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

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第1张

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

作者JasonNg(亚干)是可能性酒吧和灯比尔的创始人,也是极客公园的前CEO。文章发表在【可能】微信微信官方账号(knbknb)。

在《不要开发app》和《微信小程序的一些细节》两篇文章的留言中,可以发现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

把产品给微信。微信有一天挂了怎么办?

小程序(应用号)的体验和原生app没法比,开发app肯定还是主流。

你在开玩笑吗?等你长大了,腾讯会屏蔽你。

你是微信的受托人,写这样的软文。

这些问题有道理吗?这一切都说得通。我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也不知道这些评论者的立场和背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没有从商业的本质去思考。

1

创业的本质是商业,盈利是目的

尤其是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媒体上或者一些书上的“创业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样的话所吸引。我们觉得创业是多么的崇高,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心里想,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我要用双手去改造它。

但是深入想想,有多少人觉得这个世界和你一样糟糕?有多少人愿意享受你的转变?你确定你做的能满足你的目标用户的需求吗?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明确定义目标用户。

创业是做生意,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回馈股东。很多时候创始人是大股东,所以创业本质上是小而广地赚取财富。投资机构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你很难看到风投投资那些蒸蒸日上、成长缓慢的公司。

当然也有以“改变社会”为目的创办的企业,比如社会企业。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不会返还给股东,而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VC也投资社会企业。我看到8月份美国的社会投资发展很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是企业中极少数的部分,大部分是纯盈利的。

所以,改变世界是创业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只是想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要顺便改变世界,就

2

要盈利,寻找最佳入口

开餐厅,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人多的地方,因为人多的地方是餐厅最好的“入口”。如果要开卡丁车场,会选择租金便宜地方,因为这样会降低成本。租金便宜的地方是卡丁车公园最好的入口。

美团在各个平台开发了美团app和美团app,因为这些app是用户使用美团生活服务的入口。

互联网创业者和传统商家都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获取客户或用户的入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app还是做微信号,判断标准不是原生app和微信号体验哪个更好,而是以哪个作为主入口,可以降低成本或者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不要开发app》一文中,我已经列举了创业团队优先或只开发微信号,相对于开发一个原生app的优势:

以更低的成本接触用户

推广成本更低。

更高的推送到达率

降低开发成本

符合精益创业的理念。

从这几个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很容易发现,如果我们想以更低的成本搭建一个门户,开发微信号,是比开发iOS和Androidapp更好的选择。

我不是说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是最好的,但它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最佳选择。

3

没有一个平台是永恒的

正如创业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样,

最佳入口总是在变化。

八年前,在AppStore和iPhone如此普及之前,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智能手机可以作为各种服务的入口。如果往前推10年,在PC软件盛行的年代,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浏览器可以作为入口。

传送门一直在变。也许在3年内,一个更好的智能设备会代替手机出现。到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创业者,顺应这个趋势,在这个新设备上建立一个门户,是显而易见的。

当我,或者和我观点相似的人,推荐创业前先开发微信号,我们都是从“当前最优解”的角度来评价的。

我不会推荐你开发一个基于支付宝的服务号,不是因为我觉得支付宝经常玩不好营销,而是因为支付宝用户停留时间太短。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比微信更好的入口,我还是会推荐我的创业朋友们在这个新平台上设立一个入口。

没有一个平台是永恒的,nativeapp体验更好的创业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案。

4

风险,存在于任何平台

有人说我们基于微信开发产品,把数据全部给腾讯。如果有一天腾讯屏蔽了我怎么办?

说实话,你真的什么都不会。

这种风险是真实的。比如我的很多朋友,那些比我更早相信“不用开发app”的人,有的被微信屏蔽,有的被限制网址,有的被关在黑屋子里一个月。

其实任何平台都有风险。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来看。

4.1

这个平台和apps一样,是一家商业公司

从前面的讨论中,很容易推断出:

我们创业是为了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获利。平台,无论是AppStore还是微信公众平台,都是为了满足开发者的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利。

本质上,这都是为了盈利。

试想微信为什么要推出小程序(应用号)?

微信已经推出订阅号和服务号。

但这两个数字并不能满足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的需求。

这些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可能还是会选择开发原生app,或者使用其他平台,因为平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作为商业公司,盈利是目的,垄断是最终目的。自然,我们应该尽力满足这些未满足的需求。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微信的用户就可以在微信里停留更长的时间。

在微信呆的时间越长,微信越能赚钱。

从而实现更大的垄断。

所以本质是一个公司做平台和一个公司做独立产品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我们必须理解平台的本质才能和它和谐相处,除非你不想在它上面建入口。

4.2

每个平台都存在风险

风险不仅存在于微信中,在AppStore中也同样存在,随时有被苹果下架的风险。

比如360安全卫士就曾经因为使用私有API而被苹果下架。

比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曾经因为“恶意刷榜”被苹果下架。

例如,一款名为Vidyo的屏幕录制软件被永久删除,因为它使用了苹果不允许的技术。

第二种情况,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某某微信官方账号被微信封禁“诱导分享”一样,有时候封禁是一段时间,有时候是永久封禁。

当我们选择在某个平台上开发产品,就意味着我们相信这个平台是最好的入口,但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虽然没有明说,但AppStore会屏蔽这类应用:

推广违规,比如刷榜

侵犯版权

违规行为包括色情和赌博。

与苹果自己的产品冲突

存在程序漏洞。

相比之下,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投诉菜单中也可以看到,微信不希望看到这些微信官方账号: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苹果不再允许推荐应用的app上架,因为不希望appStore内部出现另一个AppStore,与苹果的产品相冲突,最有可能的是,会侵犯苹果的利益。

我相信如果你开发了一个微信号,与腾讯某项业务严重冲突,腾讯也会屏蔽你。

就像在商场租了块地,想开咖啡馆。就在旁边是场地自己开的咖啡馆。它要么想办法赢得你,要么杀了你。

这些都可以理解。所谓“公平”,只是利益规则内的公平。

4.3

该平台不适用于开发人员

当我们选择基于某个平台开发产品时,我们应该默认遵守这个平台的规则,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生存下去。

平台不是为开发者打工,而是在规则内寻求共赢。

不可否认,微信平台的很多规则都存在于灰色地带。在灰色地带,微信似乎选择了“人治”,而不是明确的规则。好处是可以防止一些人钻规则的空子。要知道,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缺点是没“那么差”的开发者容易误伤。

我觉得微信是可以改进的,但是可能我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创业都有风险,选择平台作为入口也有风险,这是避免不了的。

5

有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稳定,不愿意尝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永远是艰难的,“安于现状”永远是最安全的选择。

这种想法很容易让我们错失机会。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柯达。

用过胶片相机的柯达,知道这个牌子。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虽然2013年后,柯达重组公司,品牌依旧,但业绩与之前无法相比。使用数码相机的人甚至不知道柯达这个品牌。

柯达错了。数码摄影。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数码相机其实是柯达发明的。1975年,史蒂文·萨森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款数码相机使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像素为10,000。录制一张黑白图像需要23秒。当时这种“手持电子相机”的出现,颠覆了摄影的物理本质。

然而,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并没有坚信数码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它选择了“稳定”,因为电影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来源。虽然公司有人想推动数码摄影业务,但柯达始终在这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从而错过了这个转型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诺基亚和微软也是如此。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熟悉诺基亚的故事。本来他们就是手机大鳄。他们错过了和苹果对战的机会,也错过了安卓的第一班车。

但也许你没看过2007。最初推出iPhone时,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嘲笑苹果,认为iPhone是“垃圾”。例如,他在一次采访中说:

哈哈哈,谁他妈的想要一个500美元没有键盘的设备?

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件事。我们过去7-8年一直在开发iOS和Androidapp,习惯了这样的稳定状态,尤其是工程师,沉浸在这两个平台的开发中,很容易做出像鲍尔默那样的评论。什么?开发微信号?什么样的国际玩笑?

并不是说开发微信号就一定好,只是从观点上来说,我觉得要有好奇心,要时刻敢于尝试新事物,迎接新趋势。

互联网产品开发速度快,迭代快。试一试不会死,不试可能真的会落后。

6

没有那么多红利期

“红利期”这个词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财经如此,科技新闻也是如此。

比如上周微信小程序刚开始内测,各路媒体就纷纷报道。这就是“红利期”。现在你开发微信小程序,第一批上线,你肯定能拿到红利。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利只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看到分红的人多了,自然就没有分红了。

订阅号上线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想到第一波做订阅号的人有奖金,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波微信官方账号收获了大量粉丝,一个群头条的广告费可能就是几十万。

渐渐的,微信平台火了,微信活跃用户接近10亿。于是那些错过了订阅号红利期的人,认为微信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带来红利期。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人和公司在开发微信小程序?估计不会比那些正在开发iOSapp的人少。当这么多人同时认为是奖金的时候,大家能拿到多少奖金?

我特别相信中国的一句古话,“闷声发大财。”不发一言,自己找出真正的红利才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以后不管是微信小程序好还是其他平台好,对大家都会越来越公平,因为大家会越来越懂得怎么做一个平台,怎么和这个平台好好相处。而且平台逐渐明白如何让每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比如《可能性学院》虽然拿到了微信小程序的内测,但是所有内测程序都是和其他人同时上线的,这一点在微信的官方文档中有说明。

所以,不要太听多媒体鼓吹红利期。在媒体都在鼓吹的时候,肯定不再是加分项了。服务跟不上,运营跟不上,你做个app,做个微信小程序,都只是摆设。

7

创业者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

创业不等于做app

互联网创业者大多以app为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能找到其他同样低成本提供服务的方式,那就没必要开发一个app了。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选择开发原生应用、服务号和小程序之间,我有以下建议:

7.1

本机应用程序

考虑到原生app的开发推广成本较高,游戏和高粘性社交产品仍然适合开发原生app。

工具和其他依赖技术、系统界面和流畅度的产品,比如地图,比如幻灯片制作工具,仍然适合开发原生app。

超高频产品也适合开发原生app。

7.2

订阅号

订阅号只适用于需要向用户高频发送消息的产品,比如媒体。

7.3

服务号码

服务号界面丰富,用户使用频率不是特别高。发展服务号是最好的选择。打车、外卖、团购等。都适合发展服务号。

通知的产品,也适合开发服务号。因为服务号可以使用“模板消息”,比如你刷卡后收到银行服务号的通知,就使用了“模板消息”界面。

7.4

小程序

其实很多人都不仔细看小程序的文档。仔细看了会发现,有些地方小程序的限制比服务号还多。

比如根据目前的文件,小程序不能群发消息给所有用户,“模板消息”增加了新的限制——只能发送给7天内有互动的用户,但服务号基本可以随时发送“模板消息”给用户。

小程序内测当天,张小龙在朋友圈这样定义小程序:

小程序是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程序“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可以通过扫描或搜索来打开应用程序。也体现了“用了就跑”的思想,用户不用担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应用程序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没有必要安装或卸载它们。

你可以简单地从这个定义中猜测:

小程序可能没有“关注”功能,也就是说你可能没有固定粉丝。

Run-out,这更多是用来形容工具类应用的词,微信可能是鼓励工具类小程序的发展。

和微信团队的人交流不多,但对自己的猜测比较有信心。如果猜测是准确的,那么:

查询,工具,非高粘性产品,适合开发小程序。否则选择服务号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你看,这么简单的分析,“红利期”至少被破坏了一半。

8

摘要[/s2/]

不是因为我那么喜欢微信,也不是因为我们推出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及小程序开发”的培训,所以我们提倡优先开发微信。腾讯没有给我任何好处,但是我从很多角度认为,在微信平台上开发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即使微信平台并不完美。

本质上,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赚钱。在网上创业和开餐厅的目的是一样的。做生意,就要适应变化,找到利润最大化的方法。至于这条路径是通过做app还是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来实现,需要根据当时的利弊来判断。

微信可能也会衰落,但平台会一直在。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与时俱进,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入口。平台本身也是商业公司。想在平台上盈利,就要学会和平台相处,双赢。

没有那么多分红,也不是没有。当我们有了新的平台,首先要敢于尝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4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1
下一篇 2022-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