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烂片,但是从商业角度看又是一部成功之作。上映日期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电影故事又是围绕中国超级英雄“孙悟空”展开,请来了无数的明星加盟助阵,加以魔幻3D特效的高端包装,必然会吸引众多的观众买账。
电影的艺术性:糟糕的剧本,混乱的改编
《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但名义上是改编,实际上已经算是套用角色名字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了。中国影视剧中被过度消费的应该就是《西游记》和孙悟空了,所以想要吸引观众买票,必然不能原著照搬,让观众失去观影的新鲜感和乐趣。改编是必然的,但是改编不等同于瞎编。原著讲述的是一个不堪受压迫的、生性自由的猴子,因为看不惯天庭教规,愤而大闹天宫、扬名立万的故事。
《大闹天宫》则是按照西方魔幻路线进行的改编,讲述的也不主要是孙悟空的故事,而是天庭和牛魔王的故事。牛魔王不再是原著中的一个小小妖怪,而是魔族的头领,他背负着魔族的历史使命——杀上天宫占领天庭。孙悟空在其中不再是故事的主导者,而是双方的斡旋人。
甚至还有一些奇葩的设定,比如铁扇公主是玉帝的亲妹妹;比如玉帝竟然是一条龙;比如女娲是孙悟空的亲妈;比如孙悟空愤怒的时候会变成巨大的猩猩等等。这些改编非但不能让观众有新鲜感,反而会让他们对熟悉的故事有巨大的割裂感,从而拉低了对本片的好感。
《大闹天宫》:载入史册的营销手段,以大博大的经典案例
在此之前的一年,周星驰曾带来了电影《西游降魔篇》,同样是讲述孙悟空的故事,同样是做了巨大的改编。不同的是《降魔篇》走的是黑暗魔幻风格,而《大闹天宫》则是走的华丽的西方魔幻风格。连续两年有《西游记》题材的电影上映,本身算不得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观众会有审美疲劳。《大闹天宫》在宣传的时候刻意避开了孙悟空的宣传点,而重点宣传“奇幻特效”,以及庞大的明星阵容。
电影的成功虽然和品质不可分割,但是上映日期的选择、电影的商业化营销也至关重要。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十分缺少视效大片,尤其是在阖家团聚的春节档,一家人去看电影逐渐成为了娱乐新趋势。《大闹天宫》迅速抢占了巨大的排片量,虽然口碑逐日下滑,但是热度依然不减。另外,在当时的档期中和它竞争的电影也没有格外优秀,《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都是公认的烂片,所以《大闹天宫》凭借着豪华明星阵容、作为噱头的3D特效、新瓶装旧酒的合家欢故事,最终获得了超过10亿元票房。
写在最后:系列电影日渐式微,靠噱头赚票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大闹天宫》到后来的续集电影《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系列电影延续了同样的营销套路,同样地沿袭了不能深究的故事。在观众审美逐渐上升的今天,单靠那些不入流的特效,已经吸引不了多少观众了。所以系列电影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直接导致票房也发生断崖式下跌。《三打白骨精》还获得了12亿元票房,但是《女儿国》则仅仅获得7亿元票房。
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选择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口碑逐渐成为能够左右票房的重要指标。《大闹天宫》的成功并不代表电影本身的成功,而仅仅是生逢其时,在适当的时间出现了这样一部适当的电影而已。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随着电影观众的成熟,这些“假大空”的所谓的大制作电影靠噱头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封神传奇》的低票房和《阿修罗》的被迫下映便是最好的佐证。
我比较喜欢看,在里面有范闲这样的主角,但是,我更加喜欢看这些配角,一个眼神就可以杀人的庆帝,还有一看就是老谋深算的监察院院长陈萍萍,还有言若海,这个计谋老道的老狐狸,还有监察院的小文书王启年,更有精明干练的范若若,还有单纯的圣姑,正是因为这些配角,将这个电视剧撑起来了,要是仅仅靠这些主演肯定是不行的。
剧本本身就很精彩。在这部IP大剧没有开播的时候,在网络上就知道《庆余年》这部小说就很火,当然,在电视剧演了以后,这个小说看的人就更多了,正是因为剧本和编剧的优秀才将这个优秀的大剧呈现出来。虽然在电视剧的时候,将里面的一些情节进行了改编,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观感,这个也是原著党没有什么说的原因。
当然,也是有营销的原因。很多电视剧或者电影,甚至是综艺节目必然要有营销的行为。当然,这个营销是不是很有趣?就看各家营销人员的手段了。看来,庆余年的营销人员还是很厉害的,要不然,也不会将这个电视剧营销得如此成功。这个营销只是为电视剧的火爆增加了一个点而已,也就是在火旺的时候,填了一把柴而已。
《庆余年》播放的时候,豆瓣评分还是很高的,我看电视剧一般是在豆瓣评分高的时候才看,精英律师一开始还是不错的,现在太差了,就不看了。你觉得庆余年怎么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