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编辑:“十万粉丝”是个分界点,我靠自媒体实…

老编辑:“十万粉丝”是个分界点,我靠自媒体实…,第1张

老编辑:“十万粉丝”是个分界点,我靠自媒体实…

5 月 5 日,在腾讯芒种特训营三期班上,“老道消息”的老编辑张豫宏强调了规范化的“团队写作”,认为微信号一定要有自己的人设,并完成“垄断场景”。老编辑说,内容品类战争已结束,专注高质量内容是王道。

经“腾讯芒种特训营”授权,将老编辑的演讲干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内容创业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以下为现场摘要:

内容的本质

最近《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在朋友圈火了,这篇文章的作者 44 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当保姆。她从小有很多波折,后来辗转到北京草草嫁人,几年后又因为无法忍受丈夫酗酒和家暴,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她的勇气来源于自己的母亲,所以她自己后来也成了一个勇敢的母亲。有的人说她写得非常好,有的人说写得不好。

和菜头把范雨素的文章和历史上的一些文豪、大家比较,意思说现在的人认为写得好只是因为没有见过更好的东西,是中产阶级的自我感动。的确,范雨素的文章当中一些出彩的、论断性的地方明显有编辑更改的痕迹,她看待世界的观点有些也很幼稚,但我为什么觉得挺好呢?

这就是要讲到文艺或者内容行业的本质是什么。文艺不只是作文比赛。如果只是比赛,红楼梦之后大家都不要写小说了。

文艺或者内容的实质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我意识。为什么咪蒙火了,很多人觉得咪蒙的文章存在很多三观并不是很正的东西,比如我是一个好人,他是个low逼,我是一个好姑娘,她是一个婊子。但是咪蒙确实实现了自我意识,知道“我是谁”,她为自己的“自我”打上了一个标签。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愤怒的时候,感觉到想要嘲讽别人的时候,情绪会被她的这份“自我”所调动。当一个写东西的人找到了她自己,她的读者就会找到她。

最近的《人民的名义》舆论度一直很高,一开始大家都在谈论达康书记,到最后大家却都开始同情祁同伟,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祁同伟。我们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在权利或者在资本面前我们是非常虚弱的。我们想实现阶级的跃迁,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面临着一些叫吃相难看或者叫不择手段。而对于达康书记,大家从头到尾谈的都是他的表情包和GDP,这个人物的丰富性就差很远。

好的文艺、好的内容不只是纯粹从文学性上评论,你越能够强烈地勾起人的自我意识,让读者意识到你是谁,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文章就越成功,这是一个普适价值,没有任何一种内容形式,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所有好的文章、好的内容、好的文艺全部都在于激发了人们的自我意识。换句话说,那文章不是你写的,是上帝借着你的笔写的,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最好的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再回到《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文章讲的都是很琐碎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农村来的保姆,她的自我觉醒了。看到她服务的家庭是老板和他的小三,她开始怀疑这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吗?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得不到好的教育,她自己为什么受那么多苦,文章当中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已经透露出这种女性的意识和社会底层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是范雨素》是一篇好的文章。

  戴着镣铐的“下九流”

学新闻本身我认为是一件有担当的事情,非常有理想主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坐在这里听我讲关于如何在微信上进行写作的课,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闻其实行业已经遭到非常大的破坏,大部分优秀的人已经离开了内容行业。有人说新闻是第四权,记者是无冕之王啊。这是西方那一套,在我们自信的文化里面,我们的意识形态上来说,我们就是下九流。

中国文艺自古分为三种等级,第一种等级是士大夫托物言志进行的创作,比如范仲淹、柳宗元、王安石写的东西一定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据最高的位置。在中国的文艺拍卖、文物拍卖上面,所有的价值珍贵的画一定是文人画。其实一般的宫廷画也可能画得非常好,一幅乾隆七下江南的图也可能花上 10 年的功夫,但就比不上文人即兴地在纸上涂点墨水,这就是长期儒家思想导致的结果,就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当创作跟文人的理想、跟儒家思想达到大同境界的时候,才算是最高境界。所以宫廷画是不值钱的。

第二种文艺就是官办机构豢养文人的宣传和修撰,比如修《四库全书》,他们写的是有用的东西。文革的时候钱钟书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因为他在翻译英文版的毛选。张艺谋回忆起自己在那个时候会画宣传画,会拍工农兵,所以待遇就比别的黑五类子女好很多,他把这个称为工具化,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而匠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的创作,这是文艺的最低端。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处在下九流的层面:文艺跟官方意识形态、官方的关系都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关系的深浅不一样,决定了文艺的地位。中国所有做内容的人都有能力叫自我审查,每个人在写东西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写,会不会被删,大概能活多久。从经济上来说,我们要低头向下,面向各种各样的行业,面对各种各样的甲方,如果不写市场需要的文章,你很难生存下来。在微信公众号起来之前,中国写作的,特别是底层的写作,真正能赚钱的就是为房地产商写文案。中国的内容创作者需要在权力跟资本的夹缝中生存,这个时候大家的生存哲学就是带着脚镣跳舞,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你想要的读者自我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腾讯邀请我来演讲,我其实是很感激微信的。之前有一个小记者来采访我的时候,我说在苹果封杀微信的赞赏之前我以为我自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因为写一篇文章会有一千多到几千元不等的打赏,这让我在书店里或者购物商不用考虑价格了。今天在座各位能够树立自己的媒体品牌,而不需要去一家科技博客,去一家地方媒体或者去一家传统媒体工作,受到了写作之外的更多奴役。

 一个长期写作者的自我修养

写作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长期写作者的门槛我认为是 1 万小时以上写作经验或者 30 万字以上的文字作品。我说的文字作品指的是自我表达的文字作品,一些应用型的,比如文案,企业宣传广告文案积累 30 万字也没有用。

大部分今天在微信上写作的人,其写作手法是非常稚嫩的,我现在遇到的最大的窘境就在于,当我招来一个人,我作为主编,却要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去全面纠正他在写作中的毛病。这要讲到中国的语言能力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退化。

举一个例子,我经常跟人说,《红楼梦》里面王熙凤出场的时候,曹雪芹是怎么写的,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的时候,那段是怎么写的,今天中国所有的文字作品写人物出场的时候都写不出来这种感觉,对于人物服饰非常细致的描绘,那种对于、人物的情绪、表情的细致描绘,在中国的文艺作品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你再去看鲁迅先生写《闰土》、《社戏》、《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写他家后面那个园子,里面的草,里面的木,里面的虫,那种细致的白描手法,在他们那一代读书人是信手拈来的,因为他们的观察和阅读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写作。

今天我们写不出来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我们看的东西词汇量是很低的,我们观察的东西又非常狭窄,我们每天的生活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面,不可能写出像他们那样的东西。以我对微信公众号的普遍观察,大部分人驾驭文字的能力应该普遍在 2000 字左右的文章,再长就很难看了。

这不能完全归罪于中国的审查制度。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用词的进化速度非常快,这样就导致了大家千篇一律地使用流行词,这是在智力上的偷懒,这种偷懒导致了能够创造流行的头部微信公众号非常稀缺。大家为什么觉得咪蒙、Papi酱创造流行,就是因为他们不跟随流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虽然这个流行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去流行的速度非常快。

如何才能击败他们呢,我认为要回到传统里面去找答案。越是老的东西越经典,越有力量。像红楼梦的表达方式、鲁迅的表达方式,甚至更早。你要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

在这个问题上,东方和西方以不同的方式但是同样的逻辑在进行自我阉割。在西方因为政治正确,过去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词汇,都被列为不正确。然而川普一出现,就用粗鲁的语言横扫推特。因为美国原来就是一个非常世俗,非常粗鲁的国家,美国出现了华尔街、好莱坞、硅谷之后,有了美国的新闻界,它才变成了一个比较文明的国家,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因为大量的移民不会深入美国广大的西部和中部。我们所看到的华尔街、好莱坞、硅谷所代表的政治政权是为了吸纳更多的移民到它那工作,所以必须用政治正确来标榜,让他们能共存,但这其实损失的是美国原生的、充满雄性和阳刚之气的表达能力。美国的文学,到今天为止最好看的还是那个有西部的美国,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他们那时候写的东西。

“十万粉丝”是一个分界点

微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为整个互联网定义参数,它为为整个移动互联网、为大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多规范化的东西,让大家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我认为所有的公平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都是非常可贵的。

但同时,由于微信的参数是定义好的,所以微信写作必然变成一个八股文。它的叙事怎么讲,结尾怎么引导,这东西都有一定的常规。我们每个微信公众号都有自己的受众,你能勾起每个受众的自我意识的时候,你就是一种好的写作行为,大部分时间你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自己的 10 万+文章都是什么样的类型,都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这是可以规模化的。所以咪蒙的阅读量可以轻松上百万。我觉得这主要跟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分发崛起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觉得十万粉丝可能是一个分界线。十万粉丝之前,我建议最好让自己,包括自己的合伙人,包括自己的下属完全依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来,因为这个时候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在这个阶段要验证他的创造性,验证整个团队的创造力,还有验证他自己的受众到底是哪个群体,这个时候大家不要干涉。

过了十万粉丝之后,特别是出现了经常性的十万+以后,你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怎么套路化。前段时间大家讨论标题党,在任何一篇文章前面加一个震惊,可能转化率都会提高 5 个百分点,虽然这种方式毋庸置疑是非常好的套路,但是比较低级的套路,对大平台来说是有效的,但我们的用户,如果你是十万的粉丝或者是百万的粉丝,不同的粉丝量,你会发现他们的喜好,有哪些东西可以提高他们的转化率。

我之前看过一篇科幻小说,里面就提到了写出好诗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靠天才的创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另外一种方法是用暴力的方法进行穷举,获得全部诗歌的总和,然后去把这些东西推到用户面前,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时代。最后到AI时代,所有人都用暴力进行穷举的时候,这个时候算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就是你怎么穷举得比别人快。

总结的话,其实就是寻找算法,知道什么样的词汇,什么样的用法,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能够在你这个群体里提高转化率,提高用户的情绪,能够让很多用户意识到自己是谁,然后激发他们下一步的行为就是消费行为。

 追热点得讲“姿势”,账号要有“人设” 

刚才讲了好的内容要把人的自我意识勾起来之后,要把他引导向消费,这才是一个好的自媒体或者一个好的内容提供者的模式。到下一步来说就是如何选择你要让用户产生小而美的一些领域。

有非常好的创作者写着写着就写疲了,因为套路化的事情对一家媒体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一个媒体人是非常糟糕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用套路创作的时候会特别讨厌自己,会觉得自己怎只能在干这种事情。所以我最近在调整的是要寻找新的领域,寻找新的SKU,寻找新的写作方式,我希望对自己的写作方式有一些新的提升。

内容SKU决定了媒体价值,怎么说呢?互联网金融要流量,它的一个流量单位价值和一个美妆电商、美妆的微信公众帐号一个用户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你的SKU的矩阵,你这个内容电商能够写什么样的内容,就决定了你在融资过程中投资人对你的评估。一个长期的写作领域至少需要 50 个SKU,也就是说你描述的对象、写作的至少要有 50 个。例如我在互联网领域,可以描述 50 个公司、 50 个事件或者 50 个问题,并且这些SKU都是自带流量的,比如我写百度、京东、 360 或者雷军、马化腾、马云,我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有流向,是有价值的。另外,还要每年对SKU重新更新一遍。就跟苹果一样,今年卖苹果6,明年卖苹果7。你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赛道。

在京东页面的右侧有一个品类的栏目,这个栏目一级菜单是刘强东亲自管的,所以说某种意义上刘强东就是京东的主编,3C的品类放在哪个位置,家装的东西、母婴的东西方在哪个位置,就像大家写作的东西,你要知道你的杀手锏是什么,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对老道消息来说你写互联网大公司,或者像写某些领域的创作者,那是我的看家本领,就像对3C电商来说低价的苹果就是最王牌的SKU,你卖的苹果比别人都便宜 100 块钱,流量哗哗往里面进,但是你不能天天去卖低价的苹果,每次推销你都主打低价的苹果,你就会赔本的,这就是我说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淘宝经验,刚才有位同学在问问题的时候也在说早期的时候你怎么导入第一批流量,是不是有大V转发,有没有推手,有没有购买一些流量?

初期的时候绝对靠爆款。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建议在初期进行推广的原因,如果你有推广,你不知道你这个爆款是由于你买的流量造成的,还是因为你本身的价值造成的。

你要确认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所以在初期的时候,你就要集中精力去寻找爆款,如果没有寻找爆款就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换方向,不断地换赛道,不断地换写作手法,不断地换写作题材,找到爆款是初期最重要的事情。

中期靠客服,淘宝来说你要留住客户,你的小二要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你能让他在你的店里面待下去。我们也一样,在有了初始流量后,你要真的非常懂自己的用户,你知道在给谁写作,你知道你的用户爱看什么,他们为什么来你的公众号,这是中期需要靠客服的一个主要原因。

后期靠供应链,如果你的内容能够长期写作,我到你店里面,你店里面有一个低价促销的产品,价格非常好,质量非常好,我把它买下来之后,回头客再你的店发现没有东西了,我们怎么继续新的消费行为呢?这要靠后期供应链。

所以决定了下面三个,第一部分是内容SKU的非标性决定了,内容创业是一种主编主导,而不是作者主导的创业。第二部分是SKU战略决定用户画像,用户画像这个东西一旦完成的时候,你再想改,比如咪蒙今天不再想打知音的女性用户、学生群体,我突然想走高端人群, 40 岁以上的智力和财政上都属于赢余状态的人,这是不可能的,每个领域都会有一个典型的用户画面,你抓住这个典型的用户画像就抓住了一个长期的流量来源。

你的用户画像完成的时候,进入后期,所有人都要追求的是线性增长,内容行业在早期是有爆发的,原来你的线是平的,接近于0,突然爆发了,爆发之后要么衰减,你想增长的话只有一种趋势,就是线性增长,如果你发现你的阅读数量不是线性增长,就说明你不是在正确的轨道上,正确的轨道就是线性增长。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流量来源――追热点。咪蒙自己也说了,如果标题改成了不追热点,它的流量就没有了,追热点是所有自媒体的来源,做微信公众号,你的用户不是你的,而是微信的用户,所以所有人都要追逐热点。追热点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要点击一篇文章,如果这个东西不是热点,没有人在看,朋友圈没有人在转,周围人没有人来讨论为什么没有人看,这就是追热点的重要性。

追热点的不同阶段,追热点的姿势不一样,在互联网领域,一个信息出现得最早的时候是哪些号在报,BAT出的财报里面有哪些信息有价值,把它挖掘出来,这是热点最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做。到热点中期的时候,你就需要有观点性的东西,你要知道读者的情绪,大家对一个拆迁的报道,对一个地沟油的报道,所有人第一的直觉是什么,这个阶段你要迎合这个直觉。传播速度最快的时候你要考虑要反转,如果到了传播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了,你再去追热点,再去追那些情绪,在读者看来就是很LOW的行为。

这三个阶段,你能够在时间上反应过来的时间,就要按照这三种规律来进行,如果来不及了或者你发现没有什么写的就不要写,现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更新没有什么问题,最怕的是乱更新。你的所有用户都是微信的用户,他不会走,永远在微信上,你更新一篇错误的文章是在赶走用户,你不更新,你的用户还留在那里。

2. 流量来源的第二点是读者情绪。人们为什么要转发一篇文章,除了整个社会的群体情绪之外,还要考虑一点,今天中国的社会是非常分层的,不同人对不同事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创业者、文艺创作者,金融行业从业者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和吃喝玩乐号的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你要迎合上去。

能够制造情绪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咪蒙就是可以制造情绪的人,因为她太了解这个用户了,用户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咪蒙已经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这就是微信公众号一千万粉丝的号和一百万粉丝的号的区别,一百万粉丝的号要追热点,一千万粉丝的号可以制造热点。

3. 最后一个问题蛮重要的,大家要完成自己的人设,这非常重要,你给用户画像,用户也在给你画像。人跟人之间的直觉是生物本性的东西。为什么有人长期为你打赏、置顶或者点赞留言,他一定不是觉得你的文章好,如果他只是觉得你的文章好,就停留在转发这一层,他一定是因为对写文章的这个人产生了兴趣,他才会打赏你,打赏是对人的行为,对创作者个人的行为,用户一定是非常认可写文章的这个人,因为他长期以来对你的认知,你的形象在用户心中非常固化,这就是一个粉丝经济。

完美的公众号为什么会被取消关注的原因就在这里,完美的公众号没有错误,如果你的号特别理性、客观、中立,人们最先取消关注的就是这种号,就像你找了一个男朋友或者找了一个女朋友,他每天讲的话就像新闻联播里面抄下来的,谁受得了他。所以就是你在长期写作过程中要实现人物的设定和场景的垄断。

人物设定就是说写作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长时间看老道消息的人,肯定觉得老编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人物认定成功之后,就会有非常多的粉丝追着你,慢慢地你会完成场景垄断:当用户遇到类似的情景,他首先会想到老编辑会怎么看,这个时候你就开始垄断场景了。我经常说过去的三大神刊,知音、故事会、读者就会垄断场景,今天的罗辑思维就是读者,咪蒙就是知音,场景一旦垄断以后,你这个媒体的商业价值就得到固化。

今天品类战争已经终结,所有能占的品类几乎所有人都来做了,这个时候发现新品类难度提高得非常高,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去尝试,特别是新陌生的品类,除非你非常有把握,这个品类我写得更好,我有独特的角度或者独特的资源。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人物设定。

学会与天才相处

我有一种感觉,当你招聘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完他的简历之后,第一眼就知道要不要他,第一感觉很准,你可能会为了招一个人,想了非常多的方法说这个人也没有那么差,他也可以。一旦你进入这样一个状况,千万不要找这个人,一定不合适。所以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是一流人才。我的定义是学校不一定非常好,但是也不能特别差,只要看他本身的学习能力就行了,其他的方面,主要看他是否聪明,因为媒体行业是一个需要他反应非常快,而不是需要他思考非常深度,年轻、反应快、学习能力强,而且他愿意在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有非常强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确认他是一流人才之后,你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你要学会怎么跟他相处。

乔布斯说一流人才不需要照顾他的自尊心,这句话绝对是错的。乔布斯说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有的,是指这些人不会把那些人平常人认为是不尊重我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尊重我的行为。

对于一个内容创作人,他觉得尊重或者不尊重跟别的行业可能是有一些差异的。做一个内容创作者,你编辑部里面的人如果天天钩肩搭背的,天天下班都要一起去吃烧烤、卤串,这个编辑部就完蛋了。这说明这些人之间绝对不是好的创作者,为什么呢?

好的创作者有一个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半径,每个人如果非常专注地在做一件事情,旁边有人打扰你,你是非常容易情绪化的。好的创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能够去专注思考问题的人,所以一个好的编辑部里面,一流人才之间是一定距离的。

对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大家觉得最被冒犯的是什么?很简单,别人觉得你写的东西是垃圾,这是对你最大的冒犯,而对一个新生的创作者来说,他的自尊心受到最大的影响不是你说他写的东西是垃圾,这无所谓,但你要肯定的是他做的事情的动机,比如他写了一个新的文章,之前你没有写过这个方向,他去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探索的时候,不要用这种非常粗暴的方式去打扰他

任何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的。如果他这个人创作内容或者他自己的思考被你认为没有价值的话,你一开始就不该招他来。你一旦招来,你就认为他的知识结构也好,他的观点,他的学习能力都在你的欣赏范围之内。如果你在这个欣赏范围之内。

在你跟他相处的过程中,我不建议那种特别急风暴雨式,特别暴君式的主编,这种主编在新闻社,像新华社,当年的新浪是可以的,因为那个时候你处理的是资讯,资讯和今天微信公众号上写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今天微信公众号写的东西真的是情绪,是观点,是故事,一定不是资讯,所以一旦你把人招进来之后,你要给他足够的耐心。

为什么对人要有耐心呢?在内容行业,大家每个人心中的知识是不可交易的,这是大家的价值所在。比如今天大家的知识分享有人认为他不是知识分享,但也是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我认为它是一种社交性的东西,它还是社交市场的东西,因为我的知识,我知道的所有东西全部灌输给你,你也不会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他接受信息的那部分东西已经体系化,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物理学的博士跟一个生物学的博士,他们对信息价值的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搞物理的人有一个非常自傲的说法,叫全部科学分两种,一种是物理,一种是集邮,集邮的意思是说像学生物的人就是采集标本,把标本分分类,觉得他们像集邮一样,是捡石头的,采样本的,只有物理才是进行纯粹的、理性的数据分析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知识,你觉得价值很大,但另外一个人觉得价值不大,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媒体人才的流通价值低于价值

可能在一家媒体干的非常好的一个人,换了一家媒体之后,他真的写不出好东西,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对待他们有耐心的原因。

你从零开始培养一个人,你要实现的就是他在你这儿的价值,远远大于他的交易价值,如果你把他的交易价值、流通价值做到高于你的价值,这个人就走了。如果这个人能在别的媒体甚至其他行业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一定不会在你的媒体,所以你要稳住人才,就是要做到他在你这个媒体本身的价值高于他的流通价值,就是他只有在你这个编辑部才能写这样的东西,只有在你的编辑部才能做目前这样的作品。

耐心是美德,KPI是更大的美德。虽然我们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但是一旦出现了爆款,用户画像完成以后,你需要团队按照既定的套路做事,达到规模化的效果。这个时候就是KPI主导的,你一个月能出多少稿,每天稿子的流量是多少,都是要严格管理的。如果这个方向不转过来,你这个媒体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如果一个自媒体号三年之后还保持在头部,一定是靠KPI。

KPI的尺子还在主编手里,所有一家媒体的兴衰完全取决于这个主编。主编一肩承担,好稿子大过天,这是什么意思?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主编的创业,而不是作者的创业。在新闻类的或者是财经科技类的媒体存在一个典型状况,这个选题的发起,这个文章创作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你要去看全程的参与,写得好了,功劳要归功于写作者,如果写得不好,没有写成,要归罪于你,因为你给他发了一个不合适的选题,你要对选题的成败承担责任。

我举南方周末和财新的例子,都是中国最敢说话的媒体,一家已经面目全非了,一家仍然在最前沿。都是坚持新闻理想,有没有一个能够承担后果的主编就非常重要。南周的体制是自下而上,财新的体制是自上而下。

我和南周和财新的两个前编委会成员聊,一个说跟政治、审查的东西我们都不需要关心,基本是舒立一个人去打交道。一个回忆了自己在新年献词事件中的表现,说我们这些记者面对“他们”都是业余的,但是“他们”是专业的,我们连怎么提条件都不知道。这很触动我。主编对于一家媒体真的像父母一样,要替写作者抗住外来的压力。一个家庭如果外来的压力父母扛不住,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基本上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性格会有缺陷。

很多人说,主编要被AI取代了,我根本不当回事儿。我们替腾讯写过一篇广告文案,将来报道除了偏差,AI能负责任吗?人不可能用一个机器来取代,因为内容的本质是自我意识。我们其实跟今日头条在竞赛,我们每个人做一个自己有人格特质的微信公众号,我们要创造他还没有看过的东西,但今日头条他们是不断地把他们喜欢看的东西推给他们,我们创造出来这些他们没有看的东西之后,今日头条的推送机器也许会更好,这两者并不是完全一方代替一方

人为什么愿意留在一家媒体,今天为什么愿意为你的公众号写作?为了你和AI和系统对抗。到最后,其实要讲得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主编最重要的使命是要对一个内容品牌的价值观服务。这才是一个公众号、一个媒体的核心价值。

虽然我是会写一些阿里的负面,但是我还是蛮赞同阿里这家公司的,阿里跟百度最大的区别是,阿里是有使命感的。如果你解决使命感的问题,他甚至可以在十年里面确保哪怕你五年之后不再做微信公众号,这个内容创作的团队仍然有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3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1
下一篇 2022-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