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危害多 网络监管成难题

隐私泄露危害多 网络监管成难题,第1张

隐私泄露危害多网络监管成难题

沙拉布活点地图页面

近日,在线社交网络平台sharab发布了全新的自然地理精准定位分享服务项目“sharab活点地图”:根据分享的精准定位,可以生成我日常生活的活点地图,通过整合其他主要在线表现,好友可以随时知道用户在哪里,在做什么。相关视频被发到facebook后,引发舆论批评。同样,twiter最近在荷兰因被指控收集用户数据而被罚款15万英镑。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网络社交媒体和商业服务平台在无休止地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能力差距、放大日常活动轨迹、促进数据共享的同时,也埋下了“隐私泄露”的安全隐患。

威胁无处不在

“面书应该是安全的室内空房间,但是现在‘外部因素’已经入侵了。”一位19岁的用户这样评论“twiter再次陷入隐私保护事件”。7月,《澳大利亚人》在监管网上公布了twiter根据主要表现对640多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青少年情绪状况的定义,然后呈现给广告商,让他们利用数据信息向这些脾气暴躁的用户精准投放广告。“听起来好像twiter在要求我们出具精神病诊断证明。真的很搞笑。”是网民个人隐私受网络负面态度影响,被迫“裸奔”的新例子。当今it行业正朝着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全方位的覆盖和更长的延伸方向发展,个人隐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首先是“互联网大数据”元素。随着信息服务水平的优化和混合开发的授权,“一个服务平台一个账号”的局面已经改变。iPhone拍摄的生活照片、微博主页上关注用户的排名、Taobao.com的网站收藏夹以及购物车中商品的链接...这种包含“我的特点”的信息碎片,正在汇聚成一套精致而又全方位的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可以轻松构建网民的个人画像。另外,各种存储信息服务平台都是有风险的。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了一些连接网络的小玩具,它们具有麦克风、监控摄像头等功能。根据和孩子的对话,孩子的名字、机构、喜恶等信息。都存储在厂商的云备份服务平台上,让孩子的隐私保护一目了然。

接着是“移动客户端”元素。从个人外部经济角度,360奇虎360高科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手机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点端口号。近年来,app客户端后端管理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和应用不科学、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层出不穷。比如一些电商网站、物流公司等公司出卖客户信息,一些钓鱼软件、木马软件等恶意软件窃取个人隐私。

太多的网络安全问题

现在网络上“留指纹”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无处不在,个人隐私被泄露和滥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

直接原因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的自然环境下,数据发展的权益迫使犯罪分子明目张胆地收集和应用个人信息。“紧紧围绕个人信息的整个产业链包括获取、存储、出售、应用等一系列阶段,但其最终需求是推广产品的商业服务和金融诈骗。”上海人大代表钱宜良强调。

此外,互联网公司忽视保护用户的信息隐私。近日,南方都市报和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所联合公布了1000家常用网站和移动应用的用户信息维护现行政策清晰度排名。在参与测评的1000家平台中,超过50%的服务平台得分为“低”。其中,157家平台未展示其目前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政策;这类服务平台按行业分类,交友类社交媒体服务平台平均评价得分领先,假期旅游交通类奠定基础。

此外,个人隐私维护的薄弱也与网民的隐私保护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较低有关。生日登录密码适用于所有帐户、在被看到时连接到wifi网络以及通过特别优惠和营销诱惑不断被授权将个人信息加载到新的互联网程序中是非常常见的。

当务之急是“止泻”[S2/]

“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是指一体两翼,驱动者双驱动。”保障公民个人隐私不仅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提供,也是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的重中之重,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要打赢“个人隐私战”,必须全力以赴,采取立体安全防护;应该从法律法规上保证标准,在领域上追求完善的自律,在核心理念上增强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近年来,我国大力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的整体规划,从相关法律法规上对个人隐私进行“服务保障”。2020年6月1日起,《网络安全法》公布实施;“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正式生效。其中,《网络安全法》确立了互联网信息安全的责任主体,确立了“谁收集,谁承担”的基本准则,并进一步优化了维护个人信息的要求:互联网经营者不得泄露、伪造、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展示个人信息。“两高法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类别、非法呈现及其侵权行为的规范、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如何定罪处罚。专家强调,要让政策法规落地,必须严厉打击卖产品、骗个人的行为。要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依赖它的信息窃取和贩卖当然会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互联网技术管控的盲点,需要创建第三方监督管理体系,或者参照It行业组织进行领域自律。

对于互联网技术用户来说,独立思考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增强隐私泄露意识,改变不良上网习惯,是维护个人隐私的进一步策略。例如,可以匿名化个人信息以进行紧急处理,可以谨慎应用指纹识别、噪声和视网膜等生物识别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71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