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青神中国竹艺城的介绍

眉山青神中国竹艺城的介绍,第1张

眉山青神中国竹艺城兴建于1993年,坐落在四川省青神县城南2公里的南城镇兰沟村,占地50余亩。它集竹生态园林,竹编生产、展销、竹艺旅游观光为一体,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标志,也是国际竹藤组织指定的青神竹手工艺培训基地,国家AA景区,是一个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地方。20世纪八十年代初,青神竹编老艺人胡志海、吴德全、罗华灿和年轻的竹编能手殷超、陈云华等人,在传统竹编艺术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用“坐标编织法”编织书画艺术品和山水花鸟图案。“竹编状元”殷超于1984年发明了“描图编织法,编织名人字画、山水花鸟等,提高了青神的竹编艺术品的档次。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那时,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827年-835年间(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当地汉族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簸箕养蚕,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传,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到了10-13世纪的宋代,据传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蚊纳凉。汉族民间盛传:苏东坡与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岩相恋后,王弗见东坡在中岩山上读书,常被山上的蚊子咬一身疱块,十分痛心,于是,回家请篾匠教她编了一把很精美的宫扇,送给东坡,作为“定情物”。消息传开后,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被称为“东坡宫扇”,青神扇子从此就出了名。汉族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到了14-17世纪的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样式非常精美,后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到了1875年-1908年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据传:青神贡生文笔超,是清代同治贡生,想进京会试。当时科举考试,贿赂考官风气盛行。他家境又不甚富裕,没有银两可送,听说“东坡宫扇”很有名气,于是便带了几把进京,送给主考大员。主考大员觉得青神竹编宫扇非常典雅秀美,决定送给皇上讨赏。皇上得到此扇,很是喜欢,因此下旨:青神竹编宫扇作为朝廷贡品。文笔超因为考试失误落第,光绪三年还乡,撰写了《青神县志》54卷。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养蚕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筛子等形成了庞大的竹制品市场。

20世纪中的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能够在扇面上编花、编字了。特别是20世纪中期的抗日战争时期,天庙竹编艺人艾正星一家,开始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有“抗战到底”字样的扇子,送朋友。县内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成斗笠,边沿写上“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青神农村养蚕业更加发展,1933年,全县蚕茧产量达34万公斤,汉阳古镇办起了大型缫丝厂,蚕丝经乐山、成都、运出川外。因而,青神养蚕的晒簟、簸箕也大量生产,销售到外地。竹编业得到快速发展,家家户户都用竹编器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305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