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以郎平为故事主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到了2016年。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排球事业起起落落,质疑、嘲笑、谩骂曾落到过每一个排球人的眼睛里,凝聚成了泪水,也变成了手上的那股劲和赛场上的呐喊。
电影《夺冠》的成功之处在于能给我们一种热泪盈眶的怀旧感。袁伟民教练说:“我第一次出国,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我哭了,中国太落后了。”从古代就开始与世界拉开差距的我们,埋着头匍匐了太多年,振兴中华成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奋斗目标。有外国记者问郎平:“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
其实,我们中国人,看中的根本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得失。我们盼望的,是让祖国得到超越,让其他国家对我们刮目相看。所以,这么多年来,心中义无反顾的热爱与不惧艰难险阻的倔强让他们坚挺了下来。《夺冠》能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奖其意义非凡。
没有这么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中国的排球事业兴许早停留在了上世纪。而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属于中国的奖杯,和那些顽强拼搏的姑娘们,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而《夺冠》背后传达的不仅仅是女排的成长历程,更是中华民族的我崛起历程。
《夺冠》在演员挑选上也极为出色,电影中巩俐就是郎平,这就是实力派演员带给我们的惊喜。在郎平身上,我还看到了勇气的可贵。如果刚上任的她因为周围人的质疑而放弃了自己的策略,后来的惊天逆转也就不会发生。好在,她坚持了自己的“一意孤行”,好在,她的坚持成就了女排的成功。
主旋律电影制作已经非常到位了,摒弃了空洞喊口号,用优秀的制作水准、敬业的演员以及能引起共鸣的典型榜样去宣扬正能量。《我和我的祖国》是如此,《夺冠》等主旋律电影更是如此。
一、优秀的制作水准。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资金似乎并不难获取,难的是组建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只有好的团队才能创造出优质的电影作品,这次票房破占领高地的《夺冠》整体的画面质感非常舒服,海报也着重突出一种年代感,电影中出现的细节也能将观众引入《夺冠》的时间线。电影中随便出现的一幕,从演员的服装到群演的道具,都能让观众看到“用心”二字。
二、敬业的演员。这次《夺冠》中贡献最出彩演技的非巩俐莫属,巩俐是大银幕上的常客,当然她的演技和震撼力是称绝的。记得第一次看到夺冠巩俐的造型时,甚至怀疑这就是郎平本人出演,巩俐的装扮真的太像了;看过电影才知道,巩俐不仅是“装的像”,就连神态、动作以及走路细节都模仿的惟妙惟肖。主旋律电影在选角方面,近些年来丝毫不向流量市场妥协,这份心思让饱受烂片折磨的观众感到欣慰,所以就更愿意去欣赏带着诚意的作品。
三、引起共鸣的典型榜样。主旋律电影因为需要宣扬一种精神,如果做不好就容易成“喊口号”般空洞。为了避免,这些制作团队就用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而且运用的十分得当,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夺冠》描写了就是我国女排首获三连冠的故事,用这一体育赛事上的胜利,即典型的家喻户晓的典型事件,去映衬出我们祖国七十多年民众风貌的转变,传达国富民强的主旋律。
关于《夺冠》票房不高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剧情老套,新意不足。说实话《夺冠》刚上映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非常的高,我甚至一度认为它可以达到《战狼》的高度,可是当我观完之后,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平无奇,可以说无论是剧情还是台词,它都没有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打着“女排精神”这几个字在那里平铺直叙的演着。虽然看到最后也挺感动的,豆瓣评分以及网友评价也都不低,但是它就是不能带起一波观影热潮,只能说可惜了。
二:错开了国庆档,看似占优势,其实吃亏了。虽说《夺冠》这部电影选在了国庆档前一周这个时间段播出,错开了国庆档排片的《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以及《急先锋》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理论上来说可以开一个好的票房开头,趁着这一周的时间拿一个高的票房,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放假,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看电影。而那些想去看电影又抽不开身的只能等着国庆节去看,这么一拖《夺冠》自然也就不占优势,票房不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年轻人不大喜欢这种情怀电影。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像《夺冠》这种大情怀的电影,确实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出现这种现象不能说年轻人不爱国,只能说年轻人的观影理念和所喜欢的东西与大情怀电影有点格格不入。再加上年轻人又是观影的主力军,如此此消彼长,《夺冠》的票房自然不会很理想,但是话又说回来,有3亿的票房已经很好了,不比惨淡的几千万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