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再提「秋叶」,更多的人想到的,就变成了教大家office *** 作的「秋叶大叔」啦。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答案就在秋叶的新作《个人品牌7堂课》中,书中将这就是IP品牌的力量。
几乎每个职场中人都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那个一到下班时间就想让人加班的老板;能够解决老板各种问题避开加班的word姐;还有那个用3个P让行政全部下班的表哥
我认识秋叶是我的公司「懿品堂」中医需要做个简介,有些PPT效果不会做,在网上搜索到了秋叶PPT。
感觉找到了宝藏一样,从此再有office软件不会的 *** 作我就先看秋叶的视频。
2020年底,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秋叶团队新媒体矩阵共获奖30余项,其中包含抖音、快手、微博、头条、视频号等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奖项。
原来秋叶做的是全平台发布,难怪我们总能看到这几个熟悉面孔,他们活跃在各大平台上。混个脸熟就是个人IP吗?
似乎也没有这么简单,新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有成名的机会,很多人都曾梦想成为薇娅、李子柒、秋叶,然而夭折在了路上。
到底她们是怎么成功的呢?答案就在秋叶的《个人品牌7堂课》中。秋叶,原名张志,湖北黄冈人,机械工程硕士,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
秋叶商学院创始人,秋叶PPT系列”网课+图书+训练营”品牌课程创始人,旗下秋叶PPT、秋叶Word、秋叶Excel、秋叶大叔等系列短视频账号粉丝已超过3000万。
一、服务消费者的一种武器 — 个人品牌。
我认识一位培训师,主要做线下培训,在业界小有名气,每年全国各地不断开培训班。收入虽然还可以,但常年东奔西走很辛苦,还与家人聚少离多。公司运营成本比如差旅费、人工成本都很难降低,只要开班少会亏钱。
真应了流传的那个段子传统企业,要实现10亿元销售额,大概需要1000名员工;互联网企业,要实现10亿元销售额,大概需要100名员工;网红,要实现10亿元销售额,大概需要10名员工。
据统计,薇娅东博会直播专场持续4.5小时,累计在线观众达1855万+,累计销售商品超过55万件,总销售额达1951万元。
秋叶认为薇娅的成功就在于个人品牌即个人IP,做成了能影响别人决策的人。在新媒体营销环境下,已经是形成了「产品+企业+IP品牌」的合力驱动。
你的第一碗螺蛳粉是不是嗦的李子柒的?这就是把产品人格化,让企业产品与IP品牌结合起来,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提升销售转化率。
可以说IP品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物。
打造有温度的IP品牌,从赋能自己到赋能别人,未来将会成为新的商业主旋律。但也并非是人人都适合做IP品牌。
二、测一测你适合打造IP品牌嘛?
体育明星、娱乐明星、文化名人、媒体主持、企业创始人或高管、专业人士、电商网红,总结一下就是有一定特点的人才适合打造IP品牌。
虽然说不是人人都适合打造IP品牌,但是也不是普通人没有机会,薇娅早年也只是开服装店的普通人。
秋叶认为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高端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
普通人成为明星、名人有一定困难,但是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某一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在新媒体时代有很多机遇。
读书写作领域的笑薇老师就是一个普通远嫁到西北的南方姑娘,经过深耕读书写作,打造了出了「笑薇读书」IP。
"温和、利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带着大家用阅读的力量,改变自己,一路向前,刻意练习,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这些评价一方面不难看出,学员忠诚度都很高;另一方面发现,深耕并不是一味刨土,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做出特色。
三、建立IP品牌,深耕7个方法论要记牢。
「秋叶」、「笑薇」都是典型的知识型IP品牌。这类品牌都是遵循:平台思维、定位思维、团队思维、产品思维、流量思维、运营思维、赛道思维着7大方法论的。
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利用好平台的;做好个人定位才能少走弯路;通过搭建团体实现从0到1;做好产品规划让钱源源不断;粉丝变铁粉规模化就是流量思维;提高运营效率、选好赛道。
看过「笑薇」视频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位定位准确的阅读博主。她总是坐在自己朴素的书房中,给书友们分享一条条干货。读书人的朴实无华,让她成为了一股清流。
她每一条分享都是干到嗓子眼的干货,逐渐成为了她的标签,从个人气质到课程设置,再到学员评价,用秋叶大叔的7大方法论来分析,「笑薇」的定位准确,赛道选择的正确,普通粉丝到忠实粉丝转化做的也很厉害。
秋叶大叔在《个人品牌7堂课》中,已经把方法罗列出来了。
不多说了,我决定按书中的方法论给我家的「懿品堂」中医推拿,做个品牌运营方案。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这本书的方法论,讲好自己的故事,再到金秋时,实现真金遍地。
《新媒体营销概论》(秋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fXA4kn8faaAoWG22VK-UQ
提取码:PSCF书名:新媒体营销概论
作者:秋叶
豆瓣评分:6.2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2-1
页数:164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6章。第1章重点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引导读者全面认识新媒体所处的行业;第2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让读者不仅能看到最新的新媒体模式,也能看到这个模式发展背后的脉络;第3章重点介绍了新媒体广告投放载体,便于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媒体运营方式;第4章介绍了新媒体运营的策划思维;第5章介绍了新媒体舆情管理知识;第6章选取了可口可乐、海底捞、恒大冰泉等的新媒体助力传统行业转型的案例。
编辑推荐
(1)权威经验,体系完善:从新媒体营销基础知识,到热门的新媒体运营,再到实用技能 *** 作,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2)图文并茂,实 *** 性强:6 章内容详解,120多张图表详细解析,60 个讨论练习,25 个营销实战 ,旨在帮助读者现学现用营销技巧。
作者简介:
本书由PPT达人@秋叶担任主编,@秋叶是知识型IP训练营创始人,畅销书《社群营销:方法、实践与技巧》的作者,也是众所周知的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百万订阅主。本丛书其他作者是畅销书作者《微博控 控微博》的@萧秋水、蓝色光标高级客户经理刘勇等,他们都:
懂实战,全部服务过500强企业新媒体营销;
懂培训,全部有丰富的新媒体内训工作经历;
懂理论,全部有在线课程或新媒体图书出版经验。
这本书还算有点内容,最起码你从他自己的实践中看到很多创意和行动,普及了很多通识,关于工具性的平台或者应用,因为你不留意不关注会忽略很多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用的很多电子产品,尤其是女生很多都是30%的功能可能都用不到。总之你要说得言之有物,你要做得有方可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干货到底有多少,一看便知。
1.1 什么是社群?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社群经济的火爆是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进化的产物。
点与点通过某种媒介互动和连接,出现联系,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是社交,多点之间的多条线社交形成面,面就是社群。
1.2 构成社群的五要素
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可以基于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
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活。包括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资讯、利益回报。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粉丝经济路线。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运营四感: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一个社群如果能复制多个平行社群,会形成绝大规模,思考是否已经构件号自组织?(是否具备足够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已组建了核心群?(种子用户,引导社群良性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亚文化?(大家的风格等)
举例1)围绕灵魂人物构建社群:逻辑思维;2)围绕核心产品构建社群:小米手机。3)围绕软性服务构建社群:大熊会、秋叶PPT。
1.3 社区和社群是一个东西吗?
社区强调人与人在物理空间的联系,社群强调人与人虚拟空间的关系。社群基于“关系”的连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约束。一个社区里的成员不一定有社群,一个社群里的成员不一定非得在一个社区,社区经常是社群产生的温床,社群一旦形成,社区即使瓦解,但社群不会瓦解。移动互联“社交关系”的力量,不论是做产品还是营销,都不能忽视。
1.4 与粉丝经济相比,为什么社群营销更具有优势?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微博微信公众号模式也是粉丝经济, *** 作模式都是定位特定主题,努力扩大粉丝规模,针对性广告,转发给粉丝购买自己产品和服务,甚至参与转发扩大影响力。
粉丝经济成立三个条件:1)足够多粉丝;2)粉丝愿意参加你活动;3)你和粉丝都在一个活跃平台上玩。
微信公众号一个新粉从关注到渐渐不看你的文章推送,周期大概3-6个月,这还是在你内容有可读性的情况下。每个人时间是有限的,他分配给你时间,取决他对你的黏性,黏性取决于你的价值。所有社会化营销争夺与运营,都是用一切办法抢占用户每天的24小时。
社群好处:1)社群经济的自运行生态。粉丝围绕一个中心点,一对多结构,强调向心力,中心点缺失,结构很难维持;社群经济是多点相互连接,强调凝聚力,缺失一个,并不能瓦解整个结构,可自行运转。2)群体氛围下,更容易形成相互感染额冲动购买效应。“羊群效应”,古斯塔夫·勒庞告诉我们:无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有多么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们构成一个群体,他们的感觉、思考、行为方式就会和他们处于独立状态时有很大的不同。3)群体可以通过直接分享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营销机会。
工业时代:受众—用户;营销时代:受众—用户—粉丝;移动时代:受众—用户—粉丝—社群
1.5 如何从粉丝经济到社群运营
受众—用户—粉丝—社群,是大部分企业或品牌的运营之路,各行各业都向这个方向努力。
万科营销:卖产品—标准化、销售员—业务员销售、员工力量;做口碑—万客会、万享会—全民营销、人人力量;搭社区—生活化、关系化—社区营销、关系力量。
2.1 怎么让社群长寿?
一个群经历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活跃互动期、衰亡期、沉寂期,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6个月,短则1个星期,即使出于商业目的主动管理一个社群,生命周期大概两年左右。
加群动机:联络、工作、交友、学习、宣传、生活的需要。
价值分类:价值群、鸡肋群、死亡群、垃圾群。
两个启发:1)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生命周期尾声,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2)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营销的产品。
建群动机:卖货、人脉、成长、品牌。
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要,又能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良好循环,甚至可形成自运行生态。要想得到长期回报,就需要设置长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时间要比兴趣社群长。
2.2 社群短命七宗罪
1)缺乏一个明确而长久的定位;2)缺乏有影响力或热心的群主或群管;3)群主个性过于强势;4)骚扰;5)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6)“蒸发”;7)陈旧,成员总共那么几个人,事物新鲜感。
2.3 社群活跃的结构模型
群组里六种角色:组织者、思考者、清谈者、求教者、围观者、挑战者。
两种管理模式:基于社交的环形结构;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
2.4 群越大越好么?
“150定律”、”邓巴数字”: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
如果定位学习分享群,在有能力管理情况下,群的规模越大越好,还可以变形出核心管理群。环形社交群不可能具有太大的规模。微信群产品逻辑决定了群员进入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很难形成金字塔结构;管理学一个松散组织,26-36是一个小型自组织的最佳规模。
群规模扩大中,损失降低建议:1)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2)加人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3)加入要守群规,正是无规矩不成社群;4)老人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3.1 微信群vsQQ群第一回合:加入机制
微信群是链接扩散机制,可随时建群随手拉人,成员地位基本平等;QQ群有数量限制,管理员权限和非管理员权限明显不同,是审批机制。
3.2 微信群vsQQ群第二回合:信息呈现
微信群的产品逻辑是基于时间流,适合移动通讯;QQ群是基于主题,适合桌面时代。
3.3 微信群vsQQ群第三回合:管理工具
微信,不明显,红包、群公告、群转让;QQ群,多样化,审核、群公告、群投票、群文件、禁言、群@、匿名聊天、共享演示、红包、群数据、群活动。
3.4 微信群vsQQ群第四回合:运营特征
第一是开放性,微信群更看重加入者的横向连接,不是围绕某个中心者地位;QQ群创建者天然拥有中心地位,相当多特权;第二是多样性,微信更倾向于随时连接随时聊天,聊完自然下沉淹没,QQ群需要长期运营管理,放在控制版面进行维护,微信更多样化、更随机、更碎片、更临时。
3.5 微信群和QQ群哪个更适合社群运营
如果你是为了商业目的建立群,更适合建有明确主题的群,适合QQ建群。QQ群更像一个组织,微信群更像因某主题集合的聚会。
内部:QQ组讨论、QQ群、微信群要求不高;外部:QQ群便于管理。
QQ群比微信群更适合社群运营,原因8点:1)QQ群覆盖更广,不管是那个年龄阶段的人,基本都有QQ号;2)QQ群容量可以超过500人,一直到2000人,规模优势明显;3)QQ群有更灵活的管理手段,比如改群名片、禁言、群发消息等;4)QQ群桌面交互功能更强,支持多群同时互动,微信群不支持多群多窗口同时进行互动;5)QQ群基本对链接没有设置屏蔽,对网络跳转兼容性比微信更好;6)QQ群可以显示群员在线与否,有助于某些场景下群员间的互动;7)QQ群对文字分享和交互参与的支持更好,进行群分享的内容可以很快汇总打包变成对外传播的文字分享版;8)QQ群群管拥有管理群员的权力,对于大社区内的运营,如果群管没有足够权力管理群是很麻烦的。
3.6 其他社群工具简介
微博群、YY、阿里旺旺、红点直播。
4.1 建群五步骤
1)找同好:谁适合建社群?如何做好社群定位?如何找到社群第一批成员?2)定结构:组成成员,内部群与外部群如何区分?如何有节奏的引入成员?交流平台,选QQ、微信还是YY等其他平台?加入原则,开放加入制、邀请制、筛选制?管理规范,如何制定群规,有人打破群规怎么办?3)核心人物的输出,文章、语音、视频、答疑?群员的输出,一起写书、一起做微信、一起做产品?4)巧运营:仪式感,视觉统一、入群通告、爆照等?参与感,如何组织群分享,哪些小技巧可以提高群活力?组织感,社群可以协作?归属感,为什么要搞线下活动?5)能复制:是否已组建核心群—如何构建核心群?是否以构建好自组织—群核心文化的产生?是否已形成亚文化—基于核心社群文化的衍生。
4.2 找同好
社群离不开灵魂人物:影响力、有输出、懂运营。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才能构建的,不是基于热情或者愿景。如何找社群第一批成员?泡论坛、微博粉丝、邀约、朋友推荐。
社群各种角色进行规划:创建者、管理者、参与者、开拓者、分化者、合作者、付费者。
4.3 定结构
内松外严,区分工作群还是情感群。未雨绸缪,交叉法引入成员。核心群核心文化。
社群的复制与衍生,例如秋叶PPT核心群—学员1、2、3、4、5、6群、读书笔记群、群殴PPT群、轻松学图表、秦友团。
加入原则有门槛最好,邀请制与开发加入,动态淘汰制。管理规范要有规矩,入群须知,群规。
违规群员一般小窗提醒,公开提醒晒群规,私下警告,直接移除。如果踢人,一是要事先约定制度,建立制度最好和群员一起约定才能遵守;二是首犯要有提醒;三是再犯再严格按制度执行。群员有人爱发广告,征得群主同意,发广告先发红包。
4.4 产输出
核心产出与群体进化,普通群成员也能输出。
4.5 巧运营
仪式感,这是个什么群?统一命名和视觉化;进群之后做什么?用好群公告,告知入群须知;归属感建立第一步,统一修改群名片。群设置也莫忽视。
一次成功的分享九大环节:1)提前准备;2)反复通知;3)强调规则;4)提前暖场;5)介绍嘉宾;6)诱导互动;7)随时控场;8)收尾总结;9)提供福利。
做多群分享,考虑内容的整理传播和组织成本,用图文分享模式更好;小群中高质量的语音分享也被一部分人接受;视频分享尽量少用,宽带限制,体验不佳。
有效的QQ群分享——1)分享准备时 who:组织者、配合着,what:话题、预告、互动稿,when:预告时间、互动时间段、不同问题的讨论时间;2)分享进行时:基本过程(开头结尾讨论过程)、诱导互动、禁言;3)分享结束时:对本次分享学员发言进行汇总,对本次组织进行总结。
激发活跃度:匿名、禁言、截屏、红包。
4.6能复制
1)导向阶段:找合适的人;2)建立信赖:筛选;3)厘清目的:平台搭建;4)承诺:发展路径;5)执行,行动准则;6)高绩效;7)团队成长。
5.1 头狼战术
核心群策划,小伙伴群接龙。
秋叶PPT群特点:1)“头狼”要善于发现对路人才,不断扩充核心团队;2)新人加入后可以很快在里面发挥关键作用;3)每个人都可以有创意,但并不一定由他去完成;4)社群中,几个人对创意的讨论经常可以激活更多人补充更有价值的想法;5)每一次任务中都有“头狼”,但“头狼”不一定总是一个人。
5.2 蚂蚁战术
核心群策划,成员传播。
做推广不能盲目,要有的放矢,“蚂蚁战术”最主要抓住个人力量不大但是数量多的特点。对于智能挖掘而言,比的是广度,不是个人影响力,利用“蚂蚁战术”发挥群体力量,这是社群可以击败名人的一个玩法。
5.3 攻城战术
发布任务,大家挑战。(群殴PPT)
5.4 悬赏战术
重赏之下,必有参与。
激发社群活力,不仅有奖品,更重要的是有诱惑力的活动设计。
一场成功的跨社群活动:1)设计好活动的主次目标。有时次要目标要放首位,起到迷惑作用,主要目标隐藏背后。2)设计好活动参与方的利益链条。一场活动对谁有利,利益怎么分配,怎么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怎么奖励工作人员。3)活动的开始、过程、事后都要做好控制,原则上应该一鼓作气,节奏要紧凑。(@读书笔记ppt,百度云PPT源文件、百度云盘)
读书笔记PPT学习社群玩法:1)活动组织。形式简单,参与门槛较低,信息可信度高,并且调动了学习社群学院对活动的情感连接。2)多发获利。社群学员、秋叶品牌和出版社方面完成了多方连接,都可以获利,共赢的玩法才是理想模式。3)顺应趋势。互联网时代随处是可见的各类连接,读书笔记PPT学习社群形成正是人与人的连接。
5.5 诱饵战术
干货分享,诱导购买。
通过有价值的载体在社群内引起关注,进而够到购买。
5.6 定点战术
精准聚焦,定点促销。
针对社群行动,找到社群所在地、熟悉社群结构、了解社群偏好,并从社群成员心理和行为入手。主要针对没有影响力自己建设群的人,瞄准特定目标客户社群,摸清社群散布图,找到据点深入打入,刷存在感,顺势完成营销。搜索或者线下活动找社群。做营销还是先做人,不是推广告,谨记你是专业信息分享者,不是硬广推广者。
5.7 降维战术
降低对方维度,占领主动权。
传统企业借助社群资源,做到三点:首先完成对社群的分享传播;其次把社群分享转化为社群的结构化输出;最后一起推广放大。
“我要进美的”一页PPT大赛活动:一跨界整合。美的四大能量:优质品牌、给力话题、丰富奖品、推广资源;秋叶PPT团队四大能量:专业团队、预约投稿、信任代理、年轻粉丝。二策划准备充分。1一个好话题2一条好微博3一组好奖品4一打好越稿5一段好节奏(内部QQ群发起,秋叶玩转新媒体群、一页PPT群学员邀请参赛、传播微博、扩散、通报、发奖、二次传播)。几点特别说明:预热、卡点、备案、加油、回顾。三敏捷互动。1点评2刷屏3激励4奖品、四相互信任。
6.1 从“强关系”到“弱关系”
未来商业,聚焦社群很关键。社群特别是有规模的社群,彼此之间连接方式一定要基于“弱关系”。
6.2 “内部活动”到“共同价值”
建议企业依据企业文化、产品特质、员工个性先建立内部社群。先在内部形成和产品连接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慢慢走向开放,引入外部活跃的积极粉丝用户,最后形成内部社群和外部社群的双向交流。
6.3 从粉丝到产品代言人
核心圈—活跃圈—外围圈,小米、秋叶。
6.4 “内部自嗨”到“跨界连接”
6.5 从“口碑营销”到“用户主权”
让用户成为你的产品代言人。你眼中的万达一页PPT活动。
6.6 社群不是U盘,而是一群人的路由器
社群将成为专业人士路由器。硬盘人基于职能分工(90%)——脱离组织——U盘人基于专业技能(9%)——加入社群——路由人基于信任代理(1%).
6.7 社群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这个趋势被很多明星关注到,他们开始一步步把成熟的粉丝经济社群化,让自己的明星代言价值和粉丝一起形成共振效应,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宣传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