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是哪里的特产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第1张

①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轻醮嫩黄深。夜来春眠浓于酒,压偏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的《寒具》

不仅爱吃红烧肉,还爱吃馓子啊

②宋代包丞驻汴京,夜理案宗,常以开水泡馓子夜歺。有一年西平大旱,夏秋两季颗粒无收,包大人吃不到西平馓子,便让汴京名厨制作。结果,条粗环粘,涩苦难咽。包公叹曰“唯西平馓子好矣”!

铁面无私包大人都说好了

③西平馓子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作为贡品,装箱运往宫廷。西平馓子比其他地方的好吃,是因为西平的小麦和芝麻花生等油料面料优,品质高,再加上其祖传技艺,就别具一番风味。

虽为食品小吃,馓子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述馓子甘、咸、温、无毒、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

这是真的?

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平人,才疏学浅也孤陋寡闻,反正是不知道,有知道的老乡可以举手留言。所以我怀疑是官方绞尽脑汁,为了招商引资本,在地方名片上贴的标签。

家乡的馓子

不论真假,西平的馓子好吃是真的!还有老乡的推荐,其实老乡不推荐,我也很想再次尝一尝,并且记录它的味道。

家乡美食——西平馓子

我有很多年没再吃过馓子了,它的味道还停留在小时候。奶奶是一个很珍惜粮食的人,珍惜到什么地步呢?她通常会将好吃的,例如鸡蛋糕、萨其马和馓子,偷偷地放起来。对,就是“偷偷地”,我现在仍旧觉得那地方只有她自己知道。然后,放到过期。是的!过期!她自己从来不舍得吃,只有我和堂兄赶到饭点去找她,她还没有做饭。这个时候,她会将馓子拿出来,用开水泡给我和哥哥,然后自己也吃点。其他记忆里,我似乎很难找到她吃这些零食的样子。

馓子于她来说,说是“珍贵无比”也不为过。奶奶疼孙子,农村里都说“隔辈儿亲”,就是愿意把最珍贵的给你。真羡慕还有奶奶的人……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馓子在我们中原也确乎是好东西。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或许才懂得粮食的珍贵。小时候我们村也有一个会炸馓子的能手。每逢农忙时节,他也会在村头进行售卖,一块钱就能买不少。平日里他也会起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卖。炸馓子可以作为一个手艺,但不能作为一个营生。我们村那个炸馓子的,始终没有富起来,前前后后也搞过种菜、养鸡子,但好像都比较失败,也可能跟他自己的经营有关吧。

像不像“大梳子”

馓子就像加大版本的“梳子”。一根一根很细,非常的脆,拿在手里一不小心就会断。真是想不明白为何要扯这么长,莫非是为了要充分的浸泡油炸?口感非常不错,但有些人吃起来可能会觉得“扎嘴”,还是因为很细很脆。

具体制作过程我不甚了解,但我现场看过几次,感觉蛮复杂的。先要搓为细条,再用食用油浸泡,然后再下油锅炸。正如前文所摘录“纤手搓成玉数寻”,比炸油条要复杂多了。也可能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吧。

我小时候,馓子确是不太便宜的零食。逢年过节走亲戚,也有人拿馓子作为礼品馈赠的。提一篮子或者一箱子馓子,也很“排场”。平时如果农忙或来不及做饭,用开水泡馓子,也是不错的饭食。但还是干吃更香,“咸、香、酥、脆”,应该是馓子比较受欢迎的特点。

我吃过天津麻花,是天津的同事给我带的。据说“正宗”,可我吃起来,太硬!太干!太粗!哪有我们的馓子好吃,真是的!我真应该让他尝尝我们西平的馓子。

后来不知何时起,馓子在乡下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方便面,方便面越做越火,但相比于馓子,总是少那么点东西。它是机器做的,而馓子,是手工做的,不一样。

平时集上、会上也见不到有卖馓子的了,想吃的话只能去城里的几家买。挺担心有一天真的一家也见不到,自己也不会做,想吃都没得吃。

或许我担心的不是某一种食物的消失,而是害怕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再也消失不见吧。

馓子是淮安的特产。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安徽蒙城、江苏淮安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宁夏回族的馓子有名,以淮安的茶馓为最。

特点: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不宜多食。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松脆可口,是新疆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风味名点。面粉用清油、花椒水和起,切小块,压成圆饼,从中开洞、拉长、搓条、盘层、拉细,入热油炸至金黄色而成,味香酥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32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