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官营销的具体类型
人有五种感官,分别给人类带来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因此,感官营销也就分为听觉营销、视觉营销、嗅觉营销、味觉营销和触觉营销。
不同类型的感官营销应用的领域和具体实施办法也有所不同。
(1)视觉营销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人类获得的信息超过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眼睛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无时无刻的在为我们搜集着身边的信息,视觉营销也因此在感官营销里算是比较早被人们所熟知并加以运用的感官营销手段。视觉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我们日常中看到的广告,橱窗里的展示品,甚至是描述性的文字,都可以归纳在视觉营销的大概念里。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营销手段的更新,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的视觉营销已不仅仅停留在“看”这个层面了。视觉营销从二元的层面过渡到三维世界,从平面过渡到空间,甚至可以结合高科技,给消费者打造视觉上的4D、5D空间。更侧重于将空间结构、形状、环境、颜色甚至是地理位置与消费者心理活动联系到一起。
(2)听觉营销
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感官,同视觉一样,声音无处不在。目前有关于听觉营销的研究多把声音分为两种;非语言声音和语言声音。购物商场的背景音乐、广告的配乐、环境的噪音、人声、产品发出的声音等都属于非语言声音。在非语言声音中被研究最多的,以及应用最广的就属音乐了。音乐作为一种另类的表达语言,可以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作出重大的影响,台湾山叶钢琴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著名华文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在一些城市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澳大利亚和丹麦的一些城镇在夜间的街道上用播放古典音乐来代替警察巡逻,结果减少了街头犯罪。事实证明,音乐的轻急缓重,音调的高低、旋律的节奏,都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而对于语言类声音研究,则是针对于营销人员进行的。更多的是在提醒营销人员在进行语言设计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同类产品中,名字里有叠音的名字比没有的品牌更受欢迎。然而,这些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本身是浑然不知的。无论是对非语言类声音,还是语言类声音的加工都会在无形之中对消费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但也正是如此,营销人员应更加注重对声音的利用,让消费者注意到营销中的声音,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信息。
(3)嗅觉营销
嗅觉是通过我们的鼻子作为介质得到的感觉,与我们维持生命的呼吸活动密切相连。由于人类的生理限制,我们无法像动物一样具有敏锐的嗅觉,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嗅觉进行营销。研究发现,在拥挤的卖场中施放让人感觉空旷的气息(如海滩的气味)和在人少的卖场中施放让人感觉空间密闭的气息(如壁炉的气味)都能够让消费者感到舒适并且增加停留时间,这是由于相反的气味能够缓解消费者因环境过分拥挤或过分空旷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另外,当商场中的气味(安宁的或刺激的)与音乐(舒缓的或激烈的)保持一致的时候,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评价更高。一项在圣诞季进行的研究显示,典型的圣诞节气味只有在同时播放圣诞音乐的情形下才会促进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如果播放非圣诞音乐,圣诞节气味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评价,以上例子都是基于嗅觉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嗅觉并非仅仅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气味也会对消费者的抽象认知印象产生影响,例如,不好的气味会让消费对一家饭店的卫生产生怀疑嗅觉感官的神经基础研究已经证明,嗅觉与记忆有着直接的神经生理联系,如果一个产品具有本身的独特气味,那么消费者再次接触这个气味时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个产品的一些属性,而和产品气味同时出存在的环境气味则不具备这种唤醒记忆的功能。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消费环境里还是产品本身而言,气味都是可以用来营销的手段。许多品牌都开发了属于自己专属气味如:新加坡航空、维多利亚的秘密、卡迪拉克等,进而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辨识度。
(4)味觉营销
味觉和嗅觉通常要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产生感官知觉。绝大多数的味觉营应用于餐饮业。但是味觉这种感觉因人而异,所以也没有人敢于将自己的味觉标准作为大众标准,加上味觉本身非常容易受到其他感官的影响,味觉评价对于饮食相关品牌至关重要。因此这里主要回顾有关其他感官影响味觉评价的研究。
(1)视觉影响味觉。在掩盖了果汁颜色或给出错误颜色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水果口味的识别准确性大幅降低。(2)听觉影响味觉。研究显示,对薯条脆度和口味的评价会受到消费者听到的咀嚼音量的影响。(3)触觉影响味觉。在的研究中,装在硬杯子中的饮料比装在软杯子中的饮料得到了更好的口味评价。
由于前面也提到,味觉通常是和其他感官协调作用得出的结果,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味觉营销也通常是和其他类型的感官营销共同存在的。
(5)触觉营销
触觉营销在感官营销中应用较少,但却是最早提出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他的感官理论,认为我们的五种感官是分层排序的,触觉处于顶层,其他感官则用来提升触觉的敏锐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触觉提供了物质本质属性的真实图景。触觉是人类随着生命最早发育也是最晚退化的感官。”
说到触觉我们马上会想到我们的皮肤,因为这是我们触觉感知的触发器。通过皮肤的接触,我们能感知到一个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质感、温度、硬度等物理指标。触觉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维度的物理信息,触觉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人际直接触觉(人—人)、人际间接触觉(人—物—人)、产品触觉(人—产品)、环境触觉(人—环境)。发生皮肤的接触,对于有关系基础的人,发生直接接触可以拉近距离。相反,如果是陌生人之间,尤其从背后接近时,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警惕并产生厌恶的心理。
人际间接接触指的是去接触别人接触过的东西。但是人总是会有一种心理,就是接触某物体会“沾染”上面的物质,这种感知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际间接触觉的传染效应甚至会影响消费者对纸币的使用和对纸币价值的感知。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保留大面额纸币(如同俗语“大钱花得慢”),但当纸币外观肮脏的时候,这一效应不再出现,人们会因为担心传染、感到厌恶而尽快花掉脏的、大面额的钱。但是在网络购物中,我们都有这种经历,会去看商品的评论,尤其是他人对产品材质触感的评论尤为敏感,并且很容易被这种关于触觉的中差评引导。因此可以说这种间接接触是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也说明间接接触的利弊需要根据特定情境来判断。
产品触觉顾名思义,“能否亲自触摸到产品”成为学者们研究感官营销与消费者关系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上面提到的间接接触中,我们知道,人们通过别人评价来判断产品的质感和触感。但是总有人会对网络环境不信任,因此“能否亲自触摸产品”也成为消费者去实体店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环境触觉体验是随身的和情境化的。环境不仅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来传播信息,触觉也同样可以。在桑拿房里,你的皮肤能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温度,湿度。
虽然当下是电商时代,但是触觉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帮您打造感官品牌形象,欢迎勾搭!我的微信:finjoe
感官营销的理论渊源来自于心理学的感官系统,即通过观察用户的感官与心理行为,来插入营销。
以包装为例,包装是最大的媒体,包装是品牌最重要的战略工具,这个包装的改变价值有多大呢?第一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能见度。
例如厨邦酱油的包装。绿格子形成强烈的陈列效果,特别是作为瓶形包装特有的45°角陈列面。因为消费者在超市是在货架之间穿行,他们看货架上的商品首先是从45°视角看的,而厨邦酱油瓶的包装的侧面形成一个密集陈列的绿格子阵列。这也是华与华方法——包装设计是为了建立陈列优势。第二是即刻建立品牌偏好。我们说超级符号能让一个新品牌,即刻成为消费者的老朋友。熟悉亲切的绿格子,让消费者即刻觉得这是一个熟悉的、亲切的品牌。
第三是唤起食欲。食品包装设计,做有食欲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视觉符号能激起人的食欲、刺激人的味蕾呢?餐桌布的符号就有这样的神奇功能。我们要说到超级符号的魔力:超级符号能够激发人的整体性经验。符号给人带来信息刺激,这个刺激激发了什么呢?超级符号和文化符号能激发起人类文化里关于这个符号的所有经验,打开消费者头脑中的记忆、情绪和体验宝库。这就是把人类的文化财富和原力能量为我所用。
超级符号方法是刺激消费者本能的最高效的反射方法。符号就是人们大脑深处的意识,是文化条件反射,是一个直接的、本能的反射捷径。当消费者看见绿格子这个视觉符号的刺激,他的本能会让他的思想作出反射,甚至让他的味蕾作出反射。这个反射是本能的,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本质上就是研究消费者心理生发的结论。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做全网最幽默的文学解读频道,关注领取蒋勋《细说红楼梦》全套音频。
营销心理学的10大原则,包括锚定效应、互惠原则、社会认同原则、诱饵效应、稀缺资源、捆绑损失原则、折中效应、预期效应、损失规避、心理账户。
01 锚定效应 (即洛伦茨效应)
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深深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虽然一般情况下来说,那个生物就是他妈)。但是事情的转折来了,某一次洛伦茨无意在一次实验中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紧跟着他直到长大。由此,洛伦茨就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旦形成,就坚持到底。洛伦茨把这个现象叫做“印记”。
这个效应行为在经济中体现得很明显,经济学的“锚”,大致意思是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价格(或我们第一次决定用某一个特定的价格购买某一样特定的商品时的价格)将在此后对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
价格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定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是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02 互惠原则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经典之作《影响力》中指出,互惠原理非常简单——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书中写道,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
营销中有许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则,你不需要赠送贵重的东西,小礼品就很好。运动衫、电子书、甚至像手写便条这样简单的东西都能长久地建立互惠关系。切忌还没赠与他人免费品,就考虑相应的回报。
“拒绝——退让”这个策略其实是互惠原则的延伸,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如果第一个要求和第二个要求提得恰当,那么对方会认为第二个要求是你做出的让步,因而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相应的让步。使用“拒绝——退让”策略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你的第一个要求必须合理。一旦对方觉得你的第一个要求不是真诚的,那么它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03 社会认同原则(即从众效应)
社会认同指人们会采取他们喜欢或信任的人的观点和行动,也就是从众效应。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制造热销的现场感,是常见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热销的宣传,增加“火上交油”的效果,比如广告上常用的“累积销量XXXX”、某饮料“环绕地球XX圈”、“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等。
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羊群效应技巧的品牌。
04 诱饵效应
在价格模型中常见此效应,其中一个价位故意来吸引人们选择最贵的价位。丹·艾瑞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我们控制自己的决定吗?”,其中有个《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案例: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他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相对论,凭相对因素做决策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对价格而言,相对的百分比,比绝对的金额更容易产生激发行动的诱惑力。
05 稀缺原则
西奥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则概念:机会、内容或产品越少,其价值就越大。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业上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一直有货。“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截止日期”、“抢购”、“秒杀”等等销售手段,同样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为何短缺原则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两点:
①人类习惯于用获得一件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珍贵程度,一件东西越难获得,它的价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会刺激我们对其奋力争取。
②当某种原本唾手可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难得,我们就失去了一部分选择的自由。人类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愿望,于是这种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从而主动做出某些行动,以避免失去这件东西。
06 捆绑损失原则
人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同样,如果把“好处分散”,用户感知到的“好处”也就会增加。所以商家不会说“卖给你了一大推套装,其中包括电脑鼠标等”,而是说“买电脑,送鼠标耳机,送高档鼠标垫和维修”。
为了让你觉得你受到了优惠,商家们会千方百计地捆绑损失,同时分散好处。
07 折中效应
当人们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喜欢选取中间的价格,因为太高的,我们自身消费能力有限,太低的吧,又看不上。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人群需要把控好,精准的去进行定价。
08 预期效应
我们对事物已有的印象,会蒙蔽自己观察问题的视线。而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
预期会影响人的行为乃至知觉。一些餐饮店在菜名前加一些带点异国情调的、时髦的词语,比如“阿拉斯加鳕鱼”,我们还没有吃到,就似乎已感觉到这菜要比普通的鳕鱼味道要来得更鲜美些!预期不仅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知与体验,还能够改变人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我们常见的另一种预期导致的偏见与价格高低有关。有一个实验:同样的饮料,分别以正常价格和正常价格的一半售卖给不同的实验者学生,然后让参与者答单次组合题。结果是“价格决定成绩”,喝了正常价格饮料的学生平均答题要高于买半价饮料学生28%。尤其是当在饮料瓶上标示出明确的“改善思维功能”的信息提示后,与价格威力相加,其威力更加强大。
事实上,质量也是个主观概念,价格也是质量象征的一部分。即使是同品类、同质量的产品,如果价格偏低,就会让人把它看得差了,最后,它也就真的差了。对医药、软饮料、化妆品和汽车等消费品来说,预期价值可能成为真正价值。所谓“便宜没好货”,就是我们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广告等品牌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某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组织的正面预期。提高用户预期,吸引用户、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09 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指一旦人们拥有某物就非常不愿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损失的。这是因为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的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运用损失规避原则可以增加人们对免费产品的后续增值服务的使用。再比如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营造的“稀缺感”,让我们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而这种“失去感”激励我们想尽办法迅速下单购买。
10 心理账户
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满减策略也是用了这个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和8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200比起0差异很大)。更有甚者,很多商场采取满额返券的方式(比如满1000元,送你200元现金券,可以买任何东西),这更加强烈了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其次,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普遍舍得在哪个帐户上花钱,然后运用情感化设计来突出强调,也就是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从而减少花钱的心理愧疚,促成购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