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24.6%,至278,947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上海汽车实现销量278,947辆,同比增长24.6%。1~7月份,上海汽车累计实现销量已经达到205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41.8%。
据了解,上海汽车7月份的产量为299,419辆,较上年同期的222,887辆增长34.3%。1~7月份的产量总计201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39.9%。
东风有限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20%,超9.5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东风有限实现销量超9.5万辆,同比增长20%。1~7月份,东风有限累计销量达到74.3万辆,同比增长53%,
其中,东风商用车公司7月份销量1.9万多辆,同比增长20%;东风日产7月份销量5.5万辆,同比增长3.8%;东风股份7月份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34%,其中郑州日产销售8000辆,同比增长96%。
丰田(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1%,至6.4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丰田在华销量达到6.4万辆,同比增长1%,环比增长约5%。1~7月份,丰田在华累计实现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增长23%。
本田(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12%,至56,688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本田在华销量达到56,688辆,较上年同期的50,647辆增长12%,较6月份销量环比也有所增长。1~7月份,本田在华累计实现销量为366,263辆,同比增长20.3%。
据了解,7月份广汽本田汽车销量实现同比增长6.6%,至34,525辆。
马自达(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3%,至17,795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马自达在华销量达到17,795辆,同比增长33%。1~7月份,马自达在华累计销量达到124,372辆,同比增长35%。
据了解,7月份一汽马自达销量为13,197辆,长安马自达销量则为4,598辆。
日产(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7%,至55,078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日产在华销量为55,078辆,同比增长3.7%。1~7月份,日产在华累计销量达到385,951辆,较上年同期增长39%。
据了解,日产驻北京发言人Jun Yoshihisa称,公司销量增长放缓在意料之中,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自2009年年中以来便迅速扩张。
通用(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22.2%,至176,645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通用在华销量为176,645辆,同比增长22.2%,与6月份176,486辆的销售业绩相比基本持平。
其中,上海通用7月销量为 80,269辆,同比增长42.1%;上汽通用五菱7月销量则达到90,658辆;一汽通用表现则仍维稳,7月份销量为5,560辆。
奥迪(中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53%,至20,537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奥迪在华销量为20,537辆,同比增长了53%。同期,奥迪美国市场销量为7,817辆,同比增长了22%。7月份,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上升了7.7%,至91,400辆。
据了解,奥迪7月份出口至中国市场的整车数量实现了两倍增长。
江铃汽车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3.5%,至1.31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江铃汽车销量为1.31万辆,同比增长33.5%。7月份,该公司汽车产量为1.46万辆,同比增长34.08%。
1~7月份,江铃汽车累计生产汽车9.87万辆,同比增长56.89%;累计销售汽车10.15万辆,同比增长60.69%。
长安汽车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下降7.43%,至9.98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重庆长安汽车销量为9.98万辆,同比下滑7.43%,环比降幅逾三成。
比亚迪汽车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4%,至33,046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比亚迪销量为33046辆,同比增长4%,环比下滑6%。
其中,F3的销量为14836辆,F0销量为12321辆,F6的销量为2612辆,G3的销量为3211辆,插电式电动车F3DM 的销量为32辆,纯电动车E6的销量为17辆。
上海大众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26.6%,至82,465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上海大众销量为82,465辆,同比增长26.6%。
据了解,上海大众月产量达到99218辆,创造了该公司月产量的历史新高。
上海通用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42%,至80,279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上海通用实现销售80,279 辆,较去年同期增长42%。
其中,别克品牌7月份销量为3,541辆,同比增长24 %;雪佛兰品牌7月份销量为35,385辆,同比增长70 %;凯迪拉克品牌7月份销量为1,343辆,同比增长148%。
据了解,其旗下获得节能惠民政策补贴的12款上榜车型,环比增长20%。
一汽大众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0%,至71,251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一汽大众销量为71251辆,较去年同期54,793辆增长30%。
其中,大众品牌实现销售50910辆,奥迪品牌实现销售20341辆。
东风日产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8%,至5.5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东风日产销量为5.5万辆,同比增长3.8%。1~7月份,东风日产累计销售达到38.6万辆,同比增长39%。
东风股份
7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34%,至2.11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东风汽车实现销量2.11万辆,同比增长34%。7月份,该公司汽车产量为2.1万辆,同比增长44.54%。
1~7月份,东风汽车产量累计为16.73万辆,同比增长58%;销量累计为16.95万辆,同比增长53.18%。
参考资料: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0/08/090353415341225272241_2.shtml
在过去十年间,品牌营销对数据的要求发生了首先是精确化定位,其次是搜集的数据要全面,再者是搜集的数据具有针对性,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品牌营销对数据的要求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一、精确化定位
首先在过去的十年成长期间,要求数据应该精确化,毕竟品牌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捕捉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只有获得大量的消费者消费需求才可以更好地精准营销,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上精确化推广对应的品牌,将不同的品牌营销给不同的人群,这样子才可以完成更高的售卖转化率。
二、搜集的数据要全面
其次是搜集到的数据要全面,对于品牌营销而言在搜集数据的时候对于消费者身上所搜集到的数据是需要及其全面的,毕竟如果没有搜集到足够全面的数据那么后续在营销的过程中就无法更好地进行精确化定位客户的消费潜在需求,所以消费者的习惯消费时间,习惯消费平台,习惯消费品牌都是要全面搜集的。
三、搜集的数据具有针对性
再者是搜集的数据具有针对性,因为品牌营销只有针对性营销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品牌的推广,比如品牌营销通过搜集到的消费者数据,通过网络在社交平台进行针对性推广,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品牌推广,这样子可以更好地完成品牌推广的计划。
在过去十年间,品牌营销对数据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品牌推广的好处:
有利于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成为对应品牌的粉丝,在积累粉丝的过程中再不断良性循环精确化推广从而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这样子每一阶段的营销策略转化率都很高。
你可以参考下噶概述中国是全球高级时装、饰品和其它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国1.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球销售额的12% 2,日本41%3,美国17% 4,欧洲各国16%5.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 多亿美元6.预计从现在到2008 年,年增长率为20% 7,之后到2015 年的年增长率为10% 8,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 亿美元。到2010 年,中国将有2.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 倍9.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 10.中国有13 亿人口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9,422 元11(约1,163 美元), 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2,936 元12 (约362 美元),完全有能力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渴望。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2004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5%13,总量高达13.7万亿元14 (约1.7万亿美元),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15.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非常巨大。 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randing Strategy)16 称,中国有1.7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其中有1000万- 1300 万人17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装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饰品。 中国品牌策略协会估计该群体的年收入为24 万元人民币18 (约29,630 美元),存款在30万-50 万元人民币19(约37,037 至61,728 美元) 之间。该协会预计,该消费群体的人数将在2010年增加到2.5 亿20.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 亿人口21 从农村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他们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第二类是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调查显示,这些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 到40 岁之间;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 至70 岁之间。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的年龄是相当年轻的。他们常年奔波在外,购买习惯与1980 年代开始大批出国的日本消费者相似。 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多为男性。四年前,女性仅占总消费人口的25%22.由于女性社会、经济独立性的进一步提高,女性在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比例正在日益增长。 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一般不做太多的学习或研究。 相反,俄罗斯和欧洲的消费者却专注于所购买商品的真正价值。和中国消费者相比,日本奢侈品消费者更加注重体现个性,他们多把奢侈品的购买行为视作个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表现。众多消费新贵利用他们物质上的富有来影响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同时也把自己和社会大众区分开来。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也有“先消费,再烦恼”的冲动,他们多数喜欢购买能力所及范围内最昂贵的商品,并尽情享受新兴起的雅皮式生活。 财力雄厚的中国游客的出现 由于财富的增长和中国政府放宽签证限制,根据中国社科院(CASS)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有2800万23中国人出国旅行。未来10 年内,中国旅游业将快速增长。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 24称,中国年境外旅行人数到2008 年将达到4900万人次,2010 年达6000万人次,2015 年1亿人次。这些预估的数字与国际旅行组织(World Travel Organization) 大致相同。该组织预计2020 年中国境外旅行将达到1亿人次25. 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一大好消息。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海外购买奢侈品,因为国内供应的奢侈品种类仍然相当有限。此外,由于关税和消费税高企,内地奢侈品的价格比香港或欧洲至少高出20%- 30%26.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消费者,给当地奢侈品销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004 年,中国境外旅行的消费总量高达250 亿美元27.经济学人智库(EIU)预估,2008 年该数字将达到305 亿美元28. 由于与内地紧密相连且价格诱人,香港预计仍然是内地人士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地点。以下三个因素刺激了内地居民赴港旅游: (1) 2004 年1 月和8 月,分别两次通过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其中就包含了向内地居民签发个人通行证进入香港;(2) 放松了内地人士访港携带现金数量的限制;(3) 放松了对人民币xyk的限制。这些措施有助于重振香港的零售市场。预计,仅今年一年,将有1100 万29内地居民访问香港。 人民币价值重估的影响 人民币重估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在2005年年中放弃紧盯美元,转而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 很有可能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同时抬高中国产品的成本。强势人民币将有助于巩固亚洲货币,长期刺激该地区的消费增长和中国的境外旅行。 在亚洲,奢侈品经销商将其人民币或其它亚洲货币营业收入兑换成美元、欧元或其它欧洲货币时,可从中受益。相反,销售以弱势美元计价的公司也将从销售额和毛利的提升中受益。但是,中国缓解人民币压力的工作是循序渐进的,使消费者和奢侈品经销商双方都可以从长计议,例如,制定购买预算,或做好进出口计划等等。 仿冒品——争议的焦点 仿冒问题对于奢侈品业者而言是最大的困扰。中国的仿冒问题尤其严重,是世界仿冒品的主要来源之一。 欧洲海关的数字显示,2003 年,在欧盟边境地区截获的9200 多万件仿冒品31中,60% 30来自中国。目前,仿冒品在全球奢侈品贸易中占10%32,是2000 年的2倍。 中国的仿冒品与正品的销售同步快速成长,品牌厂商的利润正在受到侵蚀。仿冒品的质量日益精进,使辨别真伪的工作愈加困难。 中国制造的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多利用近似的名称、标识或产品,混充西方的品牌产品。这些品牌对于奢侈品业者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这些品牌大多默默无闻,运营也仅限于国内市场。此外,国内的消费者也有能力区分这些商标,愈发减小了对西方品牌的威胁。 一些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仿冒品充斥不会妨碍奢侈品制造者在中国的投资。因为仿冒品有助于强化对品牌的认知度,当消费者具备相当的购买能力时,自然会购买真品。 中国政府已反复了表达根除仿冒品的决心,但奢侈品业者与政府官员通力合作以共同打击市场上的仿冒品的努力收效甚微。对付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可能就是业者快速更新设计,每一季都推出不同的新款系列,这样,仿冒品就无法跟上新品的脚步。 中国和成熟的奢侈品市场的比较 奢侈品在中国尚属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和其它成熟市场。 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例如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美食。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代表了财富和社会地位。与中国不同,美国和欧洲很难根据购买行为来判断财富,因为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购买某些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还要很多年才能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 成熟市场与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差别在于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许多国际型公司都未采取传统的方式,相反,他们与当地伙伴合作来建设其在中国的品牌。在市场经营架构更为合理的发达市场中,这种方式并不常见。 很多奢侈品业者认为在中国的品牌宣传和推广较其它市场更为复杂。例如,虽然中国比美国本土的幅员广阔,传播系统却相当原始,宣传机会因而受到限制。 由于受到这些限制,奢侈品销售公司不得不通过店面方式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接触,从而使新店面的地段就变得更为重要。除店面外,一些业者也通过大型活动、酒会、直接寄送邮件、私人邀请消费者等方式,成功地进行品牌推广。一些业者还发现,中国媒体乐于协助推广产品,而在其它国家则没有这种现象。 成功的要素——迎接挑战 制定长远规划 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业者应该目光长远,因为要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目标通常是需要时间的。虽然有各种挑战,多数业者表示,即使要用更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获利目标,他们在未来3-4 年内仍将持续向中国投资。 正在进入或扩展中国巨大市场的奢侈品业者已经遭遇营业场所承租或置产/建设的高昂成本、销售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以及文化交流和人员培训上的差异。这些问题通常需要经验累积和时间才能克服,想要在中国一朝成功是不可能的。 本土化业务拓展 奢侈品制造和经销商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零售商及消费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之路》(The Path to Success for Retailers and Consumer Brands in China)33 一文所述,中国市场是由多个区域性市场构成的。零售商,其中包括奢侈品业者,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来打造他们的业务运营模式。 当奢侈品业者将业务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稠密、西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城市扩展到大连、杭州、深圳、成都等二、三线城市时,了解中国市场的区域性差异更为重要。管理决策、策略计划,甚至推出的产品都需要符合当地每个消费群体的品味。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多数奢侈品行业的顶级厂商都已经扩展了在中国的业务。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他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要在所有精华地段被占据之前抢到几处。这一点对于向尚待开发的二、三线城市扩展业务的公司尤其重要。与在中国发展快餐零售店不同,奢侈品业者如果希望保持那种独有的矜持,只能在少数精华地段选择性地建立销售据点。因此,零售业者采取谨慎的方式选择零售地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周边环境不能恰如其分,例如,在以面向低端消费者的百货公司内建立奢侈品店,品牌就很容易丧失原有的光环。 合作伙伴与合资公司——可行的解决之道 不熟悉中国的奢侈品厂商可能考虑与当地商家结成合作伙伴或者建立合资公司,从而获得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市场。这种策略对于某些需要获得当地经验才能取得成功的精选品类或品牌产品是有必要的。 合资公司可以降低进入新的或者类似中国的复杂市场的难度。当地的合作伙伴有助于业者了解当地市场,解决诸如取得经营和零售许可、解决复杂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等等。但是业者需要慎选有信誉的中方合作伙伴,包括当地的制造厂商、分销商、零售商店和人员等。在选择合作伙伴之前,奢侈品业者必须实地综合考察以了解这个市场。 中国的本土厂商也会从与国外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中受益。例如,合作伙伴关系会使中方公司开阔业务运营的国际化视角,并有助于他们改善现有业务的运营。 如果组织完善,合资公司能够使合资双方共创双赢局面。 展望未来政府的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发展零售业,尤其是新兴的奢侈品行业。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的来源称,上海市政府已在现有和新开发的零售商圈中规划出数个专门区域,用于发展奢侈品零售业。官员们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吸引到高质量的奢侈品零售业者来拓展上海市的零售市场。 本地人才培养复旦管理学院34 (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 指出,对于世界时尚产业而言,中国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目前在上海,很多品牌奢侈品店的管理者都是来自台湾、香港或其它地区。政府已经意识到培养国内零售业管理人才和员工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这项培训计划,复旦大学已与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学展开合作,推出专门为奢侈品和时尚业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将有机会从世界知名的时尚屋中取得实战经验。复旦大学同时计划开设一个时尚与奢侈品业的MBA 课程,以推动对中国时尚业的学术研究。随着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类似的人才培养计划预期将陆续展开。 国内奢侈品品牌的成长未来5-10 年,中国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将成长并流行起来,特别是在文革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中。同时,中国品牌也将走上国际舞台,以总部设在香港的零售企业——上海滩(Shanghai Tang) 为例,该公司已率先打入全球市场。 中国制造——可行吗? 中国的工厂组织完善、成本低廉,很有可能吸引全球的奢侈品业者,但是目前鲜有业者明确表态将中国列入其产品的生产地。多年以来,欧洲奢侈品业者形成了一个观点,即欧洲的工艺和原材料使他们的产品保持着超群的水准。对于奢侈品制造业者而言,迁址到中国这样低制造成本的地区进行生产是有风险的。业者担心他们的品牌可能因此而丧失部分吸引力,最后会伤害到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渴求程度以及产品的价格。 一些零售商也认为中国工厂缺乏制造奢侈品的工艺和经验。此外,这些零售商坚信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奢侈品屋仍将主导奢侈品业,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乐于效仿欧洲的精致生活方式。 利用公司的品牌作为制造质量和设计的保证,以“某奢侈品品牌制造”的标牌取代“意大利制造”的标牌,业者是可以把外包所带来的潜在伤害降到最低程度的。通盘考虑、切实可行的策略将有助于减轻一些国际型奢侈品企业的成本压力,成本的提高已经蚕蚀了这些公司的毛利。 中国——通向亚洲各国的跳板 很多奢侈品公司将重点聚焦在中国,但还有很多业者希望将业务有策略地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香港。业者利用 中国作为跳板进入其它亚洲新兴市场的做法是很明智的。中国可以被视作是该地区发展的催化剂,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亚洲其它地区的增长。 结论 未来数年中,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呈现巨大的增长。。 中国消费者已趋向成熟,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奢侈品产品。中国游客已开始在海外彰显他们的购买能力,这将极大地推动国外奢侈品业市场的发展。。 奢侈品业者需要了解中国地方市场的差异性,才能取得成功。业者应考虑宣传不同品牌、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奢侈品业者不要过分看重眼前的得失。从长计议,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合作伙伴和合资企业有助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厂商熟悉中国奢侈品业的复杂性以及需要迎接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