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我认为老白干存在的问题与机会。
老白干这个品类在历史上形成的认知“不是很贵”,这个老白干相对便宜的认知改变不易,不上头也不是老白干独有的特性,而且不上头这个特性也不是很有价值感,无法用不上头塑造高端认知。
衡水老白干做高端,需要的是一个让人们认可其是高端酒的rock。
老白干犯了一个战略骑墙的错误,它想用一个品牌同时占据老白干品类与高端酒两个心智位置。这种战略骑墙是很难成功的。老白干品类代表不了高端(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中低端,这跟它目前的高端诉求是冲突的),高端位置也已经有品牌占据了。
老白干有两个战略机会。
一个新品牌要获得成功,它应当是一个新品类的第一个产品;或者,新品牌应当作为领先产品的对立面而存在。老白干想做高端定位,要么是抢先占位,利用它拥有的一个优势“世界烈酒大赛最高奖”,提出高端烈酒第一品牌的定位口号,占据这个高度白酒品类代表者的位置,要么是站在茅台的对立面,提出新型白酒开创者的定位口号(这个较难,难在认知优势不好找)。这是老白干的第一个战略机会。
第二个机会,就是代表并做大老白干品类。
对老白干不上头有不同看法的人,基本都是不认可它做高端对标茅台。大家都觉的它是中低端酒。
老白干,不上头,中低端酒,就是老白干在顾客心智里现有的东西。改变人们的想法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是一桩极其艰巨的任务。发现并利用现有的东西则要容易得多。
老白干可以利用这个在预期客户心智已有的位置,定价中端,针对兄弟喝酒,做中端宴请白酒第一品牌,做大老白干品类。
酒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它用价格带认知的特色很明显。
老白干如果主推99 199 299这个价格带。
继续宣传之前的喝出男人味。。再渲染下兄弟喝酒,不怕醉的感性诉求。
然后配合不上头配称。就很管用了。
宴请除了高端宴请,朋友兄弟,社会小哥,战友等的聚会,也是一个消费量很大的场景,这种喝酒场景一般都是六七个人,不醉不休。喝醉了不上头,对这个喝酒场景真管用。(喝醉了真头疼,不上头是这种酒宴的强需求)
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新投入顾客不接受,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走向毁灭——邓德隆
放一张,小郎酒的海报。接着说说,跟老白干有亲密关系的江小白。
江小白缺少一个占主导位置的消费场景。大家认为的小瓶酒的小饮小聚场景,并不属于江小白。那只是一个消费江小白的场景,而不是属于江小白的场景。
小瓶酒的位置属于小郎酒。并不属于江小白。并不是瓶子小、有一定名气,江小白就能去抢占这个位置。
小瓶酒与青春小酒,是两个位置,两种消费人群,不同的消费场景。
小瓶酒小聚小饮的消费场景是跟小郎酒强关联的,江小白在这个消费场景里并不能建立主导地位。友人之间日常小聚小饮消费白酒的主力人群是白酒的重度消费客户(并不是不怎么喝白酒的年轻人)无论从品牌名气、品牌档次、身份归属感还是口感,小瓶小郎酒才是这个群体的首选。(喝惯白酒的人,不会选择江小白,对此说法有异议的应该不多)而年轻人平常的小聚小饮,也不是江小白能占主导位置的消费场景,更多情况下,人们选择的饮品是,可乐、果汁、王老吉、精酿啤酒、红酒、洋酒,大部分人不会消费白酒(比例很低的人群频次会选择江小白,购买肯定有,比例频率不高)
江小白存在一个问题,有一个机会。
江小白找了一个青春小酒的位置,借助社交媒体红利,使用微博微信把这个位置植入了年轻人的心智,可它并没有给青春小酒找到一个动机清晰的、能占据主导位置的消费场景。当下的小聚、宴请、夜店都不是江小白当下能主导的场景,小白无论在餐饮渠道还是ka卖场还是夜店,无论是做纯饮还是混饮都没做到爆炸式增长(调和酒的主流消费场景是夜店,那个场景是野格等洋酒主导的消费场景,但是混饮喝法将是江小白找到源点消费场景后,销量爆发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没有自己独有的消费场景,青春小酒的位置虽然很好,但始终没有出现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销售业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如果草原上只有稀疏的几丛干柴,却遍布绿色的大树与小草,别说燎原,等干柴烧完了火种都会熄。想燎原,就要先找一个到处都是干柴的草原。江小白也一样,想形成消费潮流,也要找到一个密布干柴更易点燃的源点渠道与人群。
大学生是潮流的急先锋,对于江小白来说,这个有心智资源与示范作用的草原是校园。江小白在战略源点期的规划,可以参考初期同被人们认为难喝,形容为煤油味,却通过聚焦源点人群大学生,聚焦源点渠道大学酒吧狂热发酵,热销起来的野格,学习下通过聚焦高势能人群——“极限运动员”,举办极限运动热销起来的红牛。
成功的公司在起步时往往高度聚焦于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或一个市场。
江小白的战略机会就是继续强化青春小酒的认知,选择聚焦源点人群“学生”聚焦饮用方式“混饮”,通过战略配称占据几个江小白有认知优势,却无人占据的,对饮用白酒有强需求的消费场景。
例如,学生的第一次失恋情愁、寝室看球与酒吧社交的激情、大学毕业宴的离愁、告别校园时分手的苦闷,到告别青春时第一次应聘失败的苦涩,到第一次同学聚会的缅怀青春,围绕她们借酒消愁、励志与社交的白酒饮用场景,满足学生抒发“挫折、爱与友情”的情感需求,用江小白擅长的文案去共鸣。用十年的时间去夯实这类饮用场景,培养消费情怀与消费习惯。
等一批一批学生顾客融入社会,她们自然而然就会将对江小白的消费习惯,延伸到聚会、职场团建、夜店,爱上江小白的她们,还会改喝别的品牌吗?我想大多不会。除非有高端需求的宴请,(高端宴请本身就不是江小白应追求的消费场景)才会试试茅台五粮液,但这种情况跟网上说的给别人培养白酒用户根本是两码事,喜欢与场景需求不得不喝不一样,就是爱喝其它品牌的顾客在高端场合,也不得不换茅台五粮液。这种高端宴请结束以后,人们还是会喝回各自消费惯了的品牌。
江小白不应急于去开发大众青年,微软做到年销售额1亿美元花了10年时间,沃尔玛做到年销售额1亿美元花了14年时间,红牛在全球做到年销售额1亿美元花了9年时间,红色罐装的王老吉在中国做到年销售额10亿元也花了9年时间。
早期聚焦源点人群缓步发展,可以使品牌在孕育期免受集中、突发的负面冲击,有效防范“呼啦圈效应”的引发。新品类或新品牌的产品难免会有一些缺陷,慢节奏的推进,使品牌有时间和机会根据市场反馈来修正产品和完善各项运营,把激发负面反应的因素减至最低。
战略配称重点做渠道与公关活动。
渠道方面,江小白可以成立校园事业部,负责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校园内外开设经营江小白酒吧,在大悦城这种年轻人聚集的mall开学生主题居酒屋,同时培养学生经纪人,聚焦学校周边KTV、餐饮、商超和线上平台进行饱和式的渠道铺货。
公关方面可以做营利性的,比如,做周边联名产品,做培训,做音乐节,做比赛。通过这种销售与公关一体式的营销方式,把江小白的饮用场景与消费情怀植入学生心智。(不要小看学生对白酒的消费能力与学生市场的消费容量,试试从初中生失恋算起,再加上香港澳门台湾与国外的大学算算看。。)
小企业要打游击战,找一块小得足以守得住的阵地,精耕细作。
只有盯紧一个狭小的细分市场,品牌才可能在顾客心智里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使公司或品牌长期聚焦一个能处于领导者的利基市场,才能培养出强大的公司并确保将来获得成功。
作者 | 段传敏(战略营销观察家)
在9月1日举行的“江小白十年复盘会”上,我提出了“江小白悖论”的概念,指出,江小白的确在白酒的年轻化、产品的媒介化、品类的多元化以及组织的数字化等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同时也因此形成相对应的“塌陷”:
1. 因为年轻化的标签相当深刻,因此在广大的白酒主消费价值人群中缺乏位置;
2. 因为产品的小场景、小情绪表达十分出色,导致公众对江小白的产品品质印象不佳;同时品牌的核心主张不清晰,“生活很简单”究竟意味着什么?
3. 品类以及品牌的多元化呈现 明显,导致江小白所代表的小曲清香路线不再重要、不再主流,企业的经营面临核心能力失焦的可能。
4. 企业的数字化、品牌的IP化意味着拥有的粉丝具有更大的挖掘潜力,但目前江小白仍然依赖线下的深度分销,因此,线上(包括社群)运营能力显得的不足。
当然,我所说的塌陷并非“贬意”,而是因为某方面的特长所造成的不足——我姑且称之为江小白发展“悖论”——即这种不足是相对的。凡事皆有两面性,长的背面就是短。
对于部分人对江小白品质上的怀疑,创始人陶石泉也颇感无辜和无奈。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产品品质——采取纯高粱酿造,并通过具备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实现产能稳定,也就是用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来把控品质和产能。为此,他不惜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建起5000余亩的高粱种植示范农庄(当地政府规划通过公司+农户方式辐射种植10万亩给予支持)。即便如此,也无法躲避来自社交媒体上的非议,陶石泉对此自省:“看来,江小白的营销没有那么好”。
在我看来,社交媒体的非议无非两类:一类是不明真相或被人误导的消费者,他们需要企业开启正确的传播方式;一类是来自个别对手的攻击,他们一方面眼红于江小白取得的成就,展开了无意或有意的行动。这里,“无意”可能占多数,因为它源于是江小白“塌陷”造成的主观偏见。这部分可以随着企业形象的明朗而自动消散;有意的攻击毕竟属于暗箭伤人、也属违法犯罪,考虑到这种行为的成本过高,当属少数或局部现象。
也就是说,针对江小白“品质”的误解、“偏见”居多。这需要江小白在营销方面做得更多,穿越”非议“区:不但需要巨资建立起这样的工厂,还要将全产业链的决心和行动这样动态传播给行业和消费者。譬如:1.原料:江小白的高粱从哪儿来,如果全部为高粱酿造而不是由购买的酒精勾兑,30亿的销售规模意味着3-6万吨的高粱采购需求,按一亩地生产300公斤计算,这需要10-20万亩的高粱种植园保障。2.工艺:现代工艺如何保障既有传统工艺的特色,又有规模一致的品质?这些都需要向消费者说明白。3.研发:江小白要做酒业的华为,这些研发将指向哪些方向?做了哪些动作?
同时, 江小白还需要向更广泛的消费者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点和诉求,即不能只有小情绪,还要有“大精神”。 比如,王老吉曾用“怕上火喝王老吉”击穿所有圈层和区域。那么,江小白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关键词?是纯粮更 健康 ?还是突出纯高粱酿造?在品牌方面,目前的江小白突出的是“生活很简单”,它的内涵是什么?怎么能像耐克的“Just do it”那样鲜明而且深入人心?
两者之间,产品价值诉求是基础,是直接消费的利益点,而品牌诉求则是 情感 或精神个性,可以让江小白成为年轻的精神象征,而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圈层情绪。如此,江小白就可以打破年龄层的边界,成功出圈。
看来,江小白要打一场关于品质的营销战役。毕竟, 消费者出现“偏见”是正常的,企业信息触达消费者的过程不但会自然衰减,甚至还会出现异化的过程。尽管现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了,但“认知大于事实”这一规律仍未根本改变。 想要让消费者改变看法,不但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大传播的力度,还应该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创意创新的内容营销方面,江小白显然并不缺乏。只不过,过去它更多以新奇特突显年轻人的品牌特质罢了。现在则需要在传播上补上这一重要章节。
在品牌(类)多元化方面,江小白其实做得相当优秀,其中的“梅见”(低度果酒,又取“好久没见“之意)大受市场欢迎,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牌(类)。除此之外,江小白也在 探索 产业多元化的道路。这些需要相当谨慎。如果分三步走的话,江小白首先是一家走小曲清香路线的白酒公司;其次是满足年轻人 健康 饮、新潮饮的多品类酒业企业;第三,再放大一些,江小白可以成为以酒业主龙头,横跨种植、 旅游 、酒馆服务等产业的企业集团。这三个阶段需要一步步来。
“梅见”这样的新品发展很快固然值得可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它在江小白品牌旗下则意味着江小白的白酒概念被稀释——这对于刚刚达到30亿的白酒品类显然有冲击的一面;如果单独成为一个品牌,则面临多品牌运作的难题——从纯投资角度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在企业内部运行,意味着要稀释企业宝贵的资源、资金和注意力。
采用事业部的运营方式可以 一度 程度解决稀释问题,同时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但国内诸多公司的经验表明:它往往意味着公司的协同性和整合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品牌运作上面临失焦的可能 :老大往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老二往往在老大的荫蔽下难以茁壮成长。
在我看来,在一定时期内,江小白仍然在其主航道,即产品的主航道、品牌的主航道、白酒的主航道、品牌诉求的主航道等。公司应该高度聚焦,倾力打造出一个百亿规模品牌。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品牌多元化和产业多元化也为时不晚。
至于最后一点——数字化,纯属个人建议了。据了解,目前白酒行业的线上销售进展相当缓慢。原因是消费者的消费场景:要么是餐饮场所——消费者除在包房自带,大部分在现场购买;要么是送礼——基本上在附近的销售场所购买。一般不会在网上下单存在家里。
这显然有相当道理,但我所接触的营销圈子表明: 社群社交正风起云涌,个性消费暗流涌动,而渠道正面临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变革,因此,企业可以积极推进社群商业模式的构建 :一方面用定制突显圈层与个体个性,增强归属与专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大力经营用户,将在线粉丝用户化、用户社群化,社群渠道化,最终将经营用户向用户经营的方向推进,将企业平台化,用户不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定义表达内容,还可以自定义产品、产业,从而最终形成以江小白为旗帜的超大型生态共同体。
从数字上看,江小白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考虑到这种成功是在“一穷(年轻人)二白(市场的边缘地带)”的夹缝之中硬生生创造出来的背景,这种成功更值得推崇。 不过,这次江小白之行我显然收获更多:创始人陶石泉对品质异乎寻常的重视,对公司制度化、数字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运营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真相和事实的坦率与接纳都显示出, 这是个雄心勃勃但又充满智慧的企业家——“十年复盘会”更象是他内心更大宏图的一种折射:30亿的成功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他相信:只要打造一个充满激情、规范和有强大内驱力的现代企业系统,100亿、1000亿只是一个结果,不求自来。
写到这里,所谓“江小白悖论”更象是一种吹毛求疵,更接近一种欣赏了。一方面,长板的背后必然有长长的阴影,企业永远都有需要改进之处。复盘的意义就在于将假设性的选择预演一遍或作为未来的选项,预测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变化。另一方面,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企业会一直在悖论的环境中迎接未来:成为优秀者就要在接受赞美的同时接受诋毁,成为新领袖就要有胸怀接受跟班们的啰唣,还要努力为他们打开生存空间。这种成长的悖论非江小白所独有,且会长久地存在。
尽管只是一次匆匆的参观研讨之旅,尽管此行和陶石泉所聊得不多,但我欣赏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并看好江小白的未来。
加油,即将迎来10岁的江小白!”年轻“的未来不可限量。
教练式顾问——业绩倍增之道
段传敏,战略营销专家,横跨企业、专业、媒体三界研究人士,被誉为“实战中的研究派,研究中的实战派”,长期担任多家企业的战略营销与发展顾问。
倡导“教练式顾问——业绩倍增之道”,通过“定方向,搭班子,找路子,配资源,抓落地”等五步,围绕“定向、执行、整合”三大模块,以成果为导向,协助企业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