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细致如发丝的非遗绝技

花丝&镶嵌——细致如发丝的非遗绝技,第1张

两千多年来,精妙细腻的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可以说,花丝镶嵌织就了一部古代皇家珠宝史。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较为复杂。

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花丝镶嵌两大工艺

1、花丝工艺

花丝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拉制花丝,也叫拔丝。

花丝拉制前,要将金、银等贵金属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开始正式拉丝。

花丝六大工序:

掐:用镊子或钳子将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粘焊在器物上,掐丝工艺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填:俗称填花丝,是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

编织:将细丝编织边缘纹样和不同形体的底纹,在底纹上再粘以用各种工艺方法制成的不同花型纹样,通过焊接完成。

2、镶嵌工艺

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那么后期的镶嵌则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妙用。

镶嵌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

在古代,多选以“包镶”的方式,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能用爪将石面紧紧包住之意;而后钻石流行,包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有的花丝镶嵌珠宝还以点翠、烧蓝为装饰。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明清花丝镶嵌首饰的传世粲焕之美

明清时期,花丝镶嵌工艺达到纯火炉青的新境界,在表现技法上,可谓集历代之大成,尽显首饰华贵精致的艺术风格。

“纤”“透” 的明代花丝工艺

明代金银花丝工艺的代表作,当属从北京定陵出土,并由定陵博物馆收藏的《金丝蟠龙翼善冠》。

明朝流行镶嵌有珠宝的首饰,其上镶嵌的宝石种类有红蓝宝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其中又以红、蓝宝石为多。华贵艳丽的珠宝和精湛绝伦的花丝工艺组合在一起时,相得益彰,既有雍容之气,又有耀目之色。

《嵌宝石葵花形金簪》明 首都博物馆藏

从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的《嵌宝石葵花形金簪》,就是其中一件典型的花丝镶嵌作品。

它通长13.5厘米,重76.8克,以葵花为大形,分三层纹饰,花心以黄色碧玺为中心,由花丝掐成的花蕊围在碧玺周围,石碗周围更焊接了一圈正搓的花丝以使其立体性更强。花心的外圈,有八瓣镶嵌着红宝石的花瓣,花瓣边缘同样围有花丝,最外圈的花瓣还镶嵌有红、蓝相间的彩色宝石,使首饰的色彩更加丰富。重叠的花瓣与装饰的花丝使整件制品生动、立体。

工艺美术的特色、手法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有何种审美时尚,就会有何类的工艺手法。

得益于明朝“纤”“透”的审美倾向,花丝工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娴熟至臻的工艺更加深了人们对此类制品的青睐,对其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断追求,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促成特点鲜明的明朝花丝工艺艺术。

“精”“细” 的清朝金银细金工艺

清朝的金银细金工艺与明朝的花丝工艺具有相似之处——视觉华丽繁复,都依稀具有西方中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之风。不过两朝制品亦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大体上说,明代首饰仍未脱尽古朴,清朝首饰更趋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首饰独有的细腻精工,也是明代首饰所不可及的。

清代花丝首饰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 二字概括。相比明代首饰,清代首饰的造型、纹饰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更倾向于一心追求宫廷金银艺术品特有的富丽华贵。

清代首饰的造型倾向于写实,纹饰以繁密绚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添上工艺精致的各色宝石点缀后,制品更显色彩缤纷、金光灿灿。清代花丝工艺的“精”“细” ,让制品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纹饰的处理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朝金银制品的传世之作很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皇家制品。

从用途上来看,皇家制品有冠饰服饰、生活用品、陈设展览品、典章印册、祭祀用具、宗教用品等。

从来源来看,皇家制品有两类,一类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金玉作;另一类是各地方督抚的进贡制品。其中的贡品多产自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等地,这些地方制作金银制品的历史很长,人才相对集中,传统工艺世代相传。

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是一件清代皇后穿龙袍时所戴的凤钿。

这支凤钿,下窄上宽,前高后低,以纸板雕刻出连环网状纹,表层全部点翠。钿的前部缀有5只黄金累丝凤,凤下排缀着9只银镀金金翟,凤和翟口衔珍珠。钿的前后分别缀有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穿成的流苏,其中有大珍珠50颗,二等、三等珍珠数百颗,宝石200余块,珠光宝气、极尽华贵。

出土于北京海淀区上庄乡,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代累丝嵌宝虾形金饰》,更体现了清朝首饰精致、华贵的特点。

以其上的“虾” 为例,其造型工艺较前朝更为精细,外形更逼真,已趋于写实,其上的宝石镶嵌工艺也更为纯熟,镶口处的花丝处理得极为细致。虾身采用了花丝工艺中的垒丝工艺,使其更立体,饱满感呼之欲出,再加上周遭同样采用花丝工艺制作出的荷花、浮萍等生动场景,宛如一幅国画中常见的《虾戏莲图》。

清朝的花丝工艺,不仅在动物的造型方面趋向写实、力求生动,更在阁楼、器物的造型方面,充分展示其运用金丝的能力。

较于前朝,清朝首饰更加追求工艺的难度和视觉上的华丽,譬如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清代累丝宫灯形金耳坠》,就通过多种花丝工艺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

这件制品,与其说是一件给人佩戴的首饰,还不如说是一件能供人细细玩味的艺术品。

通过以上几件作品的赏析,可以大概了解明清花丝首饰的特点:一是,相对前朝各代,花丝工艺开始在诸多首饰制作工艺中占主导地位;二是,花丝工艺与镶嵌工艺相结合,首饰的色彩工艺华丽繁富;三是,在纹饰的处理上,花丝工艺较于其它工艺更能表现其立体、生动的特点;四是,花丝工艺顺应明清时期的审美倾向,将富丽华贵的首饰在工艺上推向了极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57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