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第1张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珀莱雅(603605)、上海家化(600315)、丸美股份(603983)、水羊股份(300740)、贝泰妮(300740)、青岛金王(002094)、华熙生物(688363)等

本文核心数据:细分产品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原料发展趋势

——中国化妆品行业细分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对于“个性”“高端”“定制”标签的追求欲望提升,使得消费者对于高端护肤品的需求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男士开始关注自身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树立,随着男性消费观念的转变,预计未来将会有来越多的男性关注美妆护肤产品。

综合来看,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会持续保持全球化妆品行业领军地位。而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化妆品市场,未来,在即时性美容需求的推动下,以及对个性展现的追求,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将快速增长。

——中国化妆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合成生物技术

(1)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合成生物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应用层面更具优势。合成生物技术在化妆品原料

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已经小有成就。合成生物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部分化妆品原料的开发生产中,常用到的底盘细胞包括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蓝细胞等,可开发的化妆品原料包括天然产物,如虾青素、白藜芦醇、角鲨烯、重组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甚至维生素C等,也包括工业化学品如乙醇、丁醇、甘油和有机酸等。

目前我国上游原料公司和中游品牌商均已纷纷布局合成生物领域,已初步形成百花齐放格局。上游原料领域布局公司较多,目前多处于初始融资阶段,主要致力于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创新性原料,应用

于美妆、医药、食品饮料、农业等领域。

部分公司在制备原料的同时还创建了护肤品牌或生产医疗器械产品,向中游拓展,如华熙生物中游品牌商方面珀莱雅、贝泰妮、丸美股份等化妆品公司争相加入,通过自研或合作的方式向合成生物领域拓展。

(2)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机遇

合成生物学或为国货化妆品原料和品牌商实现弯道超车提供良好机遇。与国际美妆产业相比,我国化妆品行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品牌市场地位相对较低,且大多做跟随研究。但合成生物学新技术或为

国内化妆品原料公司和品牌商提供弯道超车的机遇。

2、生物发酵技术

未来“微生物发酵技术”将逐步取代“植物细胞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的优势是可以生产各类不同的成分,即既能生物合成氨基酸、有机酸、黄酮、多酚等易吸收的小分子,也能制造多糖、多肽或蛋白等具有重要功效的大分子。而且,很多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成分也逐步采用发酵技术来制备。

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功效显著”的化妆品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化妆品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凝聚在“安全”和“功效”两方面。因此,生物发酵化妆品势不可挡,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进入化妆品领域,它在“保湿、美白、抗衰、舒缓”等功效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

——中国化妆品行业原料发展趋势

国内公司在部分合成生物制备的化妆品原料中占据领先地位,未来化妆品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对相关原料的研发力度,塑造优势。我国在合成生物制备重组胶原蛋白、稀有人参、皂苷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结构支撑、能够促进止血及细胞黏附、刺激细胞再生、增殖的大分子蛋白。制备方面,胶原蛋白可分为重组胶原蛋白和动植物源性胶原蛋白,传统的胶原蛋白主要以化学酶法通过猪皮、鱼皮、牛皮等提取动物源胶原蛋白,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但易产生细胞毒性和排异反应。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制备的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更高,免疫原性更低,无毒性细胞,且可进一步加工优化,目前的核心技术点在于对胶原蛋白原有三螺旋结构的完整呈现。

目前,我国在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均具备较强的领先优势。技术层面,国货品牌较国际品牌开发并成功商业化可生产的更多类型的重组胶原蛋白,包括I型、II型、III型和mini小分子重组胶原蛋白生产层面,国货品牌早于国际品牌于2009年开始了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应用拓展层面与通常专注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疗或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的国际品牌相比,国货品牌已经成功探索更广阔的下游应用,如功能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未来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化妆品行业的现状外资企业占据了80%,本土只占据20%。其中,前六名皆为外资品牌。生物多肽护肤,抗污染,无添加护肤,绿色化妆品是化妆品的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化妆品也成为日常生活的用品,今天我们就不聊哪个化妆品好用怎么辨别真假,而且从大体上去了解现在化妆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化妆品行业的现状根据中研普华的统计,排名前二十的企业中出现了上海家化、伽蓝集团、百雀羚、韩束、云南白药等多家本土。从市场前二十的占比来看,外资企业占据了80%,本土只占据20%。其中,前六名皆为外资品牌。201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4649.42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5.3%。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4851亿美元。2019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4983亿美元。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仍旧强劲,特别是日韩品牌。跨国公司的霸主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其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及营销能力,牢牢占据化妆品产业领先地位,排名前列的公司依次是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雅诗兰黛和资生堂,合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2.4%。欧美日企业引领全球美容理念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格局仍将延续。成熟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很高,如加拿大化妆品市场,宝洁、欧莱雅和露华浓三大品牌合计占比达到80%。根据工商信息查询,截止2020年4月,中国累计注册化妆品类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类)96万多家,存续51万家左右,在业21万多家。目前在业的企业中,5000万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有14795家,1000-5000万注册之间的企业有65261家,其余企业为注册资本金小于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截止2020年4月,国内化妆品许可生产企业数量为5287家,广东省占比54.70%,为2892家,占比最高。化妆品行业发展潮流潮流一:生物多肽护肤未来6~10年,主导美容护肤品市场的将是生物多肽护肤美容品,其中又以生物多肽护肤和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为热点。国外生物多肽护肤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现在,不仅亚洲人对传统生物多肽护肤的接受程度较高,美容趋势也在改变。生物多肽护肤科技含量高、效果显著、 *** 作简单方便,目前很多国外生物医学公司已经进入国内化妆品市场,例:润泉贝儿生物多肽护肤等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生物多肽护肤将成为全球美容护肤品研发关注的焦点。目前,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大公司都已经或正准备启动在生物多肽护肤将项目,耗费巨资研发生物多肽护肤品精髓。潮流二:抗污染近年来,为了对抗汽车尾气、灰尘杂质、电脑辐射、外部毒素的入侵、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等,许多有远见的化妆品公司开始着手研发抗污染、抗紧张类护肤品,如碧欧泉、兰蔻、雅诗兰黛、倩碧等推出了各自针对性的抗污染、抗紧张类的护肤品。潮流三:无添加护肤“无添加”来源于日本,规定了102种不能添加到化妆品中,对皮肤构成敏感、损害的成分,以避免出现“香污染”、“色污染”、“油污染”,这已成为生产和消费的趋势。但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对无添加并没有统一标准,但有一个原则,即必须具备4个主要特征:一是不添加有害人体(皮肤)的物质,比如含汞的美白剂、激素成分等不添加没有确切功效成分的物质不添加纯度达不到要求的物质,因为达不到要求的物质会成为人体皮肤致敏源不添加多余的辅助材料。潮流四:绿色化妆品绿色商品的种类包括:食品、日用品、保健品、家电、化妆品、建材、服装、礼品、照明用品等。目前,“绿色化学”的概念已经开始被一些化妆品公司所接受,并开始着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如欧莱雅的研究人员使用木糖——一种从山毛榉木中提取的天然糖分,一种可再生的原材料,研制用于皮肤护理的全新的活性分子。以上就是化妆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了解化妆品的发展。

行业主要企业:上海家化(600315)、拉芳家化(603630)、珀莱雅(603605)、

青岛金王(002094)、国药现代(600420)、朗姿股份(002612)、青松股份(300132)、名臣健康(00291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化妆品发展历程、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

行业概览

1、定义

在我国《国民经济分类》(GB/T4754-

2017)中,将化妆品定义为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撒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化妆品行业产品主要分类如下:

2、产业链剖析:商品分销渠道较为多样

化妆品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行业(包括油脂、粉质、胶质、活性剂等)和包装原材料行业(包括纸质、玻璃、塑料、铝包装等),行业下游则主要为商品流通行业(包括线上分销商和线下零售商)。

行业发展历程:国货品牌正在崛起

1931年,我国第一个国产品牌,百雀羚成立,但受制于经济体制,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缓慢。直至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化妆品本土品牌才正式起步。但在国门打开的同时,外资品牌也涌入中国,本土品牌一度处于弱势。直至互联网普及带动电商兴起,综艺及社交媒体等新营销当道,我国本土品牌才抓住机会破局崛起。

行业政策背景:化妆品监管逐步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化妆品产业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认可度低、非法添加等问题,针对此,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规范行业发展。2020年,我国出台了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这是自1989年之后首次对化妆品相关行业监管规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条例中创新性提出对化妆品实行分类管理,对风险程度较高的特殊化妆品及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及其他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除此,条例也首次提出注册人和备案人,并对其所负责人进行清晰界定,强化了主体责任,规范了监管体制,并加大了处罚力度,有利于促进化妆品行业规范化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化妆品直播带货实现大爆发

中国线上零售规模位居全球之首。2020年,中国线上零售增长率达到27.5%,接近线上销售总体水平,市场规模达到2.3万亿美元,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线上销售榜首。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已经达到了7.8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9%。2020年3-12月,我国网购用户从7.1亿人次增长到7.8亿人次,3个季度增长率达到9.86%。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400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3.6%,2020年的疫情对整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化妆品零售仍能保持增长,尤其是年底“双十一”与“双十二”的推动,零售额增长更快。2021年1-10月,化妆品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达到3097亿元,同比增长16.7%。

注:“限额以上企业”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2、跨境电商兴起拉动美妆出口市场逐步繁荣

2020年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出口量为999019吨,同比增长4.3%,出口金额为4243.92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1.2%。在出海的美妆产品当中,口红、眼影、腮红是最热门品类,睫毛膏、粉饼则有较大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大牌化妆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下,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0年我国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2011-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我国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331.8亿美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73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22%。2020年的疫情对整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化妆品市场规模仍能保持6.83%的正向增长率,充分体现了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东省企业最多

化妆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华东和华南地区,集中度达到84.16%,其中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人口超过5亿,部分省市城镇化率达到65%,一定程度上影响化妆品生产企业行业布局。另外一个因素,华东和广东等地区由于原料和装备供应比较集中,化妆品产品生产成本整体较低,有利于行业生存,但也面临同质化产品激烈竞争压力。

具体来看,截止2022年1月13日,我国登记备案拥有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共计5714家,其中广东省获得生产许可企业共计3224家,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绝对优势,占比为56.42%。

2、企业竞争:不同市场主导企业不同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国际品牌注重产品营销、研发投入,产品品质有保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内化妆品企业则以中小企业为主,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出,也阻碍了国内品牌的发展。

基于Euromonitor的数据来看,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排名前三的品牌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和路易威登,市占率分别为18.4%、14.4%和8.8%。高端市场中,市占率排名前十品牌的国有品牌仅有广州阿道夫和云南贝泰妮,分别排名第七和第九,市占率分别为3%和2.3%。

在大众化妆品市场,宝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为12.1%,其次是欧莱雅,占比约为8.9%。本土品牌百雀羚、珈蓝集团、上海家化、和上海上美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9%、3.7%、2.3%和1.9%。

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趋势预测:男性护肤与香氛市场受到消费者追捧

未来化妆品行业或会有以下发展趋势:

2、规模预测: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美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403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