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编辑的全媒体思维

浅谈新媒体编辑的全媒体思维,第1张

关于新媒体编辑的严肃思考

4月1日上午,看到一篇文章《再见北京!还有虎嗅搬迁的通知,朋友圈转发后我才想起。今天本来是圣诞节。

已经证实这个搬迁通知是虎嗅的圣诞玩笑,但是不得不承认里面所表达的内容的市场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被媒体公关场拉入信用黑名单是因为不可控;

内容不依赖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无法服从用户;

拒绝制造心态共鸣点的内容,完全被同商爆款;

内容拒绝商业服务植入广告,被总裁留下;

那么,虎嗅到底是逃兵的辛酸,还是遗民的疲惫?

2017年内容自主创业火热,那么内容创业者还有底线吗?

互联网讲究用户的逻辑思维,那么在满足需求的时候有底线吗?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媒体被无情地栽赃。过去,我是一个挥舞长刀的农民。

2013年,刚开始在互联网资讯领域工作,做本地化资讯新闻。当时是逆势的时期。新闻素材来源于报刊杂志,经过简单的制作加工,梳理成300-500字的新闻报道。

加一些本土方言和顺口溜,编一些搞笑的段子,最后写几句,可能是一些偏执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营造用户的心态,然后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从找素材图片到发布大概要20分钟。

我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待时事热点和新闻报道。很多人跟我说,我的内容肤浅、低俗,小报的图片甚至危及所有商品的品牌形象。然而在阅读量面前,所有的指责都显得不尽如人意。

然而,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底线。要用几句话把信息传达清楚,从普通人的角度评论新闻热点,用有趣的语言让阅读文章更有趣,至少要保证文中有话,不夸大不造谣。

但是现在呢?感觉自己的意识变得“传统”了。

前几天虎嗅发布了《内容红利下的江湖扬名:每天20篇,每篇5分钟,每月5万……》一文的内容,其中的内容一次次的提升了我的认知能力。看完之后,我感到一声叹息,我还是太传统了。

最近跑了一个今日头条,用自己这几年积累的商业专业知识,努力寻找内容,分析内容。但有时候,努力了一整天,文章内容的阅读量还是没有一篇三五百字的文章高。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做健康养生内容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创作者”甚至“作家”真的非常容易。有态度的移动互联网的语言特点降低了创作的门槛,甚至每一个吸引文学专业的练习生都要改变很长时间的文笔。

再加上互联网丰富多彩的技术资源,无论你想写什么内容,都有资料可以参考。2分钟访问热门文章,5分钟轻松改写,3分钟投稿发表,10分钟夺冠。

但这种“小加工厂”生产的内容为什么能成为热门文章?这就像为什么一夜之间,一个auto更快的视频在北方、南方、西方流行起来。

呵呵,用户爱死了。

小芳文章的内容能在今日头条这种有发行管理中心的服务平台上走红,是因为三四线城市在今日头条用户中占比很大,而Aauto快视频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积累了很多农村用户。

所以基本上是用户决定内容的好恶。

好坏的评价也是基于我的爱好。看了我手上的视频,一般人都会觉得很无聊,很低俗,但是他们反感吗?为什么还看?如果反感,为什么不去看舞台剧?

内容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越来越没有技巧性?

都是因为阅读。

新媒体行业的评价大多是阅读量和粉丝量,和互联网媒体的评价机制有很大不同。互联网评价大多是对文章内容质量的评价。对于内容量和广告收入来说,最多的是与边肖的业绩评价挂钩,而与一般写作的关联并不太大。

有了阅读量的规定后,功利心上升,发表文章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量,也就是10分钟产出率的文章内容和8小时写的文章内容差不多甚至更高,那谁还会继续努力?

自媒体平台做得好的情况只有两种。一种是对某个行业有个人见解,比如“在局中呼吁忠诚”,让用户迎合自己;另一种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过于顺从用户。

尤其是对于今日头条这种有发行管理中心的内容服务平台来说,自媒体平台的知名品牌特征被极度降低。如果文章内容被强烈推荐,阅读量就高。对知名品牌感有那么关键吗?

那么,新媒体编辑还需要底线吗?

也许你应该毫不犹豫地答应。

所以我们换个问题。如果给你500万的积蓄,你是选择在北上广深买个学位房付首付,还是选择自己创业做自己的风险投资人?

一个是你能在此刻看到,你能赢而不输,你能舒服自在。另一种是你可以尝试和探索未知,你可能会很艰难空。就算创业成功,也不一定能赚很多钱。

同样,现在就留下你执着的底线,盲目服从用户,轻松进行KPI,某个时候回家吃饭。

坚守自己目前的底线,努力发表文章,收集信息,日夜奋战,做一个自重的乞丐。

那么,新媒体编辑的底线在哪里?

写作本身。

一个知名的互联网媒体品牌要想获得高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有自己对内容和群体的准确定位。精准定位一方面考虑到整体目标用户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身的意图。

很多新媒体编辑坚持不到一年就会想转型发展。当发表文章成为一种反思性的无效劳动,还有快乐可言吗?但是,最致命的是,新媒体编辑不像生产线 *** 作工,要思考。没有快乐,他们怎么思考?

从古至今,作家学者一直都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他们写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爱,所以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不知道很多互联网媒体在我入行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了。更可悲的是,老板们通常把互联网媒体当成十万的生产线 *** 作工...

然后老虎嗅圣诞笑话,自己发牢骚,新媒体行业慢慢变成一个扭曲的领域。不一定每个人都被仰视为喜欢传统文人,但也一定每个人都被重视。

每个人都被越来越多的“十万”埋葬在曾经的情结里。不要把村支书当坏党员干部,不要把创意造型艺术当坏榜样。来找老村长。干杯,我的朋友。创作者:张晓晗来自:文章投稿

注:阅读相关网站基本建设方法的文章,请移至网站建设教程频道栏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9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