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中传承,第1张

广西旧州绣球:“文化致富”带动技艺传承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以盛产绣球著称,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纯手工制作绣球逐渐减少,古老技艺一度濒临消失。继广西“边境文化长廊”、“知识工程”两个工程在全国成功推广后,2007年,广西文化部门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创新工程。其中,靖西为民族生态文化型“文化致富”模式,即通过生态博物馆推动民俗旅游,把绣球、壮锦发展成旅游产品,通过农民致富来带动绣球技艺的传承,使绣球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如今,旧州绣球产值每年可达到4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绣球村农民致富。在政府主导、民众自觉参与保护传承下,其惠民富民的效应已日益凸显。当地的主要做法有三:一是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举办农民刺绣技术培训班、濒危技艺堆绣培训班、少年女童刺绣班等,加强对绣球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开设工艺美术课,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在有线电视台开设栏目,对绣球等新研发产品进行展示、传播;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大巡游;以绣球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壮族末伦《绣球传说》,201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曲艺节获最高奖,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二是抓政策扶持,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好环境。即实施文化旅游联创工程,做好旧州民俗街绣球产业的扶持。靖西县政府将绣球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将旧州村作为全县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来建设,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几年来,通过国家旅游发展资金补助、地方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等渠道共筹集3000多万元投入项目扶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织绣产品形成订单生产营销海内外,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联动发展。三是抓产品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机制。成立了旧州街刺绣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靖西、百色和南宁等地设立了绣球销售代理商,让更多的游人和客商方便购买和了解绣球;通过商标带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内涵。

找代理或者花店,也可以自己摆摊销售。

绣球花的价格要根据它的质量、规格大小以及当时的市场供给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大家想要知道绣球花的具体价格的话可以拨打江苏中颖种业的电话进行咨询。江苏中颖种业有售卖绣球花,并且售卖的绣球花价格合理,在质量方面也是相当有保证的。

绣球花具备不错的观赏价值,绣球花的颜色鲜艳,开出来的花朵还很大,花期可以持续数月左右,所以像公园、庭院等地都会选择种植绣球花。绣球花除了具备观赏价值,绣球花还具备药用价值,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去了解一下。绣球花自身具备的作用价值是能够给种植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所以人们是很喜欢栽培它的。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287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