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中国市场呈现生产空间大、人工成本低、法律不健全等特点,企业借助“人口红利”野蛮生长;未来十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泛滥、人的精神需求增加、个性化需求明显的转变,企业需要依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红利”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习惯和惯性思维所左右。例如人们上班时总是习惯走一条固定的线路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车;出差时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宾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为自己带了不必要的麻烦。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这种习惯实际上并非最佳的选择。在职场当中,很多人换了一个公司总是觉得难以适应,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将以前公司的那种文化和处世方式,拿到新公司里来套用,结果一再碰壁。事实上不是你现在的公司文化不好,而是你不能突破和改变旧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风险意识的弱化。因为我们干一件事情,越富于创造性,承担的风险就会越大,因此,尝试新事物、运用新方法,关键是要有勇气承担比循规蹈矩更多的风险。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很多特定的时期,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反而会使我们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重蹈蜜蜂的覆辙!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冒险、学会应变,学会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就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最近有粉丝问我:“我跟你一样是药学专业毕业,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转行又不懂转到哪里去?也担心转行了会不喜欢,每天像陀螺似的转着,心里有点慌,很迷茫,怎么办?”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处在迷茫状态。迷茫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你对现实的不满,想要寻求突破和寻找方向,但又带有对改变的恐惧。
01
迷茫才是人生的真实状态
面对迷茫不必恐惧,迷茫才是人生的真实状态。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女孩的童年很不幸,不知人生该往何方,也问杀手莱昂:“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莱昂回答:“总是如此。”
其实,迷茫的状态不外乎三大类:
一是对当下不喜欢想跳出来,却又囿于这种可能里,而看不到其他路径,如粉丝问的问题。
二是想着当前状态下有所提高,却不懂怎么着手去做。如电影里的小女孩问杀手的话,她想改变童年的不幸,却还不懂怎么去做。
三是每天干着急瞎迷茫,不采取行动。如很多人会羡慕身边混得好的朋友,经常因为落差埋怨自己,但从来没有想过形成差距的原因和减小差距的办法。
张爱玲曾说过青春的弯路是不得不走的路。
迷茫就是你正在人生的弯路上,这是不得不经历的阶段,甚至走出一个迷茫又将遇到另一种迷茫状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接受迷茫是一种常态,有迷茫的人生才真实,然后想办法走出迷茫。
02
迷茫意味着迭代时机的到来
你要知道迷茫意味着人生迭代升级的机会来了,你要把握住机会,实现更好的进步。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中讲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思维看产品,这个框架对人同样适用。
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是现实的、功利的能力,要求你判断客观条件和机会、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像世界交付,并获得回报。获得产品能力需要有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包括同理心、机会判断、系统能力、用户体验、创新模式五个板块,依靠这5大板块完成产品的一次次迭代,让产品壮大,而不是被市场淘汰。
比如,微信的壮大靠的就是产品的迭代思维,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初步完成一次迭代后,不断寻找需求,并将需求落地,成为产品的一项新功能。一个个需求的落地使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强大,用户越来越多。
同样,对于“你”来说,你是公司的一个产品;对于你的一生,你就是“你”这个产品的经理,产品经理的核心使命就是打造良好的用户体验,让公司离不开你。产品最终获得怎样的成功全然在于你怎么运营。
我也曾经很迷茫,不喜欢药物研究工作,每天和同事聊天都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一想到几十年的职场生涯要这样度过,心生畏惧。药物研发工作让“我”这个用户的体验极差,对未来发展的机会和工作客观环境都无法喜欢。
对“我”的迭代,我选择转行。转行意味着抛弃这几年的经验积累,从零开始。通过“我”二十多年来的用户体验分析,发现乐此不疲、能作为职业新选择的是内容运营。网上搜寻内容运营的机会和晋升道路,判断符合预期。同理心将我代入公司对内容运营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报班学习。如今,每天学习动力十足,不再迷茫。
迷茫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有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需求不止一个,你要找到最核心的需求,也就是定位,先把定位做出来,根据定位让“你”这个产品初具雏形得到有效反馈。当“你”有所成就了又会有新的需求出现,再次利用迭代,壮大起来。
03
营销思维5步法带你完成迭代
“你”的成长壮大需要迭代来完成,那么怎么更好地完成一次迭代呢?
这得用营销思维找出最初的定位,以后再根据新需求重复营销思维5步法。
何为营销思维5步法?营销思维指的是通过用户调查,定向找到用户需求,根据需求制作内容,将内容投放到市场或渠道,看市场或渠道的数据反馈,分析数据是好是坏,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内容或产品,完成内容或产品的迭代。
在找到定位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我们理想的工作,只和三个指标有关系,热情、能力和行业商业价值,即职业幸福度=热情×能力×行业商业价值。
只有我们去做了热爱的事,才能持之以恒;只有我们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只有做了有商业价值的事,我们的价值才会得到提升。通过做到这些,我们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做到专业,过上我们想过的生活。
首先,利用“用户调查”的方法找到人生定位
人类的意识使“你”既是产品又是用户。作为用户,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怒哀乐。你要记录喜爱做、花再多时间也不后悔的事。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热情和能力所在。
根据热情和能力所在,去互联网上调查有哪些可从事的工作,工作的能力要求有哪些?具体列出工作需求,一一比对,看还欠缺什么能力。
一个朋友,对土木建筑的工作不喜欢,决定转行。在网上搜索转行信息,了解到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自我反思,发现对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很感兴趣。咨询新媒体运营从业者,对未来发展道路也很期待。运营成为他的人生定位。
其次,根据定位“制作内容”,丰富自身
经过“用户调查”你会发现自己也许还不具备将他作为职业的水平,或者说该职业的其他能力达不到。这时,你就要有针对性地将“你”这个产品的内容变得丰富有价值。
他根据新媒体运营的岗位要求制作简历,将和新媒体运营有关联的经验写上。去网上找公司投简历。
再者,根据内容做“渠道投放”,找到好的渠道
经过针对性的“内容制作”,具体内容好不好得经过渠道测试才能得到验证。你学习了知识,能力是否达到市场的需求呢?这时就要去公司面试看看,测试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
他写好简历便去找公司投简历,做了一次渠道测试,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
然后,根据测试做“数据反馈”,找到缺陷
总结面试的经验,为什么有的通过面试,有的没有通过?失败是公司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若是公司的原因,说明这个公司不适合你的定位;若是自己的原因,那就加深学习。
他的面试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因为面试问题他都回答不了。面试官反馈说他缺乏互联网思维,对运营几乎一无所知,基本能力达不到要求,更别说怎么系统地做运营。
最后,根据反馈“调整优化”,持续精进
经过前面四步,你已经很清晰自己该往哪发力了,继续精进后人生就开启新篇章了。
他得到这样的反馈,回家就调整优化努力方向,在网上找了培训课程,披星戴月地系统学习。一个多月后,再次去那个公司面试,面试通过,成功转行。转行后,他根据工作中的反馈,继续学习其他知识,将工作能力精进,两个月后晋升了运营组长。
产品思维的重点是迭代,迭代的关键在于利用营销思维5步法找到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步步精进。 “你”的长久发展就是要时刻注意迭代,利用营销思维5步法在不同阶段的迷茫找到该阶段的核心需求,然后迭代变得强大,成就精彩人生。这样,迷茫就不再是你人生的主题了。
我是径上花开,爱写作、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你是CMO,是否会为营销战略的制定而苦恼呢?
如果你是销售人员,你是否会为产品业绩的增长乏力而苦恼呢?
好的业绩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同时也与好的战略,好的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
胡兴民教授曾任顶新集团事业部总经理,多家上市公司的CEO教练,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实战家,有30多年的实战经验。《营销5.0 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是杨芳莉根据胡兴民教授二十余年营销实践精华、数字时代经营私域流量的教战守则写成的书籍,这是一本升级商业范式认知的书籍,营销策略上从“垒砖头”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人头”。将会从“垒砖头”到“数人头”、以用户为中心、内容等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从“垒砖头”到“数人头”
这是两种思维方式,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一样,就像《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中有一句话“在“垒砖头”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营销人员的脑子里只有“卖产品”!”,真的很认可这句话。而“数人头”更多会去关于用户,他们的消费频次,进而去考虑增长点。
这是两种思维范式,一种是以产品为中心,另一种是用户为中心,毕竟无论做产品还是涉及销售都是针对的人,毕竟人的购买以及消费频次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增长。
这也会让我去反思之前公司的经营模式,其实,还更多是停留在“垒砖头”的这个阶段,更多会去关注产品,关注产品品类、促销活动、商超活动等、品牌宣传都是更多集中在产品上,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没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过,就算增长乏力、缓慢甚至下滑,都没有转变思维方式,去考虑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少了,频次减弱了,这些点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的,或者也没有借此去思考,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考虑,他们需求什么产品,他们到底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或者为什么要去选择该款产品,进而倒逼思维方式的改变。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数人头”都是比较核心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互联网时代。
二、以用户为中心
这个点对于做销售、做产品或者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来讲,一定是超级超级重要的,江南春在分众传媒的思考以及部署上确实可以说用到极致来形容,真的是方方面面都在为用户去考虑,用户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场景以及不同的地方的心理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会去琢磨得很透。
将他们的广告融入用户的生活中,实现千楼千面的灵活投放,这样给用户推送的信息基本都是和他们自己有关的,也是用户关注的信息,不会让用户反感和排斥,进而达到了好的效果。
再加上我们共读营的格格老师给我们讲《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这本书时,她也做了调研,大家关心什么,而她的讲课就会围绕大家关注的和大家有关的内容出发,整个课程听下来就觉得收获很大,也会很专注,不会涉及枯燥的问题。
就从我是一个听众的角度出发,我就相当于是本场课的用户,她讲的东西是我关注的,和我有关的,我不会觉得听起来乏味,也不会犯困,我相信其他人也有同感,要不然对于一个不做销售的人来听这个课,可能确实也听不懂,但是,虽然呈现形式不同,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呀。
我们主要是去学习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其实,真的是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内容——有用、有趣、有情、有利
相信视频号直播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的直播我们愿意去听,愿意去看,同时还愿意去转发帮助宣传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思考过这个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觉得本书总结了四点,“有用、有趣、有情、有利”,也许能给你启迪。
如果听一场直播,播主就完全是自嗨型的,讲的内容对你我没有用、也没有趣、也没有情、也没有好处,你是否还愿意留在直播间听他自嗨呢?
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离不开这个点,人际关系中,如果对方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们恐怕也不太愿意去靠近他,那如果对方是一个很有价值,很阳光,很有正能量的人,我们都很愿意想要去靠近他,希望他的能量能够带动我们去成长,我们自己也希望变成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逻辑上都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如果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要学会经营好自己,我们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来讲是“有用、有趣、有情、有利”的人,而不是自嗨型的人,这样我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增加不少。
综上所述,学习《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这本书从“垒砖头”到“数人头”、以用户为中心,让内容变得有用、有情、有利、有趣,不但升级了思维,改变了思维模式,同时从商业思维上也升级了认知,不仅仅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生活和学习,因为底层逻辑是不变的。就像李善友教授常说的,“我们的那个一,就是真正的对同学好”,其实,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上就是很相通的。你们去看书,一定会收获很多你们想要不到的知识,观点,以及升级你的认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