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赞同”与“感谢”,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

知乎的“赞同”与“感谢”,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第1张

知乎的“赞同”与“感谢”,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

知乎问答中的“赞同”和“感谢”有什么区别?是拙劣重复的设计方案,还是恰当周密的设计方案?

这几天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思考了一下,现在就来展示一下我的思考结果。

网上资料显示,第一个出现“赞同”和“感谢”设计方案的知名论坛是quora(知乎问答的对比产物,知乎问答中“赞同”和“感谢”的设计方案可能是持续的Quora设计)

上面的截图是Quora创始人查理·切沃对“赞同”和“感谢”的回应。白盒中的英文翻译如下:

一般来说,对一个答案的“赞同”表示“这个答案值得一看”;而“谢谢”的意思是“赞赏但不陈述答案的是非曲直”。

给出几个只是“感谢”而不是“同意/拒绝”答案的例子:

有些人解释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但你不确定这个答案是否恰当。你不认同一个主观谜题的答案,所以你不想给这个答案投票,但你欣赏他/她努力回应的勤奋。

另外,因为我在知乎问答“知乎问答”里查询了很多类似的功能,那么它们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呢?”“赞同和感激的习惯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经过对难点问题的梳理,重点是以下三种‘只感谢不投票’的意见:

回答质量很高,但是因为涉及到专业能力,所以没有辨别对错的工作能力。答案本身不同意或部分不同意,但从答案中获得专业知识或启示,纯粹是出于文明礼貌或说话人的动机。

从上面的信息内容来看,似乎知乎问答的“关心”和“感谢”是两个不同的场景,“井水不犯河水”和“互相照顾”的功能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

但伴随着我点击查看的材料(具体来说:大量知乎问答用户对此事相关问题的回复),我对身边大量特定用户(具体来说:身边应用知乎问答的朋友同事)进行了调查,反馈的信息内容如下:

“谢谢”功能从来没用过,不清楚和“同意”有什么区别。「感谢」是「赞美」的意思吗?“感谢”和“赞同”实际上并不容易区分。这时候你想点哪个就不容易担心这个关键点了。对于一些有专业知识或者启发性的回答,如果你没有既定的观点,你倾向于不去做所有的实际 *** 作。如果你觉得这个答案写得很好,你就会认同它。不容易担心答案真假,这也是相对的。“同意”回答也可以算作对创作者的间接感谢。对于好的答案,我只点“同意”,因为只有“同意”才会让答案上去。点击“同意”后,点击“谢谢”就不容易了。一般在邀请回答者作为邀请者回应后,会点击“谢谢”。作为路人翻看答案,总会点“同意”和“抵制”。……

经过近几天的仔细分析和思考,我得到的想法是,“赞同”和“感谢”确实是一个精心的设计方案,但也是一个“理性”的功能设计方案。如果这种“理性的”功能设计方案要被用户真正和实际意义上的普遍使用,它必须基于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用户可以建立“赞同”和“感谢”的区别,即“赞同”和“感谢”在用户认知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没有重叠的功能,清晰直观,易于理解。用户可以准确区分“赞同”和“感谢”,即在处理了“赞同”和“感谢”的认知问题后,还需要处理应用中的问题:用户可以凭借这种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回答场景”中准确地进行恰当的实际 *** 作。用户想要区分“赞同”和“感谢”,就是在处理了功能认知能力和精准应用的问题之后,必须发自内心的接受。用户希望客观的看答案,看不同情况下的“赞同”和“感谢”。

要保证以上三个必要条件很容易,很难全部考虑。

在认知能力上,试图清除用户各种认知能力的惯性力,重新认识其功能是极其困难的(手机微信曾经在资讯页,拉下网页顶端,也就是开头拍短视频的“文化教育用户”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在应用方面,解决不同的“答案场景”,用户选择不同的匹配实际 *** 作,对用户来说是一种信息资源管理的压力,降低了阅读文章的效率。此外,还要处理“答案质量很高,但没有辨别对错的工作能力”、“我们不同意答案或其中的一部分,但从答案中获得专业知识或启示”等“复杂而常见”的问题。难道没有必要是技术类专业吗?专家一定是技术专业人士吗?如何定义一部分不赞成?如果90%同意,你投还是不投?所以,如果60%同意,你投还是不投?

从人性来说,用户不太可能一直保持“客观情况”,但在具有人群特征的社区环境中,更容易变得越来越理性和不理性。举个例子,一个用户从来不赞同或者完全赞同一个答案,但是很有可能答案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表情或者某一张图片戳中了他/她的心态,用户很有可能立刻投了赞成票或者反对票。(必须指出,这并不是极少数用户的应用状态。想想最近你生气的那一幕。够客观吗?)

而且,用户“懒”。在泛娱乐的应用场景中,用户专注于内容本身,内容之外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用户的应用意向降低。(那么,用户有多懒呢?用户的懒登录,懒感谢,懒投票,甚至懒反馈“赞同”和“感谢”)有多混乱

商品方面,就知乎问答而言,“投票”和“感谢”两个功能并不是并列的功能,而是顺序和层次上的显著区别。(这也是为什么投票在答案的排列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致谢却不为人所知的原因。)如果序贯函数是独立的、分布的,并且应用于所有正常情况,那么感谢和认可之间的关系就像个人收集、评价和认可之间的关系一样和谐友好。

但是,当一个主功能被一个子功能危及,导致用户的困惑和用户个人行为的混乱,然后顺序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无效”的时候,那个设计方案是不是因小失大?

大家还记得知乎问答创始人黄继新在一次题为《社交时我们在做什么》的演讲中提到,社交网站要做两件事:一是最大化用户获得认可的机会,二是最小化用户向他人表示认可的门槛。

在我看来,知乎问答中“感谢”功能的设计方案的立足点可能是:最大化回答者被认可的机会,最小化访客展现回答者认可的门槛。

设计方案的立足点是好的,但是用户对功能的应用并不流畅。在分析了“同意”和“谢谢”功能设计的难点后,我思考了功能改进的方案。

我的推广思路很简单:把功能顺序说清楚。

方案一:取消答案显示网页中的“谢谢”功能,在邀请人回复回答者后,弱化为私下“谢谢”的消息提醒功能;另外,“投票”功能分为“赞成”和“抵制”,即将原来的“谢谢”部分换成“抵制”。那样,用户只需点击一次就可以“同意”或“抵制”答案,这使得“投票”功能的实际 *** 作比以前更加简单和直观。方案二:在答案展示页面,整合“感谢”和“评价”功能(参考微信朋友圈“赞”和“评价”的设计方案),既保留“感谢”功能,又不危及“投票”功能的实际效果;(投票功能的推广与方案一相同)

是的,在知乎的问答中,“赞同”和“感谢”的功能设计方案也有类似的问题:

“反抗”和“不援助”两个功能,“私聊”和“公告”的设计方案是两个独立的控制模块,都是令人费解的功能设计方案。

后果

很可能有人会觉得是app的“小功能”,没什么好怕的。不同的功能设计方案没有太大区别,每个人都要掌握“方向”。但我认为,从一个商品的功能设计方案中,可以看出商品设计方案理念的点点滴滴。因为我确信好的功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众所周知的,简单实用的。

创作者:石头,微信公众平台:chanpinzhiyi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80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