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刀具品牌有哪些?有没有专业的分类?

数控刀具品牌有哪些?有没有专业的分类?,第1张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活跃着世界五大刀具派系有:山特系;美国系;日本系;以色列系;欧洲系。

山特系包括山特维克可乐满sandvikcoromant,山高(Seco),Titex,瓦尔(Walter),Valenite等。其中瑞典的山高仍然是独立于天地间。甚至在山特维克对外公布的业绩报表中,山高也是独立出现。在山特维克收购Valenite时。Seco成功收购法国刀柄和镗刀制造公司——EPB公司及荷兰生产整体硬质合金铣刀的Jabro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其产品系列;家族企业瓦尔特在出售给山特维克之后,仍是忙碌着瓦尔特业务与品牌的双重扩张;在深孑L加工领域有着突出优势的Titex公司,多年来似乎一直站在幕后,直到2003年首次单独参加CIMT展会。据悉2007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Titex已经有足够的底气以独立的形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系主要以肯纳Kennametal,Widia,Star等为代表。2002年美国肯纳公司Kennametal收购之后,大大巩固了其在汽车行业的地位。据罗百辉了解,作为全球第二大刀具公司,Kennametal在中国的策略上基本属于低调运作,然而在“刀山”上行走的江湖侠客无数,许多都与肯纳有关,这也算是中国刀具精美的黄埔军校。许多后来成名的代理商就是从肯纳出来的人。在中国多年苦心经营的口碑、庞大完善的销售网络已使他们成为在中国仅次于山特维克可乐满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日本系包括三菱,住友,东芝,OSG,黛杰,不二越,日立等。以精密着称的日本刀具,在中国的代理渠道成熟得有些复杂。有人戏称,任何一个日本刀具通过其代理公司。半年之内就可以覆盖在新疆塔尔干盆地上。欧美公司比较注重直销网络的建设,对于代理商有相互保护的机制。日本公司往往倾向于市场的开拓。有时疏于品牌管理,造成了代理商众多,甚至互相“掐货”。这种局面已经引起了日本供应商的高度重视,加强渠道管理应该是日本系的重要工作之一。

以色列秉包括ISCAR(伊斯卡),莫格索尔,瓦格丝等。在五大派系中。伊斯卡ISCAR的上升速度令人“眩晕”。世界范围内以伊斯卡为主体的IMC(IscarMetalCuttinggroup)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刀具供应商。ISCAR兼并Ingersoll,主要看中了其在重型刀具、汽车工业、模具行业专用刀具的开发能力:收购韩国特固克Taegutec则标志着其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

欧洲系主要以德国为主,包括MAPAL,Guehring,EMUGE,TBT,瓦格纳等。

其他的产品则包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韩流不仅体现在时尚、文化上,韩刀也成为一景。韩国的Taegutec的刀具产品齐全,但价格优势不大,KORLOY则价格比较实惠,同时借助其刀柄产品,切人中国市场也很快。

国内切削刀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日系市场份额占的偏大,黛杰(DIJET)、三菱(MITSUBISHI)、京瓷(KYOCERA)、日立(HITACHI)、不二越(NACHI)、住友(SUMITOMO)、日研(NIKKEN)、大昭和(BIG)、Tungaloy、OSG、YAMAWA等等,以精密著称的日本刀具在广东的广告宣传到了用者皆知的地步,几乎所有的日本品牌刀具,都可以在广东地区购买到,代理商、经销商众多,日系产品销售过程中,国内代理、经销商和港台代理、贸易商争抢客户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引起了日系销售主管公司的重视,某些品牌市场销售已经开始整顿。

其次是台湾和国产刀具,台湾刀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虹钢富(HKF)、耐久(NINE9)、七骏(PSL)、泰精、正河源、三禄等,台湾刀具一般只在广东设一到两个总代理,然后以多个经销商的方式做市场推广。广东市场鱼龙混杂的台湾刀具多不胜数,但有大量现货库存的并不多见。国产刀具在广东地区的代表是国内几大工具厂家和一些私营刀具厂销售处,西南工具、成量工具、陕西硬质合金、株州硬质合金、贵州伊海、上海工具厂、哈尔滨工具厂等,近几年国内几家民营刀具制造工厂发展很快,不容忽视,比如镇江天工、成都英格、陕西品鼎硬质合金及江苏西夏墅的刀具制造业、贵州西南工具周边的私营刀具制造业。私营刀具企业一般是在广东设立多个直销门市,比较机动灵活,适应能力强,缺点是无法形成规模, *** 作混乱,产品只能适应非精密制造的普通市场。国内几大工具厂家是以设立办事处的方式销售,营销网络缺点很多,不太完善,最主要的还是产品品质、销售模式、售后服务上做的不足,而逐渐被排挤到低端消费市场。

欧美刀具虽然品质好,但售价偏高,对于广东模具制造业,接受程度略有保守,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欧美刀具在广东的销售额,因为使用者是以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而且,近年来,随着欧美先进机床引进的增多,拉动了欧美刀具的销售。最为业内接受的品牌,基本还是山特维克可乐满(SANDVIKCOROMANT)、肯纳金属(KENNAMETAL)、伊斯卡(ISCAR)、森拉天时(CERACIZIT)、钴领(GUHRING)等,及山特维克下属一些公司,如瓦尔特(WALTER)、山高(SECO)、多马(DORDER)太极(TITEX)等;客户对于这些知名品牌刀具,看重的已经不是品质,几乎没有人担心质量问题,主要还是看产品价格、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交货期限这几个方面。其余市场份额的一部分,又被香港、台湾的一些贸易公司OEM刀具和韩国刀具占据了一些,如特固克(TAEGUTEC)、克劳伊(KORLOY)、养志园(YG)、STK等。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成功关键因素以及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结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广州汽车对策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而发展的,但不同国家的集群化方式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本田日产丰田先后在广州落户,广州汽车工业重新崛起,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本文就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初步研究。

1. 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现有三大基地:东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基地、北部的花都从化基地及南部的南沙番禺基地。

东部基地主要由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园和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由永和经济区、东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城东部地区等组成。该基地在“十五”期间已投入39.2亿元,“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5亿元建设。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20多家,主要有加特可、本田技研、欧姆龙、光宝电子等世界著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公司投资的企业。位于科学城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为企业提供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② 黄埔汽车产业园。

黄埔汽车产业园位于广州东部,总面积5平方公里,广汽本田第一工厂和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位于该区。广汽本田一厂年生产能力达24万辆轿车,东风本田发动机年生产能力已达36万台并将扩产至48万台。

③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紧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规划建设面积2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0多家,区内的广汽本田二厂首期已完成年生产能力12万辆轿车的建设,二期将建成24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福耀玻璃、日本电装、广汽本田(增城)SP物流中心等著名企业已落户该基地。

2.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和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组成

①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15平方公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已引进日产汽车、万宝井汽车部件、康奈可汽车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10多家汽车相关的项目,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拥有年产36万辆的生产线和24万台发动机项目。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是日产在海外的第三个研发中心。到2010年,花都区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②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位于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投资总额达4.14亿美元的中日合资广汽日野汽车生产项目已在该基地落户。该项目占地1.06平方公里,以生产高档重卡、牵引车为主,计划首期形成年产重卡2万辆、轻卡3万辆的规模,于2009年中投产。同时,丰力轮胎、万墩动力、坤江汽配等1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落户从化并投入生产。

3.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面积21.5平方公里,由A、B两区组成。A区占地20多平方公里,以广汽丰田项目为龙头,包括了广汽丰田整车及发动机、日本电装、丰铁汽车部件等项目及其配套的零部件、物流、服务企业。B区占地1.5平方公里,是高标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可以自行买地建厂,也可以采用租赁厂房的方式投资建厂,目前已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该基地建有全国首个汽车专用码头——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面积为 42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600辆车,形成十分通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海上物流通道,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汽车物流枢纽。

② 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由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和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组成。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工业区内。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坐落在该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68亿元其中研发占地0.3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生产工厂占地1.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38亿元。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整车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辆/年,二期生产能力20万辆/年发动机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台/年,二期能力25万台/年首款产品为安全、环保、节能的三厢中高级轿车,将于2010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基地以汽车工程研究院为核心,承担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研发任务,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提供整车、发动机和变速器系列产品,发展与国际同步的产业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位于番禺南部,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拥有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等近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4.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经济和工业基础。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轿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1 / 4,这是广州发展汽车工业、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市场基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形成产业集群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广州拥有全国40 个工业门类中的37 个,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拥有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宽松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广州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汽车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

在经营方式上,在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要求,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广州通过整车工业吸引和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零部件产业发展托起广州整车工业壮大的产业链投资方式形成了广州汽车整车与零配件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产品结构上,广州的汽车产品结构逐步改善,形成了包括高、中、低档轿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卡车,各种改装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结构的扩大促进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5.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广州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还处于集群的初级阶段。广州汽车产业更多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少。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汽车厂家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实行内部配套,使得整个交易处于集团内部,企业得不到集群带来的外部效益以及知识共享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

2.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散,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我国汽车企业无论大小还是合资与否都各自拥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使得汽车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非常高,专业化程度低。广州汽车工业也有类似情况。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是不经济的,不仅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制约着汽车零部件业本身的发展。此外,在一个广州市同时并存多个汽车产业基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3.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一个产业不能单独形成竞争力,还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而汽车工业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制造业,不仅涉及到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机械电子等部门,而且其产业链延伸到道路交通、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一方面,汽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这些相关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州汽车相关产业如电子技术和服务贸易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工业日益精益发展的需要。

4.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偏小。虽然广州市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 汽车工业产值排在全国前列, 但与上海和长春还有较大差距。目前, 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汽车厂家是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 但规模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核心技术、产能、市场覆盖面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扩展。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对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584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