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家,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识社区

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家,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识社区,第1张

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家,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识社区

今年年初,知乎问答完成D轮1亿美元股权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水平,宣布进入独角兽企业俱乐部。

根据知乎创始人周源公布的信息,知乎问答现阶段拥有7000万用户。六年来,服务平台上有1500万个谜题,5500万个答案,25万个话题讨论。知乎问答今天的考试成绩奠定了其作为大型中文知识社区的行业地位。

知乎问答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大量的问答内容,还取决于其优质的内容和精准的定位。知乎问答搭建了一个专注、专业、友好的社区文体活动,在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中国互联网科技中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企业形象,指出了中国互联网科技向严肃内容升级的可能性。

但随着知乎问答用户的提升,服务平台内容的“固化”趋势将永远是一个无法彻底消除的难题。这就需要知乎平台持续的勤奋和资金投入,就像Google一直宣称不作恶,所以一直要和虚假信息、黑帽SEO做斗争。

群里第一次听说知乎问答是盆友极力推荐的,形容是非常好的问答商品。当时群主也没在意,因为百度问答这种问答类商品已经在知名品牌的认知能力里了(虽然经常没有好答案)。直到一年多前,工作中不得不接触知乎问答,进入知乎问答后才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现在知乎问答的发展趋势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量级的存在,群主很好奇一个在认知能力上和很多知名品牌非常相似的产品如何突破,成长出不一样的自己。所以才有了《知乎如何成为最大的中文知识社区》这篇文章,由勇士创投策划。》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本文期望能给广大创业者一些启示和思考。

文章按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知乎问答的发展历程以及为知乎问答的精准定位建立精英团队的思路;第二部分关注的是知乎问答对外开放后如何平衡质量和总数的差异,以及垂直化的不正确策略;第三部分分析了互联网新技术下知乎问答商业化的对策,以及知乎问答从社区向服务平台演进的战略逻辑。

知乎最初的商业问答手稿。

一、知乎问答原是一个没曾想干大的问答型小区(2011-2012年)

1.知乎问答:出来发现增加的专业知识。

根据材料显示的信息,知乎问答是2010年底开始在内部进行的,公告是2011年1月进行的。在知乎问答初期,投资人会联系周源(知乎创始人),问知乎问答想做多少,是不是项目投资。

当时知乎问答只有200个用户,当时周源不想把知乎问答做得很大,所以按照100倍的用户数(也就是2万用户)来回复投资人。投资者扭头就走。结果一年后,知乎问答的用户数达到了20万。

周源之所以没有想到把知乎问答做大,来源于他对知乎问答最初的市场定位:

在周源创办知乎问答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做垂直搜索业务流程。更早以前,他是《IT经理世界》杂志的记者,更早以前,他是程的人。

他从一名程序员变成了一名记者,因为程枯燥的工作无法让他接触到这一时期的许多变化。但是,放弃记者工作,自己创业,是不理智的——他们不想只区分时期变化,只想认证一件事能不能成功。

创办知乎问答的想法早就在杂志期刊上种下了。当周源还是一名记者时,他偶然进入了一个在线俱乐部团队——apple4us.com,这是一个轻博客,密切关注苹果的新产品、技术、设计以及与年轻人有关的一切。

周源惊讶地发现,apple4us里的文章内容比他的记者写的还要好,而且这类文章的创作者都是专业能力和技术都很差的写手。他们是各行各业都有特长的人,然后根据个人爱好写一些自己擅长的内容,在社区里互相分享交流。

之后,周源在杂志期刊上开发设计了类似的服务平台——N3(N的三次方的意思),自发创作优质内容。结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它的网站访问量超过了周源杂志官方网站的总流量。周源发现这有利可图,于是打消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美国硅谷的Quora出局后,周元恍然大悟——虽然他之前也曾揣摩过知乎问答的形态(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但自始至终都是个模糊的想法。看到Quora后,他发现这就是他想要的。之后组建了精英团队,创办了知乎问答社区。

周源的想法是:虽然互联网技术已经有了像谷歌一样优秀的百度搜索引擎企业,但用户通过搜索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是已经存在的信息(即总信息)。百度的搜索引擎只收录了百度已经创建好的网页,但是大量存在于大家脑海中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观点并没有在网上发布。

只有按照问答的方法创设一个实际情境,然后请有工作能力的人回答,才能不断创造更新的信息(即增加的信息)。后一种方式是知乎在问答中想做的。

2.级别、级别或级别

在知乎问答内部的前期,知乎的精英问答团队利用人际关系,找了很多专业人士来应聘,给出建议。甚至包括李开复、许小平、王兴、腾讯等一批商业和创投行业的巨头。,才能清晰的提出好的问题,得到好的答案。

像李开复,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知乎回答了107个疑难问题,循环时间基本包含了知乎问答的所有成长过程;甚至在知乎问答直播宣布的时候,还主动站出来,创造了当时所有社交电商城利润最大的记录(李开复这么主动,原因大概就在于知乎问答的天使轮是创新工厂项目投资的,你懂的)。

在知乎问答活跃期,李开复基本没有什么忌讳,回答了一些当时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谷歌退出中国”、“李开复吃了癌症药”。自然有很多关于自主创业,高科技,项目投资等等的技术和专业的回答。

在知乎问答初期,为了更好的控制质量,知乎的精英问答团队采用了类似“邀请验证”这种相对封闭的规章制度。第一批用户都是精英团队通过发邀请邮件找到的。此后,用户只能根据第一批用户的推荐码提交注册申请,并且必须通过服务平台的验证才能成功登录。而且,知乎问答对于推荐码的发放和其会员注册的审批一直非常谨慎。

知乎问答精英团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知乎问答一开始就想做到忠诚——知乎问答只生产优质内容。只有保证所有申请注册的vip会员都是敬业的技术型专业人士,才能保证明确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都是高质量的,才能吸引大量敬业的技术型专业人士来分享大量高质量的内容——这就是你越敬业,你越能成为技术型的发展趋势的逻辑。

为了更好地保证专注用户能够获得技术专业内容,知乎问答在设计产品方面做了大量改进。比如知乎问答和其他社区不一样,用户在疑难问题下不能上网聊天,因为这样会降低内容的专业能力,增加情绪不稳定的条目。如果非要聊天,可以在问答底部发帖,所有评价内容全自动。

另外,为了更好地鼓励优秀的解题用户获得大量的好答案,需要保证自己过去的好答案不被后面的内容吞噬。自然不能让很多低质量的回答不断注水来降低社区的内容水平。

因此,知乎问答的运营团队开发设计了在线投票和指责的功能,让其他用户关注到优秀的回答,并使其高;对质量不高的答案投“不”,踩;把差的答案举报出来,让优化算法自动扩大甚至删除。

自然,周源也直言,为了更好地保证知乎问答社区的内容水平,不太可能单纯依靠“严控”。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让用户知道:知乎问答是一个回答硬问题的领域,只有来到这里的优秀的人才能保证足够的努力,答案才能保证足够的技术专长。一个难题宁愿没有好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也可以有很多无意义无用的坏答案——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专攻技术。

知乎问答前期的运营策略是未雨绸缪。没有推荐码不仅无法申请注册,网页也无法展开打开。墙里桃花,墙里香,2013年之前的知乎问答推荐码,甚至成为高价卖出的紧俏商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79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