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绍兴市柯桥区盛鑫印染有限公司 *** 作数码印花机进行印染。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强晓玲)1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从“小Q”黄酒到“绍芯”——一座千年古城的产业转型》的报道。
提起绍兴,很多人会想到鲁迅笔下“四文铜钱”的一大碗黄酒。
其实,梳理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产业史”,除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经典产业黄酒、珍珠和被誉“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的纺织印染外,还有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更有面向全球竞争的新兴产业,其中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绍芯”无疑是最大亮点。
数字显示,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绍兴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浙江“万亩千亿”产业逆势增长,其中数字经济产值增长27.5%、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增长7.5%。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说,这些年来,绍兴着力打造“3+2+4”的现代产业体系——3是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重点传统产业;2是黄酒、珍珠两大 历史 经典产业;4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2019年,绍兴以全国万分之八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千分之六的生产总值。”马卫光说,作为浙江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七连冠”的城市,绍兴是全国和浙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小标题)“祖宗饭”也要守正创新
源于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最享誉中外的无疑是绍兴黄酒。其中最富特色的花雕,又称“状元红”“女儿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寓意。
黄酒产业,某种意义上算是绍兴的“祖宗饭”。然而,黄酒在我国酒类市场份额一度有些尴尬:2016年,有调查显示,在“过去3个月喝过的酒类”中,红酒、啤酒分别以60.9%、58.0%占据第一梯队,白酒以38%占据第二梯队,黄酒则以19.6%排在第三梯队。
不能眼睁睁看着美誉千年的产业走向没落。怎么办?绍兴人认识到,“祖宗饭”要守正也要创新。
很快,绍兴黄酒集团与高校开展合作,建立“古越龙山创新实验室”,采样建立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数字化的酒体设计,提升黄酒品质。绍兴黄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柏宏介绍,公司推出不同包装、不同口味的 时尚 “小Q”黄酒系列产品,黄酒奶茶、黄酒冰棒、黄酒冰淇淋等,“吸引许多年轻人不惜排长队也要一试微醺诗意。”
“老瓶装了新酒”之后,绍兴通过创新品牌营销、拓展酒庄产业、融合文化 旅游 ,建设黄酒小镇等,打造出“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都”的产业形象。
除了黄酒,珍珠也是绍兴的 历史 经典产业。绍兴市经信局局长何坚刚说,“不断提升珠宝设计、营销、展示等方面的发展能力,由‘珠’向‘宝’,绍兴正向国际一流的珠宝加工和贸易中心迈进。”
(小标题)一支纱上做出大文章
“我还是从一支纱讲起吧。”在位于绍兴国周针织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副总经理陶华冠手托一颗粉色的纱线团,演示企业是如何从劳动密集型向 科技 智能型升级的。
“以前,我们是直接对筒子纱进行染色。为了上色均匀,需要很多程序和人力将纱线打松,再通过一系列工艺上色,流程复杂,人工成本非常高。”陶华冠解释,后来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将纺纱原料先染色,再纺纱,仅这一项工艺改造,“原来10个人的工作量如今只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成立于1988年的国周,是绍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印染、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也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红利过后,企业效益提升乏力。为保护环境,提升印染、化工产业效益,绍兴通过“整合集聚一批、退出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陆续完成了不同区域的集聚提升。
集聚的效应显而易见。2019年,绍兴印染、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3.7%、17.2%,远高于绍兴工业平均水平。何坚刚说,“今年1月至6月,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印染、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仍保持正增长。”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积极引导、推进,同时注重激发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周在工艺技改、废气废水收集处理等方面每年投入超千万元,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改造,仅原料染色工艺流程就“减少了50%的人力和70%的工业用水。”2017年,国周被绍兴市列入第一批印染行业绿色标杆示范企业。
如今的柯桥,是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的中国轻纺城,每年有全球近1/4的纺织产品在此交易,销售网络遍布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搬迁是伤筋动骨,亦是脱胎换骨。”陶华冠说,“一张白纸”重新创作,国周已是集印染技术、新材料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
“我们的纱线染色已不是普通的一支纱线染色了,通过把高 科技 原料加进这支纱,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面料的原材料。比如透气性的保暖内衣面料,比如具有轻薄排汗抗紫外线功能的运动服装面料等,我们已是优衣库、ZARA、H&M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面料供货商。”手里托着那颗纱线团,陶华冠眼里有光。
(小标题)“绍芯”异军突起
“这么讲吧,我们做的其实就是自主研发的‘中国芯’。”
在绍兴越城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里,入住不久的“绍兴韦豪”半导体 科技 有限公司,是“豪威集团”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简洁、“符合 科技 气质的”办公室里,研发总监李宏亮说话也很简洁。
“这里符合我们的气质,上下游产业链非常齐全集中,办事效率高,服务到位,园区的产业文化氛围非常好,尤其适合我们初创公司的孵化发展。”李宏亮这样解释“豪威集团”为何落户绍兴。
李宏亮说的是上下游产业链。无疑都是国内芯片领域的“大咖”公司。如今,“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除先后引进的集成电路设计头部企业豪威 科技 、国内晶圆代工头部企业中芯国际、封测头部企业长电 科技 等项目,还带动形成了全产业链项目集群落户,目前招引集成电路相关项目70余个、协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储备项目30余个、意向总投资1500亿元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原地处甘肃的871厂(后更名为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落户绍兴,使绍兴与集成电路产业结下不解之缘。何坚刚介绍,871厂原为国家集成电路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企业。“871厂的到来为绍兴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氛围。随后,浙江华越芯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光大芯业微电子有限公司、绍兴芯谷 科技 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产业企业先后成立。”特别是2018年3月,中芯国际落户越城,绍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如虎添翼。
2019年5月,打造绍兴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一时期,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不仅如此,通过引进张江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建设歌礼药业、德琪医药等一批创新药企,还有细胞及糖工程生物医药项目群等一批高端项目,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平台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完)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勾践立国称霸。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 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k的个性十分相似。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