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管与胃管有什么不同

鼻饲管与胃管有什么不同,第1张

鼻饲管只是使用胃管的一种插入形式,一种喂食方法。不在同一层面上无法进行比较。

1、鼻饲法适用于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在针灸科主要针对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常用于昏迷、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和食管癌后期等不能自行进食的病人。他们可通过从胃管注入的营养丰富的流食来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水、药物与热量的一种方法。

鼻饲即鼻饲法(nasogastric gavage),就是在特殊情况下人工把胃管经鼻腔置入食道中,先把食物用磨碎机打糊,用大注射器连接胃管接头下面的大注食口,连接牢固后,手动加压推杆活塞往患者胃中打水和食物,帮助不能自主吞咽的患者提供水和食物,维持体内代谢、体重和营养。

2、胃管规格有粗有细,细管损伤小容易堵管。

胃管分别是口胃管和鼻胃管。其中,口胃管长约45Cm,是经口插入35~40cm即可。鼻饲管长约105cm,需经鼻孔插入55Cm左右,经由咽部,通过食道到达胃部,鼻胃管容易脱出,应粘贴牢固,防止反复插管和误吸,由管路、胃管注食口接头、胃管夹、十字结堵帽组成。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观察:经常巡视病房,询问病人,观察病人的胃管有无堵塞、脱出;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鼻咽粘膜有无损伤、便秘等。

2、口腔护理:

每天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3、并清洁鼻孔。

4、插管后的指导:

告知病人鼻饲管留置以后咽喉部会有异物感,这是正常的机体反应。如病情转,能自行进食后鼻饲管就可以拔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胃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鼻饲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中脘的别名·胃管 3.1 中脘穴的别名3.2 出处3.3 穴名解3.4 特异性3.5 所属部位3.6 胃管穴的定位3.7 胃管穴的取法3.8 胃管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胃管穴的功效与作用3.10 胃管穴主治病证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3.11.2 灸法 3.12 胃管穴的配伍3.13 文献摘要3.14 胃管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3.14.2 对肺功能的影响3.14.3 对血液的影响3.14.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3.14.5 对膀胱张力的作用3.14.6 治疗胆绞痛3.14.7 解除幽门痉挛3.14.8 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3.14.9 治疗糖尿病 4 上脘的别名·胃管 4.1 上脘穴的别名4.2 出处4.3 穴名解4.4 特异性4.5 所属部位4.6 上脘穴的定位4.7 上脘穴的取法4.8 上脘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上脘穴的功效与作用4.10 上脘穴主治病证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4.11.2 灸法 4.12 上脘穴的配伍4.13 文献摘要4.14 上脘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胃管 1 拼音

wèi guǎn

2 英文参考

c *** is gastricusc *** is ventricularisgastric c *** stomach tub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Zhōngwǎn C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中脘的别名·胃管

胃管为经穴别名,即胃脘,是中脘的别名[1]。见《备急千金要方》、《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载:“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管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二寸。”《圣济总录》:“胃脘穴,主中恶,《针灸甲乙经》云:一名太仓。在上脘下一寸。”“脘”,《脉经》作“管”;《经穴汇解》作“腕”[2]。

穴位 中脘 汉语拼音 Zhongwan 罗马拼音 Chungwan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pigastrium 各

号 中国 C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2 富耶氏 VC12 德国 KG12 英国 Cv12 美国 Co12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3][4]。出《脉经》。《脉经》名中管[5]。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6]《脉经》[7])、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3]。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3][8][5]。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3]。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3.1 中脘穴的别名

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

胃管(《脉经》)

中管(《备急千金要方》[6]《脉经》[7])

胃募(《千金翼方》)

3.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

《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3.3 穴名解

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3]。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9]

3.4 特异性

中脘是胃的募穴[3][8][5][6]。

中脘是八会穴之腑会[3][5]。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3][8][5][6]。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6]。

3.5 所属部位

上腹[10]

3.6 胃管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8]。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5]。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中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3.7 胃管穴的取法

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1]。

3.8 胃管穴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2]。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2]。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5]。

3.9 胃管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3]。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6]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9]。

3.10 胃管穴主治病证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3]。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12]。

中脘穴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纳呆,疳积,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肠鸣,腹胀,泄泻,便秘,便血,肠痈;失眠,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黄疸,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11]。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5]。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3.11 刺灸法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3]。

直刺0.5~1寸[3][11],局部酸胀沉重[11],胃部有收缩感[11]。

直刺1~1.5寸[5][12]。

注意:孕妇慎用[3]。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11]。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3][11]。

3.11.2 灸法

可灸[3][11][12]。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5]。

药物天灸[11]。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11]。

3.12 胃管穴的配伍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3]。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3]。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11]。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11]。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11]。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3]。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11]。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11]。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3.14 胃管穴研究进展3.14.1 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

针刺中脘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原来的功能状态和针刺手法有关。如原来处于软弱或中等度蠕动状态时,可使蠕动增强,如原来处于较强状态时,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当用弱 *** 时,可促进胃蠕动;强 *** 时,则抑制胃蠕动。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观察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发现中脘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11]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3]。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 *** 促进胃运动,强 *** 则抑制胃运动。前者使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9]

3.14.2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11]。

3.14.3 对血液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11]。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11]。

3.14.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别测定肝、脾、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发现,艾灸组和对照组的吞噬细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强,而以肝、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最为显著(P<0.05)。另有人以接种S180肉瘤的小鼠为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观察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艾灸能抑制癌鼠瘤体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浆cAMP/cGMP值,增强其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和脾淋巴细胞对绵羊红细胞(SR BC)诱导的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能力。[11]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3]。

3.14.5 对膀胱张力的作用

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9]。

3.14.6 治疗胆绞痛

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3.14.7 解除幽门痉挛

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3.14.8 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3.14.9 治疗糖尿病

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单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和尿素氮[9]。

4 上脘的别名·胃管

胃管为经穴别名,即胃脘[1],《针灸聚英》作上脘穴之别名[13]。

穴位 上脘 汉语拼音 Shangwan 罗马拼音 Shangwan 美国英译名 Upper Epigastrium 各

号 中国 CV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3 富耶氏 VC13 德国 KG13 英国 Cv13 美国 Co13

上脘为经穴名(Shàngwǎn CV13,RN13)[14][4]。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属任脉[14]。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4][15]。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4]。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4.1 上脘穴的别名

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

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

胃脘(《针灸资生经》)

上纪(《针灸大全》)。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针灸甲乙经》: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4.3 穴名解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4]。

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9]

4.4 特异性

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4][15]。

4.5 所属部位

上腹[10]

4.6 上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8]。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4]。

上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15]。

上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上脘穴的取法

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4]。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取穴[16]。

4.8 上脘穴穴位解剖

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4]。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2]。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2]。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15]。

4.9 上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功效。

上脘穴有调理脾胃,疏肝宁神作用[14]。

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9]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0 上脘穴主治病证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等[14]。

上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12]。

上脘穴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食不化,纳呆,腹胀,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癫痫,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16]。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管痉挛等[15]。

治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

4.11 刺灸法4.11.1 刺法

直刺0.5~1寸[16][14],局部有酸胀感[16],可扩散至上腹部[16]。

直刺1~1.5寸[15][4]。

注意:

若肝、脾大,其边缘在本穴处或以下者,禁刺[16]。

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16]。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16]。

针后慎勿饱食[16]。

孕妇慎用[14]。

4.11.2 灸法

可灸[14][16][4]。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5]。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4.12 上脘穴的配伍

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14]。

上脘穴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14]。

上脘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配神门,治发狂奔走[16]。

上脘配不容、大陵,治呕血[16]。

上脘配丰隆,治心痛、呕吐[16]。

上脘配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16]。

上脘配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16]。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4.14 上脘穴研究进展4.14.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针刺上脘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症状减轻,促进溃疡愈合,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响[16]。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上脘、中脘、内关等穴,在X线下观察,可解除膈肌痉挛,加速食管蠕动[9]。

遭遇车祸一个月,林志颖被爆术后恶化靠鼻胃管进食,引发热议!舆论发酵之后,林志颖工作室出面发声,称林志颖正在休养,其他的涉及隐私不方便回应!林志颖工作室回应时模棱两可的态度,林志颖的粉丝更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舆论不会降温!因为网传林志颖状态不佳,很多网友开始质疑给林志颖做手术的医院和医生,在质疑声下,林志颖做手术的医院出面发声,称网上都是不实消息,林志颖已经返家休养且林志颖从未用过鼻胃管进食,医院方面称希望网友不信谣不传谣,否则他们将会保留追诉的权利!

医院方面发声,自然是非常有力度的,在得到确切消息后,网友纷纷隔空喊话小志,希望小志尽快康复,希望小志能够尽快回到公众视线当中来!林志颖一向很坚强,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相信他一定可以攻克难关,一定可以回到从前不老男神的状态!

造谣

不知道那些造谣者到底意欲何为?林志颖已经返家休养,何来的生命垂危?!真心希望那些蹭热度的营销号可以善良一些,事关生命,怎可造谣呢?很希望林志颖可以早一点好起来,起诉这些不良营销号,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代价!造谣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希望那些不顾原则和底线的营销号,早日被封号,早日销声匿迹!

整治

国家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将要整治网暴者,介于此,这些蓄意造谣生事的个人或者群体,必将被视为首要整治目标!违法就是要承担法律代价,随着司法的进步,相信网络风气会越来越好!

遭遇车祸一个月,林志颖被爆术后恶化靠鼻胃管进食,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337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