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沈阳飞龙集团失败的原因分析

跪求沈阳飞龙集团失败的原因分析,第1张

沈阳飞龙集团属于典型的失败中小企业,它的失败有着相应的一般缺陷:

一是商业道德缺失:

很多自杀企业没有商业道德,缺少最起码的道德观念,就会出现严重的错误。比如蒙牛企业,成立时都是从小企业开始,辛苦打拼下来,却因为商业道德败坏,使企业大厦顷刻间倒闭。倒闭破产都是咎由自取,这样的企业不倒才怪呢。企业以牺牲信誉为代价攫取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式的自杀!

二是:战略失误:

很多企业突然消失的原因就是战略失误。选择战略时,一定要广泛调研,市场上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市场,研发的产品或是投资的方向很重要,千万不要头脑发热,想当然的就上。一旦失误,想翻身很难。最后就彻底消失了。有的企业有了自身立足市场的产品,为了扩大经营,又开辟了很多其他领域,最后因为资金流断流而导致企业倒闭。这类例子太多,相信大家都有所接触!

三是忽视危机管理:

很多企业面对即将或出现的危机极端漠视,最后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不少看似强大的企业在一夜间成名,叱诧风云三五年,却往往在遭遇到一两个似乎很小的、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就完全可以控制的“小麻烦”后便无情的垮下去了,并且是一泻千里,无可收拾。

四是人才任用无方:

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的发展史。与以前最早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不同,虽然家族企业管理已经有很大改观。但问题是家族化的前提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不要把“做企业就是做人”理解成“做企业就是玩人”,特别是在关键的岗位上,如果任用无能的亲属过多,就会打击一批有能力的人,企业因此失败的风险会很大。

五是企业文化畸形:

很多企业一方面提倡管理的简单化,一方面又盲目跟风,一味模仿优秀企业的文化,由于自身的使命、价值观等概念都比较模糊,企业文化零碎而不稳定,甚至前后矛盾,结果企业文化流于口号和形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不但形不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反而因缺少主见显得更加做作!

六是制度流程虚化,内部管理混乱: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靠制度来约束有关当事人的行为,而人管人常常是靠不住的。很多企业家热衷于营造个人权威,大事小事都由一人拍板,即使有制度也是挂在那的,如果发生制度与“一把手”的说法冲突了,制度就被扔到一边了,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个人权威一旦过了头,企业取得好的成绩,发展顺利时,企业家就被众星捧月,难以听到真话,决策就会出错。错了也没有人敢说,一旦企业受到打击,也就开始了自杀。

七是忽视品牌建设:

很多企业重制造轻品牌。我们国家过硬的世界品牌很少。很多企业的品牌建设,更多的是依靠一时的炒作,或是电视媒体的广告轮番轰炸,虽有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往往难以长久。这是实际情况。

还有很多企业喜欢找外资合作,自主品牌意识淡泊。中国的日化产品与国外合资,导致全面沦陷。还有很多其他行业也是这样的境地。前些年,中国在核心芯片研制方面受制于人,要缴纳不菲的专利费,才让企业、国人意识到品牌的价值。

八是因遵循守旧的管理观念,思维模式不知变通:

不少企业老板喜欢一直沿用过去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但随着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管理模式都会有所变化,过去成功的管理模式或管理经验,现在多多少少都要有所改变,如果抱着过去的观念不知变通,过去成功的经验可能会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绊脚石。

朋友们,上面总结的八条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及时把握公司的情况,学会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公司策略,相信你就能做大做强!

  《大败局》这本书,讲述的是企业失败的故事。上个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旧体制的束缚逐渐松动,各行各业又几乎都没有形成严格的规则和体系,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很多企业靠着大胆的尝试一夜成名。本书提及的品牌,相信有不少会是你的童年记忆。不过,你是否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突然跌落神坛,它们失败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失败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的教训呢?本书将为你一一揭晓。

作者吴晓波是著名的财经作家。如果你对财经、管理类的书籍有所涉猎,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他创作的《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腾讯传》等如雷贯耳的大作。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没那么了解,也没有关系,书中的故事严谨又不失生动,每个章节后面都会附带详细的大事年表和补充材料,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绝对是财经小白入门的不二之选。

吴晓波老师在完成《大败局》之前,已经采访过五百多家各行各业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作为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他的分析十分理性,看问题的眼光也很长远,在《大败局》这本书多年之后再版的序言中,他自信地写道:“我没有发现任何重大的事实失真和数据偏差,而我对一些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预言,似乎也没有更正的必要”。这一句颇为骄傲的宣言,从侧面证明了本书的深度,和它超越时代的价值。

《大败局》一书中所记录的企业包括了食品、房地产、电子器件、零售业等多个领域,它们犯下的错误各不相同,很多企业其实犯下了不只一个错误。归纳总结它们犯下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大类,过度营销。这类企业在营销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知名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企业蒸蒸日上时能够触及到的消费者多,而在曝出负面消息时也会加速企业的崩溃。

第二大类,盲目扩张。这类企业大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太过贪心地扩大产量、推出跨界产品、接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大类,落后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是很复杂、很有技巧性的一件事。许多西方的大企业,历经百年才建设出完善的制度和管理系统,而这是九十年代许多草莽出身的企业家所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没办法落地执行的。

第四大类,是在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陷入迷茫。犯下这类错误的公司,一般是在技术或经营方式上有创造性突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机会,但是在独自领跑的过程中,也更容易陷入茫然,迷失方向。

第一大问题:过度营销。

  这个问题,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逐渐产生了超越温饱的新需求,与此同时,电视等新媒介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疯狂的广告攻势,是这个时代企业兴起的一大法宝。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教条,已经不管用了。书中,就有一个关于“酒”的案例——秦池酒厂。在1995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位招标的竞标大会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豪掷6666万元,拿下了“标王”称号。随后的1996年,在央视的大力宣传下,秦池酒厂成为了白酒市场最为显赫的新贵,销售收入暴涨到上一年的五倍之多。标王的光环,就像一针兴奋剂,让秦池酒厂一鸣惊人。然而,此时的秦池显然已经对兴奋剂产生了依赖,第二年的竞标中,拼了命也要继续追逐标王称号,开价高达3.212118亿元!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数字呢?秦池酒厂的厂长回到道:那是我的手机号码。这个报价有多离谱?它比竞标的第二名高了一亿多元,比当年秦池酒厂利润的6倍还多。如果下一年的利润能够像秦池预想的一样增长,这么做或许还不算过分。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设想太过美好了。就在秦池第二次夺得标王的两个月之后,一则丑闻被无数媒体曝光:秦池酒厂自身的产能跟不上,一直在大量收购四川小酒厂生产的散酒,再用本厂的原酒和酒精,勾兑成品。虽然这种做法在白酒行业内算是个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商都这么干,但秦池酒厂正处在聚光灯下面,品牌形象受到的伤害自然也大得多。过度的营销像一把双刃剑,最终重创了秦池自己。面对这一场舆论危机,秦池始终没能做出有效的应对,销售业绩自然也没有达到预期。后面的连锁反应可以预料:秦池失去了继续争夺标王的实力,名气逐渐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客观来说,秦池酒厂的过度营销也只是停留在砸钱上,背后虽然有收购四川散酒的行为,也还算不上特别恶劣。但相比之下,保健品行业的营销,就更加疯狂了。

  在古代,寻仙问药,追求长生不老这种事,只是皇帝和达官贵人的专利。然而在上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瘦身、健脑,还是补肾壮阳,都获得了新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太阳神、飞龙、三株等企业先后兴起,辉煌一时。你没听错,本书中作者记录的十家巨头中,专注做保健品行业的就占了三家,涉足过相关产品的企业就更多了。这三家保健品公司的发展手段各有千秋。太阳神在八十年代末率先发力,推出了生物健口服液,并参加了第一届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保健品评比活动,一举获得了“中国运动营养金奖”,通过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迅速崛起。另一家保健品企业飞龙,推出的是一款噱头十足的产品——延生护宝液,主打功能是治肾虚,用这样吸引眼球的功效打开了市场。而三株口服液的营销亮点在于,在投放广告时放弃了众人争抢的黄金时段,选择在廉价的时间段播放长时间的企业形象宣传片,在线下则用专家免费义诊的名头,推广产品。凭借疯狂砸钱来销售的产品,当然可以得到很高的知名度,但如果产品本身不过关,那它获得的美誉和忠诚度就要打一个问号了。一旦遭到权威机构和公众的质疑,这些保健品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最典型的例子,要数1998年的爆炸性新闻“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一个号称保健品的产品,居然连最基本的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即使当时的三株已经成为累计上缴利税18亿元、拥有15万员工的巨人,依然被这次事件一击倒地,再也没有爬起来。

纵观这些过度依赖营销的企业,它们夸大的宣传、对媒体的利用、对竞争对手的残酷斗争,固然是繁荣之道,但是在它们遭遇危机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全都变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刃。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和监管机构也开始逐渐清醒,以更谨慎的目光看待这个市场。

  以上就是第一类错误:过度营销。

接下来第二类问题:盲目扩张。

  扩张是每个企业从小到大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扩张才是埋下失败种子的盲目扩张呢?一个典型的错误是,规模扩张太快,超出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前面提到的秦池酒厂,就是一个标准的案例。为了弥补广告投放的巨额开销,秦池酒厂定下了极高的销售目标,生产却完全跟不上,不得不收购四川小酒厂的散酒,为将来遭媒体曝光、一蹶不振埋下了祸根。

  另外一种盲目扩张,在于无视自身的专长,贸然扩展到其他领域,或是为收益甚微的面子工程砸钱。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巨人集团。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学历人才。他是深圳大学的硕士,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写出了一款桌面排版印刷软件,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巨人公司,立志要做东方的IBM。然而巨人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四不像。

  1992年,巨人集团开始兴建“巨人大厦”,原本只打算建38层,却为了争夺“全国第一高楼”等虚无的名号,逐渐加码到70层。与此同时,巨人集团大举进军保健品行业,最高峰时期居然开设了两百多家子公司。然而,横跨电脑、房地产、保健品的巨人集团在哪个领域都没有取得过去的辉煌成绩,反倒不得不经常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全盘皆输。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错误,保健品行业的太阳神也犯过。1993年,太阳神贸然采取了多元化战略,进军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酒店等多个行业,却几乎全盘皆输,几亿元全都打了水漂。尽管1995年,太阳神在香港上市,但只过了两年,就沦为了垃圾股。此后,太阳神便一蹶不振,陷入了慢性死亡。

以上就第二类错误:盲目扩张。

接下来第三类问题:落后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一门包含人事、财务、战略决策等许多方面的深奥学问。企业制度如果是一笔糊涂账,或者仅凭领导人拍脑门决定,是很危险的。

爱多就是“糊涂账”的代表。爱多VCD的兴起,同样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起初VCD这个领域,其实并不被国际巨头看好。但爱多借着盗版影碟泛滥的东风起家,并在1998年砸下2.1亿元,夺得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广告位,成为秦池酒厂之后的下一任“标王”,盛极一时。

在夺标之后,爱多的创始人胡志标遇到了去年的标王,秦池酒厂的老板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千万不要对记者透露产值和利税,否则会被记者按自己的方式算账,然后评头论足。然而胡志标不以为然。爱多的数字每天都在像核裂变一样膨胀,连他自己都算不清。

听起来好像很荒诞,但这就是贯穿了爱多发展全程的硬伤。作为创始人,爱多的胡志标几乎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欠了多少外债,经常把账上的现金当作利润,在经营上大手大脚,完全不懂得控制成本。混乱的财务制度背后,是人才体系的畸形——爱多的广告营销人才济济一堂,却没有一个擅长融资和资本运作的人。

爱多的失败是因为财务管理的混乱,如果说爱多是死在了公认的难题上,那么飞龙的死亡方式,绝对算是全书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在领导人意气用事的指挥下自杀的。

诚然,飞龙作为一个急速扩张中的保健品企业,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过度营销、财务混乱、裙带关系等等,但是还远远没有到危机爆发的关头。企业内部存在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飞龙的创始人姜伟给出的回答是,让这些这些问题提前爆发。姜伟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文艺青年,因为对企业的现状还不够满意,就放弃了上市,之后又不厌其烦地内部整顿、自我反省,甚至公开发布了一篇万字检讨《我的错误》。自我纠错是件好事,但这几味药实在太猛,直接造成飞龙内部人心浮动、士气低落。与此同事,企业的形象也完全被毁坏,外部的合作方乃至政府机构都觉得,你自身有这么多问题、错误,凭什么让我们放心合作呢?内外交困之下,飞龙一头栽倒了地上。

平心而论,飞龙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这本来可以是一次自我净化和提升的机会,然而飞龙的领导人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给企业治病,显然不是成熟的管理之道。

以上就是第三类错误:企业制度上的落后和混乱。

最后第四类问题:在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陷入迷茫。

这也许是最让人不忍心苛责的失误,对新领域的探索难免会有失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不过即使它们失败了,留下的遗产也能给后人相当大的帮助和启迪。

说起近三十年来的技术创新,互联网是绝对绕不开的重要角色。如今我们大家都在网上听音乐、看视频、点外卖,享受着网络时代的便利。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先行者,早已离我们远去。它的名字叫——瀛海威。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就是瀛海威的第一q,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是记者、策划人出身,这个广告牌就足以体现她在宣传上的功力。张树新在美国考察期间接触到互联网,回国之后,就立刻向中国邮电部申请,做了全国第一个申请互联网服务的人。中国邮电部甚至不知道要把申请单放到哪一类,该怎么收费。事实上,在一片空白的互联网领域,张树新自己也不太清楚到底能提供什么服务。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瀛海威。它不仅要提供服务,还要担任启蒙者的角色。雪上加霜的是,瀛海威对市场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它总会觉得比客户更了解市场是什么样子,不愿意去使用大名鼎鼎的IE浏览器,不愿意转型门户网站,综合下来各方面的失误,造成了瀛海威的衰落。但是,谁又能过分苛责这样的先行者呢?毕竟他叩响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以上就是第四部分,在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陷入迷茫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开拓新领域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取得成功,有的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现在回过头去看,在面对新领域的探索上难免会出现迷茫和错误,不过他们尝试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遇到了这四种问题:一是过度营销,在广告上投入过高,以及过分夸大宣传自家产品;二是盲目扩张,定下了超出实际能力的目标,涉足完全不擅长的领域;三是制度落后,在财务管理、人员构成、企业决策上不够科学,任性妄为;四是在探索新领域时陷入迷茫,无法为创新性业务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就像冒险家的乐园,造就了许多企业的成功。然而他们犯下了各种各样的致命错误,从而跌落神坛。这些案例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甚至在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依稀相似的例子。不信看看你的身边,盲目粗暴的业务扩张、无孔不入的洗脑广告、有意无意的夸大宣传,仍然没有远离我们。借用古人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207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