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连接的媒介,从书信演变成呼机、电话、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各种主题社群相继出现,俨然就是人类在虚拟世界的“家”。
涌现出的有代表性的主题社群有:互联网知识社群“罗友会”,社会化营销社群“大熊会”,职场技能学习成长社群“秋叶PPT”……
什么是社群?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
社群的成员是基于共同的认可或行为才聚集在一起,没有“同好”就没有话题。决定社群寿命长短的,还要有稳固的结构和有质感的运营,就好比房屋的地基和日常养护。
而社群的规模,就得看社群输出内容和亚文化,群成员是否对社群有依赖和认同感,它决定了社群能够复制扩张的前提。
社区说的是人和人基于地理位置的联系,零售场景里经常说的“最后一公里”,说的就是社区营销。
社群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哪怕两人身隔海角天涯,也可以通过网络畅谈不休。在扁平化的社交网络里,手机已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如果手机不通、微信不回、动态不更新,会有这个人“消失了”的错觉。
在虚拟世界, 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认同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会在社交网络分享动态,对于别人的点赞互动满怀期待;我们会攀比抢红包的手气,哪怕只有几分钱。
微博和微信公号同样是粉丝经济模式,通过扩大粉丝规模,推出针对性广告,粉丝转发或买单,但会遇上新的麻烦——注意力转移。 粉丝可分配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种粉丝经济模式必须和其他社会化营销一起去抢占用户时间。
而明星的粉丝经济,更为典型。粉丝只为明星一人买单,没有人可以取代,明星一旦污点上身,形象坍塌,粉丝经济便会瞬间瓦解。一旦明星这个中心点缺失,经济结构就很难维持。
对比而言,社群经济,要稳固得多。 社群是由多个“同好”的点组成,强调的是凝聚力 ,缺失一个,另一个马上可以补上。同时,在社群的氛围,催生了羊群效应,联系会更紧密,彼此更容易相互感染、冲动购买。 把客户导入社群,是品牌经营的高级形态。
在形成社群前,产品用户的角色要完成三次转变。
受众阶段,通过网络渠道、新闻报道、好友推荐知晓产品信息。用户阶段,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使用该产品。粉丝极端,使用后,非常满意,向周边朋友推荐。社群阶段,成为产品的发烧友,与各地产品爱好者组建社群,参与到产品的优化和体验中。
从“受众”到“社群”,就是从“围观者”到“自家人”的过程。
社群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的。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
建群动机无论是卖货、拓展人脉、学习成长,还是打造品牌,都必须要考虑需求的可持续。 稳定的群一定是基于长期需求的社群定位。
需求的短暂性势必会造成社群的短暂性。
导致群消亡的第一诱因,便是缺乏明确而长久的定位,事先应通盘考虑群主题、定位, 分享机制的群寿命会长,灌水群必死 。
缺乏热心的群主或群管,或者群主个性过于强势,会导致两极化的争议,要么演变成信息乱流,要么无趣之极。
而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长期没有新鲜成员补充,熟识度和凝聚力下降,陷入沉寂,会加速群的生命力衰退。
群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群的生态模式。
组织者,日常维护和管理。思考者,群里的灵魂人物。调侃者,调节和活跃气氛。求教者,提供困惑寻求帮助。围观者,潜水,偶尔说话。挑战者,对群管理和交流内容公开提出不满。
围绕这些群角色,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基于社交群的环形结构,一种是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
有质量的社交网络人数,是一个有限的数量 ,邓巴的“150定律”就是关于这个研究的论述。
试想,微信加了几百好友之后,朋友圈的刷屏体验感。社群内,群员的大量刷屏,信息过载,人均参与量大大降低,凝聚力和活跃度当然就会下滑。
然而,对于QQ学习群,很容易达到2000人的上限,如果要解决学员参与问题,就要用到 递归金字塔管理模式 :成立一个核心管理群,规模不大,这个群的每个人都去维护一个小群。
主动式是自己看到宣传或利用群搜索功能加入,为了避免动机不纯或不符合群定位的人加入,很多 QQ群采取了审批加入制 。
而微信群,是模仿了QQ讨论组的架构,组员随手拉成员进入,而不需要得到组创建者的同意,采用的是链接扩散机制。
微信群的产品逻辑是基于时间流,而QQ群是基于主题,前者适合移动通讯,后者扎根桌面时代。
QQ群,基于主题建立群组,可以开设多个小窗定点交流,有助于多人在线就特定主题互动。这种独立窗口设计,必须要求设备有足够大的屏幕空间,显然移动设备难以支持。
微信的入群模式很随机,大多是以某个场景建立,场景结束,群也就随着时间流而湮没。
平台提供的管理工具,决定了平台对社群的维护力度。
相对于微信,QQ的工具更加多元化。社群要有仪式感——QQ入群申请,社群要有奖惩——QQ红包/禁言,社群要有价值——QQ群共享演示/群文件共享……
微信群更看重加入者的横向连接,更具开放性,而不是围绕中心创建者的地位,QQ群正好相反。
微信群不限制一个人加群组的数量,更具多样性,群组管理是放在信息时间流里,如果没有会话顶起,会随时间自然沉没。
QQ讨论组兼容了QQ群和微信群的特点,具备一部分QQ群功能,如语音、视频、传输文件等,也具备微信群的功能,基于时间流的特点,具有临时性。
QQ群更像一个商业组织,产品逻辑自带申请流程,群管理员的概念;而微信群更像是一个主题聚会,可任由组内成员邀请他人加入,基于特定话题交流,聊完就散。
如果是用于商业目的,有明确主题,那QQ建群更适合。如果用户层都是中高层,不适应QQ聊天,那非微信群莫属。
找同好: 谁来建群?如何做好社群定位?如何找到第一批群成员?
定结构: 内部群和外部群如何区分?选择微信还是QQ?开放加入制还是邀请制?如何制定群规?
产输出: 核心成员和普通群员的输出内容和形式。
巧运营 :入群群规的仪式感、群分享的参与感、群内分工的组织协作、开展线下活动带来的归属感。
能复制 :如何组建核心群,核心群文化的养成和衍生。
建社群不一定需要找明星代言人,而是需要找到喜欢某种产品能把产品玩到极致且有个性的人。 有同好,就有社群建立的基础。
逻辑思维的罗胖,依靠每天60秒语音和读书分享,迅速积累了一批铁杆粉丝,从罗辑思维公众号到得到研习社,从罗友会、跨年演讲到得到大学,声势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太平人寿的郭琪,人称PP琪,通过PPT系列作品《一张图读懂产品》,吸引了公司业务同仁的关注,通过全国微信群-PP琪干货大咖群-PP琪公众平台推送-PP琪金牌写手群的推动模式,锁定上万名公司业务同事和数千名分享精英。
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构建的,而不是热情和愿景 。 搭建社群,必须要对群组成员进行合理规划。
内部群多为环形结构,每个人的身份都可以互相变化,地位相互平等,管理相对松散。而外部群多为金字塔结构,有群管理员,有明确的群规和管理机制。
社群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人数快要突破上限后,通过内部群,转移一部分老群员到2群,保证了2群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规模,而老群员在群内会自觉地把群规和文化传承下去, 交叉引入的群复制是拓展群规模的关键 。
基于核心群员个人影响力,发展和组建的亚文化群,则是兴趣喜好的生活延伸。 比如,《秋叶PPT》团队的读书笔记PPT群、群殴PPT群、轻松学图表、秦友团;《正和岛》团队的非创意不传播部落、摄影部落、爱马仕部落等。
要群体优化,就要让普通群成员也能输出。
秋叶PPT团队怎样让群员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参与到社群运营中来的呢?团队鼓励学员在PPT课程学有所成之后,读一本书,做一个有内容的读书笔记PPT,老师免费指导修改并发布到微博、微信、网盘等渠道,学员因此而接到PPT设计的付费任务、企业的面试邀约。同时,团队把社群每周五的嘉宾分享演变成了学员分享,鼓舞了更多学员的学习和进步。
仪式感: 群名称、群公告、群名片的整齐划一,为入群仪式做好视觉基础,做好群设置预案。设定入群机制,准入制或邀请制,设定入群暗号,入群前告知群规,入群必须先认同群规和群文化。
参与感: 培养小习惯带来的参与感,如早起问个早、签到,晒早上完成的三件事。定期组织分享和话题讨论,干货分享就要邀约分享者准备素材,强调分享对大家有启发的内容,而话题分享,可以就准备的话题进行小范围讨论和筛选,由话题主持人选择。
组织感: 社群可以组织分工协作,做一个人做不了的事。通过社群微博传播矩阵,群成员自组织进行接龙,可以引导网友跟风转发,轻松破千。通过众包协作,各自认领一块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项目。
归属感: 网上约10次,不如线下聊1次。可以视区域分布、兴趣议题来组织,群成员以核心群员为主,随便聊、随便玩,可以加深彼此交流,体会真实的社群。
秋叶在打造《和秋叶一起学PPT》的网络推广团队时,推行了7个步骤。
在 导向阶段 ,找到更适应网络化生存的有创意的人,经过磨合和沉淀,在内部核心群 建立信赖和互动默契 ,通过动态筛选,把核心群人数稳定在了69人。 明确 打造网络PPT培训第一品牌的 目标 , 并承诺 一起做平台,一起分利益。团队定岗定责,利用大家的碎片化时间, 分工协作 ,做到了OFFICE在线付费教育领域第一名,学员5星口碑超95%。
社群运营中的“狼群”就是核心群,就是专业能力强、创意想法多、团队协作好、兴趣三观相同的一群人。
社群中的头狼,不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谁都可以担当。头狼的职能更多的是启发团队灵感,能够识人相马,能够整合内外资源,最大化激发社群的战斗力。
秋叶PPT团队中的核心成员,都是微博作业、微信互动、强关系发展而来的核心粉丝,导入QQ群的。
社群营销,最致命的,就是对手通过找到领域相符、爱好一致的社群,一股脑儿就可以把你的目标客户全端了。
如果要打“蚂蚁战术”,首先需要给社群带来价值,培养存在感。 在社群这个生态圈里,有了形象认可,自然也不缺帮手。
发动集体力量是最便捷经济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含量,拼的就是数量。
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强调的是风险。而 攻城战术 ,讲的是通过完成任务得到回报的机会, 强调的是收益,是正向激励 。
而经常有任务发布的社群,群管用不着找话题、做活动,维护成本也不会很高,如果任务可以连通社群内多个角色,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一个人的能量和产出是有限的,任务一旦群体响应,群员之间相互比拼,会促成社群的集体进化,在网络渠道快速扩散,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
社群中,重赏之下必有参与,但重赏,仅有奖品是不够的, 要真正激发社群活力,是奖品下有诱惑力的活动设计。
文中,秋叶把微博抽奖活动,设计成学员社群新媒体实 *** 演练,确定了活动目标,通过学员转发活动微博、花钱粉丝头条推广,同时链接到外部的赞助资源,最终得到了超预期的渠道曝光。
活动设计满足了多方需求:学员有了实战机会、外部人士有了观摩体验、奖品赞助商有了品牌曝光、秋叶线上课程有了销售增长, 达成了四赢的局面 。
如果你有干货,也有产品,就可以主动参与大量的群分享,通过分享,让大家熟悉和了解你,在群成员兴奋度较高的时候,完成导购。
没有社群,和用户是点到点的接触关系。而有了社群之后,和用户变成了点到面的关系,基于需求场景营销的机会就会增加很多。
定点战术需要找到社群所在地,熟悉社群结构和偏好,从群成员心理和行为入手。
只要找到一个符合产品定位的用户,从他身上入手,顺势打入他背后跟他有一样特征的社群,一下子可以找到目标客户群。以这个群为入口,通过了解和互动,可以找到更多定位相仿的社群,获客效率和成交率都大为提升。
罗辑思维提出的“一群人团结起来占其他人便宜”,就在于他相信有人格魅力的人与共同价值观的人相互信任和抱团,是 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 , 任何商业也要基于这种形态再设计 ,社群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和现行的商业模式对话,可以“团要”甚至白拿。
而秋叶团队的“一页纸PPT大赛”,则是传统企业借助社群资源,面向互联网的升维传播。 通过社群的结构化输出,造成难以想象的传播影响力 。
互联网+的兴起,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变革,同样,也带动了社群经济的发展。 对于商业而言,一个人的口碑很可怕,一群人的口碑很恐怖。
未来的商业形态,聚焦社群很是关键。除了亲友、同事之类的强关系, 有规模的社群彼此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一定是基于“弱关系”。
企业和渠道商是强关系,和消费者是弱关系,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社群“弱关系”连接,提升企业和消费者连接亲密性,那就意味着之前用于覆盖和影响企业潜在消费者的广告投入的大幅下降,效率提升。
企业社群连接要从“强关系”转化到“弱关系”,仅仅围绕产品是不够的。单纯依靠利益或制度驱动,难免会沦为刷屏灌水群和单向推销群。
社群的生命力在于价值和文化输出 ,首先需要基于企业文化、产品特性和员工个性建立内部社群,形成和产品连接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向外开放后,可以引入外部活跃的粉丝用户,最终形成内外社群的双向交流。
小米的社群最初是通过论坛积累的,小米员工都是手机发烧友,小米社区在早期就形成了发烧友文化。
小米公司把论坛中积极的用户组织起来,号称“铁杆米粉”,约八十人左右,核心二三十个不动,其他五六十个不断进出、更新。
铁杆米粉积极参与产品发布会及活动,在手机发烧友圈子里有较大的影响力,这80个“铁杆粉丝”直接影响粉丝数17万,实际上,米粉已经成为小米的产品形象代言人。
“秋叶PPT ”结合社群学员,擅长PPT设计的特点,搭建平台,开展“群殴PPT”微设计大赛。
每期“群殴PPT”的PPT设计挑战,因为创意出彩,都会在新浪微博的掀起超百万的话题阅读,企业关注到了这股传播能量,也纷纷带品牌资源参与进来,形成舆论共振。
因为参加罗辑思维研讨,秋叶PPT和万达集团有了连接,于是就诞生了“说说我眼中的万达”的话题讨论。秋叶PPT策划一页纸PPT大赛,简化了参与门槛,通过社群的微博、微信发布,鼓励每个看到活动的小伙伴参与,两天内,话题阅读量破百万。
活动一旦通过社群连接到用户,微活动爆发出来的能量难以想象。
在成为拥有专业技能的“U盘人”之前,最好先在组织内潜心修炼专业技能,等到可以脱离组织做“U盘人”时,需要找到和同样的“U盘人”,抱团生存。
在“U盘化生存”里最优秀的资源整合者会把默契的“U盘人”组织成社群。这样,社群就变成了某个专业领域的“路由器”,要找到“U盘人”,就必须通过社群去连接。
罗永浩在锤子科技夏季新品发布上,感谢了为他制作PPT的许岑,结果许岑的Keynote课程购买人数增加了6000份。
罗永浩敢做锤子手机,绝不因为他仅仅是手机发烧友,而是他看到了背后罗粉的力量。
对于企业,已经不是要不要建社群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把自己企业的社群运营真正和产品、用户联结起来的问题。
企业要给予用户足够的价值,不仅仅是产品连接和优惠,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个性满足。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高活跃的社群更多来源于生活场景的转化,比如可以搭建基于超市宠物食品分化的生活社群-猫达人,有水果偏好的生活交流社群-水果忍者。
接到去分享社群运营的安排,问我要不要接、犹豫片刻觉得还是接吧,通过这个机会来梳理,重新整理和回顾我们做过的事也是实属难得的契机
我的这篇文章只讲到关于读书会打卡社群怎么做的部分。
在讲到这个社群之前,我还是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既然想做学习型打卡社群。那么你自己是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你的爱学习表现在哪里?在哪里有痕迹可寻?我们都说这是一个个人Ip的时代。到处都是社群为什么要加你的群呢?
当然我不是要教大家怎么打造个人ip.我想说的是,想成立学习型打卡社群之前,你有没有先让别人因为你的坚持学习,坚持输出而吸引呢?销售和营销的不同就是在于一个是被动追求,一个是通过吸引。
怎么让别人知道我们爱学习,有人说我是个低调的人,我就是不喜欢晒这些东西。你需要换个思维,分享一本自己学习过的书的心得,其实是对自己的一个奖励。如果有人刚好看到你的这些文字而选择学习这本书这是你的一个大功劳
1.写书本推荐语(在朋友圈)
2.写读书心得,自己的收获(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
3.组织线下活动,做个人分享
4.坚持做,先从1~2开始
为什么我会建议大家先做打卡招募呢?因为打卡本就是调动大家积极主动付出的一种方式。一群人一起做过一些事后是可以建立情感链接的。对未来你的常规社群奠定基础。
当你累积了一定势能之后可以发起招募打卡群。作为我们樊登读书的各大分会,今年有了很大的便利,就是app上增加了[我的书童] 所以很多书友都会主动加我们.同时我们也可以主动在后台找到那些试听或者已经成为会员的书友,将他们邀请进你的书友常规服务群.'(如果你原先没有建立这个群也没有关系)微信还是得先加了
我们由于原本就有10多个的常规书友群,所以直接把接龙发群里就有书友报名参加了。
但是我们作为单打独斗的新晋会长,想招募还是建议打个人牌,建议通过一篇发自肺腑的招募文章来进行招募,可以写上您自己的故事与樊登读书的故事,怎么接触到樊登读书,加入的收获是什么,现在促使你走上推广的动力是什么?文章不需要文字优美,真情实感就好。最后发起一个号召,希望带领一群人一起学习。具体怎么学习就是介绍打卡规则的展示了。完全也可以借助导图的方式给大家呈现出来,
这是我们【彦值圈】的一个小伙伴前几天的一个招募~她自己本身长期在学习,写文章,用行动影响着大家,所以大家愿意进她的群去学习。
那大家也许会说,如果这样我是不是还得写个几百篇文章了才能开始行动。其实也不是,但是坚持做好自己真的很重要,
没有长期累积基础的我们,可以先做那些有趣而简单好参与的打卡活动,门槛是有的,但是又不需要太高的,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即可。
2016年我们建立了樊登读书的第一个打卡群,【星级打卡群】
这是我们的打卡规则,有明确的目标,有规则,有参与方式,有激励方式,导图很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大家一看就很清晰,也知道该怎么做。大家写了读书心得之后我们还会给大家统一整合成一篇文章集体转发,期间我们还增加了【学习委员的介绍】,【学习委员说】等内容。这个社群是半年一次颁奖典礼
当然活动可以不断地升级的,像这种长期进行的社群。一个月颁奖一次也是可以。半年着实还是长了点,感谢书友们的坚持。
关于怎么办好一场线上的颁奖典礼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 如何办好一场线上颁奖典礼
1.就是上面所介绍的读书心得打卡群,一周输出一本书指定打卡,也可以是随意打卡樊登读书App讲解过的书籍。
2.7天听书打卡,app中原本就制定了每周的书单,但是很多书友是忽视的,那么我们也通过这个来进行打卡
也可以是这种主题式打卡,像我们之前做过的终结拖延症的打卡,因为是很多人的痛点,所以参与的人也是相当的多。
3.30天或者21天的听书打卡,每天听一本书然后在朋友圈发表简单的听书心得即可,这个打卡我们就可以借助工具:小打卡,或者鲸打卡来完成
增加大家的互动性,就可以每天或者每周做个排行榜,我们也可以在小打卡上给大家做作业点评,这样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做这个打卡是有人在看到,然后每天或者每周在群里给大家发送其中的3个左右的优秀文案,
奖励的形式不一定得是书籍,红包也可以,或者仅仅是这种一个奖状的认可也是可以的。
每天或者每天评选完记得在各个媒介去做这个宣传,也是在二次宣传自己这个活动的方式。即便这期没有参加,也可以为下期招募做铺垫。
打卡形式是不是只有以上几种,当然不是,还有早起打卡,晨间日记打卡,每日三件事打卡。。。。大家可以发挥自己脑洞实施起来
做完每一种打卡记得复盘,注意观察在此期间后台的数据变化,做得好的部分可以延伸个,做得不够的地方可以改进。甚至还可以升级玩法。
介绍完打卡的几种方法,我还想说的就是,其实这些打卡的人还可以作为我们的潜在合作伙伴,比较积极活跃于社群中的,我们还可以邀请他一起参与社群的管理,可以给他封个官
文案品质高的,深度链接他,假如他对某本书的见解特别独到,请他在社群里针对这本书做个线上分享。或者了解一下这个小伙伴是从事什么行业的,有没有兴趣成为我们的阅读大使,驿站等,都可以在深度链接之后做延伸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上面会有些海报,或者颁奖的奖状,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作图的工具:
1.ppt做完另存为,选择jpg格式保存即可成为一张图片,
2.创客贴,这是一个网页制作图片的网站。里面本身就有很多模板,直接按照模板修改文字即可
3.微商水印相机等,还有其他很多方便作图的工具,因为我自己都用PPt做所以没有太多的研究了。
为了大家不是一头脑热地做事,我们可以先提前把自己社群方案做好,怎么做社群方案呢?
明确运营社群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还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就像我们组织这些打卡活动,共同目标是什么,你自己组织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是每月一次还是每周一次,社群运营你要有一个稳定频次的活动方案,形成固定的规律,养成群成员定期参加活动的习惯。
比如我们打卡以一本书书名为主题,或者时下想解决的问题为主题,例如以上的[终结拖延症]
其实就是安排群员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果是早起群,那么早上几点前必须打卡早起,几点前必须完成要做的事等。
星级打卡,我们是每周日前必须完成心得的输出。就是这样我们把具体时间定出来。
关于如何运营好读书型社群。欢迎大家一起多多交流,每一个人的经验都价值百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