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近比较流行的废话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如何看待最近比较流行的废话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第1张

废话梗,本质上是出于网民对于低密度信息的一种嘲弄,解构或批判。反映了人们追求效率的社会心理。

以上说的低密度信息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故弄玄虚者。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本来两句话能说完的非要说一大段。例子就是臭名昭著的互联网八股文,张口赋能闭口模型,其实说白了就是搞钱。

2、言繁意疏者。各种八股文,营销号体,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说了半天等于一点都没说。

3、阴阳怪气者。所谓的阴阳怪气,一大特征就是表面上支持A,但由于逻辑过于幼稚,或者例证过于极端,导致大部分人能轻易看出来说话者本身的立场其实并不支持A,所谓钩直饵咸。但是,不排除网络上有少数智商不太够的人真心地抱有这样的看法。

因此,阴阳怪气的信息是不具备任何信息密度或讨论价值的。当一个人在讨论中首先开始阴阳怪气时,对方就应该知道,无法和这个人进行严肃认真的讨论了。

多数人在上网时,本来是希望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交换的。即,我希望读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希望我发布的信息能被人理解。

然而,上述的低密度信息严重破坏了人们的体验,严重打击了认真讨论的积极性。在此之下,主动进行废话梗,有几种含义或者动机在里面:

1、单纯的玩梗,觉得好玩。与以上的一二条不同的是,如果玩梗适度,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因为以上的一二是以骗人为目的,顽梗则几乎明确地表示“我这段话没有信息”。

2、表达对信息密度的不满。我认为你说的就是废话,但是直接骂你显得很不礼貌,我才用比较委婉的说法“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这句梗改编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本来具有赞扬的意义,因此,改编后的梗具有一定的“明褒暗贬,阴阳怪气”的作用。

3、暗示自己的“层数”较高。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或者改编废话体或者营销号体,暗示“我其实很懂这种套路,你别想用这个低劣的手法来蒙骗或者吓唬我”。

4、做为不愉快的讨论的终结。我本来想进行严肃认真的讨论,但是当我发现:

对方智力水平过于低下/对方只顾恶意抹黑而罔顾事实/对方首先阴阳怪气破坏讨论的严肃性,从而导致后续的讨论必然陷入低质量扯皮时,我可以选择如下的几种方式来终结讨论:

a、完全不回复。

b、说“你不必回复了”。

c、跳出问题讨论,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d、用废话梗暗示我想要终结讨论。

其中,abc具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容易让路人觉得自己理亏,或者容易让自己在关闭网页后,继续被这次低质量讨论占据注意力,或者扰乱思考,所谓的“退一步越想越气”。

d的好处则非常明显。在对方进行一番漏洞百出的长篇大论后,你可以回复一句:

-但凡你这句话沾点边,也不至于一点边不沾。

-刨去内涵不谈,你这句话还是蛮有内涵的。

-上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上次。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从而潇洒脱身。对方再回复什么都不必理会了。

可见,废话梗可以帮助我们从低质量讨论泥潭中高效率地脱身。

“不转不是中国人”,“揭秘99%的人所不知道的真相”,“朋友圈刷屏的好文章,转给爸妈看!这些坑你都注意了吗?”这样的标题你熟悉吗?它们大多来自营销号的笔下,那么营销号是什么呢?为什么有大量营销号的存在?营销号是如何取得利益的?为什么营销号那么恶心无脑还有那么多人看?

营销号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主要以流量或利益为目的(创作、分享不是主要目的),去收集一些特定内容后加工特定信息,再进行推送,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公众账号。

有些仅涉足一般的商业广告,有的同时涉足新闻资讯发布,这类资讯大部分是通过加工或捏造等方式来制造的不实信息。营销号通过召集水军、买卖网络账号等来吸引与转移网民注意力,进而影响舆论。

营销号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从营销变现体系,收益主要来自以下六方面:

1.流量广告。比如公众号、头条号,当你对这些文章附带的广告展示点击或者购买了,他们就能从中获得收益。

2.软文推广。比如微博,营销号把想推销的关键词放进文章里。按篇收费。

3.推销产品。比如咪蒙卖自己的升职加薪课程,头条号附带的商城,抖音带货。知乎live、付费咨询。

4.推广其他营销号或者网红。通过点赞转发等形式推广,按次收费。

5.水军任务。热点社会话题其实大多是水军推起来的,以便达成某种舆论控制目的,向某方施压(一般是政府或者法院)。比如什么官二代追求不成火烧妙龄少女、药家鑫案、唐慧案等等。

6.拿国外势力补贴。比如伪动物保护、女拳、死磕派律师,一般都有外国情报机关通过非政府组织白手套资金资助。

当你觉得营销号无脑时,那是因为你不是他们营销的对象。就像一些女拳博主,说出来的话正常人都觉得是不是有心理缺陷,但是不妨碍他们的受众喜欢他们。

我们常常觉得营销号低智商,原因在于标题和文章不符,标题起的很有意思,文章里面写了一堆废话。毕竟只要你点进来,营销号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营销号恶心的地方。

这些营销号标题都有一些共性:

就在刚刚,央视曝光,震惊国人,惊天秘密,曾是如今,看后惊呆,千万别吃,还敢喝吗,癌症前兆,赶快扔了,能害死你,多活十年,被害惨了,护肝降压,治病防癌,毒素最多,神奇功效,惊悚一幕,价值千万,绝密隐私,差点丧命,看后崩溃,意想不到,尺度不小,令人发指,身份曝光,颜值堪忧,灭绝人性,北京震怒,高层揭秘,强硬反击,全民炸锅,彻底玩完,摊大麻烦,绝世良机,全球沉默,大惊失色,

沦为炮灰,诡异一幕,难得机遇,绝不再忍,胆战心惊,国人哽咽,西方胆寒,美国慌了,安倍沉默,安倍慌了,美国沉默,幕后黑手,彻底闭嘴,惨被打脸,下场凄凉,人心惶惶,直冒冷汗,北京发飙,世界哗然,果断出手,现场惨烈,突然翻脸,西方崩溃,最后警告,噩梦来临,国人哄笑,日本哀嚎,世界沸腾,国人不忍了,中国不忍了。

在标题的基础上还有就是抓住人性弱点来添油加醋。比如男的怕不行,女的怕老,孩子怕笨,老人怕死,家长怕孩子不听话。此时营销号利用一手巴纳姆效应,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看完直呼:“对对对!我就是这种情况,他讲的真有道理!”然后再转发:“你们快来看”。

由于网络的出现,导致了不同认知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在认知的冲突之下,矛盾就诞生了。

营销号就是利用了认知的冲突,顺应一部分人的认知写文章获得初始的认可和阅读量。当阅读量起来之后,有更多的人看见这篇文章,其中对文章的认知产生冲突的人群会带来另一种流量。在双方面流量的加持之下,钱就到手了。

其实营销号就是用简单粗暴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心理暗示,从而洗脑,俗称带节奏。内容越没有逻辑越好,越蠢越好,这样容易让最多的大众接受,组成大军,形成攻击力。

如果不想让流言影响自己,换言之不用这种营销号的低智口号心理暗示自己,我们就需要拥有一颗独立的心灵,俗称判断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74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