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品牌红遍大江南北,现在他们却消失了。他们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巅峰期战略失误,盲目多元扩张,品牌老化,产品落伍,再加上在互联网影响下,年轻人产品需求、服务需求,购物方式、需求层次等都在变化,跟不上时代变化,注定会被舍弃。
接下来,帮大家盘点几个记忆中消失了的品牌。
NO.1 好迪
“大家好,才是真的很好”。广州好迪倒闭了么?并没有,你去淘宝还能买,但下面的评论通常是“给妈妈买的,这边超市买不到”。品牌缺创新,包装都没变,依然是90年代的风格,经销体系太传统,市场反应变化慢,自然跟不上时代。小时候魔性洗脑的广告词已经很难让人掏钱包了。
NO.2 大大卷
大大卷,曾经是小卖部最热销的产品。
大大卷,曾经是西班牙的品牌,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大大超人”诞生带来了超软泡泡糖,还推出过果冻的泡泡糖。大大卷是许多中国80后和90后童年的顶级零食之一。但在2007年之后被美国箭牌公司收购,之后大大卷品牌也随着被收购组建没落。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创新,只生产普通的泡泡糖。
NO.3 乐百氏AD钙奶
乐百氏AD钙奶,1989年创立,曾经的全国乳酸奶第一品牌,最高年销售额达到十几亿元,也是许多九零后的童年饮料。
当年的乐百氏的代言人还是黎明,但在2000年,乐百氏为了获得更大的突破,选择将92%的股权卖给了达能。原先的高管逐渐丧失了对乐百氏的控制权,最终五名创业元老集体辞职,乐百氏这个品牌也随之没落。
NO.4 健力宝
健力宝,曾经被称为橘黄色的东方魔水,曾是国家体育代表团的官方指定饮品。在当年席卷中国的大街小巷,在1997年营收就达到55亿元。本来有机会取得更高成就的健力宝,最终却因为内部管理混乱和盲目的多元化导致健力宝被其他饮料品牌绞杀,最后落得一个倒闭的下场。
NO.5 旭日东升
旭日东升,1993,一个由3000万元巨款起家的集团做出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品牌。
然而,这场成功仿佛昙花一现,2001年,这一轮冉冉初升的“旭日”,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陨落。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
昔日风光无限的“旭日”,渐渐定格在了人们的回忆之中。
NO.6 非常可乐
曾经火爆的非常可乐,你现在很少可看到了吧。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高举民族大旗,国产品牌。“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跟老百姓办喜事有关,接地气。但是可乐最主要的消费者是年轻人啊,你再强调国产,再接地气,跟年轻人想要的时尚,活力,想要点刺激的心理还是截然不符的。所以,非常可乐即使是在火爆的时候,依然难以打入城市年轻人群。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下沉市场的围剿,也无力抵抗,慢慢衰落也在所难免。
NO.7 汇源
“有汇源,才叫过年呢”这句广告词陪伴了中国人度过了多少个春节。不过就在今年汇源宣布破产,其实汇源的转折点是在08年,当时汇源的创始人朱新礼做了个惊人的决定,要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把中国国民企业卖给美国品牌,这个举动被网友骂声一片,结果就是汇源的口碑跌至谷底,后来监管部门不得不介入。
当时有个网站做了一个调查,近7万的网民参与,其中高达82%的人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因此收购没有成功。但是汇源的噩梦也正式开始了,为了收购案,朱新礼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其中最致命的是砍掉花了将近20年来建立的销售体系,最后的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股价衰退。
No.8 柯达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柯达都可以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1883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发明了胶卷,这对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柯达的发展史就是世界影像行业的缩影。在没有数码影像的时代,柯达胶卷几乎记录了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数码时代为柯达的“胶片王朝”敲响了谢幕钟声,数字技术几乎直接淘汰了胶卷行业。
由于转型不及时、策略较保守等原因,柯达公司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通过售卖专利与申请贷款,转型为一家专职影像业务的公司。如今,柯达的范围缩减为印刷、包装、出版和商业胶片。
对大部分人来说,或许只有在医院拍摄X光片的时候,才能再跟柯达胶片产生交集了。
NO.9 田七
田七牙膏怎么也看不到了?因为它已经停产拍卖了。
田七03年横扫千军,出货量超过4亿支,19年晚景凄凉,破产拍卖无人问津。田七牙膏爆火之后,洗手液、洗发水、洗衣粉、洗洁精能来的统统轮一遍,大水漫溉,快速扩张,多元发展,副业没搞好,主业也荒废。
NO.10 两面针
曾几何时,”一口好牙,两面针”的广告播遍大江南北,但现在呢只能在部分酒店才能看到。
两面针到底怎么了呢?
自1996年起,两面针牙膏的产量和销量都是稳居国内前三,到了2004年A股上市,成为国内牙膏第一股,可谓是“牙膏行业的大哥大”。也是从2004年开始,佳洁士、高露洁等外资同行涌入,两面针压力陡增,开始病急乱投医,实现多元化的布局。布局了纸业、房地产、旅游产品、药品等多个行业,仅仅两年就被拖累的亏损,这一亏就持续了13年。
NO.11 德尔惠
On May Way ,周杰伦代言的那个德尔惠呢 ?它已经宣布破产啦,风光无限止于07年,两度上市失败,元气大伤,盲目转型快时尚,轻产品,重营销,频频被曝质量问题,形象严重受损。面对外来品牌竞争,只能败下阵下。
No.12 小霸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品,当时只要有了小霸王游戏机,就是全村最靓的仔。
现在小霸王游戏项目已经解散,不过没关系,只要打开阿里巴巴投资的可乐优品APP输入口令“小霸王”随时随地还能玩。
NO.13 诺基亚
在2010年之前,如果你有诺基亚手机会特别让人羡慕。陪伴了不少人青春的诺基亚,却在2011年宣告破产,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是给传统手机致命的一击。诺基亚却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抢夺智能手机系统市场的好时机,最终被之际市场所淘汰。
总的来说,一个品牌很难永久火热,但他们矗立过时代潮头,拥有过辉煌历史,值得尊敬。
文/ 金错刀频道
现在的网友,真是越来越”不理性“了。
疫情期间,鸿星尔克“破产式捐款”5000万后,2000万网友冲进直播间砸钱,更有人冲进实体店,买了一双鞋,扔了两份钱就跑。
河南洪灾,白象捐款500万后,翻遍超市都找不到一包白象方便面的网友表示:“这届品牌真难带,白象方便面愁死人!!”
如今,国民洗护用品蜂花也“撑不住”的消息,又被网友“曝”出来。
这让网友们有些急眼了,这国民品牌怎么倒起来一个接一个?不救不行了。
一群网友涌进蜂花的直播间,一天抢了别人一个月的货,还扬言,要让蜂花仓库运货小叉车,忙到“开出火星子”。
但这次,误会大了。
比起老板成老赖、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汇源果汁,连亏10年的鸿星尔克,被网友扣上穷帽子的蜂花,小日子却过得相当不错。
感觉蜂花要倒,也不能全怪网友们误会。
任谁看到8块1大瓶的护发素,长得像洗洁精一样的土包装,都只能冒出两种想法:
不认识它的人:这是不是假冒伪劣产品?
认识它的人:这牌子咋还没倒?
本就没什么存在感的它,关键说话还贼没调,把快倒的名头都坐实了。
因为它的包装土,有的网友出谋划策,让它参加全国大广赛,结果还被它以要花钱为由给”回绝“了。
拍个广告片,别人问它费钱否,它说费我。
让它改个包装,土出天际还得意洋洋。
但就这样被众人“盼倒”的蜂花,偏偏活得很滋润。
现在的它,年产能可达10万多吨,年产值能到15亿元。对均价8、9元一瓶的洗发水来说,想想一年能卖多少瓶?
只是别人一小瓶动辄就20元起步,而蜂花一大瓶却卖到这么便宜,为什么还没倒?
这就不得不提蜂花的保命大招—— 把钱省到刀刃上。
包装变来变去,花里胡哨不说,设计、生产都要钱,果断舍弃,一款包装土到底。
营销太花钱,那就30来年不打广告,全靠用户“自来水”。
最后再把配料成本的水分挤一挤。
有人算过一笔账,普通的洋护发素一般产品毛利率至少为40%,而蜂花的毛利率只有15%。
靠着这种抠门,蜂花简直把价格拉到了地下室。
更难能可贵的是, 其他都能省,唯独质量没有省。
早在国家相关标准出台前,“蜂花”的许多基础原材料就已达到国内甚至国际标准,还成为国内护发素行业标准的起草人。
公司成立36年来,无一条行政处罚信息。
这样的大碗便宜又好用,让蜂花稳固住了大批老客户的忠心,在国货市场中稳稳的占了一席之地。
现在,它的销售网络覆盖国内16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实体终端也进入了630多家大卖场、超市、连锁店。
2016年,中国洗护产品十大品牌中,蜂花作为唯一的国产本土品牌位列其中。
别看蜂花现在便宜到拼多多都砍不下去价,低调的让人以为要倒闭,当年可是一瓶难求的“大网红”。
而它能发展到现在这样,靠的就是比别人“脑洞大”。
1、无中生有,再把它干到全国第一
蜂花最初做的不是洗发水和护发素,而是洗涤剂和洗衣粉的包装加工。
1985年,蜂花的前身,上海华银洗涤剂厂成立。
初创工厂时,厂房只有四百多平米,十几个工人,大家拼死拼活,一年赚不到500万元。
艰苦之际,上海华银洗涤剂察觉到一个时代红利: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味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低迷,物资匮乏,很多人习惯用肥皂甚至是洗衣粉洗头,洗干净就行,根本没有什么护发的概念,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观念开始转变。
上海华银洗涤剂厂率先提出”洗护分离“的概念,并生产出国内第一瓶洗发水、洗头膏、护发素等产品,不得不说思想很前卫。
产品一经问世便立刻受到市场追捧,销量不断上涨,蜂花的品牌力不断提升。
现在哭喊着打不起广告的“蜂花”,1990年,竟然在CCTV上,每天播出15秒广告:“价廉物美,誉满天下”。
伴随着这句广告语火遍大江南北,蜂花可以说风头无二,当年妥妥的网红品牌。90年代初,靠着两三块钱一瓶的蜂花护发素,蜂花销售达到顶峰,年销售额突破5亿。
据国际知名研究公司AC尼尔森调查,当时的蜂花品牌在国内知晓率达36.6%,在中国国产同类品牌中位居第一。
1993年、1994年蜂花护发素还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其后,“中国名牌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 “上海市著名商标”等国家级、部级、市级颁发的各种奖状、奖杯拿到手软。
但谁能想到,蜂花的人生高光来的这么短暂。
2、打不过就走,农村包围城市
1994年后,蜂花开始面临生死考验。
一方面,名声出来了,国内伪劣假冒产品层出不穷,但更要命的,是外来巨头的冲击。
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等外资品牌大举涌入中国市场,铺天盖地的洗脑广告、酷炫的包装、花样百出的产品矩阵,本土护肤品牌瞬间被碾压的体无完肤,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蜂花提出的“洗护分离”的概念直接被“洗护合一”取代 ,对当时国内来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蜂花从一亿多销售跌到7000多万,500个工人裁到200个。年亏几百万,亏到企业零资产。
生死危机之际,蜂花盘算了下自己的战斗力,只能用质优价廉四个字概括,尤其是价廉,于是果断走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为了把廉价这个点打爆,它连广告部门都取消了,从此开启了30来年不打广告的新纪元。
当时的厂长顾锦文说,“与其花大成本大量投入广告,不如靠产品质量取胜,让利给消费者”。
除此之外,它一改过去靠着全国的批发市场走“大批发大流通”的道路,而是布局自己的零售渠道,在产品生产上,也不断引进新技术和年轻大学生,提高生产流水线自动化水平,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如何节省成本来干。
着眼于低端市场的蜂花,就靠着优质低价,和这些外资品牌形成错位竞争,牢牢吸引着大量农村和城市平民消费群体。
就这样,蜂花成了国内少有的能和国外洗护界巨头抗衡的民族品牌。
甚至在2014年,蜂花护发素的出货量在国内排名第一,超过了宝洁旗下品牌的总和。
网友为老字号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这些年,曾经顺风顺水的国货,不少日子都极其难熬。
十年前,汇源还是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没有之一,市值一度飙到230亿,曾创下港交所最大的IPO纪录。那时候, 土味的包装并没有阻碍它壮大的步伐。
但到了今年,它却被迫背着百亿的负债,宣布退市。
成立于2004年的贵人鸟,同样走的是性价比路线,巅峰时的门店遍布全国,几乎每一个步行街都会有一家贵人鸟的门店,公司全年营收接近30亿。
可就是这样强悍老品牌,从2018年至2020年,连亏了三年。
截至去年年末,它的逾期应付债券约11.47亿元、逾期银行借款约9.77亿元,25个银行账户因诉讼被冻结。创始人林天福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老赖”。
为什么大家都是老字号,有的甚至都是多年不换的老套包装,蜂花就能混到硬刚国际巨头,而这些老品牌却连活下去都成了奢侈?
最主要的原因是: 土味包装下,蜂花的产品确实抗打。
汇源亲手把自己的产品葬送了。在口碑和销量双丰收后,汇源不仅没有进一步专研产品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反而收购烂水果以次充好,面对鲜榨果汁的竞争对手也不为所动。
而贵人鸟却沉迷于版图扩张和营销,做着建立一个 体育 帝国的美梦,从鞋服跨界到 体育 经济、 体育 游戏 、 体育 健身各种领域,最后把自己拖垮。
与它们形成讽刺对比的,面对困难的蜂花,率先砍掉的就是它们引以为傲的营销,它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出更好的产品,不断的调整自己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
到现在,蜂花已陆续开发了150余种系列产品,至今已拥有数十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持着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这么多年,蜂花产品价格涨幅很低。2018年,董事长顾锦文接受外界采访时表示,蜂花一代500ml护发素最初的出厂价大概是3元左右,后来变成5元;零售价格也从6元上涨至9元。
靠着先进的技术和因此能保持的质优价廉,从不打广告,土到极致的蜂花让消费者离不开它。
蜂花活了下来,还越活越好,而曾经靠着营销一步登天的大牛们,却纷纷陨落。
看着它们截然相反的命运,只能说:好营销能火一时,但靠着好产品才能活一世。
在爆火100天后,鸿星尔克的直播间迎来每天掉1万粉的反转,因此有人担心鸿星尔克式的野性消费是对这些老品牌的一种伤害。
其实不然,野性消费带到的短期销量不可持久,但”翻红“带来的品牌曝光的价值远远超出它带来的销量。
对于蜂花这样的国货们来说,靠着高品质的产品,时代的红利会让“翻红“正在变得更加容易,但要做到”长红”,仍需它们进一步的努力。
本篇作者 | 李鹏翔
前面几篇文章,笔者有探讨过“头部品牌怎样炼成”的话题,最近看到汇源果汁退市的消息,不禁感慨万千。在商业的热带雨林里,变化时刻在发生,总是有新物种向着阳光快速奔跑,同样也有强势的老物种悄然衰弱,黯然淡出丛林的中心地带。
汇源果汁是28年的“国民品牌”,曾经连续十余年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如今走向退市,其原因很多,比如联姻可口可乐失败带来的剧烈冲击、家族企业的痼疾、创始人文化与格局局限、产品创新乏力、营销手段陈旧等等。
从品牌战略角度来看,汇源果汁退市还有很重要的两个原因:产品没有及时升级和疯狂的多元化扩张,导致跟不上年轻人的需求,稀释了品牌认知,削弱了汇源在“高浓度纯果汁”品类的核心优势。
实际上, 国内外不少煊赫一时的头部品牌,都因为品牌战略方向问题被玩坏,导致品牌失速甚至息影于市场,让人扼腕叹息。 以下,鑫爷总结了头部品牌常见的四种败局:
01.
背风凋零:没有及时从衰退品类切换到新赛道
美国营销泰斗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品类就像一颗大树,品牌就是长在这枝叶上的果实,伴 随着品类的成长和凋零,代表品牌的市场规模也将伴随着增长和衰退和凋零 。
因此, 当品牌寄生的品类迎来衰退,品牌就需要及时进行转型升级,切换到新的细分品类,才能防止被濒死品类所拖累, 这在那些行业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的 科技 行业中尤其明显。
当年诺基亚手机在功能手机时代可谓一骑绝尘,无论市场还是口碑都称得上是绝对的王者,然而诺基亚没有把握好智能手机的新机会,尽管很早就推出了智能手机,但其设计逻辑、体验并不满足智能手机的需求,因而被苹果、三星等品牌弯道超车,最后沦为了“老人机”。
柯达胶卷曾经是胶卷市场的代表品牌,然而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出现,直接将消费型胶卷送入了 历史 的坟墓,只在医疗、工业等专业市场仍有需求,柯达公司也因此遭受重创。2012年,柯达这个拥有131年 历史 的老牌摄影器材企业,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
相反的,富士公司面对胶卷行业衰弱,及时切换赛道,凭借自己在胶片领域中抗氧化技术、胶原蛋白技术和纳米分散技术的优势,进入到护肤品、医疗 健康 和高性能材料行业,成功得以转型,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千亿营收。
消费品领域也是如此,一些品牌没有把握好消费需求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契机,被新品类、新产品蚕食和替代,发展遭遇瓶颈。
汇源果汁以高浓度果汁为优势,“喝汇源果汁,走 健康 之路”的广告语深入人心,可见汇源果汁有“ 健康 ”的品牌基因。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如今人们果汁的 健康 化要求更高了,更青睐天然的鲜榨果汁。
汇源果汁本应该适时升级,抢先布局“NFC果汁”赛道(即非浓缩还原果汁,将新鲜原果洗净压榨出果汁,经杀菌后直接灌装,完全保留了水果原有的新鲜风味。),在新消费阶段占领“ 健康 果汁”的制高点。
在杯装奶茶领域,香飘飘“香”遍中国,广告豪言“一年卖出3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2020年前三季度,香飘飘营收下滑20.47%,而且已连续三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茶饮需求向 健康 化和新口味升级,杯装奶茶已经不再满足这种新需求,而近年来喜茶、茶颜悦色、乐乐茶等即饮奶茶饮快速崛起,很好地抓住了年轻人的需求,大举蚕食香飘飘、优乐美的市场。
不过,目前香飘飘也在谋求转型,并推出了多个新式茶饮品牌,未来成败与否,让我们拭目以待。
02.
走火入魔:盲目多元化,稀释品牌核心竞争力
要创建强势品牌,清晰而锐利的品牌定位是第一位的,这是品牌价值的引擎。 在品牌还没有建立坚强护城河的时候,过早的品牌延伸、与定位无关或相悖的多元化发展,都可能模糊掉这种定位,从而让品牌变得失焦,品牌势能不足, 就可能被第二品牌趁势超越。
汇源的衰弱,也是掉进了这个陷阱。为了做大做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告败后,汇源曾号称投资50亿进军碳酸饮料开发果汁果乐,后面又宣布收购旭日升进军茶饮料,多元化步伐根本停不下来,冰糖葫芦汁、鸡尾酒、速冻水饺、纯净水等各种赛道尝试了个遍,却均不见成效。
(图:汇源真 炫 鸡尾酒)
类似的,维维股份从上市至今10余年,先后涉足了白酒业、房地产业、茶业、煤炭业、药品以及金融等领域,效果皆不佳,甚至不得不转让或出售旗下部分子公司和固定资产。
这并不是说品牌不能多元化,而是说品牌延伸和多元化要讲章法。 实际上,现实中并不乏多元化成功的品牌,比如迪士尼、维珍、腾讯、康师傅、娃哈哈、伊利、三只松鼠等。当初汇源果汁要做大做强,适时多元化发展也没错,只是它没有把握好节奏和方法。
成功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延伸逻辑,在多元化的目的、时机、项目选择、品牌架构等方面都是有讲究的, 具体有以下几点:
(1)明确多元化的目的
品牌的多元化,必须有特定目的才有意义: 要么强化品牌优势,建立品牌壁垒;要么是整合上下游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话语权;要么完善供应链,有效地把控品质;要么把握行业红利,快速切入赛道;要么吸引核心技术,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要么构建生态,形成协同效应 ……
以鲜花品牌“花点时间”为例,最初通过几十元包月、每月享受一束鲜花配送到家的高性价比模式,在5年时间内成长为国内知名的互联网鲜花品牌。这种模式引流获客效果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成本高、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图:高圆圆代言花点时间)
因此,“花点时间”开始向上游供应链进行延伸,在云南拥有万亩鲜花种植基地,与近万家花农和基地签署了合约的鲜花电商,还拥有一个智能鲜花加工厂,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把控鲜花质量,从而更好的解决模式痛点。
反观汇源的多元化延伸,带有更多的投机性,发现什么有机会就投资什么,每也没有考虑与汁品牌核心定位的适配性,每一种新业务都没有做深做透,做不出效果又不得不草草收兵。
(2)要有延伸逻辑,形成协同效应
多元的延伸逻辑必须有一个“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可能是核心业务,也可以是品牌定位,这样你才能有效地整合各个业务,形成1+1 2的协同作用, 同时让品牌心智能够HOLD住多样的业务,不至于混乱和失焦。
迪士尼的业务繁杂,包括主题乐园、影视作品、周边产品乃至各种消费品的品牌授权,但这么多的业务,都离不开“让人们更快乐”这一核心价值上。
腾讯帝国的业务也是极其多元化的,貌似在哪个互联网赛道它都要插上一手,但是纵观其投资的先后主次,大体离不开一个核心逻辑,就是围绕“大社交、泛 娱乐 ”这一场景来布局生态。
三只松鼠从坚果到延伸到果干、茶叶、卤味食品乃至影视、动漫、主题乐园等等,它的轴心是“松鼠IP”,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虚拟的“松鼠王国”,成了品牌延伸的整合器,大大强化了品牌的可拓展性。
所以, 在多元化的时候,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轴心”,围绕着“轴心”的相关领域去延伸,并尽可能与现有的业务协同,这样风险会低很多。 相反,无来由地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全新的业务、全新的客户群体、全新的圈子,就很容易水土不服。
汇源果汁当初的延伸,就可以重点围绕“果汁”这一轴线,借助“高浓度果汁”的强大品牌势能,进行上下游、果汁细分品类、不同果汁档次等方向延伸,因为“果汁”这个赛道本身池子足够大,有足够的空间去挖掘和释放,而不是盲目地在不相关的酒饮、食品中疯狂圈地。
当然, 如果你真的想抓住那些红利期行业的新机会,进入一个差异很大的全新赛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一定沿用现有品牌,而是可以考虑采用新品牌, 这样不至于稀释原有的品牌定位,或者被原有品牌定位所限制。
(3)先聚焦主业,把握多元化时机
企业资源有限,尤其在从0到1的发展早期,集中优势兵力,“聚焦”优势业务,才能形成战略上的锐度,最有效地拉动业务增长。这个时候,品牌的重点工作是在这个领域达到行业的TOP段位,锻造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急着多元化发展。
哪怕品牌晋级到了行业TOP品牌,也不一定要急着去多元化,因为此时企业根基可能不牢,还需要进一步去构建品牌在心智、技术、供应链、渠道等方面的护城河,建立绝对无可替代的优势。
当品牌建立了坚实的护城河,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优先选择那些有潜力、战略匹配性好的领域进行多元化,有节奏有章法地向外拓展;或者在现有业务增长空间有限、消费需求萎缩的情况下,通过新业务发展企业“第二曲线”。
(图:第二曲线模型)
03.
品牌老化:被年轻消费群体抛弃
市场中,“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用户一代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本来代表着潮酷、 时尚 ,吸引了一代消费者。 然而当年轻人不再年轻,新一代的年轻人需求、审美又有很大差异,如果品牌依然还是老样子、老风格,那么新一代的年轻人就会感觉,这不再是我喜欢的品牌,而是父母辈使用的品牌。
尤其那些面向年轻人的 时尚 产品,当曾经潮酷的产品不再潮酷,代言年轻的品牌代表着老土,就意味品牌的原有的个性被架空,没有了新潮的气质,就容易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抛弃,品牌就是因为人群代际的更迭而跟不上趟,逐渐失去后劲,这就是“品牌老化”的危害。
曾经家喻户晓的Olay玉兰油,当时目标人群为三四十岁的女性消费者。但是随着中国化妆品消费的升级,玉兰油的产品和价值并没有跟上这群人的需求提升,而年轻的女孩子则更愿意购买与她们年龄相符的产品,不愿意去和“中年女性”分享同样的护肤品,尽管玉兰油品质优秀、价格亲民,但是到了2010年,消费者已经很少提及Olay玉兰油。
8090后很熟悉的美特斯邦威,曾凭借超高国民度代言人周杰伦、张韶涵等明星的加持,曾在2011年创下12.06亿元净利润的辉煌业绩。然而,由于没能抓住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8090后不愿再购买它,进入多年来的颓势,2015年美邦净利润亏损396.57%,高达4.3亿元。
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中,品牌老化现象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像娃哈哈、联想、欧莱雅、长虹、百丽、班尼路、森马等众多的头部品牌,都在经历着品牌老化的烦恼,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也有不少的国货品牌,比如李宁、百雀羚、卫龙、旺旺,通过潮流明星代言、产品设计创新、新渠道、新玩法、跨界联名、价值观重塑等思路,成功地实现了年轻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关于如何品牌年轻化,笔者以后将写文章专门讨论)
04.
No zuo no die:口碑翻车,自作自受
社交传播时代,口碑的效应可以通过病毒式传播,被无限放大,好的评价可以让品牌迅速崛起,坏的事件也可能让一个知名品牌一夜间声名扫地,而且这种效果是品牌很难把控的。
然而,总是有一些品牌,不顾 社会 公序良俗,罔顾市场规则,发生危机事件也漠视舆论诉求,假做表面文章,毫无诚意,导致公众怨愤越来越大,最终汇聚成滔天差评,这足以让一个品牌陷入困境。前段时间某社交电商平台对员工加班猝死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前几年,互联网头部品牌言必称“BAT”,但现在这个词说得很少了,因为如今百度已经在BAT中严重掉队,被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企业赶超。
百度如今的沉寂,一方面是由于搜索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下被分流,企业正处于人工智能转型的投入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受过去一连串负面事件的严重打击。百度的过度功利化、工具化、缺少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导致了许多的纠纷,也严重影响到了百度的产品体验,掉队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三星手机在中国占据30%的市场份额,到如今在中国市场份额却不足1%。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得追溯到2016年在韩国出现的三星note7手机爆炸事故。Note7爆炸后,三星依然在中国上市note 7,却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召回已销售的250万部note7。如此区别对待中国与欧美消费者,让很多中国人对三星没有了任何好感,三星口碑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因为负面事件而遭遇危机的品牌还有很多,比如三鹿奶粉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直接被关门;快播因为踩红线而被关闭;瑞幸咖啡因为财务造假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才慢慢恢复元气。
所以在社交时代, 企业要从“品牌资产”的角度来看待品牌口碑, 心存危机管理意识,守护好品牌的美誉度,不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失去了长远品牌价值,那样真的就得不偿失了。
总结
头部品牌的沉沦,原因是非常多样的,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并不能全部概括。比如像和其正这样,被王老吉、加多宝两个神仙打架殃及的无辜受害者;像中兴、荣耀这样由于国际争端导致供应链被生生破坏;像乐百氏、北冰洋、小护士等被外资收购后被雪藏……
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了解头部品牌走向败局的一些常见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镜鉴,在迈向品牌基业长青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