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突然翻红,掀起一波回忆杀,明星翻红都有哪些套路?

王心凌突然翻红,掀起一波回忆杀,明星翻红都有哪些套路?,第1张

不仅仅是芒果台,我估计参加节目的其他姐姐们,甚至包括王心凌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正常的唱了一首歌,而且还被是被芒果台的后期分段剪辑播放的,居然轻松地到达了榜首,成功翻红。这确实是一波妥妥的回忆杀。明星翻红套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下明星翻红的套路:

凭借段子翻红

薛之谦,是因为参加《我型我秀》,而走入大众视野。当初,一心歌唱的他,并不被大众看好,选秀之后,薛之谦顺利的签约了一家唱片公司,但是因为宣传不给力,所以他的歌曲传唱度并不高,在业内,也是半透明的存在。所以,为了生计,他开过火锅店,在淘宝卖过女装,所得劳务,全部贴补做音乐的支出。所幸,上天还是眷顾他的,凭借幽默的天赋,微博上所发的小段子,竟然让他翻红了,后来,他被请去参加多期综艺节目,金句不断。随着曝光率的提升,他的歌曲,也被大众熟知。

凭借儿子翻红

沙溢,之前是一名,中规中矩的演员,凭借《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让大家熟知,但是后续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后来几年,演艺事业平平,人到中年,颜值也逐年下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参加了前几年爆红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与儿子安吉一起,创造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自此后成功翻红,多年前“军艺校草”的当红颜值被挖出。儿子安吉也十分让人喜爱,被当时的网友称为“东北宋仲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明星翻红的案例,凭借直播翻红,凭借整容翻红,凭借恋情炒作翻红,等等手段不同,套路多多,各位网友看官,咱就凑个热闹就好,千万不要当真!

90年代颇为繁荣的情景喜剧,在新世纪,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颇为繁荣的情景喜剧,在新世纪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英达的创作团队仍不断推出《东北一家人》(2001年,共120集)、《闲人马大姐》(2000—2002年,共267集)等大型作品,此外还出现了《家有儿女》(2005—2008年,共4部367集)、《炊事班的故事》(2002—2007年,共68集)等重播频率极高的剧集。

这些作品尽管在形态和气质上延续了《我爱我家》开创的传统,但文化内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一种喜剧形态的社会伦理剧,几乎完全放弃了喜剧这一艺术形式天然的讽刺功能,而沦为一种较为纯粹的"语言艺术"。

这一时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喜剧作品是2006年播出的80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该剧以明代(约万历年间)关中地区虚拟小镇"七侠镇"中的"同福客栈"为主要场景,围绕掌柜佟湘玉及其几位伙计之间的关系纠葛展开叙事。

该剧的故事与符号体系同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语境已实现完全的分离,创作者将大量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尤其是流行语言,与明代的视觉符号"拼贴"在一起,给年轻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剧情中甚至还出现了英语、莎士比亚、培根等西方文化元素,以及综艺节目、电脑Windows系统开机音乐和周星驰影片《大话西游》中的诸多"经典"桥段,因而成为该时期一个典型的戏仿式后现代文本。

这一文本对于观众而言既是极大丰富的,又是去深度、去中心化的,它反对承认任何孤立或自洽的价值体系的权威性,转而拥抱"杂乱无章"的政治正确。如有评论者所说的,《武林外传》的观众须"通读金庸、古龙、温瑞安;读过四大名著;英语起码要过四级;爱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娱乐节目;熟悉所有国内的电视广告;各种晚会讨论都很熟悉;还要精通流行音乐,从民歌到摇滚,尤其要精通Rap;还有中国各地方言懂得越多越好,古文底子也有一点"。

比起《我爱我家》对特定时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城市家庭)的明确标识与依赖,《武林外传》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的幽默效应,是一个"以契约原则所保证的共同利益为刚性结构,以爱情和友情为柔性结构的……市民社会的理想性存在",其最终效果则是实现了对精英话语的彻底消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武林外传》的热播昭示着新兴的互联网文化已经开始对传统电视文化构成了有力的冲击(或改造),因其不但在形式上与传统电视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差别,而且对观众提出了超越"鉴赏水平"这一单向维度的要求。

它无意对所有观众产生教化式的影响,而从一开始即锚定一部分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这些观众往往拥有相似的生活经验、话语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而创作者所谋求的正是在一种共通的后现代文化体系中与这四个特定的群体进行自娱自乐式的沟通。

《武林外传》尽管在央视播出时取得过9.7%的骄人收视率,但其影响力的扩散却主要是在互联网世界中实现的。而后来的情况也证明,这种高度网络化、后现代式的喜剧作品并未在传统电视平台持续出现,而是完全以互联网视频产品,尤其是网络自制剧的形式延续发展。

最能凸显这一时期电视剧文化的典型特征的事件,除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热播外,莫过于北京电视台2006年8月为重拍电视剧版《红楼梦》而展开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该活动启动后,竟迅速吸引了45万人报名参加,远远高出了同期"其他所有选秀节目的总和"。"红楼梦中人"在机制上完全具备了一档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全部元素——赛程、赛制、淘汰、晋级、复活、投票,因而选秀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个轰动性的电视现象。

这部电视剧计划由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华录百纳及鑫宝源四家公司共计投资超过1亿元制作,而作为演员遴选机制的选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共设10个赛区,就连台湾地区也被囊括在内。[1173]这场曾被媒体誉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冰之旅"的电视媒介事件,最后却因一系列失当、出格的营销炒作行为而面临"作秀""低俗"的指责。

这部50集电视剧在经历了一次颇具争议的"换导演"风波后,最终于2010年正式播出,但各方面评价颇低,且始终未被卫视频道重播过。若将1987年版《红楼梦》和这一版《红楼梦》的选角过程做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很难不去感慨电视文化的时移世易——20年前的演员遴选过程被创作者视为向原著表达敬意的一种最为纯粹的艺术过程,而20年后的"选秀"则将自身变成了电视剧注意力经济的一部分。

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名著改编剧",新版《红楼梦》不但完全依主流生产逻辑实现了内容本身的商品化,更别出心裁地将生产过程也转化为可供售卖的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仍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名著改编剧,至此也已完全不再恪守"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

新世纪电视剧彻底将精英话语从自身的形象气质中剔除,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无可挽回地成为电视文化泛娱乐化过程的重要缔造者。总体而言,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在题材、形态和气质上显然更加符合一个成熟的商业电视体系所"应当"具有的样子。创作者已完全放弃了对总体性文化价值的向往,转向了一种对于精致、细密、多元化的表达体系的追求。

中国电视剧文化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潮虽持续发展,但已悄然转变为一种抽象而机械的"技艺"。而即使是这种"变形"了的现实主义,也要或多或少地融入商品化和娱乐化的元素,以迎合观众的接受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自1958年诞生之日起便十分强调对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的观照的"正统"中国电视剧文化正逐渐衰落并走向终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07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