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借助这种间接展示销售模式,给很多电商平台和商家一些无良营销套路的机会。一些平台和商家,为了销售利益,不择手段,在商品标题描述、产品描述话术,产品标题和选项描述之间设置陷阱。让一些消费者购买事与愿违的物品,消费者遭遇这种套路后一头雾水,甚至还会遭到商家理直气壮回怼。
有一回在拼多多平台上看到一款收纳柜的描述和标价都不错。于是就买了。
这家“收纳博士”专卖店的店面主业的产品大图鲜明标注“超大70面宽”。在商品介绍主标题中,粗体黑字标注着“收纳博士收纳柜加厚巨大70面宽储物柜塑料抽屉式整理柜宝宝衣柜”字样,而且首页标注的价格为“32.9元”。本着对商家描述的信任和对物品的期待,她花费270多元选购两单购物柜,但因对实物的不确定性期,最终退掉一单后,只购买了一款100元的一款商品(50面宽*莫兰迪双抽)。
但是收货后,陷入了套路。发现自己收到的货物,并不是货物标题表标明的“加厚”材质。通过私信质问店家客服,客服回复称,我购买的是“普通款”。在发现被套路后,质问客服,对方用一连串的说辞,规避购买物品标题明确表明产品“加厚”的描述,转而以“我们选项里面有注明”说辞,掩盖与“明码标价”不符的诚信欺骗。
随着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 “后起之秀” 的拼多多成为了当下县域和农村市场的“香饽饽”,据拼多多财报显示, 2020年第四季度营收265.5亿元,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192.16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46% 。
不仅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活跃用户数也实现快速扩张,数据显示, 2020年底,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已经达到7.884亿人,较上一年底的5.852亿同比增长35%,一举超过阿里巴巴的7.79亿, 着实令人难以看懂。
不过,这些“亮丽”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的是拼多多花样百出的营销套路,比如大家熟知的 “多多果园”“砍价免费拿”“分享得好礼” 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虽然形式创新,不过仍然抵挡不住用户“质疑”的声音,许多网友甚至评价: 不仅非常坑,还把其他平台带歪了,直接卸载。 也有网友认为:拼多多的营销套路违背了商业诚信。
而且最近还有用户直接起诉了拼多多,报道称:
然而,我们从拼多多的官方微博发现,拼多多给出的回复是“ 活动真实有效哦,已经送出了709万件了”。 对于此现象,本人认为还是应该辩证地看待:
十几年前,淘宝开启了中国的电商互联网时代,不仅方便了网民的购物生活,而且进一步拉低了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拼多多于2015年起步,创新推出拼团购物新模式,并通过病毒“裂变”式营销,迅速占据了县域农村的广阔市场,甚至连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人手注册了拼多多客户端。
不过,虽然拼多多的营销方式有些极端,甚至引起了一些群体的极度反感,我们还是要看到它为低收入群体做出的“让利”,去年8月,拼多多公布的财报显示, “百亿补贴”实施一周年后,平台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高达91.14亿元,同比净亏损4.11亿元。 而且还通过平台帮助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销售农产品。
我们通过最新一期拼多多的财报可以发现,平台的活跃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电商巨头阿里,且仍然有持续增长的态势。那么很多人会问: 拼多多会不会发展到后期,补贴力度越来越小,割用户的韭菜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 一方面,拼多多所说的“长尾”活跃用户数其实水分还是挺大的, 比如平台存在大量的刷单、大量的商家、一个人甚至可以开10个店铺,而且通过朋友分享的链接点击后,产生的推广用户流量也十分可观,只不过这类“被营销”的用户不一定会“买账”,顶多就是帮助朋友“砍一刀”,随即便卸载软件。
另一方面,拼多多的营销模式还是非常粗犷。 对于阿里而言,如今已经坐拥线上线下各类商超,以及菜鸟驿站等自营或控股物流体系,对于京东而言,更是已经在全国140余个城市推出的时效承诺服务,这些都是拼多多的短板所在。就目前而言,拼多多还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 “购物-分享-砍价-拉新户” 等低附加值的营销模式中。
拼多多虚假宣传,这是营销套路。其实根本拿不到它的红包。
拼多多现金大转盘全是套路,先是仅差1个钻石,继续点,差0.1个钻石,继续点,差0.01个钻石。再继续无论怎么点都没有进度,拉了新用户显示还缺一个新用户,永远都缺一点成功不了,太坑了!
此前,拼多多推出的“砍一刀”活动就深受消费者们诟病。为了能够达到拼多多的要求,不少消费者疯狂寻找好友砍一刀,甚至于用上了多年没有联系的微信好友。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拼多多手中赚取这笔“奖金”,大部分消费者都难以跨越“0.01元”的门槛。
对此,拼多多给出的解释是:砍价界面的空间有限,因此最终显示的是仅差0.9%即可砍价成功,但是实际的数字却是0.9996247%。
毫无疑问,拼多多的这一解释完全枉顾了消费者们的智商,是对消费们的一种公开欺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