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农观点」楚茶大业:英山茶业品牌营销突围的五大路径

「星农观点」楚茶大业:英山茶业品牌营销突围的五大路径,第1张

作者:傅惟德

楚茶五大产区:奠定逆势飞扬的基础

因疫情全球扩散导致各项出口业务受阻之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产量280万吨,增产7.2%。除了200吨内销和36.66吨外销,还有40几吨的库存。

湖北省商务厅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于2020年9月25日在武汉举行2020年促进楚茶国际市场开拓会公布消息:2020年前8月,湖北省茶叶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出口额达10.4亿元,同比增长23.1%。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茶叶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国际茶叶委员会副主席于露介绍,近几年,中国茶叶出口省市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2020年上半年,安徽、福建、湖北省茶叶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是中国最古老的产茶区之一,产茶 历史 悠久,茶文化底蕴厚重。19世纪,国际茶叶贸易兴盛,全国各地的茶汇聚汉口,沿“万里茶道”一路北上西进,销往世界各国,使汉口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全球茶叶贸易中心。

近年来,湖北通过项目扶持、技术推广、结构调整等举措,推进茶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已形成 鄂东大别山茶区、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茶区、鄂西北秦巴山茶区、鄂南幕阜山茶区、鄂中大洪山茶区五大优势茶区 ;拥有超100万亩备案出口茶基地,四个国家级茶树良种资源,两个国家级茶叶特优区。与此同时,湖北也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茶叶出口大省,出口茶叶以绿茶为主。

楚茶三大挑战:英山茶业一枝独秀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青砖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三,流存至今有赤壁青砖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宜红等品质一流的传统老牌茶,是名符其实的茶叶大省。

湖北茶业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在政策层面,八项规定、从严治党,茶礼不兴;第二:在产业层面,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产区(品种)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第三:在市场层面,传统茶叶消费人群老龄化,在新型茶饮冲击下,年轻消费者对传统茶叶的消费越来越少,在网络的冲击下,价格越卖越低。越来越多的茶企持续生存能力堪忧。

2019年,英山县新建良种茶园3200亩,改造老茶园7160亩,新建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20亩,出圃良种茶苗300多万株。使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6.2万亩,产量2970万公斤,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增产2.77%,增收5.19%,均价增长2.32%。

英山县茶叶办全力做好高端抹茶产业化开发和应用、万吨出口茶生产、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茶树工艺品及茶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引进湖北大别茶访茶业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大别茶访茶旅创意产业园,湖北淦德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成功签约英山间 养生 茶谷项目。

2019年,“毕升”“庆山春”“雷店”“高陶九品”4 个品牌的英山云雾茶,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名茶评选,荣获中国好茶叶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乌山春牌英山云雾茶荣获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优质产品”。大别茶访牌英山云雾茶荣获湖北省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银奖。英山云雾茶参评2019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价值19.9亿元,品牌价值再创 历史 新高。经申报评审,英山县荣获“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

楚茶崛起:英山茶业突围的五大路径

随着茶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理性化,茶企面对的市场更加复杂多样化,那么,英山茶企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围,在大众消费市场上抢先一步?

在楚茶产业发展遭遇困局之时,笔者结合英山茶业的发展情况,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突围:

英山茶业突围路径之一:品牌年轻化

品牌和人一样经历着成长的焦虑,都害怕跟不上新的消费潮流而被时代所抛弃。近几年,品牌年轻化、品牌升级已经成为茶行业的热门关键词。那么传统品牌茶企如何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俘获现代年轻人的心?品牌年轻化的出路在哪?

很多人对“年轻”定义会往年龄小上去理解,认为品牌年轻化,就是迎合年龄小的消费者,但这往往会带来模糊的概念,多少岁才算年轻?

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从广义上去定义“年轻”,它与年龄无关,而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和年轻心态。而品牌年轻化,恰恰就是需要品牌具有过硬的品质、鲜明的性格、有活力的传播模式。

更确切的说,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茶企实施品牌年轻化策略,来突破禁锢自己的过时想法与市场要素,在年轻化的过程中,清晰传达你的品牌内涵与价值。

纵观英山茶企推出的系列产品,无论是包装、还是宣传的品牌故事,都是传统性的产品,都只是单纯的茶,而并没有改变由茶而衍生的社交、 养生 、 时尚 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因此,在品牌年轻化策略之下,必须推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诸如杯茶、喜茶、丧茶等新式茶饮,重新定义茶的饮用方式与功能,这样才能真正将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深深烙印在年轻人的心理与消费习惯上。

英山茶业突围路径之二:品类创新

中国的消费者对茶叶品类的认知度远高于产品品牌,甚至可以说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一直以来,外界盛传中国的茶业“有品类无品牌”。因此,英山的茶业需要在茶叶的品类上进行创新。英山云雾茶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给外界的形象是绿茶这一个品类,但是,在绿茶这个品类的江湖上,英山云雾早已成为楚茶吴牌的典型代表。湖北茶叶特别是高山地区鲜叶,由于生态环境好、生长周期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省茶商青睐。他们纷纷来湖北抢购鲜叶资源,作为制作本省品牌茶叶的原料。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中,包括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在内,多数都采购湖北原料,再打上自己的牌子销售。

因此,英山在继续维持绿茶优质原材料供应的江湖地位之余,要推陈出新,推出自己的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虽然,英山早已有茶企推出自己的这些品类,但是,在英山云雾茶品牌宣传的官方文稿中并未见重点推介这些品类,一直将其视为小众的存在,但是,恰恰这些在英山人看来的小众的品类不可忽视,这些小众品类可能代表一个阶层,代表一个圈层,所以,我们要从重视这些品类开始,外国人、中国的年轻人,白领阶层可能比较喜欢这些品类。

除了这些茶的品类之外,还应该开发出茶的衍生品,尤其是在茶工艺品的开发上,是一个新的方向,将夏茶、秋茶制作成装修用的砖雕,或者摆件,既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活性炭起到吸附空气中有毒物质的作用。

英山茶业突围路径之三:传播创新

消费者对茶叶的喜好要求在变,茶叶的市场格局以及传播环境都在发生改变,这对英山的广大茶企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也是一个自身调整的大机会。

笔者建议传播创新围绕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品质展示,即,必须生动展示茶叶品质及相关产品;二是顾客增加,即,必须快速增加并稳定客户的总体数量;三是员工成长,即,必须保持员工团队稳定,促进员工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缺的不是好茶,而是好茶的认知标准:如何让消费者便捷简单地买到真正的好茶,从源头开始严控茶叶的质量,制定从采摘到加工以及包装都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打造强大的品控、品牌、运营、渠道、服务等体系,把好每一个关口,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泡茶的品质。同时,要将这个过程生动地展示给消费者才是关键。好品质来自于对过程的把控与传播,如果只有过程的把控,而没有过程的传播,这对于品牌营销来说是失败的。你做得再好,没有人认知,就不会有认同,更不会有认购。传播的过程是对消费者吸引、教育与再教育、直至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过程。

我们所有的一切营销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所有,快速增加并稳定客户的总体数量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续,认知的顾客越多,认同与认购的才会越多。

保持员工的稳定,持续性的培训员工,使其忠诚,并发自内心为企业工作,让其价值得到最大体现,是一个企业内生动力的关键。

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文章,传播的创新才有可能。英山县每年都举办茶叶文化 旅游 节,这个活动也应该创新,能否尝试一下,让所有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学会唱一首英山的茶歌,都吃一次终生难忘的茶宴,喝一次让人醉生梦死的茶酒?

英山茶业突围路径之四:模式创新

模式不对,一切白费!天福茗茶凭借体验模式快速崛起。龙冠龙井以G20的国家背书,让世界品味中国茶。湖南安化黑茶依靠直销模式创造销售神话。更多创新型的消费模式正推动茶产业多元化发展,比如近两年风靡消费者礼品清单上的小罐茶,将买茶送礼这个需求简化,打通质价透明的消费痛点,成为近年来茶叶创新的代表;江苏省将茶叶文化与乡村 旅游 结合,推出茶乡 旅游 路线,让消费者通过亲身的采茶制茶体验感受茶文化,以 旅游 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也成为茶品牌推广的创新方式;在年轻大众消费市场端,燃起排队热潮的网红代表喜茶,以其特殊的社交属性成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式茶饮……这些与茶产业相关的新形式正推动着“茶经济”不断发展。

英山茶业需要在茶旅融合、茶药融合、茶果蔬融合、茶康养融合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符合英山的消费模式。但不可忽视的是,英山需要花大力气打造茶消费场景,目前,多元化的茶消费场景对于英山来说是一个短板。

英山茶业突围路径之五:产业联姻

做农业没有捷径,最大的捷径就是选对路径,不走弯路,找准自己的根与魂! 在产业上,做减法,做聚焦,从产业链到价值链,成为产业生态圈不可替代的价值链条!因此,笔者建议,英山的茶业应该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进行联姻,借船出海。

在西北流行喝八宝茶,这个八宝茶中除了一些水果干果外,就有茶叶,如果将英山的茶叶与西北的八宝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思路。同时,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都盛产枸杞,如果将英山的茶叶与四个省的枸杞结合起来,做一系列的康养产品,也许能起到惊人的效果。湖北劲酒公司每年采购宁夏枸杞3000吨用于酿造劲酒,如果宁夏每年采购英山3000吨茶叶用于制作八宝茶,这种产业的联姻是否会展现出更大价值与魅力?

产业联姻的最大价值在于资源的互换,在于价值的提升,英山茶业可以借助其他地方的一些产业而唱响自己的品牌之歌。

总之,茶叶产业规模化是趋势,品牌突破是关键。中国的茶叶行业理念仍然相对落后,“茶二代”及新一代的茶叶经营者推动茶叶市场在向集约化、品牌经济、电商经济等方向发展,有望开辟全新的茶叶市场格局。 笔者认为,以往的中国茶叶产业以小农经济思想,无法进行统一标准规模化生产是一个弊端。而产业规模化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可以通过统一生产标准提高茶叶种植和生产质量,开拓全方位销售渠道,形成科学种植,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国茶叶市场缺少品牌经营理念,消费者在进行茶叶消费时缺少品牌意识。面对激烈的市场争夺,茶企业应注重品牌塑造,通过提升品牌形象维护消费者的忠诚度。随着“茶二代”和新一代经营者的出现,茶行业将通过全新的经营方式出发,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而楚茶大业,需要每一个茶农,每一个茶企坚定不移地为品质而战,为品牌而战。

2006年,湖北宜化的磷复肥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8月新增的产能使2007年的宜化磷复肥达到了200万吨。今年7月,个别企业在数省低价倾销时,湖北宜化在其相同的区域用234模式推行提价、亮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金秋行动》,并大获成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仅步入磷复肥业四年的湖北宜化,这么快就适应了市场,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本文分:市场成因、企业内涵、模式理论等三个部分,来探讨湖北宜化创造的营销战术《234模式》的出现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内涵 文化 机制 规律

2006年的磷复肥市场,为什么会使湖北宜化去主动研究和适应市场规律?为什么会诱发湖北宜化创造出《234模式》的营销战术?要从理论上研究《234模式》形成的原因,就要从产生它的企业内涵开始,研究它为什么会在湖北宜化出现,出现的根源与基础?

一、湖北宜化简介

历史:湖北宜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随全国小氮肥热上马的一个地方国营的小氮肥的企业;几经发展,到了2000年,形成年产销5.8亿尿素、碳铵的一个中型化肥企业,并于1996年上市,称为“中国氮肥第一股”。在90年代末,湖北宜化也和全国所有的小氮肥企业一样,面临着农资市场放开的阵痛,从计划经济突然一步跨入市场经济,使企业陷入破产的边沿。在企业等待破产之时,蒋远华博士临危受命,用全新的概念来指挥企业与市场对接,在对接的阵痛中创造了能吃饭的“宜化文化”和“比较管理”的管理模式。从2000年8月到今天,湖北宜化发展成:中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企业之一,全球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中国盐化工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合成氨和第二大尿素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企业和中国五大磷复肥生产基地之一。五年的发展,使湖北宜化集团核心控股公司企业拥有总资产100亿元,下辖10多家子公司,2006年计划销售收入100亿元。

化肥与化肥水平:宜化集团的主导产品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是国家表彰命名的《全国十大种粮大户》共同向农民推荐使用的唯一化肥。湖北宜化为生产 “高纯度、高肥效” 的黄金肥,率先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粉煤成型气化装置大规模用于尿素生产;发明了变压吸附脱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使合成氨的氮纯度高达99.5%。世界首条胶磷矿双反浮选装置在宜化里程碑式的投产,标志着宜化自主开发的重介质加双反浮选选矿工艺生产的有效磷含量稳定在95%以上,确保了高纯养份化肥生产成为现实,使宜化肥的养分纯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二、世纪初的对接创造了宜化飞跃的基础

没有上世纪末的化肥行业从计划经济突然一步跨入市场经济的阵痛,就没有化肥业的行业性的困境,也就没有蒋远华博士的临危受命。1996-2000年的五年,是市场经济对中国二千多年集权农耕的一次最集中、最有效的轰击!特别是在体制上,几乎炸垮了集权农耕的基础,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思想震荡。这次轰击使全行业懒惰的(随偶具安的小农经济)思想,受到致命的一击!全行业的亏损为行业的精英凤凰涅盘似的脱颖而出,准备好了外部发展的条件与基础。这五年的阵痛,对化肥业来说,可用红军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来说明行业的困境程度。

当时的湖北宜化没有任何信誉,只有债台高筑和四面楚歌,蒋远华博士就是这时出现的行业精英凤凰涅盘的代表。他唯一的条件:是在贫困线下生活的职工要吃饭的呼喊!唯一的优势是全新的市场观念。在吃饭高于一切之的当时,创造出:“把干毛巾拧出水来”的概念,大刀阔斧的精简人员,挖空心思的从小改小造到大胆的技术创新。在吃饭的矛盾刚缓解,蒋远化就及时推出:“统一价值观”的理念。为统一价值观,创造出吃饭的“宜化文化”。在文化的理念下,为提高工作绩效和员工斗志,推行与绩效挂钩的高于当时数倍的年薪工资制。为得到企业信誉,用打歼灭战的战术,打造宜化信誉,用典型效应来重获银行的支持。为了获得高效益、低投入的领先市场的发展先机,创造出“比较管理”的企管模式。蒋远华利用行业阵痛带来的危机环境,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用全新的概念来指挥企业与市场对接的过程,并在对接的阵痛过程中,创造出能吃饭的“宜化文化”和“比较管理”的企业独有的管理模式。

事隔五年,我们回头再看这段历史,可以这样总结:湖北宜化是在没有饭吃的高压环境中,用想吃饭的思想做原始的动力,创造出一个符合与适应市场规律的凤凰涅盘的新宜化来。全新的市场规律观念,创造出湖北宜化全新的企业理念,既“宜化文化”和“比较管理”。全新的企业理念在世纪初完成了与市场对接和创造了宜化飞速发展的基础!所以湖北宜化是概念管理的一个经典。

三、宜化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文化是一个区域内的人群,自然约定俗成的统一习惯和风俗既价值观;所以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区域性和自然性,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在2000年创造出来的,经5年发展的宜化文化的内涵是“个人修为与团体荣侮的浮沉血肉相连”。在湖北宜化,比较管理的激励机制促使着:每一名员工为自己所在的团体创造自己的价值,展示自己的人生辉煌。这种近乎乌托邦的统一价值观,出现的基础就是湖北宜化这个社团,在生存还是死亡的2000年,选择了生存后,在生存意识的团结奋起的思想价值观上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新的价值观约定俗成下,宜化度过了难关,走出了困境,步入了辉煌。在具有民族惰性的中国,不到生存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是不会产生群体统一的价值观的,所以说没有2000年的艰难困苦,就没有今天的宜化辉煌。宜化文化在具有民族惰性的中国,对湖北宜化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随时对随偶具安的思想敲响警钟,特别是在饭吃好了之后,铲除了富贵思淫欲,久安忘奋起的思想基础。因为宜化文化有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建立在比较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体制和风气上的竞争文化。这个竞争文化几乎沁入到宜化人的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工作和生活上,宜化人的竞争意识只要放松一点,马上就有危机!轻则月收入大大降低,重则就被淘汰。个人的价值与荣辱和个人在团体的业绩血肉相连,所以,宜化文化打造的竞争与优胜劣汰的机制,是宜化文化对湖北宜化的最大贡献,也是湖北宜化能在五年内从5.8亿发展到100亿的秘密所在。没有宜化文化,就没有湖北宜化的今天,更没有准备挺进世界500强的明天。就这个意义来说:宜化文化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四、湖北宜化的战略优势

湖北宜化发展迅猛。今年8月收购了重庆索特集团,计划建设个300万吨水泥厂,在越南、云南各新建了一个年产30万吨的尿素厂。生产上推行超能力、降消耗的管理。在销售上,推行的是无库存营销。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的资金流量第一的责任目标。这些在管理上是用比较管理支撑的,在思想行为上是用宜化文化统一的,在战略决策、战术制订上是用追求规模效益最大化的概念要求的。为了挺进世界500强,宜化的战略优势是:资源和能源。宜化为了长期发展,从2003年起,就推行双源战略和市场前移战略。市场前移,就是在重要市场设厂。双源战略,就是在资源和能源上先期控制:一是买矿山(一亿吨储量),二是在资源地云南建厂,三是获得三峡直供电。资源和能源是宜化最大的战略优势。

五、湖北宜化磷复肥的前期营销

湖北宜化是2000年用40万吨一铵进入磷复肥业的。2003年9月用10万吨装置进入复合肥,2004年扩能到30万吨,后技改到45万吨。2006年8月新增100万吨二铵。2006年9月100万吨最新磷复肥装置开工建设。从2003年9月用商品进入磷复肥业到今天,仅3年时间,就创造了两个行业奇迹:一是单一品种(宜化3个15硫基)仅用一年时间,就卖到了35万吨/年销量;二是从复合肥开车到现在全是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创下了3年零库存销售的奇迹。

凡是业界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奇迹意味着什么?宜化人是神吗?不是,是和业界所有企业一样的人。他们的营销也和所有从尿素转到复合肥的企业一样,同样习惯于采用尿素的广种薄收的惯性思维方式做复合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宜化文化逼使他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惯性思维中能马上跳出来重新思考。他们的2004—2005年的营销,就是用35个人的青春与热血铸就的宜化文化的激情营销。这两年他们虽然创造了销售奇迹,但部门的35个人,人均工作疲劳度高达85%。我统计了他们的日工作量:在6天的时段里,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平均开车500公里,平均处理事务127件,其中不正常事务69件。所以从有效性来讲:他们和所有磷复肥企业一样,是用不符合磷复肥市场规律的尿素惯性营销;之所以能创下奇迹,是宜化文化激励出的勇气和激情,这只有湖北宜化能够做到。但从科学性来讲:是违背科学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这样,就是能这样,人的激情与勇气也是有限度的。还有50%的无用功让我们湖北宜化的35位勇士,白洒了一半的青春和热血,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

还有就是广告与宣传的浪费。宜化复合肥是尿素营销的惯性思维,所以和其它企业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人云亦云的学习老牌子的做法,其结果就是:全无品牌意识(行业通病),广告杂乱而随意(听经销商的),宣传口径各不相同,还理直气壮认为是正常和正确的。两年下来,宜化认知率在宜化销售最好的区域不到2%。虽然宜化的广告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可全年也是600万以上。这600万不仅没有品牌的积累,还因杂乱的广告与宣传,造成了品牌价值的递减。

在2006年全行业的低调与愁绪的市场态势下,宜化文化为宜化磷复肥提出了:磷复肥从卖了到卖好的战略转移要求;使宜化磷复肥口不得不冷静下来,全盘思考2006年磷复肥市场。思考的结果是认真分析了前期的工作,否定了尿素的惯性营销,重新定位了磷复肥市场。因为不断提速的高速列车,到2006年的9月后就月新增8万吨销售任务,到了2008年就是年销售300万吨的磷复肥任务。从90万吨一下跳到300万吨,如果不真正摸清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去大胆创新,就会被宜化这辆高速列车甩了出去。更何况宜化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从2007年起,三年内打造出中国农民心中的第一名牌肥。

六、《234模式》的诞生

在宜化文化和2006年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宜化磷复肥营销决定派出大量的调查组去调查市场,这是中国磷复肥企业第一次按市场规律做的第一个大规模的科学调查。因为宜化人明白了:不知道自己的消费对象的消费特性、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购买方式,是盲目销售,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这次调查虽然只有四个省,但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一是市场巨大!二是在我们以前做的很好的市场,宜化的占有率还不到3%!三是宜化的零售价还低于农民的心理价。在调查完成的7月初,宜化上半年经济会议召开。在会上,蒋远华博士对宜化文化进一步阐述和更准确的定义,使宜化磷复肥营销对秋播旺季营销战略思想更明确,从而制定出:为实现战略转移(卖了到卖好)而推行提价、亮牌(品牌概念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金秋行动》主题营销。这个行动于2006年7月23日用“千店POP店面布置”启动,用“百店广告进千村”延伸,用“田头农化服务”深入。在“POP店面布置”中,许多业务员不知道自己辖区的分销店,不知道自己辖区的消费特性,不知道应该这样为农民做田头农化服务。于是行动指挥部马上深入一线,带着业务员解剖麻雀后提出:两转、三问、四抓的《234模式》的营销战术;并把《234模式》的营销战术放在山东寿光、青州做试验,仅试验三天,就大受经销商、分销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由衷赞扬。指挥部决定:马上对所有业务员实行分省战地培训三天。三天后,业务员再到自己辖区就如鱼得水,按《234模式》的营销战术,不仅惊人的顺利地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创造出:山东荷泽成武县张楼乡谭楼村宜化测土施肥大蒜示范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企业真心为三农,落实总理嘱托,响应中央号召的典范。《234模式》的营销战术不仅使宜化走上了按市场规律营销的大道,还带动了宜化的经销商。山东维坊的浩伦兴鲁是山东农资的骄傲,河北景县农资是温家宝总理亲自视察的红旗企业,这两个企业十分赞赏宜化的《234模式》,不仅派员工参加宜化培训,还与宜化的业务员用《234模式》在实战中打擂台,看谁做的更好。特别是景县农资,原想用铺货方式铺库存的700吨宜化肥,可分销商不接受,到秋播时连货都不敢进,结果一个擂台一打,7天就卖完了库存,再进800吨货虽因有发货期而断货10天,可止于9月20号仅余200吨库存。

七、《234模式》的根源和基础

被经销商和分销商称之为财神的《234模式》,究其根源源于宜化文化。没有宜化文化的统一价值观,就不可能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宜化人,没有这样一大批不安于现状,居安思危,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宜化人,就不可能创造出《234模式》。《234模式》的基础,根植于市场规律和随时向市场规律做适应性自然调整的宜化管理机制。没有宜化的管理机制,就没有宜化人来摸清磷复肥的市场规律,不知道市场规律,就不可能创造出符合市场规律的《234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只有湖北宜化的企业内涵,才有可能创造出《234模式》。

《234模式》的营销战术是个什么战术模式,是凭什么符合市场规律而有这么大能量的?一个战术模式就能为困难重重的磷复肥营销解困吗?请看第三部《234模式》的理论研究。

湖北应城有一个粉笔小镇--黄滩镇,镇上的刘垸村是粉笔的基础原料——石膏的著名产地。石膏储量5.1亿吨,有400多年的开采历史。刘垸村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制造粉笔。走在“粉笔村”,仿佛走进了一个粉笔王国,到处都是晾晒着五颜六色粉笔的架子,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色画卷。

当地一家粉笔厂厂长刘大锋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之后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带着一台电脑回到刘垸村,要通过电商把家乡的粉笔卖出去。刘大锋因此被村民笑为“疯子”,母亲也曾对他下“通牒”:一个月内没订单,就回去上班。刘大锋在阿里巴巴上有5个“诚信通”账户、1个“中国供应商”账户,同时他还在百度、谷歌等网站进行推广。为了及时回复咨询,又请了3个人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每年在网络上的投入有十几万元。刘大锋认为,除了做好网络营销外,产品质量、个性更为关键。如今在他的带动下,从关键词搜索到短视频、直播等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都能看到刘垸村粉笔产业的身影。

目前,靠父辈们背着粉笔样品跑遍全国上门推销的模式已扫入历史,一根细细的网线就让这个村子的数百亿支粉笔与世界相连,韩国、日本、美国、非洲的客户纷至沓来。

刘小锋说“最惊喜的是2010年,我突然接到一笔来自联合国的订单,他们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找到我们,最初给我们的订单量是160万美金,我就把村子里的人联合起来一起做这个事情。”最初给订单量是160万美金。目前当地大约有五六百户从事粉笔产业,一年能卖出3000多吨粉笔,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年产值高达上亿元人民币。如今的刘垸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中华粉笔第一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020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2
下一篇 2023-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