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今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就显示,部分电商平台违规发送营销短信扰民问题开始呈现上升态势;监测期内收集有关广告短信类负面信息近6.5万条,在6月17日较多。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赶在双十一的档口,工信部召开专门会议来治理这一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要求,并不是单单提给电商平台的。相关基础电信企业和短信息服务企业,也被要求立即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短信端口接入管理;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也被要求加强垃圾信息投诉受理、线索转办及监测分析等工作。
的确,垃圾短信的治理,并不能完全指望电商平台的自我约束,在整个制作、发送、投诉、处理的链条中,每一环节的相关责任部门都应该打起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狙击垃圾短信,为用户营造安全、清爽的通信环境。不仅是双十一期间应该如此,在日常中也应当如此。
事实上,这也是法律法规中早已明确的规定。在2015年,《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已经明确,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请求用户同意接收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说明拟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的类型、频次和期限等信息。
我国《民法典》第1033条也规定,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每个人都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也包括生活安宁。未经允许而发送营销短信,已经违法了。
短信狂轰滥炸的营销方式,不仅侵犯了用户的权益,效果也并不见得好。要知道,短信轰炸无非是一种人海战术,是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筛选出很少一部分有真实需求的客户。而对于更广大的用户来说,这些垃圾短信非但不能使他们对相关商品产生兴趣,反而会滋生厌恶情绪。从这个意义来说,营销短信无异于竭泽而渔。
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平台和商家还是认识到,双十一也好、618也好,都是近些年随着电商的发展,好不容易形成的购物节日。这种节日,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千万别让扰民的营销短信,破坏了这种氛围,透支了公众的热情和信任。
意思是对自己不好的影响到处散播,导致全部人都知道了,还有就是个人信息被别人利用。
一、不利的影响
就比如说某些明星,被曝光出一些丑闻的时候,搞得全网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他/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被人扒了出来,暴露在大众之下。
二、个人信息泄露
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很常见了,例如我们平时遇到的电话推销,今年我的车保险还有几个月就要到期的时候,各大保险公司的销售就开始轰炸我了,有的给我打电话,有的加我的微信给我推销,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得知我的信息的,但确实是这些基本信息已经被别人掌握了!
在这个网络时代,保护个人的隐私不被泄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尽量去预防,不主动向别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