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党校讲师 陈诺
摘要:7年前,燕君芳作为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毅然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了自主创业,到乡下去从事养猪和售卖饲料等经营活动,她创办的本香集团采用了“公司+养猪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短短几年时间,就形成相当规模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形成“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猪肉食品连锁专卖”一体化经营模式。
因此,本文剖析燕君芳的成功创业和经营管理理念,以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人们科学择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所启示和裨益。启事1:转变择业观念,做最适合自己的事;启事2:创业成功的要素:目标、成本、利润、灵魂资本;启事3:制定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因地制宜,培养完善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一、案例介绍
燕君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乡下,今年刚刚30出头。7年前,作为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毅然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了自主创业,到乡下去从事养猪和售卖饲料等经营活动,如今已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本香农业产业集团董事长。
2001年5月,燕君芳开始养猪。短短几年时间,就形成相当规模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形成“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猪肉食品连锁专卖”一体化经营模式。由于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燕君芳不仅在养猪方面高人一筹,而且在经营策略上独具匠心。她领导的公司不仅生产无公害猪饲料,而且有自己的种猪繁育基地和养殖基地。她养的种猪,是从比利时引进的优良瘦肉型种猪与中国优良种猪杂交的新品种,是中国第一个猪的配套系,被誉为“中国瘦肉型猪王”。她不仅建成现代化屠宰冷却分割生产线,而且引进精密检测仪器,使“放心肉”由无注水、无病害延伸到无药物残留、无重金属污染的标准,让老百姓更放心地食用。
燕君芳创办的本香集团,采用的是“公司+养猪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集团的正式职工虽然只有150人,但它的“麾下”却聚集着3000多个农民养猪户。其中,养猪大户就有150多户。其实,这些养殖户就跟他们的员工差不多。公司不仅向养殖户提供饲料、提供仔猪,而且按合同收购农民养殖的肥猪。此外还为养猪户配备兽医,提供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等项服务,全力解决养殖户担心的所有问题。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接受培训的养猪户有6000多人。参加培训的农民每次可以领取10元补助,如果考试合格,还可以获得药品、针管、技术资料等奖励。仅此一项,本香集团就花去数十万元。
现在燕君芳已成了村民们最信赖和欢迎的人。这六年时间里,她靠着养猪和相关的产业,从三万元创办的一个小饲料门市部起家,目前已成为拥有四个子公司和150个商品猪养殖基地的集团,燕君芳也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一个有着数千万资产的公司董事长。她的企业一年加工饲料的能力是三万吨,有一个畜牧公司年出栏种猪一万头,带领着三千多农户跟着她养猪,一年出栏生猪约五十万头,建了一个出口欧盟标准的现代化的猪肉屠宰线,年屠宰五十万头,还在西安和杨凌地区开了三十多家肉店连锁专卖店,而且她的本香集团产业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二、案例分析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一圈两翼中的一翼,我们渝东南民族地区历来是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底子差,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业也是以传统的粮猪型结构为主,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在发展思路和方向上,我们这一地区的几个区县,情况大致相同,主要是建设发展能源资源型企业,农业产业化和无烟工业(以民族文化风情为内核的生态旅游业)。这些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方向明确,但在自己的老本行农业一块,成效并不明显。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说,还处于比较低级阶段,辐射面小,效益不佳。因此,本文剖析燕君芳的成功创业和经营管理理念,以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鼓励人们科学择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所启示和裨益。
(一)转变择业观念,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目前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块。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许多大学生也没有成功就业,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就业难,也就是所谓结构性失业。人才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多,高科技人才缺乏,一般人才过多,就业压力非常大。除去以上客观原因,现在的人们在就业和择业的主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就业要求不切实际,非常挑剔,报酬要高,工作要轻松体面,还要稳定,否则,宁愿赋闲在家由父母养着,也不愿去脚踏实地地找事干。最近几年,什么考研热啊、公务员报考热啊等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求职心态。去年,中央国家机关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公务员,有80万人报名,5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报考比例近50∶1,报考比例最高的职位的竞争比高达2187∶1……有人认为,这些数字说明,公务员招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真实写照。还有一些40、50的下岗失业人员,宁愿在家吃低保,打一元二元的麻将,也不愿去做一些所谓不体面的工作。
人们在择业上的这些错误观念和行为,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也加重了政府在社会保障这一块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鼓励人们自主创业的政策,尤其是各地都出台了许多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青年学子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那么国家为何要鼓励自主创业呢?因为创业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创业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就业,而且更能补足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燕君芳的成功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回顾几年的创业经历,她告诉记者,她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我的创业证明,大学生就业的路子是很宽的。年轻的女大学生养猪,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让那么多农民靠养猪富起来、让那么多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我感到很开心!”
(二)创业成功的要素
说到创业,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并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更有趣的是,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失业下岗人员和一些两牢释放人员因为没有就业能力而被迫自谋出路,反而成就一番事业。这些人缺乏科学的论证,经验也不是很丰富,那么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本人个人看法分析如下:
1.目标,他们开始时往往没有什么具体目标,只是单纯的想“吃饱饭”。
2.成本,他们通常选择门槛低的行业,成本很小。这个成本问题很复杂,包括各种成本。
3.利润,这个行业不起眼,但是利润核算却很高,有时是暴利。
从专业角度看,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往往要经过多种考证,分步进行,理论加实践相结合。这种办法是科学的,本身没有值得怀疑的,但是本人认为,很多项目考察时重视的是项目本身,而忽视了人这个因素。就是项目由谁来开发,谁来管理?上述那些人在创业时看似误打误撞,但是他们的成功也是有意无意地沿用了不少科学方法,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从理论的高度上来系统认识。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能否胜任,是否具备从事这个行业的能力,对行业本身考虑的倒不是太多,缺乏象很多项目那样的科学论证。行业本身是最好区分的,利润高低啊,成本费用啊,通过简单核算就可以计算个大概,但是人却是不定的,变化的,难以把握!通常是管理项目的人导致的失败!
本人认为,创业能否成功,先要找好适合的人才,必要时可以在创业期用一批人,守业期用另一批人。领导的博学固然重要,但是,创业时胆识更重要。遇到困境就退缩的,绝对不要创业,因为创业就是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一个过程!要有一定的远见,这样才能不盲目,才能走得远,避免短期跟进,长期亏损!最好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目标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公司把目标定的不切实际,甚至可笑到欺骗自己的程度!如,中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用这种产品,乘以利润,就是多少收益!这是要到达行业垄断才可以这样分析的!本人认为,创业时,目标不要太高,生存下去就是你最应该设定的基本目标,正如大的商家所言,老板最应该考虑的不是顺境中如何发展,而是逆境中如何生存!一句话,目标要合理,而且现实!
定位!这个是你跟业内其他企业竞争的武器,不可以缺少!如果没有考虑过,那么你不要创业了,因为你没有远见!打价格战,是因为缺乏定位,造成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只好在价格上去竟争。虽然现实中价格战或多或少存在,但是你也不要以这个为借口去竞争。你卖“黄金”,就不可以和“白银”比价!这是个消费顺位问题,流失客户很正常,但是留不住客户就很失败了!
回过头来看燕君香的创业历程,发现有如下特点:
1.入行门坎低。燕君香在大学时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她是借钱读完大学的,毕业后她就想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改变自己和家人以及周围的人的经济状况。她的入门行业是开了一个小小的卖饲料和兽药的门市部。
2.树立信誉,经营有道。同样是卖饲料和兽药,她卖的价格低,服务好,特别是做拓展服务,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各地畜禽的购销价格,帮他们联系买卖。因此她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回头客特多。
3.把握时机,拓展领域。当她有一定积累之后,就自己搞试验做饲料配方,由单一的销售做产供销一条龙,卖自己的饲料。
4.稳扎稳打,开拓市场。在开发自己的饲料市场时,她不盲目扩张,而是以点带面,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扎扎实实地做,随后两年,她的饲料逐渐被陕西省及周围省市地养殖户接受,企业也上了一个台阶,赚了不少钱。
5.遭遇困境,沉着冷静,认真调研,从容应对。2001年10月猪价一下跌到低谷,饲料卖不出去,在这样地情形下,她没有转行,而是深入农户家中,同吃同住,认真调研了三个月,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
6.思路决定出路。遭遇猪价下跌挫折之后,经过调研,她决定做安全饲料、优良种猪、带领农户养商品猪再回购加工销售,而且收购价高出10%到15%,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赚到钱。这样一条完整的养猪产业链运作方式就在她的脑海里清晰成型。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做成功。
1.自主创新,做行业标兵。她在完善自己养猪产业链的同时积极探索制定无公害养殖的标准。
2.灵魂资本(一生做好一件事)。以下是燕君芳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对话:记者:你觉得你一步步走到今天,最得益于什么?比如说专业对口,你是内行,还是说有一个经商的头脑,还是什么人们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的那个原因。燕君芳:我觉得好像都有吧,觉得人做事情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好像在我身上也都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你投资的时候,投资的不是一种资金,它是一种灵魂资本。对灵魂资本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你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在这几年我从来没有分心过,我一直专心做这件事情。我觉得不管干任何事儿,创业也罢,选择专业也罢,到哪个领域去工作也罢,不能浮于表面,哪个专业热学哪个,哪个行业赚钱做哪个,而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愿意用你的一生,用你的全部去为它付出,去为它奉献,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三)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1.因地制宜,培养完善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以笔者所在的石柱县为例,全县大部分地方仍然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农产品品种单一,且产出率低,近几年经过努力,建立了一些基地和示范园,创办了一些龙头企业,但从整体上说,还处于比较低级阶段,辐射面小,效益不佳。目前石柱县确立了“菜”“药”“畜”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应当说,这一思路的方向是正确的,关键是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把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出来,做大做强。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完整链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龙头企业的经营理念科学,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就能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以及市场实现,从而顺利推进产业化。燕君香的本香集团从猪产业链的最上端生产饲料切入,育种、养殖、收购、屠宰加工,最后在自己的猪肉连锁专卖店销售以及出口,注册品牌,制订无公害养殖标准,完整地覆盖了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的整个产业链。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本地区在发展自己的产业时加以深思和借鉴。
3.龙头企业要帮助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要帮助建立好产业协会,使其真正成为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帮助农民迅速了解生产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效益。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自己多担”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一个产业才能获得农民由衷的认可,增强抗击风险的能力。从燕君香的成功经历中可以看到,她的本香集团跟农户的关系是真正做到了鱼水之情的程度,而决不是单纯的、短期的、冷冰冰的市场行为,这也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4.政府要制定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和规则,当好裁判员、协调员、服务员。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中,政府不能武断干涉,而应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大力扶持,组织协调,跟踪服务来推动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更不能动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燕君芳当初去教村民科学养商品猪的时候,也遭遇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她没有去请当地的政府机关动用行政资源帮忙,而是认真调研分析后,自己采取适当的办法,宣传发动,扶持示范户,让示范户起到了真正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农民不配合的问题,让产业的发展得民心,顺民意,实现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1案例一:反季节蔬菜,找到商机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想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不是难题,但是想吃上新采摘的山野菜确实不容易,而辽宁省铁岭一家合作社在设施野菜上看到商机,反季节的种植山野菜。于是,合作社利用温室环境开始试种反季节刺龙芽,专门抓住春节这段时间上市销售。平时应季的时候,刺龙芽每斤价格是30-40元,而春节期间每斤能卖到80元,尽管价格高,但销售依然火爆。春节期间,他们合作社大棚里种植的刺龙芽全部销售一空,初步统计销售刺龙芽3000多斤,收入近30万元。
案例二:我的葡萄为何卖不掉?
某老板流转了一块土地后,进行调研,发现周边农户种葡萄发展得很不错,于是他也开始种植葡萄。但种出来以后发现葡萄的品质总是上不去,农民消极怠工,又因为当地已有市场定价,自己的葡萄既卖不上价,也卖不上量。结果年年赔钱。
【专家解读】
每个入门农业的朋友都会面临选项目这个难题。农业项目成千上万,究竟选择哪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项目?怎么判断一个项目适不适合自己?案例一中,合作社看准反季节蔬菜的商机,一方面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抓住了当地客户的这个市场。该合作社就是抓住了“特”、“名”,所谓“特”是指自己独特,与众不同,冬天的常规蔬菜已经非常丰富,那就推出稀有菜种,“名”是指推出的品种,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较好的推广,刺龙芽本身已经东北市场接受,倘若推出的是紫背天葵,可能就没有那么快速的被接受,销售效果也未必理想。
而案例二中的合作社在选择项目时,选择了和大众一样的葡萄种植,虽然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但既没有做出规模,也没有做出特色,也就没有市场。再加上管理混乱,质量无法保证,因此赚不到钱。
那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项目呢?
一般来说,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要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当地政策发展趋势的项目。尤其对于初入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如果能获得政策的支持,既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又能保证农业项目快速落地实施。因此,在选择农业项目时,可以考虑选择国家十三五或当地区县发展主导扶持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延续性更强,且执行力更强。
二是要选择符合当地地理及气候环境的项目。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资料,具有不可移动性,因此国家对于土地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来说,都希望能选择短平快的高效项目,以快速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但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农业项目往往有很强的地域限制,受当地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大中型城市长住人口达几百万,而中小城市长住人口则不足50万,对于一些休闲创意农业项目来说,人口流量往往是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
三是要选准市场,找准客户。大家在农业奔袭发展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市场。市场有多大,往往决定了你的农业产业发展有多大。在考虑天时、地利因素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市场因素——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环境找到最佳的组合!不能仅仅因为个人的兴趣和擅长,就义无反顾地扎进去。就像养鱼一样,哪怕鱼苗再好,因为池塘小,就养不出大鱼!肺腑忠言:请记住,要做就做最肥的市场!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2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近日,记者来到谢开举的家。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
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但在20xx年,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xx年,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谢开举告诉记者。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部门帮扶,贫困户走上种养脱贫路
20xx年,谢开举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谢开举一家摆脱贫困,20xx年10月,隆昌县农林局与谢开举一家结对认亲,帮扶干部们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通过反复和他交流谈心,帮扶干部们发现,谢开举脱贫愿望强烈,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县农林局驻点灯村“第一书记”潘俊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通过商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宜甘蔗生长,谢开举也表示愿意种植甘蔗。
随后,潘俊江相继带来了由市农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谢开举迫不及待地埋种了近半亩地的甘蔗,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种植甘蔗方面,谢开举缺乏技术和经验,县农林局便邀请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为谢开举进行技术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第一书记”潘俊江一有空就会到谢开举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长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请教种植方面的专业人士,然后“现学现卖”,手把手教谢开举。
“帮扶干部们鼓励我好好学技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谢开举感激地说。第一年,谢开举赶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甘蔗获得了丰收。“去年的阳光和雨水都还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政府还帮忙解决了销路,甘蔗交易价格较好,收入1000元!”说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谢开举高兴得合不拢嘴。
政府的帮扶让谢开举发展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利用平时种植甘蔗的空暇,谢开举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猪圈。“去年,卖了8只小猪仔,收入了4000元。现在好了,一年种植甘蔗和养殖猪儿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对我来说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贫干部还为谢开举一家申请了医疗帮扶。一家人从此也不再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日夜叹息。说起帮扶干部对自己的帮助,谢开举说:“没有干部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葡萄种植
“虽然国家的政策好,但也不能一辈子靠国家的扶持过日子啊,只有靠自己双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过上的好日子才踏实。”谢开举说,家里光是种植甘蔗、养殖生猪收入一般,离脱贫致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总想着找个合适项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开举发现当地村民种植葡萄效益相当可观,并且葡萄还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他认定了葡萄种植这条路。
县农林局得知了谢开举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时,县农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谢开举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药、搭架子。
一有空,谢开举就守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苗长势,有几次还专门坐车到内江学习专业种植葡萄户的种植经验。从栽培、施肥到病虫防治,谢开举精心地照顾葡萄苗子。
看到种下的葡萄苗子越长越好,谢开举越干越有信心。“县农林局和村里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家,我无论如何都要把种养产业搞上去,种葡萄是长远计划,3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就能看到收益了。”谢开举坚定地说。
如今,谢开举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他还寻思目前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想把自家剩下的一亩田用来养殖龙虾,多渠道增收,争取早日脱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