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创办广告公司却严重焦虑,他发现有件事比挣钱更重要...

25岁创办广告公司却严重焦虑,他发现有件事比挣钱更重要...,第1张

25岁创办广告公司却严重焦虑,他发现有件事比挣钱更重要...

汕头商学院导师/简单互动CEO王大泽

大家好,我是SimplyInteractiv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osawaWang。这几年我比较幸运,误做了几个著名的营销案例,因此获得了几个行业奖项。很惭愧的说,上周我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书了。作为一个三代都不敢踏进清华校门的渣渣家庭的孩子,我觉得那天我很荣幸。

坦白说,我不敢提90后的CEO身份,不仅害怕,还觉得羞耻。这几年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90后CEO,这个身份似乎被一些优秀的贴上了标签。他们善于赚钱,出手大方,能给员工一个亿的利润;他们活得轻松,每天可以抽烟喝酒泡茶,不用管公司;他们很自信,可以反过来问大家:老板还管公司吗?

所以如果用这些标准来评判我,我真的很失败。

第一点已经让我很无奈了。作为一个一年的公司,我们根本做不到一个亿的流水,更别说和大家分享一个亿的利润了。

第二,不要天天说喝酒泡茶不管公司。我甚至每天都会梦到点子,甚至有几个点子都是半睡半醒的。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都在的状态。

然而,这位失败的90后CEO也有自己的一些经历。就算我今天完了,你也可以前车之鉴,少走一些弯路。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今天的分享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使命感”,第二个是“不劳而获的努力”,第三个是“重度焦虑”。这三个关键词听起来可能不太正面,但却是25岁的我经营一家广告公司的三个最真实的经历。

第一个关键词是“使命感”。

2014年10月,我们团队做的一个案例获得了营销金奖。在颁奖典礼的那天晚上,我非常高兴。大学毕业一年,带队做了一个爆炸案,拿了一个金奖吧?我既有成就感,又有虚荣心的满足。但是我的老板表现得不太高兴,匆忙离开了。你没夸我,没给我私转,没给我红包,连朋友都没夸。

他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虽然今年我们拿了一个重奖,但是我感觉整个颁奖典礼没有前两年那么热闹,显得有点冷。下午的时候,论坛里有很多关于转型重生的讨论,好像人人自危。

看到这条朋友圈,我有点惊讶。就算不给我奖金,又怎么能往上面泼一盆水呢?但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老板所说的这种不安全感。

以公关公司为例。传统公关公司有三大核心业务:写作、出版、媒体合作。

前两年大家都觉得传统PR很难做。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这三个持续多年的主业现在岌岌可危。包括在座的各位,想问问大家有多少朋友还在每天访问门户网站仔细阅读一篇新闻稿?众所周知,许多新闻媒体已经取消了它们的编辑职位,并成为基于技术的内容分发模式。

所以想一想:一个从业15年的老公,面对传统公关利润率降低,客户需求萎缩,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转行,我老公这几年很多都去开餐馆了;第二种可能是有耐心,抱着养老的心态再坚持几年;第三种方式是改变自己,拥抱一种新的行业形态,但这种方式是最难的,打破传统的认知,重新学习,从心智到意志。

传统广告业和传统媒体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效率和偏好,所有传统的营销方式都在逐渐失效和被取代。尤其是比较传统的从业者,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处于一种迷茫和焦虑的混乱状态,在寻求出路,却又力不从心。

然而,2014年前后,也是新媒体营销蓬勃发展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一年。比如这些新媒体的经典营销案例,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左边的海报是环世互动为Momo新版本发布会制作的:全世界所有内向的人都在和错误的人说话。这套海报对我的影响很大。右边也是这家公司的作品,外号可口可乐的瓶子。这个案子获得了艾菲奖大奖。

其实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和你真正做的事是很不一样的。24岁,年轻气盛,觉得有点成绩就可以开广告公司了。但是,当我真正去开公司的时候,我发现做一个好的案例和做一个好的广告公司有很大的区别,我常常想得太简单。

从15年开始,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可怕的状态:盲目跟风。前两天中国队赢了韩国队,整个朋友圈都很激动。我不是粉丝,那天去杭州出差了。我没开手机,也完全不知道这个游戏。我一落地,客户就跟我说这个热点怎么能不追呢?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热点啊,然后给我发了几张海报。

左边的三张海报是他寄给我的。左边的海报是一个汽车品牌,文案写着:过去被踢进历史,中国人要相信中国。现在如果我把品牌LOGO屏蔽掉,我相信在座的没有人能看出来是哪个品牌的广告,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况且于大宝不是你的品牌代言人,你没有权利用于大宝的肖像和你的品牌做任何联系。

第二个也一样。只要品牌logo被屏蔽,你就会发现这个海报和这个品牌没有任何关系,你根本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品牌精神和理念。

坦白说,我不认为其他品牌有足够的理由去追求这个热点,除非他们是赞助商,或者找到一个巧妙的结合点。当追热点的技巧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时候,我甚至质疑我们所有甲乙双方这么做的真实目的。可能对于很多甲方来说:嘿,管他呢,我们就做别人做的事。对于乙方:哎,赚钱。

第二,作弊的人比有创意的人赚钱多。我发现最后不管哪个代理赚钱还是赔钱,刷KPI的公司都是赚钱的,因为行业内没有做不到的数据。

乙方骗甲方,甲方骗甲方老板,有时甲方为了应付领导甚至暗示乙方出钱。不久前,微信发布了微信指数。那天晚上我说,如果谁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刷微信指数的技术,这家公司一定能很快发财。因为无数的公司会找到你,说你能不能帮我们刷微信指数,这可能是很多甲方衡量乙方工作价值的另一个数据标准。

近年来,新媒体似乎成了品牌解决所有营销问题的灵丹妙药。经常听到这样的需求:小泽,能不能帮我们快速从微信进行销售导流?或者:小泽,我有5万的预算。请给我做一个H5屏风。

这个时候我很想说:我给你10万,你帮我做一个屏幕级别的H5。

所以说到这种使命感,人们可能会嘲笑我:你是一个25岁的孩子,只有4年的经验。你有立场说这种话吗?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这群年轻人,从新媒体行业兴起之初就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在跟着一些不好的趋势走:一边制造内容垃圾,一边买假数据骗人,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有希望吗?所以我单纯互动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在行业里做一些干净体面的事情。

以下是我过去做过的一些案例。

这是我们去年为滴滴出行做的双12打车狂欢节。我们负责这个项目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左边是预热海报,右边是官方场景海报,包括整体的话题炒作和最终的H5传播。最后转化效果还是挺好的,整个活动期间订单数据都有明显提升。

这个案子是去年年底做的。网约车条例出台后,很多想开滴滴的车主都会担心。为了在年底返乡高峰期招司机,我们做了这样一套社会案例,主题是:来滴滴,做一个有福气的司机。现在祝福司机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滴滴的官方言论,我很为团队骄傲。

这套是我们去年为古北水镇做的社交海报。水谷镇现在很热,周末会爆满,但是大家都知道那里有桥有流水,却不知道古北也有相当高端的温泉资源。

所以我们当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古北水镇告吹。从字面上看,古北水镇已经不行了,黄了。希望先通过这个点抓住一波眼球,泡澡也是泡温泉。在寒冷的北京,我们会失去爱情,失去工作。我们和朋友一起去古北泡温泉吧。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罗说的:干净地赚钱,让人相信干净地赚钱是可能的;让人们相信,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实现理想;让人们相信通过改变世界来改变世界是可能的。后两点我还做不到,但我希望至少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体面的,能让自己骄傲的。

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是,创业真的很辛苦,但是我不觉得苦。

你可能不相信,我的忙碌已经让我养不起一只狗了。特别喜欢那个记得特别马甲的姑娘,也很希望能有一只萨摩耶,但是一直忙着没实现。

有一天我加班的时候助理跟我说:王老师,你不能养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半夜三四点钟回家,不仅每天走不了路,喂不了狗,甚至有一天狗会来公司找你,说,爸爸,你回家陪我玩吧。

科比总是在洛杉矶凌晨4点看太阳。这个我还真没见过,不过这四年我一直在海淀和东城区看到四点的太阳。

今年春节,大年初九晚上10点,我还在写竞赛演示稿。因为这个项目2008年就要招标了,所以对我来说,春节假期是用来写方案的。大年三十放假一天,大年初一还没吃晚饭,客户打来电话:小泽,我们的拜年视频反响不错。能不能再趁热打铁,在爱奇艺上占个席位?

我说,兄弟,我可以去,但是爱奇艺现在空了。

我有时会反思自己:我们为什么这么忙?怎么了?其他的创业公司,其他的广告公司,其他的是不是比我们轻松很多?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对于一个CEO来说,有什么是我不应该做的吗?我也看了不久前罗永浩和罗振宇的长谈视频。罗振宇问老罗:你认为一个CEO的核心职责是什么?老罗说了三件事:找对象,换钱,做策略。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我一定是个假CEO。

我以为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比如很多行业,CEO可以拿投资人的钱高薪雇人。但是后来我发现,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似乎并不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没有融很多钱。我一直认为创意是一门手艺活,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也试图花大价钱从大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招聘一些高层人士。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每个人可能想法不一样,成长和职业经历不一样,所以是1+1<2的状态。现在反而愿意找一些没有工作经验,不懂套路,但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一起合作。

我自己的缺点非常多。

比如我在财务层面就很穷。我跟财务团队和投资人团队谈这个的时候,整个过程很白痴。因为我数学特别差,对数字之类的东西天生有抵触心理。我昨天算了一下。到今天,我们已经成立了11个月,我们的团队有6个策划,3个设计师。今年我们中有9个人赚了1500万。更可笑的是,我对钱一窍不通。就九个人。这个钱11月份赚了多少?

我一直很赞同一句话:一心想赚钱的人,最后往往很难赚到钱,但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似乎都发了财。当然,做公司的本质是盈利。盈利是对自己,对团队,对投资人最好的回报。

但是今天,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正好我们一群人很喜欢广告。虽然苦,但是我们喜欢。所以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挣到钱,就差不多够了。我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利润,但它一直是好的。我简单的目标和钱无关。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单纯的互动努力和才华的最大价值,我很满意。

第三个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重度焦虑。

上周拉勾邀请我演讲,给了我核心命题:突破25岁的焦虑。

太巧了,我完全没有资格谈这个话题。去年,我得了一种病,比如,我们聊了聊。突然,我突然有了十几秒钟的灵魂出窍。

这不是开玩笑。有十秒钟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快死了,心跳会很快。十秒钟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后来发病增多了,我可以慢慢描述那种状态:发病前会有一点征兆,心里会徘徊,然后手脚很快就凉了,心里很难受。十秒钟之内,你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不重要,公司不干了,项目停了,钱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去了很多医院,做了很多检查,最后的诊断是:重度焦虑。

最近很多朋友跟我聊到一个词,叫中产焦虑。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我问他们什么是中产阶级焦虑。我的一个好朋友亲自给我解释了这个词。他是北京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本来他跟互联网、新媒体、新零售都没什么关系。

因为遇到了一个人,我又下载了一个APP,叫Get。他在工作上花了1000块钱后说,越听越觉得自己几十年白活了,天天焦虑自己的行业没有前途。他说他好像得了一种病,叫中产阶级焦虑症。我说这个罗老师很厉害。你花了1000块听音频,你听到了一种病。这种病很严重。你还是中产焦虑,不是屌丝焦虑。

今天很多朋友越来越焦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没有知识体系,知道的越多,就会越迷茫。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多人越来越难焦虑了。与知识获取无关,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自己之间的巨大差距,却想快速出人头地而不是一步一步来。我们似乎都期待着在一夜之间做一件事,然后获得巨大的成就。

大家都在开微信官方账号,幻想着有个500万+的阅读量,我们会成为下一个咪蒙,一推就赚几十万;推出几个美妆视频后,我们就成了美妆博主,拿下了无数品牌的广告费,有了几十万粉丝。

但我要求你回头看看今天能在[get]开专栏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在一个行业十几年甚至更久的积累?

我们为什么如此焦虑?我觉得可能来自两个原因。第一点可能来自大的行业环境,整个营销行业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第二,这个时代在渲染一种情绪,每个人的迭代加速都在不断加速。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整个新媒体营销行业的竞争环境甚至是畸形的?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做的很多作品都是为了炫技,很多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根本看不懂甚至看不起。每次刷所谓的屏幕级创意,总是从业者的屏幕。我发现自从我关闭了所有的营销tubas,忽略了同行的朋友圈,就很少看到屏幕层面的创意了。

第二点是关于自我认知迭代。2月,我出差去机场买书。突然看到罗振宇老师出的新书,叫《我理解你的知识焦虑》。我以为罗小姐又懂我了,就赶紧买了。上了飞机打开,罗老师把之前的音频节目翻译成文字,但是同样的内容卖给我两次。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所谓的知识焦虑。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有自我知识升级和自我成长的欲望吗?还是真的担心被下一次所谓的现金革命甩在后面?

我刚才说的是创业的一些经验。最后,我想和你谈谈一些专业问题。最近在想几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

1.10年前,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品牌可能每个月都会发布许多手机,有各种颜色和风格。但是我们所有人从来不关注这些手机的上市时间,那么为什么一款只换了颜色的红色iphone7的上市引爆了我们的神经和朋友圈呢?

2.无印良品,桃园村,蓝海之谜,新元素,Thombrowne,这些品牌,我们的年轻人现在非常愿意支付。除了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品牌成功的核心在于他们引爆了怎样的消费场景?

3.优凡儿和七霸说的合作非常成功,堪称网络直播综艺商业植入的典范。但为什么这么成功的爆款合作还是无法挽回范儿App的尴尬局面?

这三个问题只是举例。其实背后的问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有一个不负责任但严肃的猜想。

当85后、90后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消费大军。未来几年,所有不能纳入年轻人话语体系的品牌都将消亡,传统意义上的流量将不再有价值。能激发年轻人分享欲望的流量,将成为这个时代营销的赢家和输家。

注:阅读相关建站技巧请移至建站教程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80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