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已不是你的好友

该用户已不是你的好友,第1张

结束你的YY,你不是你的用户

“我是用户”“如果我是用户”“我觉得用户……”,你想过吗?其实不只是你。

2010年2月9日,谷歌公布了GoogleBuzz。用户可以立即在Gmail中共享信息内容、链接和照片,GoogleBuzz会自动与发布您电子邮件的人联系。当时有2万名谷歌员工使用里面的信息,但员工并不是他们的用户。

Gmail用户团体起诉Buzz涉嫌侵犯隐私。2011年10月15日上午,GoogleBuzz被关闭。总量不代表质量,你不是你的用户。

2009年3月,谷歌顶级视觉特效设计师道格·鲍曼(DougBowman)从谷歌辞职,并撰写了一篇文章《再见,谷歌》,批评谷歌将数据和信息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步骤。

其中提到一个例子:谷歌测试了41种深蓝,不允许设计师根据自己的辨别力进行选择。最后根据反馈数据选出其中一个。道格·鲍曼认为这种方式非常停滞。正如道格·鲍曼在谷歌的前朋友,INWAYDesign的创始人吴卓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更赞成谷歌对这个例子的做法。

谷歌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数亿用户,他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显示器、电脑 *** 作系统和电脑浏览器。在道格·鲍曼眼里,最好的是深蓝色。实际效果并不适合他们很多人。只有通过测试数据,才能找到最广泛适用的色调。

为何把自己构想成用户这条道路走堵塞呢?总体目标不一样。你期待吸引住用户,而用户要想解决困难,要想有效的信息内容,要想找乐子,要想 *** 纵感。假如商品的数据模型不搭配用户的心智模型,那麼用户会发觉商品难以用。假如数据模型的设计者沒有充分考虑用户的心智模型,那麼商品会难以用。侧重点不一样。实际上,用户很可能压根不在意你。Google以前做了一个调研“什么叫电脑浏览器”,結果发觉大家压根不理解或是不在意什么叫电脑浏览器。大家最关注的是自身。

(大家今日访谈的人群中,仅有8%的人了解什么叫电脑浏览器)

而且用户也不一样。如果有几个用户群(比如有人之前用过Kindle,有人没看过电子书等。),但是产品使用一个数据模型来匹配一个心智模型,那么其他用户会发现产品很难使用。

要明白商业服务的有效性在于用户,用户永远是对的。所以,你需要掌握你的用户。

第一步是用户科学研究,掌握你的用户肖像。

调查的总体目标是获得用户的详细画像,每一个特征都适用于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描绘了用户的人物角色(人物角色,根据真实特征描绘商品用户的总体目标、个人行为和观点,不是一个实际的人,而是一群具有综合特征的人)。

依照下列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人物角色(persona)一.方式和流程按用研种类和统计分析方法来区别,人物角色能够分成:判定人物角色,定量检测的判定人物角色,定量人物角色。三者的流程、优点和缺点和适用范围以下表:

(报表引入自《读书笔记-赢在用户:如何创建人物角色》查看更多创作者博客地址)

在整个 *** 作过程中,步骤的程序正义表现为科研对结果有效性的适用性。以下是分享的关键:

方法一:确定人物角色(关键目的是得到用户总体目标、个人行为和观点的目录,生成基本细分选项,消除量化认证的想法。)

步骤:进行定性分析(访谈、实地观察、可用性测试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细分用户群体→为每个细分群体建立人物角色。

方法二:通过定量测试确定人物角色的步骤: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细分用户群→根据定量科研(问卷调查、网站访问量统计分析、CRM数据统计分析等)验证用户细分。)→为每个细分群体建立一个人物角色。

方法三:定量人物角色步骤:进行定性分析→生成关于细分选项的理论→根据定量科研收集细分选项的数据信息→根据统计分析和聚类对用户进行细分→为每个细分建立人物角色。

二.人物角色画板

详细的角色密钥包含以下内容:

1.重要差异(设定目标、个人行为和观点):如果你只给10秒钟,你会如何描述一个人物角色?

2.属性:姓名、照片(关键环节是用一张张真人的照片)、个人信息(岗位和业务、家庭住址、年龄、家庭经济情况、喜好、气质)、行业趋势(过往经历、现状、未来计划、主观因素、投诉和痛点)、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状况(级别、用途、每周时长、游戏电脑配置)

3.优先级和场景:人物角色优先级:主要、主次、不重要、冲突场景:连接用户科研和关键点设计。把客观事实变成小故事,用丰富多彩的关键点勾勒出用户的品牌形象,帮助大家聚焦,沉浸在人物的场景中。

根据以上数据信息,用户角色可以帮助你:

1.商业服务对策的具体指导。在一系列关于用户的小故事中隐藏对策,是一种非常合理的交流方式。

2.界定特点和作用范畴。在开展竞争者剖析时,把人物角色加上,评定每一个作用能在多少水平上考虑每一个人物角色的要求;在剖析每一个作用的必要性时,把人物角色加上,排出来优先。

3.关于结构、内容和设计的具体指导。从用户科研、用户细分、日常任务人物角色、场景、任务分析/测试用例到动作设计。

自然,除了上面说的广泛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自己就是典型用户呢?我们就不能把自己当成用户吗?不完全是。37signals对于很多极客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和动人的企业,曾经被《连线》杂志评选为2008年十大值得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产品:营地,篝火,高层建筑。所有精英团队都很清楚自己的精准定位:他们为自己设计,设计自己想要的应用。

这叫自我设计。

她们采用非传统的用户调研方案:立即从用户端扣除意见反馈。比如她们的设计师和开发人员会轮着拜访服。那样一开,开发设计、设计师对用户感受有最形象化的体会。

37signals还运营着一个非常活跃的讨论板和博客。他们的用户也很开明,他们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想法。这种反馈成为精英团队新设计的设计灵感和参考。

但这种设计方式有个前提条件:有你这样的庞大用户。37signals找到了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么一个拥有百万用户的销售市场;iPhone为智能手机用户找到了巨大的销售市场,即使这些人当时还在黑莓和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中。

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日常申请频率足够高。如果设计师不是基本每天都在使用商品,那么高的频率会让他们对商品有更深刻的感受,37signals和iPhone也不一定会成功。如果他们为Icu和小学老师设计,可能不会成功。

因为设计者不是在设计自己的应用程序,所以他们不会感到困扰,也不知道通常的步骤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细微差别。那种设计看起来会很傻很普通。就算他们为了更好的设计天天用这个手机软件,也不管用。

但即使是为自己设计,也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做管理决策,必须收集大量一线用户的反馈,然后不断迭代更新,用户人物角色还是有的。正如网络便利专家JakobNielsen所说——不要听用户的,看用户工作。

便利来之不易的教训是“你不是你的用户”。——雅各布·尼尔森

今天就开始用这种方式掌握你的真实用户吧。根据直接证据设计商品,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

九酷设计应用科研系统软件应用于每个人的设计管理决策。设计是造型艺术和科学研究。

更多精彩干货知识可以关注大家的微信公众平台:酷九设计。

本文参考:赢得用户,史蒂夫·穆德,机械工程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82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