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在哪些场景下有具体体现?

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在哪些场景下有具体体现?,第1张

运用最多的其实是赌博。很多的线上赌场,为了诱导你来玩,都会免费送你一些筹码。

提现提不了,不用又可惜了,只好去玩两把。玩两把,不管是赢是输,心瘾种下了,就会充钱。输钱的时候,肯定是不服,总想捞回来,结果越冲越多,输得也越来越多。这种“输了之后想翻本”的心态,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在赌球中更是被无限放大。因为相比于彩票和赌博,赌球的技术含量貌似更高一些,输的人会更加不服气,他很可能会觉得:“要不是加时赛对方进了一个球,我就能赢40万了。”“要不是墨西哥爆冷击败德国,我这3串1就稳了。”

于是会加倍的加码下注,想要扳回来。

有时候我也承认,诸如“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足彩反买,别墅靠海”这种口号,确实很具有吸引力。但这本质上,这些口号都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聪明人设计来忽悠大众的。要顺着这种赌性做事其实不难,但要保持克制,保持清醒,才是难的事情。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才能成才,利用别人人性的弱点就能成功。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高智商的人忽悠普通智商的人。

除了赌球、博彩,像各种资金盘、返利盘,也都是这样的情况。用一个很高的收益来引诱你,即使收益的概率很低即使数学期望是严重亏损,但你被它的愿景所诱惑,忽略了它真实的吸血本质。

阅读笔记第91/365天

今日阅读《理性的非理性》

      ————生活中的怪诞行为学。

第4章:沉没成本——坚持不易,但放弃更难。

一、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容易因为在以前的某件事物上的投入而继续投入,即使继续投入可能亏得更多。

换句话说,人们并不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都纳入其中。所以,即使要面对更多的损失,人们却因为心疼原来的花费而选择继续承受损失,而且还追加投资。

二、现实中的“沉没成本”的效应。

1、生活里的“沉没成本”效应。

吃自助餐时很多人会吃的很撑。因为觉得付了钱不多吃一点会很吃亏。因此即使已经吃饱了,还会继续再吃,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这样做的危害是忽略了吃的过饱会对自己的肠胃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股票投资里的“沉没成本”效应。

很多人买了股票后,都舍不得在一开跌价时出售以及时止损,通常直到最后跌停了,才不得不忍痛割肉。

三、善用“沉没成本”的益处。

“沉没成本”的效应还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一个有趣方面,要让人去做一件事,最好的办法不是送他免费的东西,而是让他付钱或者付出努力。

比如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卡,网上学习打卡退还学费。

当我们想要积极锻炼或者学习是需要进行自我控制而付出努力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沉没成本”效应正好可以加强人的自我控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舍不得浪费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沉没成本”效应,正是它的存在让我们更有可能去积极锻炼和学习,从而让自己更健康更优秀。

四、“沉没成本”效应随时间递减。

“沉没成本”效应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它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

还是以健身卡为例子,刚开始办健身卡的时候,我们会频繁的使用健身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最初的激情减退,慢慢的我们就会逐渐减少去健身的次数,直到最后再也不去了。这是因为“沉没成本”的效应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表现的尤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衰减,直至最后消失。

从本质上来说,由“沉没成本”而产生的锻炼动力,并不是真正的锻炼热情。如果一个人真正喜欢锻炼,他会觉得锻炼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没有“沉没成本”,他也会积极安排时间锻炼。而当一个人在“沉没成本”的推动下来到健身房的时候,他的快乐就没有那么单纯了,而是更多的在面对一件自己“应该”去做,而不是“想要”去做的事情。

“应该”去做和“想要”去做是消费行为学理论中一对最根本的矛盾。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会随着时间的逐渐衰退,而后者则会在每一次行动中得到加强。

五、延期付款和分期付款。

知道了“沉没成本”效应随时间衰减的规律之后,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付款方式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使用频率。

如果健身俱乐部允许会员按月付费,按月付费的会员每个月的锻炼次数会比按年付费的会员显著增加。这样做不仅对会员有好处,从长期来看对建设俱乐部也有好处,因为月费会员会比年费会员更积极的锻炼,而到了第二年续费的时候,经常锻炼的月费会员会更容易续费。

如果现在要卖出一辆各方面性能都很不错的汽车,企业是应该鼓励顾客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付款呢?为了增加顾客对这辆车的使用频率,并在使用中不断感受到它是物有所值的,企业应该鼓励顾客分期付款。

相反如果这辆车的各方面品质都很一般,那么企业就应该鼓励顾客一次性付费。因为多次付费会增加顾客对支付行为的敏感度,而他们在频繁使用车子的时候又感受不到它的价值,下次就不愿意再买这个牌子的汽车了。由此可见,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服务,也取决于他们的付款方式。

我想到:

1)做决策时要更多的着眼当下和未来,放下对过去的执着。过去的已经发生而且我们无力改变,但当下是我们可以把握和控制的,才是最重要的,当下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2)沉没成本效应可以在培养习惯的初期帮助我们频繁的采取行动,有利于我们养成好习惯。

3)如何将“应该”变成“想要”,是心态的改变。“沉没成本”能让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心态能让我们“想要”做什么。

沉没成本效应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叫做:“沉没成本”,大致意思就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这短短的一段话应该把沉没成本阐述的是比较的清楚和透彻了吧,可是往往道理都懂,可是总有很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这些一个个,一件件,一桩桩的道理所困扰,所纠结,所迷惑呢,现在看来大部分都是“沉没成本”效应所惹的祸,因为这个效应典型的特征就是我们往往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反而忘记了这样的付出已经付出了,对现在和未来的决策无关,深陷其中的原因就是个人心有不甘。就好比赌徒输了就越要赌,总是想着一天或者一把就把以前一个月一年甚至更比时间里输的钱全部捞回来,结果我不说,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所以我就说句你懂的。还有比如两个人热恋时难舍难分,轰轰烈烈可是当一方提出分手时另一方考虑到自己付出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金钱等等等等,于是乎越想越觉得不甘,越想越觉得生气,可是爱情是双方的不是单一的,不爱了就分开,与其彼此折磨互相伤害,不如放过对方,成全彼此。这些方面理科生要比文科生要好很多,理工科给人的印象是偏理性的,懂得断舍离,现实主义者;文科生大都偏感性多些,怀有烂漫情怀,理想主义者。笔者我自己深思并对比了一下,发觉我也是偏感性的,有点小抓狂,你是属于感性还是理性呢,欢迎大家一起互动留言哈,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不管感性也好理性也罢,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优与劣,关键在于我们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在这些道理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白来人间一趟,不谈对的起任何人,起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下象棋中有一招叫做弃车保帅,何尝不是一种断舍离,一种忘记沉没成本的大局观,活在当下过好往后余生的担当和担当呢!

最后要说的是不要被“沉没成本”效应所困扰,拿出一副断舍离的决绝,和同路人一起走好往后余生,期望与君共勉,期待与君相遇。

                                                ——独行客

                                                  2020051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82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