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在进入社会化消费时代,内容的生产、推送、消费都被改变了。表面上看,内容似乎是残破凌乱的,而背后曾经主导内容的人——那些编辑——却因为这个时代而“改变”。
小源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的状态。那时,从传统的网络媒体到社交媒体,她真切地感受到内容核心角色的变化已经超越了“边肖”和“主编”的标签。传统媒体人开始转型面对用户。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激烈碰撞,无论是内容的坚持,还是变现的压力,抑或是用户不断变化的内容消费习惯,都或多或少刺激了我,激发了我在社交消费场景下对内容的思考。
有些事情真的发生了,和你想的有点不一样。
第一,内容社会化消费时代,主编不再是主编!
无论是主编还是主编,都是内容的生产者。以前主编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比如主编有专门的供稿渠道,独家线人等等。挖掘最新、最快、最另类的内容,读者只是这些信息的接受者。在没有那么多信息渠道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能选择能在时间和空上最先展现信息的渠道。
在传统网络媒体中,主编掌握着栏目的策划方向,是内容生产权的焦点。但是社交媒体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正在消失,你的专属举报人变成了信息的发声点。告诉主编都来不及,更别说什么都要审核编辑出版了。
在社交内容消费环境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多渠道获取和消费信息,每个人都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主编。
这位主编过去常常注意:
①其他同行很快会报道什么?
②独家内容是什么?
③热点争议事件是什么?
现在主编更关心的是:
①用户想看什么信息?
②用户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③如何保持用户对信息的投入?
内容来源、制作流程、推送技术都在随着用户的习惯而变化。主编的资质,信息的垄断等。正在迅速减弱。主编对用户的感知,新的制作和推送技术,渠道运营规则越来越重要。
主编的权力在社交媒体中解体,但主编的能力在社交媒体中受到重视。“我认为”已经被“用户认为”所取代,主编成为内容与用户关系的 *** 作者,需要更加关注内容对用户的价值、内容的变现和转化等等。
第二,主编已经不是主编了。主编会是什么?
如果主编不再是主编,会是什么?有人说主编成了产品经理。只有内容产品化了,自身的媒体信息特征才不会丧失,产品经理不等于主编。
在社交内容消费的场景下,内容是高频生产和消费的。总编辑在体制内的特权不断发散,同时被赋予了额外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编变成了另一种角色。而是要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增加对用户需求的考虑,重视内容对用户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进化出附加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主编不再是主编,不是对角色的排斥,而是一种进化。
第三,内容的产品化,总编辑产品经理的进化
内容不再是独立的文章。一方面,内容需要不断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才能获得用户的关注。另一方面,内容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有一个迭代优化的路径。无论是呈现形式的迭代,还是内容性质的迭代,这些都构成了内容的产品属性。
——内容也变成了产品,被“卖”—
产品是为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就像内容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来生产一样。在社交内容消费的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更倾向于个性化需求,可能是社交、学习、有益的。那么内容满足需求的方向不仅仅是解决用户对最新消息的需求。
内容需要满足用户多维度的需求。作为掌控内容生产和转化各个环节的主编,当然首先你需要了解用户,然后结合用户需求搭建内容框架,优化内容呈现,再继续提供和迭代内容服务,激活用户转化。
在这些环节中,主编要开始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内容导向,主编产品经理进化,从思维到内容生产的落地,和过去差不多,但当然会有更多的不同。
①梳理内容产品化的战略价值:
[需求、目标、功能点]
产品会根据用户群体的情况来梳理产品的战略价值。这种顶层思维就是“产品如何产生价值”的思维。这涉及到需求分析、目标转化策略、差异化价值功能点等等。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生产者,而编辑是内容的生产者。无论是内容的搬运工,还是内容的原创编辑,都需要改变。在你开始写第一个单词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
可能以前主要考虑的是内容的调性对不对,文字的表达对不对,但是现在,你需要多考虑一点。因为内容已经像产品一样呈现给用户了,他们会考虑要不要,不想要就马上离开。他们也会考虑这个内容是否值得付费,如何付费,流程是怎样的,体验好不好。
当一个主编开始站在产品的角度思考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内容是如何产生的,从哪里来的,将如何转化,一个产品链上的环节就会相应理顺。而不是过去只关注单一内容或者单一完成的内容。
-当报纸被各种产品取代时-
②内容产品化框架结构设置:
[框架、分类、互动]
传统的内容框架结构是基于信息类别进行逻辑划分的,但这种框架分类方法不一定适合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
-以主题相册的方式扩展内容-
-内容聚合同时聚合人们的兴趣和需求-
以前主编是根据自己对某一内容的专业理解来整理可能涉及的内容,因为作为展示信息的媒体,需要全面展示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会方便用户搜索。
但是,当用户对内容的参与越来越深,就不再是看完就走的角色了。在社会的激励和条件下,用户开始参与内容的生产,无论是评论还是提供内容。这些随机碎片产生的内容无法用现有的分类来概括,或者无法用分类检索的方式来表达。
相反,内容往往会因为用户的需求或兴趣而聚合。基于这个条件,整合策划出相应的主题、栏目、类别,而个体的内容就像是在这个框架内补充服务内容一样。内容分类路线不仅是从信息内容本身梳理维度,更是根据用户想看什么、需要什么来规划分类。
当框架和分类以用户为基础时,用户和内容的交互会越来越紧密,因为需要一些内容来沉淀和表达用户隐藏的需求。主编需要的是制定这些规则,鼓励更多的互动。无论是让用户建立自己的类别,还是鼓励用户改进框架中的内容。
③内容产品化表达设计:
[形式、视觉、感觉]
传统体制下,内容生产和输出的方式是标准化的,形式会相对单一。但是,在社交内容场景下,内容不能再只有一个标准输出。内容可以是文字(适合深度阅读的渠道)、图片或链接(基于各种分享)、虚拟智能(VR\AR等技术)的展示。
当文字或图片不再是用户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时,主编所涉及的内容从生产到输出的路径就会不一样。主编不仅需要关注用户出现在哪里,还需要关注每个频道改编的内容形式,这关系到用户体验,关系到内容如何沉淀用户。
有些主编因为习惯了某种形式的内容表达,会表现出对新形式的不适应感。他们会放入很多个人想法,“我只喜欢看纸质的,不习惯看电子的”。但用户可能会被各种社交场景培养或限制,会有各种选择。
对于主编来说,放弃任何一个新渠道的知识,不仅是失去了相应潜在用户的获取,更是让内容生产的链条更加单一,更容易被颠覆或淘汰。
第四,内容需要获得关注,编辑的媒体属性进化。
内容的社交消费场景是指用户基于某种社交需求获取内容。这个时候,内容获取的注意力比内容本身的信息更重要。要获得用户的关注,主编还需要考虑如何优化原有的媒体属性。
以前内容想要获得读者,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驱动,会有自带流量的关键词布局。但是,它可以保持内容符合用户需求的深度运营,并使内容本身逐渐成为具有分发能力的媒体,这是一个媒体进化的过程。这就是IP(品牌)的打造,或者说是社区中作为媒体信息的内容。
媒体属性的演变,不仅仅是文案的变化,更是可以和用户沟通的媒体,让内容带动流量,引起传播。
优质的内容不会因为用户的需求而改变,而媒体的属性会因为社交的渲染而改变。内容会增加裂变潜力,也会有自制流量的可能。主编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社会化的趋势,对内容的媒体属性做出相应的进化。
①内容的媒体生产方式:
[组织、重组、过程]
在社交场景中,用户获取内容,查看内容,传播内容。这些内容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但用户需要的是重组后的内容。这种重组可能是渠道推荐产生的,可能是独立检索的,也可能是朋友传播的。
当更多的内容高频产生,每分钟都有内容产生,内容来源不断扩大,但对于消费内容的用户来说,他们只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这种漏斗状的社交内容投放所涉及的规则和内容处理都需要主编做出相应的优化。
传统的总编辑可能会通过编制内的总编辑或写手来控制内容的生产和输出,所以没有那么多冗余甚至无效的内容。但在社会化的环境下,主编已经不能控制制作过程,而可以指导筛选和输出的过程。
-发起话题也是组织内容生产的一种方式-
基于主编的需求,设定规则对内容进行重组或重新编辑,这就是匹配用户需求的过程。收集的内容,无论是系统化的标准化内容,还是零散的信息,要想成为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都需要重新组织。
主编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文字编辑和选题,而是基于用户和渠道的属性,对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重组。类似于很多课程的内容,也是对零散的共享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输出产品形态的内容。
但是,在传统媒体中,实施的成本非常高。我们不能为某个用户做印刷,也不能为单个IP做相应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将成为可能,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成本将会降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②内容的媒体传播:
[社会化,社区,关系,扩散]
传统媒体,无论是它能覆盖的用户,还是潜在的流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因为当时内容或信息的传播主要是基于封闭的流量渠道,线下分发,以及用户小圈子的闲暇时间。
但是在社交内容消费的场景下,每个人小小的声音可能会变得特别有力量。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一方面与社交场景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增加和延伸有关。每一个圈子,每一段关系都可以环环相扣,甚至在一个微信里,都会有不同的圈子,你的一个分享动作都可能触动这个圈子里的人,让他们知道,甚至做出类似的反应。
另一方面,这与内容本身的媒体传播力有关。在封闭的流量或用户群环境下,主编要主动曝光内容广告(合作、流量交换等。)来增加读者数量。然而,在社交关系的帮助下,一个简单的分享行为就能让内容传播开来。
内容的传播成本降低,内容本身的考虑因素开始增加。包括内容是否会触动用户的交流(情感共鸣,利益驱动),内容是否能引发更多用户参与讨论,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内容会被二次加工,传播速度更快。
届时,主编的角色将变得像媒体中的公关,把握用户需求,策划能影响用户的话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流量资源的力量,垄断信息。一个高水平的新主编,需要了解社交的属性和原理,利用关系链的传播来刺激内容的传播。
-触及用户内心的内容能够带来自身的传播力-
5.内容变现,编辑对内容运营的思考。
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基于用户的需求相应进化,解决了内容获得用户注意力的问题,但是如何转化这种注意力呢?无论是转化为用户付费的时间,还是直接的金钱投入,甚至更多的可能性,这都涉及到内容的转化和变现。
社会化内容消费时代,主编不能忽视内容的变现。
内容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通过使用一些运营手段,增加用户的活跃度,把他们变成一个有身份、有分布、有体系的群体。内容要么是媒介,要么是服务,以此来绑定这个群体,然后设定相应的变现轨道。
主编是内容生产规则的制定者,是用户的服务者,当然也是内容价值的运营者。内容的运营思维贯穿整个过程。
①筛选用户:
[用户|内容]
让内容匹配有价值服务的人群,内容运营的思维。主编有时需要对内容或用户进行减法,有时会有选择地进行加法。而这个过程就是优化用户获得成本的过程,
②高性价比运营:
[用户支付的费用|内容的价值]
内容呈现给用户,用户为了获取内容进行相应的成本消费。有时候用户只需要一个关注的动作,有时候用户需要付费才能获得内容。内容运营就是优化获取成本,让付出的成本可以相应配置不同的内容。
主编内容的定价可能不再仅仅是一本杂志花多少钱,或者用户停留多长时间。内容不同的定价规则和策略对用户的成本和意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运营内容的过程就是给不同的内容“定价”—
总而言之,
世界在变,趋势在变,社会化消费时代的规则越来越清晰。对于进入这个场景的编辑来说,从媒体到社会化传播,从服务读者到服务用户,权力的变化和能力的延伸,当然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当主编不再是主编的时候,能够或者应该做的就是适应新的身份,遵循新的规则,寻找新的机遇。来为它正名:在做一些新媒体内容运营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和一个传统媒体系统的同事一起工作,然后看他和其他直接在新媒体工作的同事争论,争论权威和界限。我深感放下过去的成功,接受新的挫折,真的很重要。作者:粉红圈来源:粉红圈(ID:fen-小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