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面临着很多选择,有的足以影响一生。相信看过《奇葩说》的观众对于詹青云这位选手并不陌生。在唇q舌战之间,这位温柔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女孩儿看上去是这么的特别。而了解了她的求学之路时,很多人都佩服她和她的家人。在旁人看来,为了去哈佛读书,宁可借钱100万的行为非常大胆,但如今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1. 优秀来自父母的教育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詹青云来说也是如此。她的母亲是老师,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家庭生活尽管非常平凡,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她却非常的有上进心。因为家庭原因,她几次转学,成绩也跟不上,即便老师认为她不会有大出息,但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她的学习成绩还是慢慢的变好了。
的确,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上进心的话,即便是再多的规劝也没有什么用。而且来自父母的教育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才会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谚语吧。
2.令人不解的一百万
而詹青云的高考成绩也足以让父母为她骄傲。四年的大学学习让她的眼界更为宽阔,她有了出国深造的心思。最终她考入了哈佛,而读书的费用却是母亲借来的100万。作为普通人,都懂得一个词叫做:量力而行。所以詹青云的行为其实很不被人理解,但是她却依旧成为了哈佛的学生,并最终博士毕业。
归国后,她对于自己的前途有明确的规划。以高材生的身份参加了《奇葩说》,然后明确表示自己出名是为了尽快地还清欠款。不得不说,詹青云有真材实料,更有清晰的头脑。其实网友们对所谓的人设或者营销,其实并不那么反感,毕竟詹青云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学霸这个词,即是人设更是事实。
3.高薪工作令人羡慕
《奇葩说》上成功的表现,对詹青云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本身的能力让更优秀的公司看到了她,她也因此获得了纽约律师执业资格,年薪超百万。当初咬牙借的100万,现在只需要一年的年薪就能付清。当初的放手一搏,现在收获的不仅是高薪酬,而且她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人生处处都是选择,只不过有人选择偏安一隅,有的人却选择放手拼搏。其实这两种选择谈不上孰优孰劣,关键是做的选择要适合自己而已。对于詹青云来说,出去闯荡更适合她,她最终也获得了成功。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第一次看奇葩说,就在不远的18年,彼时奇葩说早就已经大红大紫,几乎每出一个辩题都会上一次热搜,我也是在那个时候,遇到了那个很有底气,愤怒的喊出:“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的陈铭。
那场“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的辩论,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那句铿锵有力的辩词,也是我对奇葩说内容的唯一记忆。
后来我怒刷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的每一期节目,对于从来没怎么接触过辩论的我来说,奇葩说当时真的让我瞠目结舌。我头一次知道语言的力量是真的可以瞬间冲击一个人的三观的,我觉得场上每一个人说的话都字字珠玑。每一个人的立场都好有道理。如果我早一点知道这个节目,那么我高考作文一定可以再涨10分。
这也是奇葩说厉害的地方,选手真的把语言的感染力,发挥到了一个境界。
很遗憾,当初那份带给我的震撼,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2.
第六季,最新一期的奇葩说,题目就可笑的非常离谱了。
「妈妈是超人」这句话真的是对妈妈的赞美吗?
我刚刚读完这个题目的时候,感受到了来自这个题目巨大的恶意,我同时也很费解,这道题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这份恶意,在詹青云发言完之后,被拉到最满,我也明白了这份恶意的来源。
它在煽动。
它试图在煽动背后可能隐藏的男女对立。煽动屏幕前女性观众的情绪。
妈妈是超人,那爸爸一定是废物喽。
“妈妈是超人”,这句话,本身只是孩子一句由衷的夸奖,因为妈妈做了很多事或者完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工作,孩子觉得妈妈很厉害,所以有这样的赞美。它的最开始,一定是善意的。
它在这里,被解读成这个家里爸爸就一定是个甩手掌柜,被解读成是所谓丧偶式家庭的产物,被解读成性别歧视。
而事实上这样的煽动十分有效。詹青云的发言成功登顶微博热搜,而下边评论也是一边倒的指责。
在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似乎所有人的父亲都缺席了自己的成长,仿佛每个人都有一个整天在家什么都不干当大爷的丈夫。哪怕有些人还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恋爱。
孩子一句单纯的赞美,解读出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一段失败的婚姻。
这是比贩卖焦虑更狡猾的方式——
贩卖恐惧。
3.
我不太相信詹青云真的认为“妈妈是超人”这句话真的有她说的那么不堪。
就像我也不怎么相信在着火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救猫,生二胎的时候真的会不问大娃的意见。
因为有持方的存在,总有人要选那个不讨喜的方面,然后绞尽脑汁编造一堆五花八门甚至说强词夺理的语言来佐证自己。
其中苦衷,观众有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理解,这并不代表就可以这么做 。
奇葩说是一档不太专业的辩论节目,因此,它有着不太专业的辩题,不太专业的辩论流程,甚至不太专业的辩手。
但它的确实实在在的是一档专业的网络综艺,他的营销,包装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专业。
它把詹青云,黄执中等人包装成一个个高知分子,段子王,金句制造机。让她们成为观众心中的人生导师,将他们一字一句奉为圭臬。
然后却又逼他们说出一些“ 歪理邪说 ”。
这些本身逻辑存在很大漏洞的发言,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但是当这些话是从节目组包装的“权威”嘴里说出的时候,就会大大削弱人们的判断力,乃至将观众引导到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
那点可怜的社会责任感,就在场上选手一次次的雄辩中,消耗殆尽了。
4.
奇葩说不是没有遇到过危机。
最近的一次,差点让整个节目覆灭。
就在第八期,节目结尾处,马东和储殷一番对话。
奇葩说,向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为少数人发声的平台。
最开始,它给了那些少数人一种归属感。
再后来,它把这种归属感包装成了“优越感”。
奇葩说的用户群体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于是,它便向年轻人兜售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来博取他们的欢心。
这个东西,叫做:“ 做自己 ”。
可能年轻人真的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
不一定。
于是它还有“赠品”,赠品的名字叫:“ 做少数人 ”。
不婚,丁克,同性恋。这些是少数人。不努力,当咸鱼。这些是观念上的少数人。
当这些少数人聚集到一起,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我比大多数人过得都好的样子。
矫枉过正,就是奇葩说赖以生存的法宝。
当少数人的立场被证明合理,他们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挑拨人们走向极端,攻击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从而衍生出来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并灌输给年轻人们。
原来随大流生活方式并不轻松,所以他们把个人主义包装成一个个看起来唾手可得的精美礼盒,吸引我们,蜂拥而至。
个人主义的甜头,是立刻就能尝到的,你不必再为婚姻,家庭所累。也不用逼着自己上进,追赶别人,也不用再积累财富,因为个人主义告诉你要活在当下,活出自我。
但是我们心知肚明,你真的学会了活出自我吗?
不,你只是为了 爽。
奇葩说的这件法宝,正中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命门。
而那天储殷教授的发言,更像是当头一棒,告诉我们,我们从来都是一个普通的大多数人,依然要结婚生子,柴米油盐。
而我们却感到厌恶,无法接受了。
为什么?
因为所谓当少数人的优越感,已经被打包,灌输进了我们的脑子里。而现在,却有人要将我们踢出那个行列。
优越感荡然无存,与之相对的,就是自卑感。
5.
奇葩说六季一路走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相互理解朋友,试图变成一位教你做人的老师。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辩论里存在的偷换概念,强制逻辑,煽动情绪等等手段,和综艺节目的影响力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短暂“失智”。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知道,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正确答案,就一定会去请教老师。因为老师,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代表着正确。
但是奇葩说包装出来的“老师”们的辩辞,一定是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为了赢。
而你,却当了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