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文化界的营销大师李敖认第二谁是第一呢?

华人文化界的营销大师李敖认第二谁是第一呢?,第1张

华人文化界的营销大师:李敖认第二, 没人敢认第一。

李敖这辈子,大多数时候都呈现一种娱乐化倾向,以至于晚年渐失关注时,干脆骂起了明星,出现在娱乐新闻里的频率比其他地方都高,最后连骂人都显得油滑。

2017年末,余光中去世,身后自不免争议。3月18日,那个曾经评价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认为余光中“一软骨文人”的李敖也去世了。他的身后事,注定比余光中有更多争议。

在故作激愤的中学时代,李敖是个偶像式的名字。还记得那个暑假,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并为这本如今看来已极是粗糙的书击节叫好。

兴冲冲去跟别人讲述自己的发现,人家却告诉我,早已读过柏杨,并介绍了另一位嬉笑怒骂的台湾作家——李敖。

▲李敖年轻时

那时读李敖,常感畅快,毕竟他的文字与我们熟悉的风格完全不同,大陆找不出这样的作家。但年岁渐长,再见李敖,便有意远离那激昂。

毕竟,网络时代之后,对台湾的了解也多起来,发现以骂为生者不止李敖一人,吃这碗饭的还有不少。大家都靠骂人大法求围观,只不过水平、魄力和资历都不及李敖。

在网络时代之前,传说中的李敖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想象,但这美好想象一旦破灭,就会造成反效果。

还记得年少时读杂志,称李敖因言获罪,三次入狱,累计二十年之久,真是义愤填膺,又对其无比佩服。可后来大家都知道,李敖虽曾坐牢,时间和获罪原因却都不对,又有多少人接受不了这落差?

▲《李敖有话说》

他一辈子都在骂人,并因此赢得极大声名,可我后来却更尊重被他骂的人,因为他们容忍了李敖。

李敖成名,离不开天时地利。出生于东北,随家人辗转赴台的他,对白色恐怖深恶痛绝,并将牢狱之灾作为一辈子声名的倚仗。可他能出狱,能继续写文章痛骂当局,正拜托了当局的软弱。

他赖以成名的《文星》杂志,毕竟办了数年,他出狱之后也能继续写文章。他所标榜的“屡写屡禁”,其实也可视作“屡禁屡写”。

换言之,台湾的戒严时代,就是李敖前半生的靶子,并且开了一道小门,允许他瞄准并射击。若是换个时势,李敖自命的铮铮铁骨恐怕也有被打断之虞。

李敖曾说自己“不是宽容社会的产物,而是不宽容社会的见证”,这话流传甚广,可如今看来,某种程度上可算是反话。

▲《文星》杂志

李敖也精明,精明到了相当可怕的程度。有人或会诧异,一个屡屡触怒当局,曾经坐牢,骂遍全台树敌无数的人,怎么会精明?

可是,一个曾经坐牢、屡遭封杀、天天得罪人,但仍能靠一支笔一张嘴纵横数十年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精明?

他一生骂人,但立场多变。今天骂了,明天可能就是好朋友,他对宋楚瑜的态度之变化就是明证。

近几十年的华人文化界,若推一个营销大师,李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谈及他的狂妄自恋,他说“我第一次坐牢,从我开始坐到我出来,在台湾这个鬼岛上,连续十四年都没有‘李敖’这两个字出现,广播、电视、报纸等,都没有‘李敖’这两个字,我这样被封锁在这个岛”。所以,他选择自我吹捧。

也因为精明,他生财有道,不以清贫为美,我对这一点倒是很欣赏。早年在当局百般阻挠之下,他也能奋力争取财务自由,压根没有所谓的“文人清高之气”。

话说回来,所谓“清高”,有多少不是无能的掩饰?只是,他以商人的算计来骂人,哪些能骂哪些不能骂,算得一清二楚,就失了格调。

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也本应立足于观点,但李敖的批判却总是集中于下三路。心比天高的他,怨恨身处的时代,却从未想过,恰恰是这个时代的台湾成就了他。

当然,最让人感慨的,还是从前推崇自由主义、全盘西化的他,晚年变成了一个老顽固,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2014年7月16日,李敖在第25届香港书展首日“名作家讲座系列”活动上

他赞同砸日本车的行径,屡屡攻击同性恋,甚至曾为极权主义叫好。当世界潮流滚滚向前时,一个曾经前卫的人却选择背道而驰,不能不让人感慨。

有人认为这是李敖习惯性“说不”,即永远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可这样的辩护,甚至等于连他的前半生也否定了。

前半生的李敖,西化和反传统看似极端,却有着极强的预见性——你永远不知道,某些沉渣何时又会泛起,尤其是当我们现在为骗钱的国学班、女德班痛心疾首时。

李敖有句话说得好:“西化不是去中国化,是现代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以传统文化为名拒绝现代文明,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但晚年李敖连电脑和手机都相当抗拒,甚至明确说“写东西躺在床上写,还是要靠笔杆,不可能用打的,所以我不喜欢现代文明”。

我倒是更愿意将李敖的这种前后不一,理解为对时代进步的恐惧。李敖当年写文章,一靠骂得狠,二靠引经据典。

在前网络时代,写文章要想引经据典,家中得藏书甚丰,或者终年泡在高大上的图书馆里,平时也得搜集资料,外加有超强记忆力。

早年流传的大师逸事多半与这种超强记忆有关,钱锺书即是一例,李敖也是如此。

▲李敖有极强的记忆力

但在网络时代,就如能记路的老司机在GPS面前再无荣光一样,李敖的记忆力不再让他“赢在起跑线上”。作为一个不会用电脑的人,他的脑容量即使再惊人,可能也比不上一个会用搜索引擎的中学生。

他的顽固,对新事物的鄙视,甚至从一个鼓吹全盘西化的现代文明推崇者堕落为一个“讨厌现代文明”的人,只是因为无法正视自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李敖曾说:“我自感身处乱世,却一生倨傲不逊、卓而不群、六亲不认、豪放不羁、当仁不让、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百折不挠、勇者不惧,玩世不恭、说一不二、无人不骂、无书不读,金刚不坏,精神不死,其立德立言,足以风世而为百世师。”

可在我看来,他也许只是一个一辈子都在“求关注”的人。

学习市场营销时间不长,就个人观点可以从市场营销策略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解有关著名学者:1953年,尼尔·鲍顿提出市场营销组合;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20世纪70年代,布姆斯和比特纳在杰罗姆·麦卡锡的基础上提出7Ps;1986年,“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6Ps,随后又提出了11Ps;1990年,劳特朗提出4Cs理论;20世纪90年代,“整合营销之父”舒尔茨提出了新的营销组合理论——4RS理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提出了5Rs;“术业有专攻”,国内也有众多在营销不同方面的知名学者,其中卢泰宏教授影响相对比较广泛。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11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448.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63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