成立一周年之际,荣耀即和真爱梦想基金结缘,当时双方达成的捐助协议是:Vmall销售平台每销售一台荣耀手机,荣耀即向基金会捐赠1元,用于资助"梦想中心教室"。 2.绿色营销 华为倡导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环保理念,聚焦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华为鼓励供应商制定节能减排计划,2018年20家供应商参与,累计减少碳排放逾5万吨。“节能减排”是华为 5G 和环保相关联的词,单站能耗低于业界平均水平20%。新推出的华为Mate30系列首次使用环保素皮背壳,推出青山黛和丹霞橙两个PU素皮版本。“回收再利用”是华为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举措。目前华为仅在中国区线上以旧换新业务回收废旧手机就多达20多万台。“减废行动”,华为聚焦时下废塑料问题。3、事件公关—体育营销 2011年7月,华为宣布独家冠名赞助2011意大利超级杯比赛,这是华为首次切入体育营销。借这一赛事,华为开始大力推广手机,并由运营商路线的B2B模式一举走向消费者品牌路线的B2B2C模式。梳理华为几年来的海外足球之旅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简单的赞助比赛到赞助球队,通过技术改造球场再到专属定制,华为的足球营销合作不断加深。也许在外行看来,体育营销只是“砸钱”。但实际上,体育营销是华为占领全球市场一个很好的桥梁纽带,可以大幅度提升华为知名度和美誉度,甚至是把产品或品牌的相关信息与目标群体进行良好沟通的绝佳途径。 4.危机公关 美国领导的“五眼联盟”挑起了事件并打压了华为。 12月,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情况升级。除了做好危机公关工作外,华为还主动利用各种反击机制利用形势,利用外国势力引发的烦恼,完成了一次经典的事件营销。孟晚舟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使中国网民愤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华为主动攻击美国政府并召开新闻发布会,突出其先进的技术和安全功能。它还推出了一些手机,如荣耀v20和mate20纪念版,取得了巨大成功,销售量超过1,970万台。访谈期间,任正非多次关注产品优势,以无形的方式利用危机事件来推广华为的产品和品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是华为发起的热门事件,利用此事的广泛关注度。

余承东称华为可以支撑起30万台汽车销售目标,华为目前有这样的实力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华为无人车解决方法BUCOO王军在“智驾·碳新”第十七届超级汽车社区论坛上答复了余承东明确提出华为挑战30万台销售目标一事。王军表明,没有什么叫不太可能的。这件事情在于二点:第一是商品是否充足好,终端用户是否确实会付钱;第二是营销渠道是否充足强劲,充足健全,可以把好的商品给售出。“我认为假如保证这两个方面,什么都完成。”

先前华为常务董事、顾客业务流程CEO、无人车解决方法BUCEO余承东接纳访谈时表明,2022年华为将挑战产销量30万台机动车的销售目标,协作汽车企业一年的交易额将做到1000亿人民币。

余承东表明,现阶段华为品牌推广能力、零售方式能力、商品竞争能力等可以支撑点起30万台的销售目标,但考虑商品刚上坡,供应链管理存有较大风险性,领域断货比较严重等问题不容小觑,要完成30万台的销售目标,仍存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大家精英团队勇于挑战,争得完成目标。大家的精英团队有信心在2023年协助大家的合作方挑战百万台的销售量。”

华为要怎样达到产销量30万台的销售目标?余承东表明:“方案到2022年年末首先用1000加盟店来卖新车,假定每一个店每个月可以卖30辆,月销售量便可以实现3万台。“那样华为一年内的销售量便有提升30万台的很有可能。”华为有着颇具竞争能力的人才团队、健全的营销网络及高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信誉。在新能源车销售市场迅速扩充的优良局势下,华为大概率可以完成这一总体目标。”中研普华研究者邱晨阳曾表明。现阶段华为已发布2款与小康塞力斯协作的新能源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和AITO问界M5,各自于2021年4月和12月公布。

读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万字的媒体采访记录,很震撼。格局、胸襟、家国情怀等,让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从整个采访中,个人体会比较深的是贯穿全篇的三个核心思想:          

这是华为的战略选择,具体就不细谈了。下面我用ORID选取几个感触点来汇报下我的读后感。

关于自主创新的交流很长,记者轮番发问,也算是终于把自主创新这个问题讲的比较清楚了,对自主创新这个词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何自主创新是一种精神,就支持;是行动就反对。 其实任正非真正反对的,是那些重复造车轮子、且要向他人缴纳专利费用的名义“自主创新” 。任总认为自主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们想朋友遍天下,我们要跟最先进的国家学习,不伤害朋友,共同为人类服务。

往大了的说,这是华为的世界观。

在42条对话中,任正非和记者有很多个关于“自主创新”这个名词的观点碰撞。

简单来说,记者的观点是“自主创新”应该是全部自己从头来过才是完全是自己的。

任正非的观点是能买买买就买买买呀,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升研发的效率,探索更前沿的部分,创新一定是交叉和融合的,甚至是交叉创新共享的,不要狭隘的局限在你的或者我的还是完全是我的。

我看完最大的感受是,这就是两个维度的对话。任正非是没有“我”这个狭隘概念的,他是非常开放而务实在想团结更大的力量,去实现去前沿科技的探索,然后为我所用。而记者们的观点里,是有强烈的“我”的,这个是他的,我不能用,如果用了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就不是真正的“创新”了。这个观点还是偏于狭隘。

自主创新与在前人基础上创新不冲突不矛盾。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不存在封闭的自主创新。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在是否“自主”上,过分强调自我力量在当今的世界显然过于唐吉坷德式了,没有意义,任正非说作为一种精神去鼓励。创新才是我们核心的关注点。

华为的核心任务是做连接。连接之外尽可能去购买。为何购买比较好,那显然是你今天不想自己做饭,出去买一顿吃的是最划算的,你自己做固然看起来比较经济,但是占用了你的时间,这时间是很难估价的。如果你能用这个时间挣出两顿饭的钱来,那么这一顿饭显然就应该买,而不是自己做。这就是所谓创新的机会成本的问题。

那如果遇到卡脖子怎么办?和,和就可以不被卡脖子。如果和需要太高的成本,那就得自己上了。换句话说,不到逼不得已,只会尽可能低成本的去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非主要的方向,能买就买,能帮就帮,尽可能让别人去分担自身的一些非主要事情。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态链。

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开放和生态圈的问题,聚焦自身优势,共同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共同繁荣, 感觉记者们似乎很难理解这个生态的概念,很奇怪。华为一直谈开放比较多,对社会上流行的“生态”一词说的比较少,核心逻辑是一样的。

真正的开放就是顺应最核心要素的需要,而不是以我为中心, 优秀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去哪里建设实验室,而不是一定要他来中国。哪里有最优质的研发和生产出口条件,就去哪里办厂生产,然后出口到全球去。

生态的逻辑,是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 (比如访谈里讲到的和美国供应商的关系,备胎为什么不提前转正,为什么不全面替换?任正非都表现了大格局,而不是意气用事的。),甚至拥有行业的格局,照顾到自己有竞争关系跟随者,给他们留有生存空间(在访谈中谈到了降价的问题)

自主创新和生态圈的打造并不矛盾,现在华为生态圈的打造遭遇了“看得见的手”,但并不等于说我们以后就最好全部自主创新,实际也不现实,不能狭隘的自我成长,象华为这种做到核心技术有备胎的,在中国估计很少,需要大智慧。

在访谈中,任正非提到,真正的开放、投入基础科学、支持科学家,才会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同时提到了在学习如何和全球科学家协作的事情上,华为认真学习了美国的“拜杜法案”,然后严格按照“拜杜法案”的方式与全球前沿的大学和科学家建立了广泛了协作。这奠定了华为一些重要的研发的基础。

给到我们的启示:创新也要在开放的心态下,遵照被检验有效的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当然,适合才是最好的。

从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我们能体会到公司的开放和生态圈的信念。

这半年我们更多的是探索方向、理顺内部基础流程,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反思还是过于封闭了。

创新在机制上,平台当前就是如何组织赋能 把“阿米巴式”小团队的打造落实到位,这里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以及有很多需要跟外界学习的。

创新需要开放的视野,没有开放的前提就是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开放和创新,团队成员一是需要多学习,多与外界链接。

平台各部门周一上午例会时间增加半小时共同学习内容(主要是管理类),学习结束后各部门分头召开例会,同时也推动各阿米巴小组开展活动;每2周周四下午3-5点下午茶时间分享一个专题。

二是公司环境上创造更多的沟通氛围:圆桌和周四下午茶

三是创造条件带着团队多跟外面的公司学习,想办法改变目前大量时间全部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状态。

任正非:实在是太多了,我说不清楚。“正胎”和“备胎”的预算和人力编制是一起拨给他们的,以前预算分配以“正胎”为主,现在以“备胎”为主。具体多少,我是搞不清楚的……对于“备胎”计划的讲话,总裁办邮件都是公开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的,我不记得了,但是反复讲过,只是社会不引起重视。现在美国打我们一下,“备胎”这个词就被重视了。

1、备胎需要战略智慧,更需要坚持 ——记者问的是好问题,备胎或者未雨绸缪说起来很轻巧的,真正看见而且愿意压倒性投入去准备,要大智也要大勇。要知道所有的准备都有可能是白准备,可能没有交锋,就在山顶上拥抱了。白准备怎么办?不怎么办!白准备是好事啊!不出事就是好事啊!准备的意义就在于万一出事了,能兜住。不要一万,就怕万一!预计出事没出事,就是好事。

所有的准备都可能是白准备,所以买车票一开始还买保险,一直没出事,有人就不买了。这是人之常情。一直说狼来了,但狼一直没来,就松懈了。坚持需要大智,也要大勇。一开始就要做好白准备的打算!

2、备胎在方法论上的运用— —这个备胎是不是只有华为需要?显然不是。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总需要为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准备一点什么。备胎的核心任务是: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防御风险,维持家庭、企业乃至国家正常运转的作用。但凡有一点风险意识的,可能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准备一点备胎。比如说:在自己的关键现金流出现断裂的时候,家里不断炊,不会被固定支出给扯断资金链。这就需要备胎来担当。那么备胎是什么呢?在投资领域:不是全部家当都压上去然后做一次豪赌的路子,而是需要在极端情况下,有备胎计划。比如资产配置中的黄金就起到类似的作用。在比如:巴菲特总是持有相当数量的现金,这些现金是起什么作用呢?备胎作用。

战略层面上,乐源需要有备胎的考虑吗?供应链上的构建是否需要未雨绸缪?产品的研发上是否需要有一些备胎考虑(尤其是我们如果要引领的话)?而人才的储备也是个备胎计划,现在对公司而言是个很大的短板,也是需要我自己着重考虑的问题。

方法论上则告诉我们凡事要有应急预案。 比如前期小果知的生产质量问题,生产部门很辛苦,但让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在产品验证期间我们只有等待,等待结果是行还是不行,不行生产就继续想办法解决,行就万事OK;我们没有其他应急方案。日常管控中我们也需要推进团队在这种思维上的改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研发系统此次美洲之行除了提升我们研发的引领水平,实际上也是供应链上的一次备胎准备

【OR】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2万字的采访记录中关于人才管理的就有很多:

任正非:其实外面离职的华为员工已经比在职员工多,怎么走出去的?自愿走出去,也是走出去。任何一个业务做得不好,是主官的责任,不是员工的责任,员工在前进过程中也有很多技能,当我们裁掉部门时要给员工有出路。……现在很多部门也在裁减,然后把大部分富余人员转岗到主要的战略主攻部队去,少量平庸才会劝退。现在是这样的结构性调整,裁掉部门不是裁掉员工。

任正非:人是第一位的,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任正非:在心声社区上,即使骂公司的帖子也不会被封,反而是人力资源部要去看看他骂得怎么样,如果骂得很对,就开始调查,再看看前三年他的业绩,业绩也很好的话,就调到公司秘书处来,帮助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培训他、锻炼他,也就是给他一个到总参谋部来“洗澡”的机会,半年以后把他放下去,这些种子将来迟早是要当领袖的

——有些人迟早是要当领袖的,这些“种子”都有桀骜不驯的特点

任正非:西方公司在人才争夺上,比我们看得长远,发现你是人才,就去他们公司实习,专门有人培养你,这不是我们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概念。我们扩大了与美国公司争夺人才的机会窗,但我们的实力还不够。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大学生,从大二开始,我们就给他们发offer。这些孩子超级聪明

— —真正的人才争夺,不在毕业时

带给我们的启发很多

相信员工的潜力: 我们通常认为某员工,某类员工只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如果换岗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认识其实很肤浅,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强的。1.少给别人标签;2、少承认别人给自己的标签----如此会比较轻松一点。自己体系内常年摸爬滚打的不相信,要这里空降那里高薪去挖,最终都是用公司的利润来买单。内部的成长空间和轮岗计划可以多实施。

多途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我们现在缺乏发现人才的途径,同时也缺乏给人才表现的机会,目前似乎只有一个通道:业绩表现。这也会导致我们人才梯队建设上面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中

人才使用,需要用人所长,同时创新各种机制,比如华为的咖啡厅就是员工承包的。我们后续确实需要多点尝试。

【D】

从公司目前情况来看,人才梯队的建设以及激励机制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人员面临转型也面临能力的提升,人员的输血以外招为主,导致招聘压力任务繁重。接下来需要在2方面发力:

一是招对的人

二是建立储备人才库,进入名单的人员建立培养机制: 集训,提供会议、展会、培训等综合性机会,同时建立导师制度;目前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高级经理及以上人员,后续在梯队建设上需要扩大范围。

【OR】

任正非:我认为,如果说华为公司有哲学,就一点“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因为钱在客户口袋里,有三种方法可以拿到这个钱第一,抢,这是犯罪;第二,偷,也不行,要在派出所待两三天才能被放出来;第三,客户心甘情愿把钱给你,你必须要提供好的商品,为他提供需要的服务。所以,秘密就这一条。

【ID】

社会上关于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研究以及相应的书籍最多,乐源在战略上遵循提供最好的果汁产品,也一直在努力。以客户为中心,转化到内部机制和流程设置上涉及面较多,个人建议加强客服力量的设置或者重视程度,提升对质量事件和服务咨询的处理能力,统一服务口径,改变目前这种被动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17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