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发力!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揭牌!

相城发力!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揭牌!,第1张

对接日资项目超150个、打造中日产业联动的引领区、二季度集中开工和签约项目228个,总投资914.2亿元……昨天(7月5日)上午,7月5日,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苏州市相城区正式揭牌,同时发布了相关战略规划和总体方案。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示范区建设发展历程:

2018年,相城区启动合作示范区建设工作。

2018年10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支持加快建设合作示范区。

2019年底,合作示范区被江苏省商务厅评定为第一批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支持设立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的复函》,明确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作为全国6个示范区之一。

2020年7月,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揭牌。

作为全国6个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之一,该合作示范区覆盖苏州市相城区全域,38.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已启动建设。中心区位于相城国家级经开区、苏相合作区和高铁新城,布局“一核两翼”,形似“东方宝石”朱鹮的形象,寄予了中日两国携手腾飞的美好愿望。

目前,苏相合作区已签约瑞穗银行、伊藤忠商事、三菱重工智慧城市、伊藤喜中国总部等58个日资项目,正在对接的日资项目超150个。未来3年,将紧盯世界500强日企中国总部、地区总部,以每年落户100个以上日资项目的目标全速推进。

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为苏州相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据了解,相城区在苏州市打造“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的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都较为突出的有利条件,未来将加快制定日资企业引进、项目扶持、人才补助等“一揽子政策”,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以打造中日产业联动的引领区、中日创新合作的先行区、中日人文交流的融合区为总体目标,走在苏州争当“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的最前列。

昨天,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也正式发布。

覆盖范围:

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范围覆盖相城全域,中心占地38.5平方公里。

中枢服务核面积6.5平方公里,聚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打造中日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窗口、智能制造开放数据共享平台、新兴产业与技术试点基地、技术孵化共享服务中心、中日智能制造第三方市场开拓服务中心和中日智能制造国际采购与营销中心;

东翼为智力支持翼,面积10平方公里,聚焦打造中日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和中日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服务中心,加快研发企业总部入驻,建设人才中心、国际学校和国际人才社区,提供城市服务和商务配套;

西翼为技术转化翼,面积22平方公里,聚焦培育和引进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和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三大片区:

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枢服务核以相城智“芯”、共创智“谷”为发展目标,建设科创谷、江南梦、樱花园三大片区。

以高水平产城融合为导向,城市产业发展轴、城市综合服务轴“双十字轴”交相辉映,打造产业聚集、活力共生的新城。区域绿地面积达37.4%,水面面积达10.7%,整体蓝绿比近50%。

北部弦樱湖面积4.3公顷,寓意传统苏州评d与日本樱花;中部朱鹮湖面积5公顷,寓意合作腾飞;南部樱花园面积216公顷,将是苏州独一无二的樱花主题公园。

发展愿景:

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致力于实现四大发展愿景:

第一个发展愿景:打造成为“解决日系制造企业在华事业课题、实现日系制造企业对华发展愿景”的合作示范区;例如在相城实现供应链现地化支援机制、多元技术型人才保障机制等举措。

第二个发展愿景:打造成为“让日企感到安心感、稳定感”的合作示范区;例如构建让日企在相城实现安定的生产事业支援机制、以及企业“生产迁移+产业升级”的相关配套服务机制。

第三个发展愿景:打造成为“提供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合作示范区;例如在相城提供产品调试环境、引进数据保密管理服务、以及构建中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服务支援机制。

第四个发展愿景:打造成为“富有中日活力与魅力”的合作示范区;例如在相城大力引入日系城市服务运营商、以及针对日系企业需求构建城市开发整体Package。

产业生态体系:

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规划打造“1+2+3+4”的产业生态体系:

“1”个可持续发展的中日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机床产业”和“制造业数字化产业”2大先导性基础产业;

“智能驾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大核心产业集群;

“汽车+SmartCity”、“智能工厂4.0”、“AI+IoT赋能家居”以及“中日医工合作”4大创新应用场景。

全域营销   是由阿里巴巴在2016年提出的,数据驱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智化营销方法论。

全域营销设计的初心是全洞察、全渠道、全触点、全链路,以数字化“AIPL消费者运营”为方法论,助力品牌全面加速营销数字化的升级。

在1.0阶段,它开创了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智能营销。在2.0阶段,实现了三个飞跃:数据洞察能力的提升;从线上到线下,推动全渠道数字化转型;从整合到融合,实现跨终端的消费者 *** 作。

全链路运营闭环:

多维洞察:从商品、内容、渠道、品牌情感等多维视角分析AIPL品牌消费者转型的触发因素和障碍(驱动力和障碍),从而找到品牌成长的路径。

多元化应用:全球营销的应用涵盖并适用于品牌营销的全链,包括新产品开发上市、全媒体覆盖、会员粉丝个性化运营、内容营销、全渠道运营等。

全球的评估:通过全球营销下“消费者资产”的核心概念,品牌可以通过分析与消费者资产相关的三个因素,即消费者AIPL总量,诊断自身健康状况,探索品牌成长机会。消费者关系的转化力与消费品类的购买力。

        先讲讲全域营销(uni-marketing)和全渠道营销(omni-channel)的区别,因为这两个概念近些年都挺火,为避免混淆先特别解释一下: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全渠道是从商品流通视角看的线上线下交易渠道,而全域是从消费者体验视角看的互动和交易触点。也可简单理解全域营销是全渠道营销的升级版,或者两者视角不同,全域营销更体现“以人为本”,且实施价值及难度都更大。

        全域营销是阿里最先提出来的概念,它包含两个核心执行要求:

1、不重不漏【营销活动覆盖到位且力度恰好】;

2、不同的渠道上用与其相适应的方法影响每个目标人(群)【营销活动策略恰好,精准营销达成】。

        “不重不漏”的“不重”并不是只给目标客户看一次广告就不许看第二次,而是在你既定策略下的“不重(Zhong)”,比如你的策略是同一客户在搜索引擎上被影响3次,微信上被影响2次,视频前贴上被影响1次,超过这样的频率才被称为“重”。

      真正意义上的全域营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存在一个现实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公域区隔”,不同公域之间往往是封闭的,如阿里的流量很难与腾讯的完全打通,也很难完全开放给品牌零售企业,且数据也是各自为政的,你很难能精准识别出不同域内的同一个人;过往在PC互联网时代,借助搜索引擎这类产品,可以以此为统一入口直接链接到不同的网站实现身份跟踪,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很难能在相互之间构建起身份关联,即用户的Unique ID的精准性/如何在碎片化的渠道触点中识别出同一个客户是绝大多数零售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这种区隔或不统一,表面看是技术的区隔,更深层次实质是不同组织实体之间利益的区隔,如若想做到企业相关数据完全可控,除非所有触点/渠道都是私域,这也是为何近两年随着公域红利(如第三方电商流量)减退私域建设越来越火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同时我们也看到私域的流量相比公域还是太少,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零售消费企业来说正确的方向还应是公私域并行,注重全域营销体系的整体建设。

          另“不同的渠道上用与其相适应的方法影响每个目标人(群)”,需注意对于全域营销来讲,除了区分不同渠道的特性,还需区分不同客户成熟度(即潜客、新客、老客等)的针对性营销策略,应该是“基于触点或渠道特性的因人而异”,做到“四个精准”(活动/内容精准、时间精准、渠道/触点精准、客户精准),最终实现“百人一面”,甚至“千人千面”。

          总结一下几个要点:首先,不同“域”决定了企业掌握客户数据、进行不同产品销售及采取不同营销活动策略的区别,不同的域有不同的特征,要“分而治之”;其次,“分而治之”的同时,还要“统一管理”,因为站在客户的视角,他买的是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出现不满意,客户正常来讲首先不满的是企业品牌,而不是某个“域”,同时势必会影响其它“域”相同品牌的生意,因为客户是同一个人;最后,面对碎片化的渠道和触点,以及百万级千万级的客户,靠人工管理是不现实的,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是必然之道,而事情成功的关键往往更在于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而非仅技术本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5144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 2023-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