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跟我说如何看待“知识付费”的浪潮。它的本质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你是如何抓住这个机会的?好的知识付费节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做好栏目的必要性是什么,奖金大是什么,真正的诀窍是什么?我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作为一个商业服务栏目的时尚造型师,同时也是一个商业服务顾问,今天我觉得从商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看待“知识付费”,如何打造知识付费产品的思考和感受。
首先,到底什么是“知识付费”?
第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当我们说“为知识付费”时,我们在为什么付费?是为了“知识”吗?
自古以来,有两种知识供应者。第一种人把全球的未知变成人们的已知,第二种人把人们的已知变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要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首先要有一个探索的全过程。生物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是根据自己的探索,把握一些周期性、知识性的东西,拓展人们可以精准推送的知识边界的人。虽然整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失误,但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都已经知道全球布局是在迭代更新中不断发展的。
这是第一种人,他们把全球的未知变成了人们的已知。
知识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整个“发现”过程。一旦被发现,这些知识就成为人类的财富,我不用为此付出代价。
但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不会自动成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所以,第二种人也有必要把已经发现的知识,比如勾股定理、牛顿力学基本定律、社会经济需求规律等,变成你自己的认知能力。这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整个过程就是“文化教育”。这整个过程大家都买单。
从中小学到普通高中,甚至到高校,你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在互联网技术上完全免费检索到。但是你还是要花十几年的时间和培训费去高校学习,这是因为这种文化教育的全过程很难。
所以今天我们讲“为知识付费”,不是为“知识”付费,而只是为“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即“文化教育”。我们都把钱给那些帮助我们改变知识的人。
为知识付费的从业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是传递知识的能力。
第二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客户会为哪些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运营者都能获得大量的利益。
“得到”等知识付费服务平台上排名前(10万)的优质内容运营商有李笑来、万维港、薛兆丰、吴晓波等。在“知识付费”盛行之前,他们本身就已经是顶尖的内容运营者,而且都是读过一本或多本畅销书的“知识传播”顶级权威专家。这些人的能力早就得到销售市场的认证,他们生产的本质内容非常“昂贵”。
比如你想听“薛兆丰的北大社会经济学课程”,你需要先被北大录取;吴晓波请到公司授课,花费几十万,不是一般中小企业能承受的。
现在有了互联网技术和音频内容分发系统,推广一个受众的边际收益基本为零,理论上用户数量是无穷的。
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每个客户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接触到自己买不起的优质内容,内容运营者的收入也不容易降低。
其实是让以前太贵的东西越来越划算,但不代表以前完全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
知识付费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知识付费不是说完全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而是说太贵的东西终于可以划算了。
第三个关键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正确姿势。
在过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所以人们曾经把书视为知识。对知识的极大重视和对完美的追求,促使大家对阅读格外谨慎,甚至觉得只有读完每一本书,才能理解创作者的想法。
作为五本畅销书的作者,我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先有一个总的辨析和见解,以及要传递的知识,然后是逻辑和结构,最后是小故事和例题。作者期待的是根据结构结合实例给你对书的最终理解,而不是实际“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
所以,请记住书籍只是知识的媒介,而不是知识本身。每个人真正的目标是获取知识,而不是“学习”。过去因为对书籍过于痴迷而产生的一些习惯和看法,现在已经成为大家获取知识的障碍。
比如,有人认为学不到“二手知识”,必须读原著小说。罗胖举了一个这一招的例子:你需要学习和训练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应该看原著小说还是中学物理课本?自然要选择初中课本,因为它的描述方式更容易被当代人理解。我们要学的是里面的知识,而不是原来的小说和书籍。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学习培训知识,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媒介高效地获取培训知识。
具备了以上三种认知能力,我来总结一下,一个好的知识付费商品:
首先,客户希望为“有效”的内容付费
什么是“有效”?大概涉及到我自己的价值判断。我的定义是,“有效”的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人学习、训练和发展的内容,是在工作、业务服务或心理状态上得到改善的内容。人们会为此买单,因为他们会把这种付出当成对自己的一种项目投资。
娱乐是“消费”,学习是“项目投资”。
另一方面,有一些完全免费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阅读量非常大,有10万篇阅读文章。他们的运营模式是根据内容吸引总流量,然后根据广告转化为现金。为了更好地吸引总流量,他们要么追求网络热点,要么秀八卦聊话题,要么用搞笑的段子“娱乐”大家,服从读者及时考虑的要求。这样的内容很难收费。
二、10万客户的收费内容必须是从初学者到熟练者
也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全球多所著名大学和国际商学院任教。说多了,你会发现在高端传统国际商学院教书很难。这里对讲师的资格证和标准有很高的规定,师资也很好,但对讲课方式的规定不高。为什么?因为观众的水平很高,所以老师的指点很重要,即使不理解整个过程,也能靠自己的思考理解。
但是你看10万个客户,你会发现各个层次的客户群体差别很大,比如年龄层次,学历层次,职位高低等等...各种情况都有。同样的内容,大家肯定都懂,都觉得有用。这就规定了内容服务商必须能够“入门掌握”:关键知识必须深入,抓住精髓;主要的表达方式一定是表面的,非常容易和各类客户产生联系。
事实上,只有保证这种从入门到掌握的完美,才能证明你真正掌握并深刻理解了一个知识内容的精髓。如果你想被10万客户追随,你必须有这种能力。
如何训练这种能力?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你知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鸡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35个头,94只脚。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叫做《从入门到精通》,试图给一个没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幼儿园小朋友解释明白这里的逻辑。
然后,付费内容一定要实用。
订阅10万的专栏毕竟是aTo C商品,也就是说这10多万人,每个人遇到的都是独立的消费行为。每个遇到独立消费行为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场景:一个上班族急着升职,一个培训生在想怎么找工作,一个老板想读完EMBA再多学点东西……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看你的内容呢?
这与过去高校招聘、企业培训和采购员工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害客户一定是靠产品本身,而不是营销能力和说服能力。
所以,我的专栏内容严格按照场景和商品感的要求:“把石英钟装进怀表”来 *** 控学习和训练的时间,打磨版面规划的逻辑,然后轻松消化吸收,优化贴近生活的事例,构建画面感...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更好的用商品法把我认为最好的东西交给你。
还有,打造一个10万元的栏目,必须要有一个暖心的 *** 作。
商业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等待的感觉。为什么有些网校(MOOC)得不到快速发展的趋势?是因为如果只展示教学资源,让客户“有时间听”,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教学环节。“知识付费”就是为知识付费。它是一个知识获取的全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销售。只有按照 *** 作,客户才会觉得:“我在和你一起学习,一起培训,一起发展”。
比如,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训练,我的专栏把发布时间安排在每晚9点,大家每天定时进行学习和训练,就像跑到教室等老师讲课一样;我会用“官网认证布艺沙发”鼓励大家按时入住;每天抽时间回复40~60条精选留言,每周授课,每季季末举办线下推广班,在服务平台上获得正规的线上直播平台...这就是整个等待的过程。
按照那种管理,学生觉得“我没有买书,只是在上一门课”。虽然学习、训练、提升自己很辛苦,但是老师和同学的等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律性,让整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快乐、更成功。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以怎样的心理状态去打磨、打磨商品?
有一种心理状态“我很优秀,但是大学时我要求了,现在我教你”,这是不合适的。明白现在客户是“皇帝”,你还有学问,只是“翰林院”而已。你的知识、时间和活力服务于顾客。你最重要的目标是让他明白,而不是装酷。
所以,无论你是否站在客户的角度独立思考,这种心理状态都显得特别关键。你有没有可能自始至终把客户的“可理解”情况放在最大的位置,把自己的一些个人喜好放得低一些?如果你能保证这一点,你就会以恰当的姿态服务于项目客户。
续
知识付费还是一个很新的跑道。我很幸运的选择了一条我很喜欢的跑道。自从今年创办5分钟商学院以来,我收获颇丰。回想一年前,对知识付费的理解完全不同。我很期待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期待加这条跑道的同学们提高赢面。
所有帮助我们把全球的无知变成人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把人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变成彼此认知能力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创作者:刘润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刘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