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为了赢得用户好感度,营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有些企业、有些品牌、有些IP却把握不了营销的度,导致过犹不及。
第一、造势时间过长。
以电影为例,电影上映前,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宣传。无论是主创们到各地宣发,还是网络上各种推广,都是为了提升电影话题的热度。可是,有的电影像《大鱼海棠》,宣传个好几年,一味地强调情怀与制作难度,实际上映出来,电影本身质量平平,这就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反感。
第二、恶意造谣竞争对手。
我觉得这不仅是营销人的底线,更是所有人的底线。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特点与同类产品特点做出对比,作为宣传点。比如护肤品宣称自己添加了优于同行两倍的抗衰老成分;洗发水宣称自己新研发的控油成分是行业内领先的技术……
但是你却不能恶意诋毁。
举个例子:对甜品原材料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动物奶油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植物奶油是人工奶油,放了许多添加剂进去,价格也比动物奶油便宜的多,但是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然而,在一个小镇上,用植物奶油做甜品的商家却利用居民的知识盲区,宣称自己的植物奶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是纯天然的原材料,动物性奶油吃了会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从而把认真做奶油的商家挤兑走了。这种恶意造谣,既是对同行竞争者的不负责,又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危害。
营销本是商业的进步,营销过度却是一大忌。
影视作品的过度营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会让粉丝产生厌恶的情绪。过度营销就是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却一直夸自己,就像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
现在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这么多的影视作品中变得出圈,那么就必须要有强硬的实力,比如说演员的演技很好,剧本也很好,那么这部影视作品就一定不会被埋没。现在的网络也是非常发达的,在已知作品拍摄完成后就会进行营销,可是适当的营销才能给影视作品增添色彩,如果过度营销的话,就只会让这个影视作品越来越快的被淘汰。现在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过度营销还是能分得清,比如在某平台热搜上这个影视作品,本来很多人都没有看过,可是却频繁的上热搜,那么粉丝就会产生厌恶之情,认为这部剧很厉害,能够上这么多的热评,花了不少钱。其实老百姓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一个特别差劲的影视作品频繁上热搜,只会让老百姓觉得这部剧背后有人或者是花了钱。
过度营销非常的好定义,比如一直在消耗这部剧的情怀,还有可能是在消耗这部剧的价格以及老百姓的心情。有的影视剧只重视演员,不重视剧本,而有的影视剧只重视剧本,却不重视演员,导致这部影视剧特别的差劲,那么过度营销就会起到一个反作用,比如说观众会觉得这个导演没本事,或者是这个演员太垃圾了,这么好的剧本都带不动。过度的营销也包括大量的广告投放以及使用概念,然后来获取商业利润,但是老百姓也是非常精明的,肯定不会让自己变成资本家的棋子。
最后,希望影视作品能够越来越出圈,越来越有创意,这样老百姓才愿意花钱欣赏影视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