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严打公众账号借春节恶意营销,哪些行为属于恶意营销?

网信办严打公众账号借春节恶意营销,哪些行为属于恶意营销?,第1张

根据“网信中国”微信号发布的消息称,为营造欢乐喜庆、健康祥和的春节上网环境以及过节氛围,国家网信办决定即日起,也就是2月4日开始,全网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 此次的专项行动针对的内容主要是:重点针对各个门户网站,微信公平台、社交平台等网络媒体渠道,对于写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犯罪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治理。

其中,关于微信公众号的打击行为是:严厉打击各各种形式的公众账号,借春节节日开展节日借势营销的恶意营销的行为,去除一些恶意的炒作信息,断章取义等不准确和不实的信息,重点就是为了政治网络生活中的虚假、暴力等现象。打击一些商家为了营销使用的应援、刷量控制舆论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打击引导粉丝恶意消费,相互战队互撕和进行网络欺凌的行为。

接下来就说说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微信公众号中的恶意营销。第一个就是违规互推。所谓的违规互推就是在以交换利益的前提下,对没经合适的信息进行账号互推及批量的恶意推广,来达到粉丝的增长以及流量的增长。第二个就是违规刷粉。利用其它的账号的第三方品牌进行恶意推广,包括但不限于:僵尸粉刷粉、普通公众号通过微信消息、附近人摇一摇等工具进行账号推广,其中的内容都是设计到一些虚假、违规、色情等内容,引导粉丝关注。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诱导分享。诱导分享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营销中的恶意营销行为。主要方式是通过利益诱惑引导用户进行朋友圈分享,还有就是强制要求用户进行朋友圈分享才能享受后续的服务等方式,这样的行为都是会破坏微信平台秩序,从而达到恶意推广行为。

官方启动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5类行为

官方启动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5类行为,此次专项行动将针对网上“饭圈”突出问题,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重点打击以下5类“饭圈”乱象行为

官方启动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5类行为1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粉丝群体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破坏清朗网络生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此,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将针对网上“饭圈”突出问题,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全面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 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各类有害信息,重点打击以下5类“饭圈”乱象行为:一是 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二是 “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行为;三是 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四是 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五是 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行为。期间,将关闭解散一批诱导集资、造谣攻击、侵犯隐私等影响恶劣的账号、群组,从严处置“饭圈”职业黑粉、恶意营销、网络水军等违法违规账号,从重处置纵容乱象、屡教不改的网站平台。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综合施策和分类管理,督促网站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则和用户公约,着力规范“饭圈”各参与主体的网上行为,合理优化“饭圈”粉丝活跃产品的相关功能,强化明星经纪公司、粉丝团规范管理,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上协同发力,探索形成规范“饭圈”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饭圈”文化实现良性发展,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官方启动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5类行为2

近年来,饭圈文化在野蛮生长的粉丝经济“怪力”加成下,形成饭圈“潜规则”。记者深入饭圈细扒,发现了不少“饭圈集资PUA话术”,极易诱导粉丝,尤其是青少年粉丝卷入“氪金”游戏。专家认为,针对饭圈不合理消费等灰色产业链的监管不能停,终结乱象还需“铁拳”。

“饭圈集资”招数繁多

过去追星,买磁带、听演唱会。现在追星,“花钱铸就偶像美好未来”。一个粉丝力量有限,一群粉丝便共同为偶像“集资”铺一条“花路”。“集资”在饭圈成为常态。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最初发源于日韩,以“偶像养成”为最突出特征。随着其发展日渐深入,粉丝集资购买偶像专辑、电影票,向偶像赠送礼物等日韩应援式追星方式在我国逐渐普及开来。“目前我国饭圈的实质,是粉丝以众筹资金、财物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流量明星这一文娱产品的运营活动中。”孙佳山说。

记者调研发现,“饭圈集资”花样众多且金额巨大。

以今年的《青春有你3》《创造营2021》两档节目为例,早在节目尚未开始前,部分训练生粉丝后援会就已开始进行集资用于后续打投花销。3月14日,节目开播后不久,一名《创造营2021》训练生的粉丝6小时集资368万元。《创造营2021》总决赛后,据不完全统计,4名训练生的集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排名前11名选手集资总额突破1亿元。

饭圈人士介绍,“饭圈集资”的发起人一般以偶像的“官方后援会”为主,而“官方后援会”一般都会接受偶像原生经纪公司的监督。目前最普遍的集资行为有两种,一是由单一粉丝群体自行集资,并达到规定数额,被称为“团建”。但为了刺激集资,粉丝们更加倾向于另一种名为“battle”的集资模式——选择另一个与自身饭圈体量、“氪金”能力相似的饭圈,进行规定时间内的集资数额比拼,集资过程更为“上头”。

“由于饭圈集资监管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许多粉丝惯于使用橘子、饺子等暗语指代集资。在集资开始前,粉丝们会自行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预热’。为促进集资,还衍生出‘云卖艺’——只要提供规定数额的集资记录,就可以收获大厂内推、考研辅导等福利。”一位饭圈人士说。

“PUA话术”很“上头”

记者深入饭圈内部追踪集资过程,发现集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PUA话术”,诱导粉丝集资。

——虐粉“小作文”,“共情”时候把钱打。记者在不少偶像的微博“超级话题”中发现描述偶像“生平”的小文章,如“如果他出不了道,其实也不会怎么样,他只是会温柔地笑着,然后消失在没有光的`地方”。文章的末尾,附有集资时间、链接。“年纪小的粉丝很容易在这种强烈的‘共情’话术下冲动消费。”资深秀粉小林说。

——“全力以赴”“最后一次”“all in”没尽头。记者调查发现,后援会经常使用“all in”话术。“从节目后半程开始,基本上每一次集资后援会都会告诉粉丝这是最后一次,希望大家全力以赴。但过几天又会说受投票价格上涨,或者代投人工费增加影响,钱花完了,继续集资。”一位粉丝坦言说,大家也会觉得“上当了”。

——“散钱也是钱”,为集资无孔不入。记者发现,有一些后援会号召粉丝搜刮QQ、微博钱包,为方便粉丝转账,还开设了QQ、微博群。“大家可以翻翻自己的微博和QQ钱包,一块两块也是爱”“散钱也是钱,一个人两块,1000个人也有2000块了”等话术不断上演。

——为集资“创新”不断,“扭蛋”“抽卡”突出“趣味性”。记者调研发现,为应对粉丝疲软情绪,后援会甚至为集资披上“游戏化”外衣。“扭蛋”活动就很受粉丝欢迎。所谓“扭蛋”,就是在集资平台付款后,出现一串订单编号,“只要在订单编号中倒数几位出现后援会规定的数字,就可以兑换明信片、钥匙链等偶像周边产品。就像买 彩票一样,和规定数字重合度越高,能够兑换的奖品就越好。”秀粉刘盼说。记者在一位选手的“扭蛋”集资链接中看到,仅几小时,购买金额已近7万元。

节目“叫停”后

粉丝们的“氪金”游戏结束了吗?

日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公告称,由演出行业演艺人员本人发起、组织的或以其所属经纪机构、工作室名义发起、组织的面向粉丝的商业集资行为,以及收受粉丝集资财物的行为,均涉嫌违反《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

不少粉丝反映,从后援会到粉丝个人,对饭圈集资的风险早就有所察觉,却依旧会为偶像的梦想“一意孤行”。此前《青春有你3》某训练生粉丝集资没有达到规定数额,后援会发微博称要对粉丝进行“惩罚”。多家媒体就此发声后,许多后援会紧急喊停了原定的集资计划。但几天后,粉丝又把集资替换成“自习计划”“诗词大赛”等暗语继续进行。

有粉丝坦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粉丝过度集资屡禁难绝。

记者在多个粉丝集资App上发现,《青春有你3》训练生的集资链接已关闭。集资虽停,“氪金”不停。记者发现,爱奇艺为节目排名前20名的训练生打造的玩偶周边仍在开售。在多名选手的“微博超话”中,充斥着“赛后第一个商务,一定要尽快买完”“有能力的姐妹再冲一把”等内容。有粉丝说:“虽然不集资了,但该花的钱还是得花。饭圈的生意只会变化,不会消失。”

孙佳山认为,治理粉丝经济中的种种乱象已是刻不容缓。“一个综艺节目就会涉及上亿元规模的密集市场交易行为,却大都没有受到工商、税务等维持市场秩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一直处于事实上的灰色地带。同样,一些文化娱乐经纪公司也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端正粉丝追星的心态,是治理饭圈乱象的一个方面。”孙佳山认为,若想从更深层次解决这些乱象,还应对相关部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深化改革,从饭圈乱象所涉及的全产业利益链条的各个环节入手,实现对市场经营秩序的有效监督和规范。

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

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支付宝提醒,该类 *** 作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如遇到相关情况,可以进行举报。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

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4月19日,支付宝方面发布《关于持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租售账号等违规行为的公告》。

公告称,近期,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规定,对以下违规 *** 作行为进行了处理:

1、租售个人账号、辅助他人解封违规账号以及参与“跑分”;

2、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3、组织网络赌博;

4、从事虚拟币交易;

5、发布低俗色情、恶意营销等违规内容。

上述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存在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按照《通知》规定:“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应当遵循‘风险为本’和‘审慎均衡’原则,合理评估可疑交易的可疑程度和风险状况,审慎处理账户(或资金)管控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后,对可疑交易报告所涉客户、账户(或资金)和金融业务及时采取适当的后续控制措施,充分减轻本机构被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利用的风险。”

支付宝据此进行专项治理,在核实相关账号行为后进行了相应处理:

1、处置69375个涉及租售个人账号、辅助他人解封违规账号、参与“跑分”的账号;

2、处置13156个实施电信诈骗的账号;

3、处置82917个组织网络赌博的账号;

4、处置1189个从事虚拟币交易的账号;

5、处置1808个发布低俗色情、恶意营销等违规内容的账号。

支付宝提醒,用户应规范使用个人账户,不要轻易与不明账户交易、不要将个人账户借给他人使用、不要交易虚拟币。

如遇疑似违法违规情况,可拨打支付宝客服热线95188、或在支付宝APP的交易详情页面进行举报。

早前,微信也发布了关于治理微信个人帐号“恶意营销行为”的公告,称近期通过用户投诉,发现部分用户存在发布刷单、夸大宣传等恶意营销信息的行为。

微信在公告中指出,刷单属于违法行为,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其都将对相关账号进行处理;“黑五类”信息存在明显虚假、夸大宣传,不仅会误导用户,也会对用户造成骚扰,破坏平台生态秩序,因此相关信息一经发现核实,平台也将及时进行处理。

微信安全中心发布提醒称,刷单存在较大的欺诈风险,请广大用户不要参与刷单活动,以免上当受骗;用户通过朋友圈、微信群、视频号、直播等网络形式发布恶意营销信息属违规行为,请大家自觉遵守相关规范;用户如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可通过客户端进行投诉。

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2

4月19日,支付宝方面发布《关于持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租售账号等违规行为的公告》。公告显示,为保障用户账户安全,营造清澈、安全的网络环境,支付宝对相关违规 *** 作账号进行专项治理,共计处置超1万个电信网络诈骗账户、超8万个涉赌账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除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外,支付宝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的通知》,公布了对租售个人账号、辅助他人解封违规账号、参与“跑分”、组织网络赌博、从事虚拟币交易等违规 *** 作的处理举措。

支付宝提醒,该类 *** 作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如遇到相关情况,可以拨打客服热线95188或在支付宝APP的交易详情页面进行举报。

微信支付宝出手处理“恶意营销行为”3

社交软件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一些黄赌毒等灰色行业提供了便利的桥梁,因为这些灰色行业最终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因此,微信和支付宝这些支付平台往往成为了继社交软件之后的又一重灾区,什么刷单刷流水。什么夸大宣传等恶意营销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对于这类非法行为,微信、支付宝响应国家号召率先行动,那么,微信和支付宝为何会成为恶意营销行为的温床呢?国家还没有出手,微信和支付宝就这样急忙忙,那么,为何微信和支付宝会这样重视呢?

微信、支付宝相继行动

近日,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出台了全新文件,并且做出相关部署,在我国“云剑”行动即将迎来全新高潮的时候,作为网络诈骗高发区的微信和支付宝,也非常自觉地展开了相应的行动。

4月19日,支付宝发布了《关于持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租售账号等违规行为的公告》,根据这份公告可知,为了保障用户账户安全,为了营造一个清澈、安全的网络环境,支付宝对有违规 *** 作的相关账号重拳出击,总共处理了超过1万个电信诈骗账户,超过8万个涉赌账号。

除此之外,支付宝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的通知》,对租售个人账号、辅助他人解封违规账号、组织网络赌博等违规 *** 作,列出了处理措施。

支付宝还表示,如果遇到相关情况,可以拨打95188或者支付宝平台进行举报,说句题外话,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举报黄赌毒要是属实的话,是会有现金奖励的。当然,自己举报自己就另当别论了。

支付宝行动了,微信不仅没有落后,反而还提前一步。今年4月13日晚上,微信安全中心发布了《关于治理微信个人账号“恶意营销行为”的公告》,表示近期接到用户举报,微信存在大量的刷单,恶意营销、虚假宣传等行为。

对于此类行为,微信将会严厉打击,同时微信还希望用户,能够通过相关客户端积极举报,共建维护良好的平台生态。

微信、支付宝相继行动,明显着急了,为什么着急,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平台就存在这样大量的,国家不允许的恶意营销行为。那么,为何微信和支付宝会成为恶意营销行为发展的温床呢?

微信、支付宝为何会成为恶意营销行为的温床?

根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截止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12.63亿人,截止至去年12月31日,支付宝的活跃用户有9.08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信和支付宝本身的用户市场还是比较庞大的。要知道,截止至去年12月31日,云闪付的活跃用户仅仅才4880.71万。

恶意营销的主要目的自然是想要收割更多的韭菜,会盯上微信和支付宝这样庞大的用户群其实也不奇怪。

另外,恶意营销行为之所以会盯上微信和支付宝,可能和这两个支付软件目前还是民营的,之前马云口口声声表示,要是国家需要,支付宝随时上交。但是马云交了吗?目前并没有,因此,这两款支付应用都是民营的。

民营的基本上在监管方面可能都没有这么严格,这也或许是为什么恶意营销没有将盯向云闪付、数字人民币APP等等的原因吧。

无论如何,微信和支付宝终究还是对恶意营销下手了,那么,这样的非法行为究竟如何动了微信和支付宝的利益奶酪,让这两个支付软件都这样重视呢?

为何微信、支付宝这么重视?

今年4月3日,根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华为也进军了支付领域,目前华为支付已经上线数月,正在进行推广阶段,还支持绑定160多家银行。已经能够在华为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中使用。

从华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来看,未来,华为未必不可能发展得像微信和支付宝一样,未必就不能给微信和支付宝带来竞争压力。想想看,要是微信和支付宝不重视恶意营销,他们可能担心未来用户会流失到华为支付那边去。

去年10月13日,我国央行官网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我国央行将条码支付,也就是二维码支付纳入了国家金融监管体系。

条码支付使用最广泛的应用是什么,就是微信和支付宝,在国家这样严格的监管下,要是不整改被国家勒令的话,那么,对于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市场地位,市场声誉都会有相当的负面影响。因此,微信和支付宝才会如此与其等待国家出手,还不如自我改正。

微信、支付宝相继对刷单等恶意营销行为重拳出击,未来应该也能收到可观的成效,希望微信和支付宝能一直就这样保持下去,最好能够不断加大力度,让恶意营销,让网络诈骗,最终消弭无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582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