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式的营销》——无品牌之品牌,反常规营销模式

《无印良品式的营销》——无品牌之品牌,反常规营销模式,第1张

一、我对无印良品的印象

第一次与无印结缘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购入的第一个无印的产品是一支中性笔,当时对于这个品牌的印象就是毫无印象,在文具店选购的时候,只是因为它的外包装相比其他五颜六色的笔来说,实在是太简约了,而我一直都是喜欢简单的设计,所以毫不犹豫下意识选择了无印的笔,只是没想到,这恰恰就是无印最大的特点——无品牌。

知道后来我才知道这支笔的牌子是无印良品,随后我又去查找了它们家其他的商品,发现它们家的设计都是一贯的极简风,很戳我的风格,于是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名无印粉。

没想到上了大学选择了广告学,让我更有兴趣与必要来认识无印良品这个品牌,在查找了众多关于无印的书籍之后,选择了这本由无印员工增田明子所著的《无印良品式的营销》。

二、无印的营销

世界上有两种商业,一种叫品牌商,一种叫MUJI。没有特点成为了无印良品最大的特点,没有品牌成为了最大的品牌资本,这一切看似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样佛系的营销思维却是经过千锤百炼和精心打造的。

日本是一个崇尚极简、禅宗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文化里造就了MUJI。一流的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而MUJI就是一个定标准的企业,它们不做品牌,它们更胜一筹,MUJI是一个情怀型服务商,也就是“商业宗教”,它们是自己的顾客能够“信奉”它们对于生活的解读、对于生活的阐释,使顾客接受它们MUJI式的生活态度,这就是MUJI定标准。何为MUJI?从来不是消费者给予它们定义,而是它们为自己定义。超级IP其实就是一种商业宗教,MUJI是它们是一个提供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它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两点:一是情怀,二是体验。

而MUJI真正能融入顾客的所有生活中是因为它们设计上的留白,因为“空”所以自由,MUJI为消费者创造大量留白,这样消费者亲自参与商品的制作不仅可以了解、体验、感受MUJI的高自由度,也可以通过添加自己的想法,让一件商品得以完善,也就是所谓的“协同创意”。

一流的企业创造的标准分为两种:一种叫行业生产型标准(比如规定商品规格、电源接口等),另一种叫客户决策性标准(就是在消费者没做决策前,就让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渗入生活)。MUJI在全球化经营的进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代表了“日本文化”。

无印良品的反常规营销模式,与消费社会背道而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MUJI 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用户运营了。

三、对本书的看法

全书详细阐释了MUJI 的运营理念:没有品牌也是品牌、没有标签也是一种标签,没有特点也是一种特点、没有设计也是一种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大道至简,大道归一。无论是无品牌标识、集大成的玻璃容器、这样“就”好的中庸研发、极简主义设计、受众定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整个经营过程遵循了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众多科学规律。

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知识,适合我们专业在繁忙的课内时间之外的消遣,以及热爱MUJI品牌的忠实顾客阅读,值得推荐。

也许很多人不会想象到小城市太原已经成为了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城市了,和一线城市的国际品牌便利店相比,日营业额也许并没有那么多,但是它的数字化以及便捷度已经悄悄地赶上来了。

现在如果去太原出差的话,就会在马路上随处可见,太原的本土化便利店唐久。有人笑称它的logo很像711,但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也并不输给国际品牌。在很多国外电视剧的情节中,走累了就进入一家还亮着灯的便利店,坐下来吃一些串串或者熬点类,来一杯熟悉的泡面也可以,便利店提供热水以及网络服务,通过支付宝和微信就能即时支付,若不想出门的话,通过小程序下单就可以享受送货到家的服务。

太原便利店的佛系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给予路过的行人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卖的大都是本土品牌的商品,更接地气,让每一位客人都有着宾至如归的感觉。

走进便利店不需要被关注的,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可,如果只是单纯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也可以,提供的免费网络服务,可以让人们平抚一下因旅途奔波而焦虑的心情。刷刷手机上了会儿网之后,也许感觉肚子饿了,就可以根据当天店内的食物来选择自己的菜单。年轻人喜欢炸物和烤物类的食品,中年人更喜欢一些温煮的食物,中式和西式的小点心应有尽有,也会贴心的准备热水给予需要的顾客。

便捷舒适,但又不被打扰,是很多现代人所喜欢的一种便利店氛围,有时甚至可以在便利店待上一整天也不会腻,太原24小时的便利店就像一盏永远亮着的灯一样,能够在黑夜中照亮你的心。

也难怪现在有很多社恐的年轻人喜欢在便利店买东西,有时候便利店就在自家的楼下。不愿出门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自带的小程序来点单,随即就可以收到新鲜的商品。

而戴上耳机在便利店坐上一个下午,其实越是不被打扰和静谧的。也许会有进进出出的人群,但是坐在便利店的橱窗前,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的情景,又会觉得自己并没有被打扰。

据说在太原每500米就一家便利店,它的普及度已经密集到多过公交站了,人们出门就能够遇到便利的服务,而店铺内明亮又不拥挤,仿佛另外一个不被打扰的小空间一样。

前几天,因《庆余年》这部电视剧而爆红的新生代实力派张若昀,一身休闲西装搭配白色运动鞋,空降英菲尼迪直播间,亲自为2020款QX50站台。这场颇具综艺感的新车发布会,总算让英菲尼迪刷了波存在感。

流量为王的时代,英菲尼迪似乎有点“开窍”了,竟还知道需要借助明星效应来给自己做宣传。“惊于颜值,敬于才华”,在QX50宣传海报上,这八个字格外醒目。从某种角度来讲,QX50与张若昀在气质上确实有几分相似。

看得出来,在物色品牌代言人方面,英菲尼迪这回花了一些心思。

但如果单论产品,2020款QX50充其量就一年度小改款车型,在市场上还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毕竟,与它同时期上市的车型中,不乏一些来头不小的:全新奥迪A4L品牌强势,底子硬,早已名声在外;全新一代别克GL8 Avenir艾维亚吃透了国内消费者的心理,在MPV领域的标杆地位固若金汤。

反观QX50,摆出的阵仗再大,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抛开奔驰、宝马、奥迪所布局的“狠角色”不谈,面对凯迪拉克XT5、沃尔沃XC60、雷克萨斯RX等同级别车型的竞争时,QX50也讨不到任何便宜,以往的市场表现甚至还处于下风。别忘了,换了名字的路虎发现运动版,还有林肯航海家……都不是“善茬”。

总之,要想在强手如云的豪华品牌SUV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对于QX50而言绝非易事。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QX50已经是英菲尼迪在国内卖的最好的一款车型了。自2018年6月换代后,QX50在2019年度过了第一个完整的销量年份,其交出了累计销量21,580辆的答卷,而2019年英菲尼迪国产车总销量为33,417辆。即便计入进口车型,QX50为英菲尼迪在华销量贡献率也超过了六成。

换句话说,QX50卖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英菲尼迪在中国的销量走势。

这也正是英菲尼迪在中国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紧抱中国大腿,仍难逃沦为“炮灰”

每每提起英菲尼迪,就不得不和雷克萨斯进行一番比较,两者身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同是日系车企为进军高端而打造的品牌,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且从北美地区起家,都在本世纪初进入中国且中国是各自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

当然,就像大多数车企都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一样,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也希望能在中国做出一番成绩。特别是英菲尼迪,紧紧抱着中国这个“大腿”,2012年还特地把全球总部搬到中国香港,这一举措在跨国车企中并不多见。

而后,英菲尼迪在中国的国产化进程加快。2014年,由东风汽车集团和日产汽车公司共同组建的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1月,英菲尼迪首款国产车型Q50L上市。四个月后,英菲尼迪第二款国产车型QX50上市。

或许英菲尼迪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成为了最早在中国实现国产化之梦的日系豪华车品牌。

可结果呢?英菲尼迪非但没有找到做大做强的办法,还被尚未实现国产的雷克萨斯拉开了差距。

2019年,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销量突破了20万辆大关,达到20.2万辆,让提早一步完成这一目标的凯迪拉克都捏了把汗。对了,这还是建立在雷克萨斯产品终端价格坚挺没有让利优惠,ES、NX、RX等车型加价销售的情况下完成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而英菲尼迪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都知道这是因为其本身基数就不大,况且如今英菲尼迪上涨势头已经明显放缓,体量也就徘徊在3万辆上下。以这样的表现,除非接下来延续爆发式增长,否则要想追上对手,难度极大。

如今,豪华车市场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谁都不愿丢掉一口蛋糕。想象一下,雷克萨斯正憋着一股劲儿,随时准备向二线豪华品牌领头羊的位置发起冲击。而英菲尼迪却在原地踏步,处境相当尴尬。长期下去,不排除会彻底沦为“炮灰”的可能。

没有富贵命,一身臭毛病

在英菲尼迪的官网上,品牌历史介绍中是这么说的:“30多年前,我们开始创建一个全新的豪华汽车品牌。一个追求理想动力、性能和艺术的品牌。”按照英菲尼迪的想法,是走一条运动路线。但平心而论,在豪华车市场中,说到有运动气质的品牌,谁脑海里会首先想到英菲尼迪呢?

再者,前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陆逸曾说过:“我不认为我们是二线豪华汽车品牌,我们是豪华汽车品牌。”这种拔高身价的说法看似心态自信的表现,却难掩英菲尼迪只能在豪华品牌里充当陪衬的事实。

要知道,奔驰、宝马、奥迪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一方面是因为进来的时间比较早,品牌认知度早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奔驰豪华舒适,奥迪有科技感,宝马以 *** 控见长,各自都有着鲜明的标签属性,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也更强。

显然,直接对标奔驰、宝马、奥迪,并不是一个好策略。既然打不过你,干脆就和你联手。

因此,英菲尼迪选择了与奔驰结盟,利用奔驰的平台和技术等资源为自己贴金,还打造出了一款QX30,虽然这款车和GLA共享发动机和底盘技术,在造型设计上也不赖,但终究还是因为品牌影响力不够而很快被市场遗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豪华不豪华,最终大家说了算。

体现在产品层面,相比雷克萨斯车型的精湛工艺和可靠品质,英菲尼迪却经常被曝存在刹车抖动、变速箱漏油、减震异响之类的小毛病,这些小毛病虽无伤大雅,但极容易打破消费者对于豪华车的固有印象,久而久之,消费者一旦有了心理落差之后,对英菲尼迪品牌的好感度也会大幅降低。

原本英菲尼迪手上还有一件跟雷克萨斯一样的“杀手锏”,就是全系车型四年或10万公里免费保修保养政策,不过因为市场表现不理想,拖累经营利润,英菲尼迪在2018年取消了这一政策。增值服务的缩水,也在无形中打击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信心。

“佛系”营销,产品缝缝补补混日子

没有卖不好,只有不会卖。用这句话来形容英菲尼迪的营销再贴切不过了。

雷克萨斯被称为“营销鬼才”,源于其喜欢跨界投放广告,比如把产品和热播电视剧或者时尚潮流关联起来,走心的广告赢得了一片好评。而英菲尼迪早前赞助《爸爸去哪儿》和“敢爱”万人盛典之后便几乎没有了声音,直到去年朋友圈的奥迪广告“乌龙”事件,让英菲尼迪蹭了波流量。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如果连花点钱做营销都舍不得,或者花了钱收不到效果,又谈何转化销量呢?起码让消费者掏腰包之前,知道英菲尼迪是一个有存在感的品牌吧。至于那台VC-TURBO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发动机,吹破天又有多少人买账呢?

距离Q50L和QX50两款国产车型推出已经过去5年多的时间,期间英菲尼迪没有投放一款国产车型,在进口车型更新速度上也慢上半拍。这也暴露出英菲尼迪产品线单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在国内,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非豪华品牌,在取得可观的销量后,依旧在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密集投放大量新车来刺激销量。像雷克萨斯的产品阵容就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此外,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豪华品牌,纷纷推出了新能源车型,希望能占得市场先机,雷克萨斯则依靠混动车型来扩大市场份额,但英菲尼迪对市场趋势缺乏敏锐的嗅觉,首款新能源产品至少到2021年才能问世。

没有大量新品持续支撑,这与当前千变万化的汽车市场背道而驰。终端市场的不景气,让英菲尼迪的压力更大,内部军心不稳,高层人事变动频繁,这些不稳定因素给企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英菲尼迪的全球总部将在不久后搬回日本横滨。

写在最后:

英菲尼迪的“中年危机”来得有点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品牌缺乏调性、产品更新速度不及时、营销不作为、对市场反应迟钝,让英菲尼迪疲态尽显。眼看雷克萨斯混得风生水起,英菲尼迪除了“眼红”,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34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