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营销方案,实际上对营销人员的成长与发展非常关键。与方案打交道是每位营销人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份好的营销方案应注重方案的条理清楚与实际 *** 作性,方案分析应该有理有据,侧重用数字说话,方案的核心是指标与费用分析与预测。
优秀的方案的提纲大约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整体分析:市场特征、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趋势分析、销售状况分析
二、本产品(公司)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三、整个环境PEST分析:政策、经济、社会、技术
四、营销战略规划:市场引爆点、市场布局、主导 *** 作思路、运作模式、市场进入与运作思路及设计
五、营销战术规划:产品策略、产品定位与细分;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渠道选择、渠道拓展顺序、渠道规划、渠道占比、渠道销售量预测分析、上市时间计划。
六、促销思路概要及促销与推广细案:上市渠道促销计划、上市终端消费者促销计划、上市终端推广计划、媒介促销安排、后期促销跟进计划。
1、利用纠纷进行借力营销的经典案例<BR&NBSP/>1998年,法国科拉特斯公司向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香港鳄鱼侵犯了其商标专用权,并提出了350万美元的索赔要求。“两条鳄鱼”之争历时数年,最终以和解画上句号。但在此过程中,“两条鳄鱼”同时在中国内地取得了正宗龙头老大的法律地位。
<BR&NBSP/>“永和豆浆”是台湾林炳生于1985年在台湾注册的商标,成立了弘奇食品有限公司,批量生产永和豆浆并开店。1995年,弘奇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永和豆浆”的商标。2001年林炳生在美国注册了永和国际公司并把“永和豆浆”的商标转让给永和国际。由永和国际授权上海弘奇公司独家使用“永和豆浆”的商标。“永和大王”是早于“永和豆浆”在上海开店的。1996年,上海永和豆浆大王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也是经营豆浆、油条类的快餐店,挂“永和豆浆大王”牌匾。次年,这家公司经国家商标局获准注册了“永和大王”商标。就在“永和大王”注册之后,上海弘奇公司向上海工商局举报,上海工商局做出处理:“永和大王”下属几家连锁店,用“永和豆浆大王”六字作为简化的企业名称使用,与台湾弘奇食品公司注册于第30类的“永和”注册商标相混淆,容易造成误解。建议永和大王对容易造成误解的“永和豆浆大王”牌匾予以纠正。目前永和大王的牌匾只有“永和大王”四个字。
<BR&NBSP/>2001年底,新浪突然状告搜狐抄袭自己的短信产品,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抄袭短信的页面,而随后搜狐也反诉新浪抄袭自己的短信产品。这场官司轰动一时,但一年后结案时人们却几乎忘却。实际上在官司之前没有什么人留意三大门户网站均已开设了短信业务,官司之后即2002年上半年短信业务异军突起,三大门户网站坐地分金,相继由巨亏转为赢利,并在纳斯达克创造了翻几翻的神话,其领导人也在2003年纷纷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BR&NBSP/>2005年1月23日,电子商务网站8848向媒体称其网站受到了来自百度的攻击(yahoo、Google、微软为全球三大搜索引擎,百度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推广其Mysearch的搜索业务。
<BR&NBSP/>2、在纠纷中相互借力提升
<BR&NBSP/>虽然纠纷的双方都在指责对方,但这种“混淆”对双方市场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永和大王” 和“永和豆浆”,都将油条、豆浆为代表的中式快餐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洋快餐,双方都将作中式快餐业老大作为目标。事实上,一方面是争端和指责,另一方面,双方的连锁店数量都在突飞猛进。永和豆浆以加盟为主,目前全国已经达到120多家店。永和大王以直营为主,店铺数也已经超过80家。双方虽有口水战,但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的行动。双方都在努力提高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目的是对这市场上的杂牌军进行清理和收编并和其拉开档次,以便消费者区分。对于利用纠纷进行借力营销首先应寻找适当的支点。所谓“支点”便是“借力营销”所借助的纠纷,如品牌、商标、知识产权等,在推出新品前,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选择受众面。对针对性的产品目标消费群,通过适合的途径和媒体进行传播,充分吸引其眼球;最后是相互借道。双方为了做大整个市场“蛋糕”而进行战略上的默契配合。
<BR&NBSP/>在商业纠纷中相互借力也是企业有效的营销手段,通过法律争端是一种很高的营销技巧。这会引起传媒和公众的关注,比较容易传播,容易吸引注意力,对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相互利用,双方都心照不宣。这些争端只要不涉及道德指控,在品牌、商标、技术等上的争论可以广泛引起关注从而省去大量广告费。最重要的是双方在这种争端中都从各方面提升了自己。3、借力奥运,历数经典非奥运营销案例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柯达奥运营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用于描述在这一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些企业所采用的特殊营销手段。在这届奥运会上,富士耗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而其竞争对手柯达却成为了ABC电视网的赞助商,并由此创造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经典:因为赞助电视网,柯达有权在奥运转播过程中不断传播柯达的品牌标识。在没有付出额外赞助费用的前提下,柯达成功地在美国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捍卫了自己的市场。相比之下,富士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从奥运会之前的11%提升到了15%,但并没有赚回巨额的奥运赞助费。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泡菜汉城奥运会让韩国将泡菜卖到了全世界111个国家。在此次奥运会期间,被韩国人称为“泡菜妈妈”的韩晶慧专程到奥运村负责泡菜的供应。品尝过她制作的泡菜的各国运动员都对韩国泡菜竖起了大拇指。在各个酒店、餐馆,韩国人执着地将泡菜摆在世界面前,邀请各方游客品尝,不少宾客对韩国泡菜的美味赞不绝口。这是由韩国政府出面宣传一种食品,并非为某一企业扩大知名度。有人质疑韩国政府的做法在标榜自由贸易精神的WTO规则中,似乎有违规之嫌。但韩国政府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宣传韩国泡菜,并非为了帮助企业挣钱,而是为了宣传韩国饮食文化。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整个泡菜产业似乎都成了奥运会里最特别也是最显眼的“赞助商”,韩国泡菜借此契机名扬四海。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联邦快递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举办的冬季奥运会期间,联邦快递在阿尔贝维尔市竖起了大量的广告牌,并且通过媒体进行了高密度的广告轰炸。这使得61%的观众认为联邦快递公司是指定的赞助商,而其真正的赞助商美国邮递服务公司(仅有13%的观众认为它是赞助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耐克锐步公司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式的鞋类供应商,但是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是耐克。原来,耐克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奥林匹克城和奥林匹克公园旁,设立了耐克体验中心,因其租用的是一家私人停车场,奥组委对此也无可奈何。耐克在这里搞了一些观众参与的大活动,让人们免费体验运动快乐。另外,耐克还雇佣了很多大学生在场馆外向观众分发耐克的胸牌挂绳,便于观众携带门票。最终,不明就里的观众,都被耐克在亚特兰大现场的声势震撼。据调查,70%的人都以为耐克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富士在1984年吃过柯达的亏后,富士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柯达是当时的奥运赞助商,作为赞助权利的一部分,仅有柯达公司能在新闻中心提供分发和冲洗胶卷的服务,柯达在主新闻中心设立了大型冲印部,可为650位摄影记者冲印大约7.5万个胶卷。但富士却另辟蹊径,它在主新闻中心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士胶卷,就像柯达在新闻中心里所做的那样。而柯达对此却无可奈何。这使许多人以为富士就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昆塔斯航空昆塔斯航空公司并不是悉尼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但它针对悉尼奥运会的营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奥运会筹备和选拔阶段,昆塔斯为澳大利亚游泳队提供航线。到2000年8月时,昆塔斯在悉尼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标题是《为澳大利亚奥运会提供飞机票》,在该版底部用小字写上“昆塔斯并非奥运赞助商”。但是,上述小字特别不易被人注意。昆塔斯的非奥运营销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效果。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Wasatch啤酒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的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与此同时,盐湖城当地一家小小的不起眼的酿酒商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字样,大造声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众人的眼球,削弱了A-B酿酒公司的营销效果。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家得宝世界家居用品零售连锁巨头家得宝是第28届奥运会中非奥运营销当中的明星。它参与了美国奥委会的“工作机会项目”,将一些美国运动员视为自己公司的员工,付给他们工资和福利。带着这种家得宝雇员身份参加雅典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一共有71名(49名在夏季奥运会、22名在残奥会),这让非奥运赞助商的家得宝跟奥运扯上了关系。同时,这家公司在店内布置了与这些运动员相关的宣传材料,使“奥运会运动员是家得宝员工”的定位深入人心。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三角轮胎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的三角轮胎也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专题栏目《中国骄傲》中投放擦边球广告:一群人正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中国队又获金牌了,人群欢呼:“真是中国的骄傲啊!”这时,路边的一位汽车司机拍了拍汽车轮胎说:“三角轮胎,也是中国骄傲!”这则结合“中国骄傲”设计的广告创意,借助奥运点燃的爱国情绪,使三角轮胎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GoogleGoogle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但每逢这些重大赛事Google都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来制造与赛事的关联。在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崭露头角,标识上就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Google更进了一步,让自己的Logo出色的图案与冬奥会的赛事保持惊人的一致:冬奥会主项目是滑雪时,Google上就一定会出现滑雪的卡通人物。改变标识这一小小的创意,为Google省去了数千万美金的赞助费,也让数以亿计的网民想不误认Google与冬奥会存在合作关系都难。4、办公室图书馆的借力之道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办公室图书馆业务的。即针对企业里的员工、管理层开办的图书租赁服务。一方面,有自己的会员制俱乐部——“读书会”,实现客户的长期锁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制订图书采购计划,从而从图书销售中赢利。随着业务不断壮大,图书馆原来的场地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搬迁已是迫在眉睫。经过一翻寻找,我们找到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物业场地,宽大敞亮,条件非常不错。经过沟通协商,最后锁定的场地租赁费用为100万。但是,图书馆的老板并没有这么多的现金可供支付。所以,他请教我,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是不花钱就获得这块“宝地”。当时,我在想:“钱”是商品交易的工具,所以,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流动性是非常强的,可以换成多种其他的资源或服务。但是,图书馆老板没有“钱”,所以,只能寻找其他的“资源”作为交易工具——只要那种“资源”也具有“钱”一样的通用性及流动性即可。房地产公司老板拥有的资源是“房产”,那么,有什么资源是他没有的,却也是他愿意交换的呢?“广告……电视广告……”沿着这条思路,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首先,我让图书馆老板去印一批读书券,价值200万——这就是我们的“掌控资源”。接下来,我们找到了电视台,要求拿这批200万的读书券来交换其价值100万的电视广告播放权。经过反复的沟通,电视台方面同意交换。这是因为,一方面电视台自己的业务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搜集信息;另一方面,这批读书券也可以提供给员工作为图书学习之用。更重要的是,电视台本身拥有一些广告时段属于“非黄金时间”——拉广告业务的时候,这类的时段往往不会都销售出去;所以,与其让这些时段浪费掉,不如作为交换的资源。所以,电视台同意这份交易——用100万的广告播放合同,交换了图书馆价值200万的读书券。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已经使用“自身的资源”换回了“第三方的资源”。接下来,图书馆老板拿这份电视广告播放合同找到了地产商,跟他说:“你现在不用花钱做广告了。我这里有价值100万的广告合同,你只要把场地租给我用,我就把这份合同转赠给你。同时,我们在读书会上帮你进行楼盘的推广……”这份合同正是房地产老板所需,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掏出100万现金来做推广,远比交换租赁权要“昂贵”得多。所以,房地产老板很乐意地跟我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图书馆老板没有花一分钱,就获得了新场地的租赁使用权。而房地产老板也以较小的代价就获得了更多的广告推广,楼盘的销售情况最终也不错。这就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实现了“多方资源的交互流转”。这个案例还没有结束,后面发生的,更加精彩……找到新场地之后,另一个麻烦也随之浮出水面:图书馆里的几万册图书要搬迁,可不是一件小事。我们核算了一下,货架等杂物的搬迁比较简单,用不了一、两万块;但是,图书的整批搬迁就比较贵了,差不多要十五六万。而图书馆老板又不想出这笔钱,于是又找到我来“问道”。当时我在想:物流公司可以搬运书,但是,他们对于“读书券”之类的“实物”没什么兴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可以“交换的资源”。但是,是否可以调动其他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搬书”呢?于是,我们很快找到了“一箭双雕”的办法。在图书馆换址时期,我们搞了个大型的宣传推广活动,通知所有的会员:“为庆祝本馆乔迁新址,凡在此期间借书的会员,读书费一律免除,即不收任何借阅费用。而且,每人允许借10本以上……”消息一发出去,老会员们蜂拥而入,大量借书;在他们“热情”的行动之下,很快就把图书馆的书“扫荡一空”。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在活动里同时发出通知:“……还书时就不要到旧馆来了,直接到新馆还书即可。”于是,到期之前,会员们就陆续来到新馆场地,把借出的书再还回来。这样相当于借用了会员的力量,“化整为零”,巧妙地实现了图书的顺利搬迁。最后,他仅花了2万块钱,把货架等设备打包搬运,就完成了全部的迁址工作——简单轻松、毫不费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